Comparative management.Volume3 lssue1 jan.2011
作者: 高闯主编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简介:
20世纪初,当茅以升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F.W.Taylor,1911)时,“管理”还只是象牙塔尖里的学问。今天,时隔不到百年,它已经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了。而且,人们还把管理同技术一起并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更重要的是,在跨国界、跨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国家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非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更可能是管理或其他因素出了问题。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洲大陆还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战:欧洲的科学技术并不比美国落后,可经济发展为什么落在美国后面?于是,人们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去“揭示工业增长过程与管理闯的密切联系”,并形成T
bh较管理分析的最初范式,其代表作就是《工业世界的管理:国际分析》(F.Harbison和HA.Meyers,1959),由此正式拉开了比较管理分析的序幕。美国纽约大学在1970年举办的比较管理学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比较管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比较管理研究初期的特点是注重建立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探讨管理是否具有可移植性,而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则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比较日美企业管理的异同,更具有实证性特点。90年代以后,“硅谷模式”举世瞩目,比较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最初的文化比较(AnnaL—eeSaxenian,1994)到后来的比较制度分析(Masahiko
Aoki,1999),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深刻、精细。这期间,福山先生的专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Francis
Fukuyama,1995)研究了信任结构与企业模式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堪称比较文化管理研究的典范。
尽管比较管理研究的历史还相当短暂,但学者们的研究话题几乎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一国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是什么?各国的企业管理有无异同优劣之分?影响各国企业管理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各国企业管理方式根植予何种不同的背景和环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管理方式与经济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各国的企业管理方式之间是否具有可选择性、可移植性和互补性?是否存在特定的比较管理分析框架、范式和方法?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和评价,这些问题的研究都还远远没有完成,更何况实践仍在发展着。因此,bkbh较研究的视角,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解读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问题,就成为我创办《比较管理))的初衷,也是这本杂志所追求的特色。不知是机缘还是天意,它竟然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专门立足于比较管理研究的学术刊物!因此,究竟如何迈步、走向何方,不仅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更有赖于作者和读者们的智慧。我们会竭尽全力,力图形成自己特定的分析范式、专业话语、品位和风格,同时又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成为管理学界的一流刊物。因此,我们不仅突出其学术性、前瞻性,更注重其现实性,使其成为管理学领域解读“真实世界”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