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0 项 “[世界银行]编” 相关结果
Greening industry:new roles for communities, markets, and governmetns
作者: 世界银行编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原版由世界银行以英文出版,书名为《绿色工业——社区、市场和政府的新职能》。中文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并出版,并蜚世界银行的官方翻译。世界银行不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也不对本书的解释或使用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书是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成果,其中的看法未必反映执行董事会或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观点。世界银行不保证本书数据准确无误,并对任何人引用其中的观点和数据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书所附地图的疆界、颜色、名称和其他资料,并不表示世界银行的任何部门对任何地区的法律地位的看法,也不意味着这些疆界的认可或接受。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tailed assessment report cpss core principles for systemicallly important payment systems
作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编著;中国人民银行译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简介: 《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系列报告:关于中国遵守详细评估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对潜在的风险进行了提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这些报告的英文版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网站上公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翻译出版这七份报告,以期通过介绍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评估结论,为读者深入研究FSAP评估建议提供有益的参考。
China’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ssets:the state as shareholder
作者: 世界银行编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简介:简介 中国尚未把政府同国有企业分开;迄今为止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产生许多危及其改革目标的新问题。正在出现的公司治理真空、逃税、工资增长引发的资产流失、个人侵吞企业资产以及企业债务社会化等不良现象,使企业经营业绩受损,并危及整个制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的而不是细枝末节的调整。本书主张在大范围内使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允许国家掌握少数股权;简化组织结构,把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相互持股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产权、资产交易;在具有内在竞争性的领域消除政策性市场进出障碍;强化激励机制,使企业履行债务清偿义务;创建管理人才市场;对财务帐目进行独立审计,并使财务帐目公开。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
作者: 世界银行[编]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简介: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信息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ICT)驱动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信息化不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更重要发展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推动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有助于营造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而技术创新是一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从1997年以来,中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过去十年中,信息产业增速为GDP的2-3倍。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和服务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在线交易中。 未来十年将是政策革新的良好机遇,以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社会流动性加大所带来的挑战。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刺激创新、支持对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鼓励经济增长和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进展的取得将极大地取决于中国的支撑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以及人力资源等。 解决这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书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在未来5年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政策问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变革。这些问题包括鼓励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创新,促进标准制定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能商业化的应用技术的供需平衡,以及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动态自由调节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一书应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由世界银行的专家队伍经过 18个月的战略研究而写成。本书吸收消化了许多中国学者提供的背景性研究资料,还包含了中国国内的一些观点和地方案例,并把这些观点与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相结合。 本书能为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广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界提供帮助。
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
作者: 世界银行 编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年07月
简介: 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系列报告)》总结了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评估团对中国开展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的评估结论。在**次现场评估期间(2010年6月),评估团对部分国际标准和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就金融领域的许多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第二次现场评估(2010年12月)完成了评估,并提交了《中国FSAP备忘录》初稿以及一系列技术文本和背景文本初稿,这些评估报告涵盖了关于中国金融业的许多议题。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5
作者: 世界银行编;毛晓威等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简介:购买方法:点击“蓝色文字收藏品”或者“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购买说明:此书为绝版图书,售价高于原价作者: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编 页数:251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
China:reform and the role of the plan in the 1990s
作者: 世界银行编;财政部世行司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简介:购买方法:点击“蓝色文字收藏品”或者“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购买说明:此书为绝版图书,售价高于原价作者:财政部世行司译 页数:286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2
作者: [世界银行编著];本报告翻译组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简介:探讨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关的发展指标及125个国家的部分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
The Little Data Book 2002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是世界发展指标的袖珍版。它为《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印刷版、cd-rom、《世界银行图表集》和《世界发展指标》的在线版——我们最新的电子数据库——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参考来源,以下出版物囊括了横跨四十多年的600多个指标。本书提供了世界银行成员国和其他3万以上人口的经济体最新可获得的数据。涵盖了按地区和收入组别划分的合计数值。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简介:
Study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electricity regulatory agency (SERC), P. R. China
作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世界银行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对中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对电力监管的目的和作用、中国电力监管的基本方法、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与监管、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近期能力建设等专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附录详细介绍了有关国家电力监管机构的职能配置,描述了有效监管的主要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监管工作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本书对中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对电力监管的目的和作用、中国电力监管的基本方法、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建立与监管、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近期能力建设等专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附录详细介绍了有关国家电力监管机构的职能配置,描述了有效监管的主要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监管工作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电力市场化改革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tailed assessment report iosco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作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编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译
简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编著的《关于中国遵守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详细评估报告》是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2010年评估的初步评估意见,是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的一部分。此次评估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FSAP项目技术顾问格瑞戈·谭泽尔先生负责。本评估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自评估报告、证监会和中国其他机构网站的公开信息以及相关的中国法律法规编写完成。谭泽尔先生与证监会的多名工作人员、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中国自律组织的代表和业界人士举行了会谈。会谈于2010年5月举行,历时两周。本次评估使用IOSCO的四级评估法(即完全实施、大致实施、部分实施和未实施)逐条考察了2010年中国实施IOSCO《原则》的情况。在编写本详细评估报告的过程中,谭泽尔先生以IOSCO《评估方法》为指导,对每项原则的各个主题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中列出了旨在确保一致性的关键问题以及评估实施情况的标准。评估活动得以及时完成,与证监会众多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证监会工作人员为此投入了大量时间,详细回答了相关问题,并协助约见了业界人士。我们约见的自律组织、交易所以及其他机构的人员也非常配合,同样投入了大量时间为我们答疑解惑。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 编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4-6-1
简介: 过去30多年里,中国城镇化有力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快速转型,使得包括2.6亿农民工在内的人口从农业进入更具生产效率的非农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年均10%的史无前例的增长。中国的城市以充足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地区竞争创造了高度有利于增长的环境。不断成长的城市相互之间及其与世界的连结日趋紧密,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了生产率增长,现在,一些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已和OECD国家可比。 中国成功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尤其是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失业和贫民窟,但压力也开始显现。中国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扩大投资,而非提高生产率,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城市层面,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在下降。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用途转换和土地融资,导致了无效的城市蔓延甚至空城的出现。限制迁移的政策使得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充分释放人口红利,并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虽然城镇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在缩小,但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进一步限制了迁移。同时,农民工大量进城给城市服务带来了压力,使城市居民感觉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城乡土地转换的收益分配不合理,加剧了财富不平等,引发了一些被征地农民的不满。尽管环境标准不断提高,环境政策不断改进,但由于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聚,污染对国民健康造成的损害不断增大。土地密集型的城镇化减少了耕地数量,与农业竞争稀缺的水资源,污染了耕地,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生产能力。 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这些挑战,倡导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和模式,以应对日益显现的挑战,并与不断升级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新型城镇化模式能够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更好配置支持高效增长;能够比过去更加包容,促进城镇化成果被更加广泛地分享;能够在环境上更具持续性并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的城市格局亦将继续转变:最大的城市可能变得更大,世界门户和多元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提升,逐步转向服务业、知识经济并成为创新高地。大都市圈内的二线城市可能吸引更多土地密集型的制造业,从专业化和与市场的联系中受益;如果能够与市场很好地连接,内地大城市可以和沿海城市竞争。中小城镇将致力于从事专业化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增强人们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能力。
Clear water blue skies: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 世界银行编;云萍,祁忠译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5
作者: 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简介:包括152个经济体的800多个指标数据;含有与数据资料有关的定义、资料来源和其他信息;数据资料按以下六个主题有机结合:世界概览——向千年发展目标迈进、人口——性别、健康和就业、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经济——增长的新机会、全球联系——全球化的证据、政府与市场——有利的投资环境的组成要素。
Poverty reduction handbook
作者: 世界银行编;陈胜华等译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East Asia recovery and beyond
作者: 世界银行编;朱文晖,王玉清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我们现在已经十分清楚,金融危机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远不是一次宏观经济调整那么简单,东亚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并以全新的做法重振旗鼓。本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地区经济复苏的动力,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这次复苏有稳定的基础吗? 这次复苏能转换成足以与过去的经济奇迹相媲美的高速增长的新时代吗? 危机是否永久性地改变了东亚的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基础? 为了让政策制定者、工商界和学术界的读者更好地了解问题,本报告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许多精选出来的分析和对世界银行关注的主要问题的追踪。本报告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1996
出版社:世界银行,1996
建立有效的发展融资的合作关系分析与汇总表
作者: [世界银行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译]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简介: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金流量的价值,看来比人们传统上认为的要高得多,一一对这种资金的使用预计将会更加有效。从富国向穷国的资源转移带来了投资机会,并通过激励发展中国家改善政策与机构制度而对发展产生影响。它们能促使这些国家努力提升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这是《2001年全球发展融资,分析与汇总表》所得出的结论。本报告还重点介绍了当前所采取的撬动国际资本流量并扩大其潜力的几项国际性举措。其中包括全球性国际金融架构的改革以及世界银行在国别层面上的综合发展框架,该框架极力倡导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方针。 《2001年全球发展融资,分析与汇总表》 认为全球经济尽管出现了2000年的周期性下降,但在2001年迅速反弹。 认为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在90年代后期因危机拖累而陷入颓势之后,2000年获得了急剧增长,但也由于危机而滞后于产值和贸易的增长。 认为2000年援助资金流量和债务减免的幅度已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必须对其进行持续的监督,以便维护经济收益,为更多的援助提供范例。 本报告的结论是,国际金融机构有必要采取更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以使用于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国际资金转移获得更大的红利。 《2001年全球发展融资,国别报表》如以往各年一样,包括在债务人报告制度下向世界银行报告了数据的137年国家的综合性国别报表集,这些报表提供了各国的统计数据以及各地区和各收入组别的综合数据。它包括外债总存量、流量和合计值以及主要债务比率,提供了各国详细的债务情况。《2001年全球发展融资》的债务数据也可通过cd-rom获得,该光盘拥有从1970年到2000年的200多组历史时序数据和2001年各国家组别的估计数。关于国别报表的详情。
2016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本书为世界银行编写的定期年度报告,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指标数据汇编。本书相对去年的数据有了较大调整,例如国家分类的调整、发展指标的选取等等。本书综合全面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近几年中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数据手册。
中国[联合国资料]:空气、土地和水:新千年的环境优先领域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 2004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1994
世界银行,1994
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作者: [世界银行]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6
作者: 世界银行编;蔡秋生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aking Services Work for Poor People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014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
作者: 世界银行 著,王佐发,王作功,陈佩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2015年10月
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电子资源.图书]:世界银行国别报告
作者: [世界银行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3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8
2014世界发展数据手册
作者: 世界银行 著,王辉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2014-11-1
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世界银行编;蒋洪强[等]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 2007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China Country Economic Memorandum: Promoting Growth with Equity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发展报告
作者: 世界银行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