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4 项 “陈桂生著” 相关结果
教育原理
作者: 陈桂生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学生对本书的阅读障碍在于:不熟悉书中援引的大量背景材料。尤其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方式、考察问题的视角,同学员习惯了的思维定势,颇多撞击。而作者的‘优点’在其别一面,也正是其缺陷所在——正如迪尔登所说:在批评者看来,‘理论家’不过是些徒步奔走的笨蛋。走得太快,以致人们实际上无法看清他们。”——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内容简介: “教育原理”,顾名思义,是探求教育事理的学科,其理论框架应与偏重于应用的“教育学”有别。这里关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分析,将尽可能地把客观存在的事实、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事实、应有的事态(价值取向)与可行的抉择这样四个层面分清,并兼顾这四个层面。 本书框架: 第Ⅰ编:从教育要素到教育过程(微观),从简单教育过程到复杂教育过程,从教育过程到教育实体(中观),从教育实体到教育系统(宏观); 第Ⅱ编:从教育的内部联系到教育的外部联系,从教育的外部联系对教育内部联系的影响到教育系统自身的特性; 第Ⅲ编:由教育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所决定的教育概念与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的构成、学校职能以及家庭的教育职能; 第Ⅳ编:从一般教育原理到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第三版修订中,增添了各编后记和余论中的教育诸问题分析。
常用教育概念辨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是《“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的修订版。原书获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著作类成果一等奖(1998年)、第七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专著图书奖(1998年)。本书只保留原有篇章13篇,新写、改写的篇章约占全书的80%,实际上已是一本新著。本书虽像是一本“教育小辞典”,其实是随笔其表、专业见识其里的“教育”群概念的辨析之作。
中国民办教育问题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简介: <div class=bbcontent>本书力求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统一的方法,系统考察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独特道路,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我国民办教育基本概念、价值取向与发展策略的演变过程,并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关于民办教育概念规范化的建议,关于民办学校功能的分析,以及关于民办教育规范体系的构想,颇有独到之处。对于民办教育立法、民办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堪称我国民办教育研究中难得的理论著作。</div>
学校教育原理
简介: 《学校教育原理》(增订版)是陈桂生三本“教育原理”之一,是对《教育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就教育的形式结构、教育内涵演变、课程演变、德育概念、师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有关教育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
学校管理实话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话”有真话、假话之分,真话、假话又都有实说、虚说与不说之别。“说话”有些分别,大抵由于实话实说可能犯忌,假话、套话、大话或有利益可图。自忖心中并无犯忌之念,又少非分之想,何妨实话实说? 本书就学校管理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独抒己见,实话实说。读者披览之时,或有悠然心会之感;若能由此对理论思辨发生更多兴趣,则更为著者、编者所期待。
教育学苦旅
简介: “教育叙事研究自律:……每一个有教育经历的人都有别人代替不了的特殊经历和实际体会。通过叙事可以使个人的精神财富,供社会分享。至于某种教育叙事的价值,既同对所叙之事真实程度及完备程度有关,更取决于为什么叙事——是为了如实地反映以往教育的本来面貌,还是出于其他什么目的。”——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陈桂生教授历年重要著作的序跋、感悟和讲座记录,关于“遭遇教育学”,“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的教育学专业生涯,回顾了他在教育原理、教育研究领域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教育现实的透视和剖析。文字鞭辟入里,坦率诚恳。读者可以从中感受教育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师道实话
简介:本书是作者针对教师的随笔结集。本书分“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论述教师问题,议论切中肯綮,引人思考。 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教育学视界”辨析》、《教育原理》、《教育实话》、《师道实话》、《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等。 陈桂生《师道实话》书评: 在现今的教育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论型”很强的文章。这些教育言论,看起来十分正确,大家也都认同,可是对现实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称之为“虚文”。正是有感于这样的“虚文”太多,陈教授下决心说“实话”,他说了很多“实话”,《师道实话》乃是他的实话系列论著中的一本。 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作者从“高头讲章、官方文书、时髦论调,或师座百态”中引出话题,然后搭上自己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层理论色彩,实说出来罢了”。通读全书,这倒的确是“实话”。 这都是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诸如“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名师与教书匠”、“还教于师与两种备课观”,“继续教育、教师职称论文与教育经验总结”,“班主任、师生关系与教师集体”,“民主平等、教师权威与教师自我反省”,“教师的口头禅与教师个性”,等等等等。这些话题,任何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一连串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教育实话》这本书中,这些话题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却也常常令人陷入沉思。 比如在《漫话“还教于师”》一篇中,作者提到,要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先得把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漫话“两种备课观”》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毛泽东的“备课观”:教师“先向学生学七分”,然后“再拿三分教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去教学生。在《漫话“教师继续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文中,作者尖锐地指出,以往教师培训,主要采取“先生讲,学生听”的方式,即以中小学教师教中小学学生之道还施中小学教师。这种方式用于中小学生,其成效原本有限,用于有经验、甚至颇有见识的教师,更成问题。在《漫话“班主任”》一篇中,作者说,按马卡连柯的设想,学生集体并不是靠教师个人能够培养的,应由“教师集体”培养“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富,已是无法言说了。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作者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作者博览群书,该书涉猎话题、引用范围极广,古今中外,皆有包括。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含糊其辞,必深究到底。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工程师”的隐喻,以往误以为是斯大林的提法,作者纠正为加里宁的话,并且给出详细的佐证。对于“智慧型教师”的提法,作者提出质疑,何谓“智慧型教师”?并且引用了《辞海》以及洛克的相关论述加以阐述。在陈桂生看来,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方能加以评说。这种严肃的做学问的态度,即便是在这本由“以话搭话”的短篇组成的著作中,亦是贯穿始终、令人起敬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
简介: 现代生产使得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不断扩大,即使已就业者,转业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里,由于原材料的变更、设备和器材的更新以及新技术的引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用不断降低。学生因学习内容狭窄而厌倦,教师因本专业难以定向而困惑,雇主对这种学校毕业生的兴趣也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从职业技术教育一般化方面寻求出路。——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内容简介: 陈桂生教授早年专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曾任中国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现时代》是陈桂生教授的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并由此对现代社会中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重新整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教育学的建构
简介: 本书属于建构教育学之作。作者力求综合国际教育学界(包括本国)多年来治“教育学”的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学科地位)、教育学的性质与类型、不同性质的教育学陈述的规则与检验标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书第一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经增删,改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在这一版中,还增加作者“教育学学术生涯纪事”,主要记录作者近十多年来在“教育学苦旅”中不断自我批判和寻求出路的历程。
普通教育学纲要
简介:《普通教育学纲要》是作者继《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 《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有关教育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所谓“普通教育学”,虽为“普通教育”之作,实际属于“一般(普通)教育学”,即关于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 《教育原理》一书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类一等奖(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本书是对《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
“教育学视界”辨析
出版社:
简介: 本书对教育学陈述所作的辨析,有形式分析,又不限于形式分析,以至关于它属什么性质的理论,实难一概而论。无以名之,姑称其为“教育学视界”辨析。成体统也好,不成体统也好,在所不计。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主要对教育诸概念、教育学的命题及教育学发展状态进行了探讨及透视。该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及指导性,对教育学做了深入客观的透析,不仅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士必备的工具书,同时对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等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启迪作用。
版权页题:陈桂生编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何谓“教学论概念系统”? 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包括两组基本概念:一组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其中包括教学计划、学科、教学大纲与教科书;一组是“教学”概念,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这套概念系统以“教”为核心,把“课程”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把“课程”界定为“各门学科的总和”,亦把某一学科称为“课程”,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这是近代开始形成的“课程”概念,也是我国至今仍广泛使用的“课程”概念。 不过,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俄国“教学论概念系统”中,并无“课程”概念。因为它们另用“教养”概念表述同我国称之为“课程”相关的东西。他们的“教育学”中,“教养”是同“教育”、“教学”并列的概念(合称“教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相应地建立“教养理论”、“教育理论”与“教学理论”,而无“课程理论”。“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原出于拉丁语Cursumrace Course,是“跑道”之义。19世纪中叶,斯宾塞在《教育论》(1861)中,把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Curriculure。1880年日本学者在翻译斯宾塞《教育论》时,从朱熹所谓“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中,取“课程”一说,用“教育课程”翻译Curriculum.一词。在英语国家的教育理论中,“教养”不属基本概念,故无“教养理论”而有“课程理论”。我国采用源于德国、俄国的“教学论概念系统”,而未采用其“教养”概念,把它们的“教养理论”纳入“课程理论”。这表明我国在借鉴别国教育理论过程中,无意中使别国的原创理论走了样。 这种教学论概念系统,实际上是课程行政集权制下课程活动运行机制的反映。其特点是: 1.在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由于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教科书是在直接教学过程以外由政府制定与审定的,教师只能忠实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循教科书顺序照本宣科。这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与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可见,在这种课程机制中,所谓“课程”,其实只是“应然的教学内容”,即反映课程价值取向的一套规范和作为教材的教科书。它同客观存在的“课程”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因为即使是同一本教科书,经不同教师运用,实际成效往往相差甚大。为使“实然的课程”接近“应然的课程”,一方面通过教师培训,使教师“吃透教材”,另一方面则诉诸教学检查,导致
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
简介: “‘所谓教育家并不是特殊的个人,只是一定时代的社会代表。他的学说,只是时代思潮表现在教育的一个侧面。所以,教育学说不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学说,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学说。’徐特立对‘教育家’及其学说的看法也适用他本人。”——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内容简介: 徐特立毕生“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前期教育经历为从塾师到教师、从教学到办学,后期从教育工作者转变为以教育为事业的革命者。他的关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民而非顺民”、“教育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对于最初受教育的人,是要把他各方面的原始经验加以整理,使之成为科学常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分化为若干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等观点和理论,在今天仍然有相当高的借鉴意义。
孔子授业研究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为陈桂生教授在近十五年间,经过反复酝酿、几度改稿而完成的力作。本书以孔子授业行为为研究对象,有别于一般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作者主要以《论语》传递的有关孔子授业行为信息为依据,对前人的相差论断进行审慎的辨析,关于孔门授业行为的立论,运用尽可能全面的资料加以参证,并从总体上把握孔子授业的要义,从而成为对中国教育文化源头的一次初步清理。
管制与均衡:中国经济行政法的制度分析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 展提供了巨大推力。作为“市场经济和法治国产物”的经济行政法与市场 经济息息相关,理论上,经济行政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由于法律自身的内在缺陷和特定转型 时期的环境所限,我国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在其演进历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良法之治”要求经济行政法必须及时回应社 会市场的需求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经济行政法进行全面解析, 调适现有理念、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因而,客观描述当代中国经济行政法 的进展与不足、对问题进行因果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制度变迁意义上的改 进措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选题希望在经 济行政法领域内作出某点探索,试图在行政法学研究者的概念法学的研究 基础上,对经济行政法的制度绩数以及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平衡关 系进行研究。
教育闲评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教育的意思,就是要在解决学校生活中不免发生的无数误会和冲突的时候,能使学生坚信教师是处理得正确的,而这就会在儿童心坎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需要的是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公立学校以及困扰着它们的具体问题,只有在这种理解之后,我们才能带着创建更好学校的信心来处理这些问题,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有能力从这种有针对性的诊断中受益,并从中引发建设性的批评。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所撰教育短评的结集,这些短作大多以教育上新近发生的事件、事态、教育观点为切入口,以蕴涵教育常识、常理、常规、常情的浅近事实为依据,针砭时弊,观点独到,基调平和,是以平常心看待不平常的教育现象的尝试。
现今学生价值倾向问题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聚焦学生角色――现今学生价值倾向问题》为陈桂生教授近年来教 育随笔的结集。作者针对我国现今引起中小学教师困惑的学生价值倾向问 题和教育舆论中与此相关的似是而非的论调,加以澄清。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现时代对学生角色的认识。《聚焦学生角色――现今学生价值倾向问 题》虽非专著,却不失为难得的主要以“学生角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中国德育问题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 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道路,不像现代发达国家那样,经过长期自然演进的过程,形成符合国情的较为稳定的教育价值体系与规范体系,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石;自近代以来,我们的先驱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断借鉴别国的先进理论与经验,以推动我国教育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这样,前人留给我们的教育文化遗产,其来源就相当复杂。就德育理论来说,除了我国特有的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深层影响以外,还包括西方近代以来的德育理论(不同国家德育价值规范体系不同)和苏俄德育理论,更有我国民国时期、特别是自1927年以来革命根据地的德育建树。至于人民共和国本身的历史经验,更是现今“德育”价值规范的直接源泉;加之中国近代以来,社会频繁变动,斗争又相当剧烈,以致每种新进的德育价值一规律体系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生根,便被更加时新的价值规范体系所代替,而取代旧体系的新体系,其命运同样如此。从而使得我国教育论坛成为各种教育价值成分的大杂烩,“德育”领域尤其如此。 说起如今的“德育论坛”,可算是世界上有什么新动作,我们就有什么新反应。如果把“新口号”当成“新观念”,或许没有哪个国家的德育观念比我们更先进。这些新口号虽未必就能转化为“新事实”,毕竟表达了改革的意向。历史经验证明,口号在中国的作用大矣哉!它汇成舆论可迫使墨守成规的人不得不挪动一下脚步。惟空谈也可能误事。某种新口号所表达的意向,只有经过比较严格的论证,才可能形成可行的思路。形成思路的口号,才堪称“新观念”;某种思路到底是否可行,还有赖于实践的证明。至于在一个新口号下面,添上排比句,再排上一堆“××性”特征、“××化”原则,未必就算得上什么新思路。这要看这堆词语的内涵如何,这堆排比句之间、这堆“××性”、“××化”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关联。这么说来,岂不是要封住一些人的口么?对于只用于喊口号的“口”,封它一封,免得添乱,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不看德育调子的变化,而就德育的基础理论来说,恐怕如今的德育理论尚未脱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刘佛年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的窠臼。那本教育学试图参照“教学论”的框架,建构广义的“德育理论”。它率先把广义“德育”概括为“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基本观点教育”(思想教育)。其陈述的框架为:广义“德育”的意义、任务、内容、过程、原则、途径与方法。不仅成为尔后中国德育理论的雏型,而且比后来的不少德育著作更加严谨些;问题在于它毕竟是德育知识陈述的框架,而不属于德育“问题研究”之作,又受到时代的局限。其中提到的广义“德育”的任务,实际上指的是三种性质不同的德育目标,即:提高学生社会政治教养、形成道德品质与建立正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与世界观念。由于学生提高社会政治教养、形成道德品质、确立正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与世界观念,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经由的过程不同,按理为实现这些德育目标,“德育”的过程、内容与形式(方法、途径)不尽相同,甚至区别甚大,而在教育学中,德育目标与手段(内容与形式)之间、德育内容与形式之间,均缺乏具体的关联。所以,这种教科书式的德育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 “陈桂生教育三论”丛书中,作者通过揭示中国当代的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种种现象,归纳出中国当代教育学的基本走向和存在问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它是一个德育研究者不断寻路过程中留下的斑斑雪泥红爪。其中“德育理论源流”之见,有些是个人踏入德育研究进程之前留下的印记,有些是“德育理论历史”的札记。
近代教育学史探索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简介:本书内容丰富,共包括有十三个章节,具体内容涉及教授艺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之学,教育科学的曙光,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教育学与作为“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学,早期的“实践教育学”现象,教育学的“思辩哲学”脐带,教育学派的对峙,教育学研究传统,新世纪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历史命运,近代教育学的后设理论问题等。
"班主任制"透视
简介:本书是陈桂生教授近几年来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以“班主任制”与“班主任角色”为主要考察对象。其中就我国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困惑,特别是助长这种困惑的不当议论,力求加以澄清,并参照有关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的常理常规,揭示班主任工作的要领。本书对于班主任中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