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历史博弈经典
作者: 唐忠民编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简介:委功,就是把功劳如实地分给下属而不占为已有,借此来调动下属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是将功劳成绩分给应得之人,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欲和
满足感。历史的无数事实证明,若所有的功劳都归己有,只会使下属感到建
功无望,导致在工作中失去积极性和进取心,甚至明珠另投。委功则不然,
它能极大地调动下属积极性,使下属感到领导很重视自己,取得点成绩,都
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再是“杨白劳”,就是为之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样,下属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才能就会得以充分地发
挥。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其优劣不言而喻。
古人视贪功为不仁不祥,孔子的学生言偃,曾就争功的危害一针见血地
指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其意为:与君主争功较能,
必遭羞辱与不幸;与朋友、同事争功,必定彼此疏远,貌合神离。但要真正
做到委功下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古人认为,帝王乃“真龙下凡”
,是天下的至高统治者。自然也是功劳的最高承受者。所以要委功下属,非
英明君王不可为。
18岁驰骋疆场、29岁登帝位的李世民是历代君主中善于委功的代表。李
世民文武兼备,勇略过人,但是他并没有以此自矜,居功自傲。10余年的东
征西讨,文争武斗,使他深深懂得自己创立的基业与左右属下是分不开的。
因此,他把委功作为获取人心的首要之途。他曾就贞观之治的可喜局面对魏
徵说:“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后来,在群臣面前
,李世民又公然宣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
,绳愆纠缪,魏徵之功也。”把贞观前后的功劳分别委给了房玄龄和魏徵。
魏徵听了不仅内心舒畅,而且推心置腹地说:“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
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七月,唐太宗兴致勃勃地在丹宵殿设宴招待三品
以上大臣,推心置腹地说:“朕与公辈,共理天下,今中夏又安,四方静肃
,并由公辈咸尽忠诚,共康遮绩之所致耳。”意即:我与大家共同治理天下
,现在天下安宁,四方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你们尽忠竭诚,一道致力于安
民理国的结果啊。太宗委功发自肺腑,非但没有丝毫降低其君主的威严,反
而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群臣乐于效力。
唐太宗虽然深谙委功之道,但也有失误的时候。有一次,太宗临朝,对
大臣们说:“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此言倒未必有揽功的意思,但众
臣的反应却很强烈。张行成退朝以后,立即上疏,规劝太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