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2 项 “Wilder”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From B.A. to payday : launching your career after college /
作者: D. A. Hayden and Michael Wilder.
简介:As college graduates soon find out, the real world is tough. Sure, it was hard getting into the right school. But landing a good job is a lot harder. The number of new college grads now outnumbers available entry-level jobs by at least 25 percent. But that figure--sobering as it is--is deceptive, given that only a fraction of those jobs are career-worthy. So how do you succeed in a marketplace that's stacked against you?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areer counselors D. A. Hayden and Michael Wilder, you've got to approach the hunt for employment as if it were a marketing campaign. In other words, you've got to make yourself a brand--by creating a clear "story" for yourself, understanding your target audience, and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 plan to deliver your message. You've also got to avoid the pitfalls. Hayden and Wilder identify four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can doom first-time job seekers to failure. Then, through a trademark method they call Candidate Illumination, the authors prescribe cures for those "pathologies" and present savvy strategies for every step of the job-search process--from finding your focus, to composing a winning resume, to acing the interview. (Note to parents: This book may be the best gift you could give your graduating son or daughter.)
Always on:how the iPhone unlocked the anything-anytime-anywhere future-and locked us i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简介: 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 >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 iphone最初发布时,史蒂夫?乔布斯把它称为融合了ipod、手机和无键盘手持计算机三种产品的革命性产品,但可能连他都没有想到它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当苹果公司推出了应用商店并将其对外界开发人员开放时,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iphone应用层出不穷,目前数量已有数十万之巨。 配备了为数众多的应用,iphone的功能开始急遽扩充,它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普通的手机或手持设备了。实际上,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它将引领我们步入“永远在线”的未来,我们将可通过超乎想象的卓越设备灵活而持续地连接网络,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这一点,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像一把双刃剑,既会令人难以置信地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也会牺牲一定的个人隐私和创作自由。 本书首次全面探究了苹果公司那种威力无穷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阐释其不同寻常的深远意义,并启发读者对它所昭示的社会变革作深刻的思考。 开篇语 1 第1章 追求完美 6 web之路 9 有效的商业模式 14 简单平板的天才设计 16 itunes的诞生 19 第2章 新的疆域 21 大爆发 25 竞争 28 超越手机 30 第3章 永远在线的社会 34 教育的重启 37 随叫随到的医生 41 永远在线的警察 45 世界都在看 48 永远在线的社会 50 第4章 摩天大楼般的商业 51 星巴克的登顶之路 55 苹果的垂直复苏 59 微软的 windows手机重启计划 65 垂直的未来 71 第5章 控制权之争 74 媒体的未来 77 不许改动我 82 一种“开放的”选择 86 互联网和“不联网” 89 移动之魂 93 第6章 更聪明还是更愚蠢 95 破碎的注意力 98 过载的大脑 104 第7章 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111 游戏开始 113 魔镜,魔镜 116 一个字的价值 118 连网的上班族 123 对于新媒体的旧恐惧 126 第8章 断开连接 127 连上数据 132 生活的黑客 135 第9章 i间谍:隐私终结者 141 偷窥者 143 数据挖掘机 148 搜查权依旧 152 隐私真的如此重要吗 154 第10章 完美的前景 158 增强现实 159 数据服饰 163 活生生的机械人 165 无所不在的眼睛 168 知名苹果专栏作家剖析未来之路? 全面探究苹果公司引领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 ? “永远在线”的利与弊,触及现代人的呼吸与灵魂 第 1 章 追 求 完 美 iphone把所有人都愚弄了。就连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介绍这款没有键盘的玩意儿时都不怎么清楚他手中拿着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要介绍3款革命性的产品,”乔布斯在macworld expo的主题演讲中说道,“一款ipod、一款手机,以及一款因特网通信设备。一款ipod、一款手机……” 他停顿了一下。 “你们听明白了吗?这并非3台独立的设备。这只是一台设备。我们叫它iphone。” 只是3种东西吗?讨巧地说,当我撰写本文时,iphone已经集数十万种东西于一身了,而且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增加,这都多亏了“应用”,它们为这款手持设备平添了无穷无尽的功能。iphone不仅仅是一款网络浏览器、一款手机和一款ipod,而且还是狙击手的弹道计算器、市场行家的条形码扫描器、音乐人的吉他调音器、摄影爱好者的照片编辑器,以及其他许多许多东西。 在很多方面看来,iphone都是首款几乎实现了我们对于完美之物的梦想的装置——一机在手,万事不愁——就像至尊神探迪克?特雷西的无线电通信手表,或者詹姆斯?邦德那部可以开锁和扫描指纹的手机一样。这样一款设备的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它那小巧的机身已经无关紧要,而应用成了它的主人所需要的一切。 但是,iphone在发布的第一天,看似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并不构成什么威胁(至少他们当时是这么说的),直到后来苹果才掀起了这样的一阵狂潮。虽然苹果把一款富网页浏览器、一款最先进的地图应用程序和一款重制的ipod媒体播放器都塞进了iphone之中,但是很多竞争对手的手机也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不仅如此,iphone刚上市时的价格高达500美元——功能少,价格高,这就是当时评论家们的说法。 “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而且由于它没有键盘,故而不是一台很好的电子邮件收发机,因此并不能吸引商务用户,”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在2007年1月接受cnbc采访时说,“我,我大致看了看它,我觉得,嗯,我还是更喜欢我们的战略。我非常喜欢。” 也许当乔布斯介绍iphone时,微软的鲍尔默遗漏了一个更关键的地方。比这款手机本身意义更为重大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商业行动。乔布斯秘密地与at&t协商,并签下了一份在美国的独家运营合约,而在当时他都没有向该运营商展示过这款手机。这是前所未有的:按理说应该由移动运营商和制造商来决定手机需要具备的功能,然后他们会向操作系统开发商发出一系列严格的指示。但是,乔布斯在亲自督阵iphone的设计和体验之后,从运营商那里抢得了控制权,而苹果就此成功改写了无线领域的游戏规则。结果,苹果就能够紧紧掌控iphone的操作系统和硬件的设计,让用户可以享受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移动体验,而不再对运营商言听计从。 在iphone的余波之下,到了2009年的第三季度,微软相比上一年第三季度已经失去了 windows mobile近1/3的市场。面对这惨淡的数据,微软之后只得承认了 windows mobile的弱点。同时,苹果的iphone平台则迎来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从12.9%提升到了17.1%。而到了2010年年底(此时苹果已经售出了7350万部iphone )微软急切发布了它的应对法宝—— windowsphone 7,这款操作系统运行在,你猜对了,多点触控的手机上且有些还不带键盘。在撰写本文时,虽然 windowsphone 7已经在2010年年末发布了,但微软在智能手机的赛场上依然只是一条小鱼。这家软件公司甚至还和诺基亚这个同样因为没有及时应对iphone所引发的变革而节节败退的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制作手机,希望能够迎头赶上。评论家们并不确定这样的联盟是否能扭转局势,因为第一部运行 windows系统的诺基亚手机要到2012年才能上市。 由于不受运营商影响,iphone的触摸屏体验对消费者非常友好,但这只不过是让iphone成为大热点的第一个原因而已。苹果在2008年7月发布了第二代iphone,标价为200美元,并且引入了一个蓝色的泡泡图标: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是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让苹果一跃领先于所有的竞争对手。 应用商店在这一领域弹奏出了几个独特的音符。它让iphone的用户可以访问由全世界开发者编写的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资源。在上线首日,应用商店上就发布了552款应用。到2011年,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累计已经超过了40万款。由于提供的应用能够满足各种需求,苹果之前发售的那一款设备有可能取代你想要购买的任何一款硬件设备。 iphone带来的一个现实情况是:我们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而结果就是,一切都改变了——从人们进行社交互动的方式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方式,从我们完成工作的方式到公司制作产品的方式。 你一定想知道是什么让iphone和应用商店如此特别。iphone是如何提供“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体验呢?这不正是因特网数年来承诺为我们实现的梦想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带给我们想要的任何数字化的东西? 结果,网络不足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说,它做过头了。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web之路 因特网经历了许多年,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核心,它承诺可以让我们按需访问所有类型的数据。在这一承诺的实现上,它是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因特网提供的信息过多,而浏览器也太笨。我们如今拥有的数据太多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它们。因此,这如同宇宙一般持续扩张的因特网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仅凭搜索引擎和网页代码,远远无法按我们需要的方式将这些数据整合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浏览器成为了一个笨重的界面,不过情况并非一直如此。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浏览器正处于革新大爆发的中央地带,当时各大公司正在网页市场的主导权上一决雌雄。由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领头的网景( netscape,开始叫做mosaic公司)公司依靠通过“扩展”的形式呈现的动画、音频和视频之类的当时全新的html性能一马当先,当时的开发者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量开发了那些“扩展”。直到1995年,网景已经占据了80%的浏览器市场。如果你当时在网上冲浪的话,用的很有可能就是网景。当然了,对这样庞大的数字产生了兴趣的不是别人,正是微软,为了挑战网景,它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 net explorer。虽然微软落后了几年,但是由于一个主要特点(inter net explorer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它很快就赢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网景和微软在1995年和1996年间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它们的浏览器中,发布了一个又一个的更新、一个又一个的测试版。当这两个浏览器都进入了第四代时,微软这个巨人终于迎头赶上,踩在了网景头上。网景于1998年消亡了,后来重生为mozilla——一个自由、开源的平台。这对于网景的粉丝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许多技术专家都一致认为,微软的胜利使网页标准的发展速度大幅下降了。微软和网景竞争的动机终究不是为了改革网络,而是想占据前沿领域,避免落人之后——历史证明这是微软一向的做法。但是,网页浏览体验在 netscape 1.0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本质的变化了。 在之后的数年内,浏览器领域几乎没有发生任何革新。在新版本的inter net explorer中,微软将关注点放在了安全功能上。直到很久以后,火狐(firefox)在2003年的首次露面才让我们看到浏览器的一些变化:第二代火狐提供了扩展(或称插件),它允许任何程序员通过创建新的实用程序来强化人们的浏览体验。但是在这之后,浏览器的革新就进入了平稳时期——即使是在2008年firefox 3发布时,mozilla高调宣称为重大“革新”的“智能地址栏”(当在地址栏中开始输入时,它可以自动寻找过去访问过的站点)也是一样。浏览器的革新开始停滞不前,相比我们用于在网上冲浪的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浏览器体验的进化显得非常缓慢。 火狐的最初创造者之一,现在供职于facebook的乔?休伊特(joe hewitt)这样叙述道:“在五六年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停止了。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08年情况才有所改善。浪费的那6年时间到现在还依然在让我们还债。”他接着说,“而与此同时,苹果却在一个这些公司曾经有能力占据的平台上推广着这种应用商店的模式。他们每年都能给这个平台增加大量新东西。” 但是在我们谈及移动应用之前,可不能把搜索引擎给忘了。搜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让网络的可用性呈指数上升,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特网曾经是高校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军方专用的,所以寻找信息在当时毫无挑战性。然而, 1993~1996年,因特网有了大规模的急剧发展,从130个站点增加到了60万个以上。搜索的难度不断积累,成为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将由alta vista、雅虎(yahoo),以及后来的谷歌(google)来解决。约翰?巴特尔(john battelle)是《连线》的合作创始人,也是《搜》(the search: how google and its rivals rewrote the rules of business and transformed our culture)一书的作者,他对复杂难解的因特网问题进行了极为恰当地总结:“这种庞大性导致了另一种网络盲目性:我们知道存在着某样我们也许想要寻找的东西,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找的这样一种感觉。于是我们抱着这东西会通过某种方式找到我们的希望,开始了搜索。” 曾经,马修?格雷(matthew gray)的“流浪者”(wanderer)在网络上“爬来爬去”,给它所发现的每一个站点建立一个索引,而如今搜索已经从这个机器人软件进化成了谷歌的大规模超文本网页搜索引擎。谷歌最终凭借其评分算法在这场搜索游戏中击败了altavista和excite,获得了胜利。这种算法起源于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斯坦福大学带领的一个叫做backrub的计算机科学项目。这二人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链接行为,也注意到了回链行为。佩奇和布林发现在研究了有多少个站点回链某个特定站点以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站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这就同学术论文在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以后会得到更高的可信度类似。而且不仅如此,backrub还会将链接到某个站点的所有站点的评分考虑进去,再来判定前者的评分。所以,谷歌并不是仅仅根据字符串一股脑地给出所有搜索结果,而是会基于某种聪明的数学算法,根据这些结果的重要性对其排序。 让谷歌比竞争对手们显得老练得多的就是这种算法,但这些还只是初级阶段。现在搜索已经非常强大而实用,但搜索的问题依然只解决了一部分。谷歌的工程副总裁伍迪?曼波(udi manber)认为搜索的问题只解决了5%,而这正是搜索技术的天性:搜索在找出答案的同时,永远都会提出新的问题。 当转向移动网络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搜索是为家用计算机或者办公计算机建立的工具,而家中和办公场所基本上就是我们使用搜索最多的地方了。“搜索流量在早上会增加,在傍晚又会迎来一个高峰,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全都打开了电脑,搜索电影票、家政服务,或者搜索本地的水管工来修理漏水的管道。”巴特尔写道。 那么,当我们走路、开车,或者在实体商店里购物时又如何呢?突然之间,原来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在户外或者路上时,搜索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被较低的连接速度和智能手机的小屏幕严重影响。而且,搜索依然是一种多步操作:在查询框中输入、进行搜索、选择某个页面,然后加载内容。对于移动体验而言,搜索完全不够理想。虽然搜索这一工具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上的网页浏览体验,但是对于智能手机所开辟的永远在线的生活方式来说,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在移动体验方面,搜索还不够智能,而这正是苹果试图通过原生应用改善的主要部分。 更糟糕的是,当网页浏览器进入智能手机时,其性能会更差。它们无法支持我们在计算机上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许多富网页功能。由于这些限制,网页开发者都会减少其移动版站点的功能,甚至都懒得去做移动版本。针对这一情况,苹果在首款iphone中史无前例地引入了富html移动浏览器,这是一个重大举措,因为它激励了许多网页开发者为iphone(以及那些仿制品)重新设计站点,接着移动网络就很快成熟了。 “让移动网络的可用性得到了无限提高的正是移动版safari和iphone。”我的同事迈克尔?卡洛雷说,他是wired.com网站 webmonkey板块的编辑,多年来研究并报导网络领域的相关内容。他说,“在那之前的动因主要都是功利主义,或者只是新鲜感而已。” 当乔布斯在2007年宣布开发者可以为iphone编写网络应用时,这听上去是个好消息。但是光有一款富网页浏览器和一款可以运行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还不够,几个月以后,还是几乎没有多少人编写网络应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方面赚不到什么钱——在网络上或者在浏览器中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商业平台能让网页应用成为盈利的商机。(编程爱好者们在试水无足轻重的共享软件市场时,就已经从失败中吸取到这一教训。) 为让iphone平台与众不同(并且具有竞争力),苹果需要招募一些开发者来制作第三方应用。说到底,这就是微软锁定其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统治地位的一个手段:绝大部分软件开发者都为 windows而非mac制作游戏和应用。苹果需要为iphone召集开发者,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苹果必须提供一点刺激。 乔布斯对此了然于胸。 有效的商业模式 “那如果你是一名开发者,你已经在一款令人惊叹的应用上花了两个礼拜,也许更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梦想吗?”在2008年3月,激情洋溢的乔布斯对着苹果总部会议室中满座的软件开发者和记者说道,“你的梦想就是把它呈现在每一位iphone用户的面前。今天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大部分开发者都没有这样的资源,即便是大牌开发者要将应用送到每一位iphone用户面前都要经历百般曲折。而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个困扰每一位无论是新手还是大师的开发者的问题。” 乔布斯挥动手臂的幅度非比寻常——这令人想起韦利?旺卡[willy wonka,金?怀德(gene wilder)饰演]热情招呼人们走进其巧克力工厂的情景。很明显,他激动万分。 “我们的方法是采用应用商店,”他说,“这是我们所编写的一款将应用发送到iphone上的应用程序。而且,在下次发布软件新版本时,我们将把它置入每一部iphone之中。这样一来,我们的开发者们就可以通过应用商店接触到每一位iphone用户了。我们将使用这种方式将应用发布到iphone上。” 这的确有效。开发者真的赚到了钱,只不过有的人赚得多,有的人赚得少。还有一些人甚至一夜暴富: 2008年9月,独立程序员史蒂夫?德莫忒尔(steve demeter)称,他在短短两个月里凭借其益智游戏trism(重力方块)赚到了25万美元,这款游戏的单价为5美元。也许,在德莫忒尔的经历中最诱人的部分就是trism成为了“独立游戏”的典范:他几乎完全凭一己之力做出了这款游戏,期间仅花500美元请了一位设计师帮了个忙,最后通过twitter和其他的社交网络工具自行发布了这款游戏。 作为一名收入不高的记者,一看到德莫忒尔拿出来向我证明其成功的银行对账单,我就惊呆了。在那个月月末,有一笔高达9万美元的进账,对方正是苹果。德莫忒尔炫耀道,最棒的一点在于他根本就没有想要赚钱。 “我真的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德莫忒尔告诉我,“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猜那是一位约摸50岁的女士发来的,她说:‘我并不常玩游戏,但是我非常喜欢trism。’这就是我制作游戏的动力。” 德莫忒尔成了应用传奇的宣传代表。苹果尽一切可能利用trism的成功,在媒体报道中强调它的热卖,甚至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在发布会上播放。 6个月后的2009年1月,一个更加成功的例子出现了,独立程序员伊桑?尼古拉斯(ethan nicholas)超越德莫忒尔,在1个月内凭借坦克火炮类游戏ishoot赚取了60万美元。尼古拉斯的故事要比德莫忒尔的更具传奇色彩。当时他是sun公司的工程师,在轮班之余,他一手抱着年仅1岁的儿子,另一只手则编写程序,每天在ishoot上钻研8小时。因为没有多少闲钱去买书来学习如何编写iphone应用,所以他是通过浏览网站内容自学成才的。 当ishoot在10月刚刚发布时,销售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乐观。接着,尼古拉斯就挤出了些空闲时间,编写了这款应用的一个免费版本——ishoot lite(ishoot精简版),并在1月发布。接下来,他的策略便是在ishoot lite中给售价3美元的完整版ishoot打广告。免费版本被用户下载了240万次,并且吸引了32万对ishoot lite持满意态度的玩家为ishoot买单。这款游戏一跃成为冠军,而且霸占这个宝座长达26天。就在ishoot荣获冠军的那天,尼古拉斯辞掉了他的工作。 “虽说下个月我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如果到今年年末我都还没有成为百万富翁,那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ishoot还稳坐头把交椅时,尼古拉斯对我说道,“要不是缴了税,我现在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虽然当初德莫忒尔和尼古拉斯在跟我交谈时都感觉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几个月以后,事实表明他们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运气。在2009年10月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德莫忒尔说trism销量下降以后,他实际上将在应用商店里赚来的钱投入了股票市场中才变得更加富有了。尼古拉斯与他的经历类似,之后再也没有开发出如同ishoot那样的热卖作品,他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很害怕自己只是昙花一现。 新闻界,包括笔者在内,很快就给移动应用的商机贴上了数字淘金的标签。虽然这听起来似乎是个挺恰当的比喻,但一些不那么成功的开发者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哗众取宠。在19世纪中叶的加州淘金热中,只有少数幸运儿一夜暴富,但也正是他们吸引了整片大陆上无数热切的“49淘金者” 。同样,只有很少一部分iphone开发者淘到了数字金矿,而其他人则只能淘到些金属块或者根本一无所获。无数程序员在发财梦的吸引之下热情地注册账户,开始生产iphone应用。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应用商店成为了一片新生的数字疆域。而当业界巨人们占据着硅谷,新兴公司和独立程序员们很快意识到了,他们可以通过编写移动应用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他们发布了将近40万款应用。 简单平板的天才设计 iphone吸收了苹果的核心理念——软件是硬件成功的关键要素——并将其发扬光大。苹果将iphone做成了一块只有一个按键和一块触摸屏的简单平板,它独特的力量都蕴藏在底层的操作系统之中。可定制的、直观的操作界面,结合支持该设备的大量第三方应用,使得iphone成为了各种用户的首选手机产品,包括普通消费者、专业级用户、教师、学生、医生,甚至还有美国军方,他们正在试验将iphone运用到战场上。此外,苹果并不排斥那些没有太多钱的年轻客户,特别针对他们推出了ipod touch,将它称为没有手机功能的iphone再恰当不过了,你不需要每月为它支付电话账单。截至2010年,苹果的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已达1.2亿。 iphone应用解决了网络和搜索在移动应用程序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iphone应用只能在iphone上运行,这就意味着它们经过了优化,可以充分利用iphone本身的处理器,gps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应用读取数据的速度就更快了,而且它们更加智能,能够采取针对某一应用的特定方式来获取信息。(例如,yelp应用会根据iphone的地理位置,在yelp数据库中只搜索在你附近的饭店和娱乐场所。)不仅如此,iphone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不同,你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它就能自动运行和安装软件更新来进行自我维护,而在pc上则必须访问各个站点,下载文件,然后手动更新软件。可见,与iphone和应用商店有关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应一种永远在线的移动生活方式而设计的。 苹果并不会出于需要发明全新的东西,也不会以此掀起一股革新。应用可以做到的很多事情毕竟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可以做到了。苹果的传统做法只是研究某种已有的技术,然后确定该如何改进它。 “苹果并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而只要重新发明旧东西就行了,”在iphone平台的初创时期曾经参与到推广工作中的前苹果公司软件工程师马特?德兰斯(matt drance)说,“我认为移动设备也是如此。发明第一部手机的公司当然不是苹果。苹果公司坐视了很久,当决定出手解决问题时,才最终用上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和学习到的教训。” 苹果在1977年发布apple ii时也是这样。苹果并没有像pc市场中其他人那样,发布需要用户用电路板和烙铁自行组装的pc,而是把一台能正常运转的计算机的所有组件通通打包装在了一个整洁的塑料盒子里。只要你给apple ii插上电源,就可以使用它了。这让普通人也最终得以使用个人计算机,而不局限于那些铁杆的极客们。实际上,iphone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苹果发布的手机就是为了取悦用户,并让用户在应用商店中毫无困难地找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工具。 因此,iphone应用商店一鸣惊人。虽然有许多网站都复制出了许多iphone应用的功能,但是用户还是觉得iphone应用的效果更好,他们疯狂地下载着应用,甚至花钱购买。应用商店在2009年4月达到了10亿的下载量,而截至2011年1月,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00亿。 很多评论人认为应用数量达到40万款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那些应用中有许多都是垃圾,既有毫无用处的应用,也有非常蹩脚的游戏。而那些品质一流,让iphone鹤立鸡群的应用非常稀少。(流行的twitter应用tweetie通常被誉为设计美观、功能丰富的软件范例。)其实,虽说高品质的应用对于iphone的成功极其重要,但是数量也是头等大事,也许还更为重要。 应用商店所累积的应用越多,它就越有机会吸引世界上多达数百万的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中的每个人。我们可以把那一大批差劲的iphone应用忽略掉,而对于许多非常低调的应用,普通的消费者完全不会注意到它们,或者说不会想到要去使用它们。但是在应用商店中还有相当多能迎合一些特定的职业、爱好以及兴趣的小众应用,这些应用很容易错失普通消费者的注意。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ichart emr,这是一款给医生用来查看并储存病人的病历单的应用;rev则是一款给技工使用的进行汽车引擎诊断的应用;nerdulator是一款为军方狙击手用于计算弹道的应用。这类专业应用才是让iphone如此独特的关键。结果,借着应用商店中应用数量和质量的东风,苹果推出的设备几乎实现了我们梦想中的完美之物。 然而,史蒂夫?乔布斯并不是看到网络问题,就奇迹般地轻松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与此相反,苹果在抓住这一机遇之前,在mac上苦心经营了多年,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软件和发布模式。如果没有itunes,那么应用商店就绝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成功。 itunes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媒体经历了一场从模拟到数字的巨大变迁,而音乐产业对此恨之入骨。 令美国唱片行业协会极其懊恼的是,因特网用户很快就学会了使用免费的数字音乐,不再愿意花钱买专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winamp mp3播放器和napster。面对专辑销量的下滑,唱片公司不断地对napster和mp3.com这些提供数字音乐的网络服务商提起诉讼,其矛头同样指向了钻石 多媒体(diamond multimedia,一家韩国公司,发布了一款叫做rio的mp3播放器)。显然,对于唱片业而言,要想随之改变很不容易。 紧接着,史蒂夫?乔布斯就出现了。这位苹果ceo在2002年就怀着这样一个梦想:让苹果拥有一个使用简便、内容丰富、质量可靠的在线音乐商店。乔布斯认为,这些特点足以说服用户掏钱购买那些他们本可以非法免费获取的东西。届时,这个在线音乐商店就可以让唱片公司有能力与盗版竞争,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吃力不讨好。 但是,为了让在线音乐能够得以实现,乔布斯认为他的商店必须允许客户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购买音乐:照着菜单点。而说服那些唱片公司这么做可绝非易事。“一开始跟唱片公司商谈时,在线音乐业务对他们而言正是一团糟,”乔布斯对《完美之物》(the perfect thing)的作者史蒂芬?乐维(steven levy)说,“从来不曾有人以99美分的价格卖出一首歌。实际上,从来不曾有人卖出过任何一首歌。而我们就这样走进会晤室,开口说道:‘我们想用点菜的方式销售歌曲。我们也想要销售专辑,但是我们想要一首歌一首歌地卖。’他们觉得这将会是专辑的末日。” 乔布斯首先和那些音乐巨头们进行谈判,包括华纳唱片公司和环球公司。苹果请这两家公司的谈判团队飞抵加利福尼亚的库比蒂诺。在苹果总部大楼one infinite loop的一间会议室中,乔布斯着手开始展示他的宏图伟业。首先,他用一大关键性的提议让这些唱片公司上钩了:苹果将通过itunes这个当时仅支持mac平台的音乐播放器软件来销售音乐。说到底,苹果mac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不过只是个位数,那么区区itunes音乐商店的发布又怎么可能毁灭唱片业呢? 经过了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之后,这两家唱片公司终于同意入伙了,但是苹果必须首先接受一些限制:在itunes上购买的歌曲只能在3台“被授权的”计算机上播放,而一张播放列表只能在cd上烧录7次。 bmg和emi唱片公司很快也跟着入了伙,后来索尼也跳上了这条船。苹果在2003年4月28日开放了itunes音乐商店,当时提供了20万首歌。(与此同时,苹果也发布了第三代ipod。)在头一周中,itunes商店的客户们购买了超过100万首音乐。6个月后,苹果说服了各家唱片公司,允许 windows用户共享itunes。 itunes商店是后来由iphone引领的“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体验的序幕。它借以和盗版抗衡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户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从海量的数字音乐目录中下载一首歌曲,这一体验在iphone上得到了广泛的扩展。至于iphone如何开启了“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革新,我们可以从参与到应用领域中的那些最为成功的独立程序员身上找到答案。 brian x. chen 曾任macworld杂志副主编,目前为wired.com撰写文章,他关于苹果的专栏文章吸引了数百万读者。
作者: (美)莉莲·怀尔德(Lilyan Wilder)著;刘月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3
简介: 莉莲·怀尔德是美国最权威的交际咨询大师,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校、在亨德-布鲁克林学院、美国协作会议及她的私人工作室开设“大胆说话”的训练课程,她的学员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媒体偶像败类普拉·温弗里和查利·罗斯等众公众人物及ABC、CBS、NCB和CNN的主持人、记者、还有许多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和高级职员。《当众讲话的艺术》汇集了她30年讲授“交流”这门艺术的全部精华。
作者: 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著;伍厚恺译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8
简介: 这套由9部小说构成的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一个拓荒者 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在已经65岁时才开始写作,经过10余年陆 续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 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40年。 《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著名经典,不仅被翻译成 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 。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片。 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 草原上的小木屋,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德斯密特镇的旧居。成为了著 名的历史遗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问者。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这样的故事: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 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揭开 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 ,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 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 。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的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 开拓时代鄢充满艰辛,奋斗,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 那诚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作者: E.B. White 著
出版社:Penguin 2003-9-1
简介:This title presents the tale of how a little girl named Fern, with the help of a friendly spider, saved her pig Wilbur from the usual fate of nice fat little pigs. About the Author E. B. White was born in New York in 1899 and died in 1985. He kept animals on his farm in Maine and some of these creatures crept into his books, such as STUART LITTLE which was recently made into a blockbusting film. He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the Laura Ingalls Wilder Medal in 1970, an award given every five years to authors who have 'made a substantial and lasting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L. I. Wilder)著;王荣生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Adam theory of markets or what matters is profit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介绍的是一套完整又简单的股票和期货交易方法,他认为指标和公式都只是附庸,唯一要紧的是赚钱,理论独特而实用。
作者: (美)劳拉·英格尔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著;富彦国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 这是一本质朴的书,非常质朴的故事。它是很多年之前的。写这质朴的书质朴故事的人那时就住在这小木屋里。它开始在大森林里,后来在草原上。那是一种宁静和满足的生活。那时的劳作和收获也宁静、满足。那时的一切都像油灯擦得锃亮的玻璃罩子里的那团火,跳动着,可是温和。那时的幸福是这一团火似的幸福。 写出这质朴故事的人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看这样的油灯这样的一团火。这也是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所以带篷的马车就出现了。还有一条英勇的狗。还有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还有很多危险。因为故事到了迁徙的路途上。但是那些危险在一盏油灯的基调下,都只像一片树叶,纷纷落在地上,声音很轻。 迁徙的路上咖啡还煮得滚烫、喷香,有烤面包和鸡蛋糕,还有肉汤,一天三餐也是系上了餐巾开始,孩子们穿着的衣服母亲都用熨斗用心地烫过!他们是那么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知道生命要诗意地安顿。在他们走过的路途上,把威风树立了,又都是有精致的气息和布置。它们就成了后来的美国!最为质朴之中,从头到尾是诗。这是一个女人到了六十五岁以后开始写出来的小说。 她叫劳拉。这个老了以后开始写作的婆婆成了美国人的骄傲。她写出来的全部小说在美国的文学里每一部都有耀眼的光亮!它们的光亮当然超过很小的油灯了。可是搁在记忆里的感觉,最好的比喻,还是油灯,它亮亮的,不会灼伤;想起来温暖,不热。
作者: (美)卡梅伦·克罗著;张衍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卿云馆: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问答录——与特吕弗令人难忘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相呼应——卡梅伦·克罗采访好莱坞传奇导演比利·怀尔德,对话话题是编剧和电影工作,场景设计和明星,怀尔德的同事和他们的电影,老制片体制和今天的电影制作。
作者: (英)苏·约翰斯顿-怀尔德(Johnston-Wilder,S.) 等著,李忠如 等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简介:数学教学的学习并非一日之功。本书若取名为《中学数学教学初级教程》可能更为恰当。你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发现自己正从事的是一份极其复杂和极具挑战的工作。所以,当你作为实习教师所学到的关于数学教育的知识,将会对你未来的事业产生极大的影响。本书将在你的数学教师生涯中最为关键的初期给予引导。课程之初,你就要把自己当作一名数学教师。你正从事的职业是多维度的,不仅仅能发展成为一名教师,也能发展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数学家)、作家、辅导员、团队工作者、反思性实践者。你将会发现你在智力上、身体上、情感上都得到伸展。相反,你也可能会反复询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然而,伴随着挑战,在与学生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你也将得到回报与满足。
作者: 鲁茜娅·拉特玛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简介:奥普拉·温费莉是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1954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未婚妈妈所生,早年生活坎坷,33岁成为脱口秀女皇,48岁成为亿万富翁。奥普拉人人生之路是一个奇迹。她的杂志《O》创刊号卖出160万本;她在电影《紫色姊妹花》中的出色表现,为她赢得奥斯卡奖的是名;但是她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她的脱口秀。 奥普拉说话时,她的观众——每天约有1400万人——都专心聆听。她在空中读书俱乐部所选的任何书都会立即成为畅销书。当她成立“世上最大的扑满”时,全美各地人士都捐赠零钱,募得100多万美元,帮助贫寒学子上大学。 十多年以前,她的节目就已经成为全美最热门的脱口秀。那时奥普拉曾说:“我的使命是要利用这种地位、力量与金钱为他人创造机会。”如今,她已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作者简介 Lucia Raatma has written a wide range of book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Her books include Libraries and How Books Are Made;and eight-book general-safety series and a four-book firesafety series;fourteen titles in a character education series ;and several titles for Compass Point Books.She has also written career biographies of Maya Angelou,Bill Gates,Charles Lindbergh,and Laura Ingalls Wilder for the Ferguson Career Biography servies.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L. I. Wilder)著;伍厚恺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13
简介:S">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罗兰·英格斯·怀德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这套由9部小说构成的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一个拓荒者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在已经65岁时才开始写作,经过10余年陆续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40年。 《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著名经典,不仅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片。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德斯密特镇的旧居。成为了著名的历史遗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问者。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这样的故事: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揭开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的读者们,让我们翻开《草原上的小木屋》,走进开拓时代鄢充满艰辛,奋斗,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诚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L. I. Wilder)著;孙林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Wilder, L. I.)著;孙林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作者: (美)Michael Lehmann导演;(美)黛安娜·基顿(Diane Keaton),(美)曼迪·摩尔(Mandy Moore)主演
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2007
简介:《爱得过火》讲述了身为单亲爱长的Daphne Wilder(Diane Keaton饰演),一手把三个女儿拉扯大,个个都出落得窈窕动人还不算,这就快要到自已60岁的生日了,她还在为女儿的感情大事操劳。大女儿Maggie(Lauren Graham饰演)是个心理学家,事业有成自然不必多过问;二女儿Mae(Piper Perabo饰演)性感美丽,身边也不缺伴侣;偏偏这小女儿Milly(Mandy Moore饰演),虽然按照基因也是个甜美的可人儿,可偏偏缺乏自信,又老是择偶不佳,让Daphne怎么也放不下心。为了避免小女儿遇人不淑重蹈覆辙,Daphne决定亲自替她挑选一个“完美”男人——方法却是瞒着Milly在配对网站上发布求偶广告…… 黛安娜·基顿: 美国影坛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她的知性与感性颇能反映嬉皮风尚流行的那个时代。黛安·基顿出生在加利福尼亚,曾在Santa Ana大学学习戏剧,19岁辍学去纽约学习表演。性格叛逆的她还参加了摇滚乐团表演,不久获得机会演出轰动一时的百老汇摇滚音乐剧《毛发》(Hair),并由配角升为主角。70年代初,与伍迪·艾伦(Woody Allen)结识,参演了他导演的影片《呆头鹅》(Play It Again)、《安妮·霍尔》等片,并与之有过一段婚史。 曼迪·摩尔: 曼迪·摩尔在首部电影长片“A Walk to Remember”(2002)中扮演的角色为她得到了2002年6月的MTV电影奖提名,接下来一年中她还将参演两部电影。她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有一天在百老汇表演。参与一些莎剧演出之后,2002年他通过新角度解毒灰姑娘故事的电视电影《一位丑陋继姐姐的供词》登台,后出演了西班牙影片《格拉纳达之南》并客串BBC侦探影集《林雷调查员》,04年古迪在众多英国年轻帅哥参加的试镜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同玉女曼迪·摩尔一起主演青春喜剧片《总统千金欧游记》的机会,由此而顺利地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07年同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一起主演了斯科特·弗兰克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小心为上》。最新马修·古迪还加盟了扎克·施奈德执导的漫画改变电影《守望者》,这位自如游走于爱情喜剧、家庭伦理、犯罪惊悚以及超英雄题材片的英国演员拥有着不断让人耳目一新的演技实力和极大的潜力。 上映时间:2007年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Wilder, L. I.)著;周小罡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作者: 凯利·怀尔德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
我们如何知晓变形虫长什么样?医生如何能观察我们的骨骼和内脏?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另一个星系中一颗爆炸的恒星?摄影的发明让所有这一切变成可能。凯利·怀尔德(Kelley Wilder)在本书中探索了摄影在科学中极富成效的应用,从各个层面对这一复杂关系进行了解读。
摄影最初是由于其与观察、归档和实验等关键科学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而确立其合理地位的。凯利·怀尔德在本书中研究了摄影在这些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早期阿方斯·贝蒂荣(Alphonse Bertillon)制作的犯罪现场摄影测绘图像,或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的放射现象可视图,到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阐述机械原理的弹跳高尔夫球图像,或是更近期的记录星球的LANDSAT卫星照片。怀尔德还记录了摄影是如何在生物学和天文学等各个科学学科中成为一股强大的影响力的。此外,她还进一步探索了摄影作为实验证据是否可靠、其在医学和X射线成像等实用性领域内的应用,以及科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之间永恒而复杂的关系。
而补充这项迷人研究的是丰富多彩的科学对象和实验照片。《摄影与科学》这本书展开了发人深省且内容广泛的研究,将成为科学家、摄影师和艺术史学家书架上的精华读本。
作者: (美)罗兰·英格斯·怀德(Wilder,L. I.)著;罗玲译;毕生工作室图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09
简介: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作者: (美)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导演;(美)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美)汤姆·依维(Tom Ewell)主演
出版社: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7
简介: 《七年之痒》讲述的是人到中年的男子汤姆·伊威尔在妻子离家度假期间;对刚刚搬来的楼上女房客产生了性幻想。梦露在片中就扮演这个风姿绰约、性感撩人的女房客。丰满的梦露故作无意地向楼下的知识分子汤姆·伊威尔卖弄撩人的性感,这令汤姆·伊威尔心痒难熬,躁动不安,对野花迷离的性幻想抑制不住噼噼啪啪不断地闪现,该片拍得生动热闹,把在婚姻束缚下的男人们寻觅野花的幻想暴露得一览无遗。梦露的个人性感魅力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片中的汤姆·伊威尔,不知还有多少人看得眼睛发直,深陷迷离幻想无法自拔。心存歪念的汤姆,一方面难拒诱人的梦露,另一方面又饱受内心的谴责。最终…… 导演/演员简介: 比利·怀尔德:本想成为律师的Billy Wilder放弃他在维也纳报社做记者的工作来到柏林,1929年开始编写剧本而涉足影坛。希特勒掌权前,他为许多德国电影编写剧本。由于害怕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引起麻烦,他移居到巴黎,与人合作导演了一部电影后,1933年经由墨西哥来到好莱坞。2002年3月28日,抱过六个小金人的电影大师比利·怀德去世了,影迷们不会忘记比利·怀德一生中给予了我们那么多快乐的夜晚,其《日落大道》、《热情如火》、《公寓春光》等经典电影,使不同年代的影迷着魔。在怀德的电影里除了动人的故事外还会有多多的寓意:《日落大道》中失意的好莱坞编剧爱上了一个无声时代老牌女星,故事暗喻无声电影的没落。《热情如火》中竟有同性恋的暗示,这可是超越时代的前卫思想。而我们更会记得《七年之痒》中的玛丽莲·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的镜头(被评为影史上最性感的画面)。 玛丽莲·梦露:美国女演员,身世复杂,自小生活在孤儿院中。16岁那年离开高中,嫁给一个飞机工人。1944年其夫奉派海外,梦露代替他当飞机喷漆工人,在那里被军中摄影师发现,为她拍了一批照片,迅即成为美国大兵的梦中情人。其他摄影师闻风而至,在镜头下,梦露展现出最美好、也最原始的一面,转瞬间成了全美杂志知名人物。借着这种成名方式,进入20世纪福克斯,后又转到哥伦比亚。1950年在《彗星美人》的表演首次留下印象,直至在1955年《七年之痒》才真正建立性感皇后的超级巨星地位。她的银幕下感情生活多彩多姿,跟肯尼迪总统的绯闻传说尤其受人瞩目。她的死亡一直笼罩在神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