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3 项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结果
中国民间文学史:插图本
作者: 高有鹏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 民间文学一般称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它是针对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那些现个人意志并以个人名义公开于世的人文现象而提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对比就如同人们通常所用的两个成语,一个下里巴人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则是阳春白雪。 民间文学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史,如果仅仅局限于古典,除了给人以支离破碎的印象外,它将失去自己的学术生命。民间文学史的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要描写论述立秋某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还要指出具体状态的历史条件和生活背景。
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作者: 李忠明主编
简介:
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张媛,蔡明主编
简介: 西方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本书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研究,为你的选择提供帮助。
《山海经》与中国文化
作者: 高有鹏,孟芳著
简介:本书作者以法兰克福学派、托洛斯基主义的教条论者与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者的文化观为批判对象,剖析了他们各不相同(乃至相反)但都“饱含反民主质素”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神话,提出了他自己的文化观,即“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从而部分实现了他写作本书的两大动机:试图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关阶级支配的种种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赓续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Education before Three Years Old
作者: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付地红,张冬梅编译
简介: 蒙台梭利发现:在儿童发育的某个时期,他会对某一些事物或活动特别有兴趣,有种特殊的爱好,蒙台梭利称之为“敏感期”。这段时间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强烈的兴趣会消失;所以,父母和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儿童的表现,抓住“敏感期”加以引导,否则一旦时机错过将遗憾终身。孩子的某种特殊才能,即会被永远埋没。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
作者: 张中载著
简介:本书用论文形式叙述、评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书中汇集的30余篇文章分两大类:一类叙述文学事实,对英国二十世纪的文学现象作概貌性的描述,以展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的骨架、脉络和发展轨迹。这类文章分别叙述两个重要时期的英国文学——二战前的现代主义文学和二战后的英国文学。第二类文章介绍、评论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作家的经典性或代表性作品。
《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
作者: 杨永龙著
简介: 本书试图运用现代语言理论,从句法结构、事件类型、情状类型、时制 结构等各方面对《朱子语类》中表达完成体意义的若干副词、助词、语气词 予以描写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古今比较、上溯其源、下沿其流 ;同时对完成体及相关理论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共文共五章: 第一章讨论《朱子语类》的语料价值和方言基础。认为《朱子语类》是 比较难得的理想语料,其语言性质是在文人通语的基础上加上闽北言言成分 。 第二章介绍和探讨“体”、“完成体”及相关理论问题,希望把完成位 置于整个体貌范畴的背景下加以把握。在吸收国内外有关体貌研究理论的基 础上,通过《朱子语类》及现代汉语中与完成体有关的例证,说明体与事件 类型、时制、情状的密切联系。 第三章讨论完成体副词,主要描写了“既”、“已”、“已自”、“已 是”、“已经”等几个副词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着重说明“既” 通常只用于背景事件句,在具有完成体体意义的同是还具有表示相对先时的 功能;“已”、“已自”、“已是”、“已经”则主要用于前景事件句,主 要表示状态实现。本章进而对这几个副词的来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讨论《朱子语类》中“了”的各种用法及相关问题。结合了“了 ”所在的句法格式,依据“了”的体意义,同时综合考虑其时意义与语气意 义,本书将《朱子语类》的“了”成分四大类九小类。四大类是:补语性质 的“了0”、表示完成的“了1”、表示实现的“了2”、表示语气的“了3” 。四类“了”在虚化程度上构成了一个渐变序列。 第五章讨论《朱子语类》中“过”的各种用法及其来源和虚化过程。分 别从句法格式(V过、V过O、VO过)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对《朱子语类》中 的“过1”、“过2”及尚未完全虚化的“过0”进行了分析描写,并进而对 “过1”和“过2”的来源及虚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心理测量学
作者: 丁秀峰主编
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心理测量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新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测量课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心理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教师礼仪
作者: 马振海主编
简介:《教师礼仪》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礼仪》共有6章,包括:教师的个人形象、“教师形象的塑造”、“教学礼仪”、“校园活动礼仪”、“教师交际礼仪”、“涉外礼仪”等。
Oasis of China
作者: 申元村等著
简介: 《中国绿洲》是作者对周作人文学作品的评论,并附周作人作品,包括“包容物我的人文理想与文学天地——读《苍蝇》”、“凡人的现实之‘苦’与生命体验中超越之‘喜’——读《苦雨》”等29篇。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李丙寅等[著]
简介:现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现代工业所排放污染物引起的。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对古代环境保护的探讨必然与农业生产的内容密切相关。对古代环境保护的研究,以古鉴今不失为本书的作用之一。本书内容包括: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土地资源、水资源、物种的变异与传播、生态习性的观察研究、植树造林、宫苑园囿、古代遗迹和景观、与环境保护的机构与法令、社会风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自然灾害与对策等。
伦理学概说
作者: 张培强等著
简介:这本书是关于道德科学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二两题),主要论述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如道德的本质、特点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演变等;第二部分(三至五题),为道德实践部分,主要论述了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规范与道德在社会三个领域的基本要求等;第三部分(六至八题),为道德评价与教育和修养部分,主要论述了道德评价标准、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理想以及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与方法等。
宗教古今谈
作者: 辛世俊著
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宗教的本质界定、宗教的发展历程、宗教的社会功能、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宗教发展的历史趋势等。
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
作者: 马小泉著
简介: 清朝末年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宪政革新事业的重要内容。清朝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曾经制定地方自治章程,并责成各省督抚遵章办理,但从一开始清廷对地方自治的许诺就是很有限度的,他们特别强调“渊源国权”、“对待官治”、“责重监督”,惟恐绅民越雷池一步。相反,新式资产阶级绅商人士对地方自治则有自己的理解,他们并不满足于辅佐地方官吏管理一些道路、卫生、慈善、治安之类的公益事业,而是侧重强调在“地方自治之中,亦有行政、代议之别”,把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模式推行到基层政权,为国家实行立宪奠定切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把地方自治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结合起来,这自然更加增添了他们的主张与实践的积极的意义。可惜,由于清朝政府的阳为提倡而阴为阻格,加以中国缺少欧洲国家那种城市自治或团体自治的传统,清末的地方自治终于收效甚微,这是中国近代民权运动历史的一大遗憾。 清朝末年的地方自治毕竟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革新历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因而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作过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问题上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马小泉同志撰写的《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一书,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取了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结构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即“政治发展”这两个新的角度,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清末地方自治问题的学术著作之一。 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我所感知的本书主要特点是: 其一,通过考察清末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的激增以及官僚体系的僵化,对清末地方自治的起因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认为清末地方自治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要求,是资产阶级包括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绅商群体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为救时改制而提出的政治革新方案;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的需要,是晚清政府为了维系垂危的专制统治,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而被迫接过地方自治的旗号,并力图将地方自治纳入政府所敷设的轨道。也就是说,清末地方自治是出于国家与社会的双向推动,从而决定了其性质的复杂和发展的艰难。 其二,通过比较清末各级地方自治章程与西欧各国早期地方自治及日本地方自治制度之异同,对晚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政策取向给予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清末地方自治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精神,是取法日本而稍有损益。其目的并非为了赋予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力,即实行资产阶级的宪政体制,而是为了调适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新的绅商“辅治”的地位,以自治的形式,达到稳固专制政治基础的目标。由于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就使得清末地方自治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成为“专制性质之自治”。 其三,运用现代政治发展理论,阐明清末地方自治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成就之一,作为近代地方政治革新的先导,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阶梯。同时,又对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评析,指出清末地方自治之所以未能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发展,实现宪政革新的初始目标,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而实现这些条件又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无疑也是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发展迟缓、迭遭顿挫的基本原因。 总之,本书对清末地方自治问题的研究是用力的,立论是平实的,它不仅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补充,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的话题。 小泉同志从我治学有年,勤奋好学,诚朴踏实,备受师友称赞。如今事业有成,学力精进,欣慰之余,絮叨数语,如有误导,尚祈读者与各界先进见谅。
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陈信春著
简介: 现代汉语介词是比较活跃的词类,关涉句法、语义和语用。介词运用中的隐现现象,是介词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研究涉及63个介词,无一不包括“必现”和“可以隐现自由”两种对立现象。
他们那样,我们这样[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牛耕著
简介:《他们那样,我们这样》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推广和深入,研究、介绍东西方各种观念差异的文章、书籍也多了起来,而《他们那样,我们这样》作者却独辟蹊径,以各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这种东西方差异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亲临其境、真实体验、妙趣横生是这《他们那样,我们这样》的特色。可读性强、娱乐性强为其特点。《他们那样,我们这样》不失为人们茶余饭后、工作之余的一种上乘选择。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Method of China
作者: 吴进业,花清亮主编
简介: 《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是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理论为纲,既传授语言知识,又培养交际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它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中国特色”,即从中国实际出发:二是“外语教学法”,即吸收了国外外语教学法有益的经验;三是独创性,创造了一些所有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从未涉及过的教学原则;四是交际性,在交际中学习外语,学了就能交际。 本课题是河南省教育厅1997年科研立项项目,深受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名家名著,尤其是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学》(1997)、王才仁教授编著的《英语教学交际论》(1996)、朱纯教授编著的《外语教学心理学》(1997)、束定芳和庄智象教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1998)等著作。我们主要以这些著作为理论依据,对当代外语教学法进行了冒昧的雏议,并在行文中作了大量的引证。在此,对所有引证材料的作者,尤其是这四部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谢意。
《尚书》与中国文化
作者: 姜建设著
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书》、《尚书》、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尚书》与现实生活、《尚书》与中国传统政治;《尚书》与中国传统思想;《尚书》与中国传统法制等。
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
作者: 蔡新乐著
简介:在春光明媚的4月,古老的汴城不失古朴的民风,却又洋溢着时代的朝气。我在那里认识的蔡新乐博士给我的就是这样的印象。他成长在中原肥沃的学术土壤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周围的老师们大都对我极好,没有他们的关心,我进无论如何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坚持到今天。”他又在这片沃土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出第一本书时,卖了十几篇论文;出第二本书时,因系资助,得了百本书算是稿费。从经济角度看,读书人做不得。但老师们多年来在我身上花费的心血,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他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的心声,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学者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默默无闻地笔耕的艰辛。
宋会要辑稿·崇儒
作者: 苗书梅等点校
简介: 本书是《宋会要辑稿》的子项目,本次点校底本与参校范围共涉及17种有关文献。在吸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崇儒部分重新归类,共分七个部类,在附录又加上有关宋文献考证的三篇文章。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