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2 项 “Tadao”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崔京远著;金哲译
出版社:汉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2010
简介:詳細介紹出生於20世紀,並設計21世紀的十位時裝+建築+產業設計大師! +形態的魔術師 盧吉.柯拉尼 +充滿魅力的跨領域設計大師 菲立普.史塔克 +設計出21世紀風格的設計師 可可.香奈兒 +藝術性設計師 喬治.亞曼尼 +義大利設計界的名醫 索特薩斯 +永遠保持童心的設計師 亞力山卓.麥迪尼 +設計界的華特迪士尼 麥可.葛瑞夫斯 +20世紀建築的修道士 勒.柯比意 +空風格的建築師 安藤忠雄 +用皺褶控制世界的設計師 三宅一生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十位設計師 Great Designer 10 盧吉.柯拉尼(Luigi Colani)菲立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 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 艾托雷.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 安藤忠雄(Tadao Ando)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亞力山卓.麥迪尼(Alessandro Mendini) 麥可.葛瑞夫斯(Michael Graves) 偉大設計師的人生與靈魂,喚醒你對創意設計的熱情
作者: eds., Charlotte & Peter Fiell ; introduction by Luigi Spinelli ; essay by Fulvio Irace.
简介: Domus" presents its "Volume XI - 1990-1994". This series features the quintessential works of modernism. For eight decades, "domus" has been hailed as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journal. Founded in 1928 by the great Milanese architect Gio Ponti, the magazine's central agenda has always remained that of creating a privileged insight toward identifying the style of a particular age, from Art Deco, Modern Movement, Functionalism and Postwar to Pop, Postmodernism and Late Modern.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comprehensively documented, page after page "domus" presents some of the most exciting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projec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Each of the 12 volumes in Taschen's "domus" reprint collection reproduces a selection of the magazine's pages as they originally appeared, and is packed with articles that bring to light 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Available as separate volumes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28-1999, this series is a major publishing achievement and an important must-have for al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teaching institutions, practicing architects, designers, collectors, students, and anyone who loves design. This title covers the years 1990-1994 -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this volume's focus, marked a shifting of the generations i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domus" - up to date as always - documented the work of this new generation with elaborate articles and reports. The architects Tadao Ando, Jean Nouvel, David Chipperfield, Philippe Starck, Rem Koolhaas, Peter Eisenman, Jacques Herzog, and Pierre de Meuron made their debuts in domus during this period. In addition, established architectural greats like Frank O. Gehry, Mario Bellini, Richard Meier, Renzo Piano, Norman Foster, Santiago Calatrava, and Zaha Hadid were also featured. In product design, Marc Newson, Rodney Kinsman, Jasper Morrison as well as the brothers Fernando and Humberto Campana appeared in the spotlight. 作者简介: Charlotte J. and Peter M. Fiell run a design consultancy in London. They have lectured widely, curated a number of exhibitions, and written numerous articles and books on design, including TASCHEN's 1000 Lights, 1000 Chairs, Design of the 20th Century, Industrial Design A-Z, Scandinavian Design, Graphic Design for the 21st Century, Designing the 21st Century, and domus 1928-1999.
Grand tour of Tadao Ando’s architecture
作者: 马卫东主编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2005
简介: 建筑之旅是愉快的,建筑之旅是重要的。 安藤忠雄曾说过:“要用自己身体的五官去感觉建筑”用视觉去看,用听觉去听,用触觉去摸,用嗅觉去闻。置身于建筑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充 分体验和感受。 本书所介绍的建筑作品是安藤忠雄在日本关西地区作品的一部分,是作者通过多次的实地参观,精选出来的。首先,此书是一本安藤忠雄建筑的导游手册,书中详细地标注出每个作品的位置及如何行走的方法,以供每一位去日本参观安藤忠雄作品的建筑爱好者参考。其次,本书也收录了作者亲身摄的图片,这是用极其普通的数码相机,没有任何的镜头处理,沿着参观路线展示出来,尤如你自己亲眼所见。通过这些断片的图像,也许会让你对安藤忠雄的作中吕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作者: 摄影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安藤忠雄一再强调,旅行是他惟一的、最重要的“老师”。建筑学者、专栏作家李清志服膺大师箴言,多年来探访每一座安藤建筑,住吉的长屋、淡路梦舞台、光之教堂……他投身于安藤式虚实交错的迷宫中,重新体验时间、空间的意义。 在他笔下,造访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宛如一场性灵洗涤之旅。建筑本身像一座迷宫,你以为是出口的,其实是另一个奇异国度的入口;每一个转弯都暗藏惊喜,每一个角度都别具风景。更令人神往的是那些光、影、水形成的神秘空间,安藤巧妙地运用了大自然的元素,让建筑仿佛活起来,让人有一种诗的感动 开始这场看似知性,实则感动不断的朝圣之旅吧。即使是一场纸上的旅行,感官的细腻触觉、建筑的背景与人文气息、大师的思考与审美仍弥足珍贵。
作者: [(日)安藤忠雄(Tadao Ando)著];(韩)C3设计;吕晓军译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简介: 安藤忠雄,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成年之前的安藤除了在运动场和大街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之外,曾经迷恋过船模和航模制作,并学过木工托,也曾学过拳击。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室等传统建筑。1962年起,开始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著名建筑,并绘制了大量的旅游速写图。1969年,安藤回到了家乡大阪,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并成立了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 1975年,安藤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位于大阪住吉区的东邸,即住吉的长屋。该建筑1979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此后安藤获得了包括普利茨凯建筑大奖等一系列国际性建筑大奖;1983年他设计的神户六甲集合住宅获日本文化设计奖;1985年获芬兰建筑学会阿尔瓦-阿尔托奖;1986年获日本文部省嘉奖;1987年六甲山教堂(风的教堂)获mainichi奖;1988年城户崎住宅获日本吉田五十八大奖;1989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建筑金奖;1991年获美国艺术和文学科学院布鲁诺(arnold w-brunner) 纪念奖;1992年获丹麦嘉士伯建筑奖;1993年,获日本艺术学院奖;1995年获普利茨克(pritzker prize)建筑奖以及法国艺术和文学院chevalier de i'ordre奖;1996年获第8届帝国议会“fratesole”一等奖;199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以及法国艺术和文学院officier de i'ordre奖;1998年大阪历史博物馆获第6届公共建筑奖(两年一次)等。 此外,安藤忠雄还是美国建筑学会荣誉资深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德国建筑学会荣誉会员,法国建筑科学院荣誉资深会员,苏格兰皇家建筑学会荣誉资深会员。安藤忠雄还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作过客座教授,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作学术报告。自1997年起安藤开始在东京大学执教。 安藤忠雄的主要作品: 1、大阪sumiyoshi的联排住宅,1979 2、京都的time's,1984 3、大阪的阳光教堂,1989 4、西班牙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日本馆,1992 5、日本冈山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 6、意大利特维索benetton研究中心,1992 7、神户六甲集合住宅,1993 8、大阪府立飞鸟历史博物馆,1994 9、大阪天保山博物馆,1994 10、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沉思空间,1995 11、日本toto学术会堂,1997 12、日本日光博物馆,1997 [
作者: (意)安东尼奥·埃斯珀斯托(Antonio Esposito)编著;冀媛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安藤忠雄的作品,包括他从成名以来到现在的一些代表作以及他最新的一些作品。 书中所用的图纸和资料都由安藤忠雄事务所一手提供,内容专业、资料齐全。安藤及其作品的独特与优秀已无需多言,本书既是一本了解安藤作品的作品集,也是一本学习安藤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它将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第一手资料翔实地介绍安藤作品的专业书籍。
作者: (日)安藤忠雄(Ando Tadao)[等]著;包慕萍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 《"建筑学"的教科书》通过日本14位著名的建筑师谈建筑心得,讲述自己对建筑的肺腑之言,以便让读者明白学习建筑的方法不只是一个。 首先,将“学建筑”细分为“学习建筑设计”、“学习观察建筑”、“学习修缮建筑”等等,有数不清的学习建筑的方法和目的,到底学什么才好,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接着,讲述学习建筑和年龄、经验没有关系,谁都能学习,并且谁都能够做到,学习建筑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始。书中的诸多话题给读者们呈现了建筑千变万化的魅力。但其共通之处就是不论哪个话题都让读者感觉到“建筑从各种角度来理解都很有意思”、“建筑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人都可以思考建筑,人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者感受建筑的可能性。人类在建筑之中生活,在充斥着建筑的风景中旅游,在建筑中工作、思考,最后在建筑中死亡。人类无法逃避建筑。所有的人都和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说,人都有必要了解建筑。这本书正是为了给所有的读者提供一个建筑入门的机会而编著的。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2009
简介: 這是安藤忠雄自剖對建築最深刻的思考、創造的原點,和對環境深切的關懷! 「我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我深深為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感動,思考這些,能讓我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 安藤忠雄.談建築 住宅,是建築的原點。 思考「住」的意義能讓我回到原點,把我推回建築為何的命題。 思考建築時,「都市」經常是我思考的對象,也是靈感的泉源。 透過建築孕育出新的「什麼」,是我最想要珍惜保有的。 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遺產。 我時常反問自己聚集而居意味著什麼、公共代表什麼、什麼是豐富多元,以及自己能做什麼。 思考環境時,最後可以依賴的只有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力了。 我每天都在思考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 我希望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 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 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 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相對於提出創新具突破性的建築,安藤更在意的是建築對人的尊重、對社會的批判;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都市文化遺產。因而,安藤認為:建築對於其所在的環境,是有回饋義務的。 對安藤而言,現代建築的創造不再只是一般意義的形式探索,而是種精神意旨。建築也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只要在社會上人們持續利用,就是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因而,安藤希望能透過邊做邊想的實驗性精神,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而建築對於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是往後建築家們必須省思的課題。 本書以主題設定來談論建築:建築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集合眾人的廣場、都市、不同領域對話的合作共鳴、創造特定場域特有的建築、培育人的場所、自重建出發、庭園世界,以及邊做邊想等。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
简介: Project Japan features the work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artists and designers including contributions by five renowned architects. Prefaced by Tadao Ando, other participants include Fumihiko Maki and the late Kisho Kurokawa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Makoto Sei Watanabe and Kengo Kuma. Assembl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Great Hanshin Earthquake, the Art Media in Context programme is based on first-hand experience. It catalogues buildings from the Edo period through to important projects heralding the new century. It celebrates a special time when artists in Japan regained their self-belief, rediscovering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distinctive identity.
作者: Protetch
出版社:音像供货 2002年09月
简介:
"As they watched on television as airliners controlled by terrorists flew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the Pentagon, the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at large became suddenly aware of the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 of architecture."
作者简介:
MAX PROTETCH opened his first gallery in 1969 at the age of twenty-three.Since 1978 he has estaboished himself as the world's premier dealer in architectural drawings and objects.He has shown the work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including Frank Lloyd Wright,Mies van der Rohe,Louis Kahn,Aldo Rossi,and Eliel and Eero Saarinen,and proemiered the work of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in cluding Frank Gehry,Michalel Graves ,Zaha Hadid,John Hejduk,Rem Koolhaas,and Samuel Mockee.
The photograph above,by Richard Pare,shows Protetch in 1998 at architect Tadao Ando's Chikatsu-Asuka Hisorical Museum,where ht was preparing for a show of work by Ando and Pare to inaugurate his 511 West 22nd Street gallery in Chelsea.
【书摘与插画】
简介: Construction fever in the Gulf The small emirates and states located on the Gulf,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Saudi Arabian peninsula, are building new cities in the desert at an astonishing rate, from Bahrain to Doha, and south to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Comprised of Abu Dhabi, Ajman, Dubai, Fujairah, Ras al-Khaimah, Sharjah, and Umm al-Quwain, the UAE is an oil-and-gas-rich region that has experienced an unparalleled architectural boom in recent years. With a dizzying array of ultra-modern towers popping up throughout the area, it's no surprise that the Gulf region has attracted many of the world's most prominent architects, including Tadao Ando, Frank Gehry, Zaha Hadid, and Jean Nouvel, who are all designing groundbreaking projects for the ambitious Cultural District project on Saadiyat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Abu Dhabi. With these and many more remarkable, large-scale projects recently built or in progress, the Gulf emirates are perhaps today's top architectural hotspot. Architects featured: AEDAS, Tadao Ando, Asymptote, Atkins, Behnisch Architects, Frank O. Gehry, Gensler, Zaha Hadid, HOK Sports, Kazuhiro Kojima, KPF, Greg Lynn, Jean Nouvel, OMA/Porsche Design, Oosterhuis NL, Carlos Ott, I.M. Pei, RNL, Hadi Simaan, SOM, Pei Zhu TASCHEN's new architecture series brings a unique perspective to world architecture, highlighting architectural trends by country. Each book features 15 to 20 architects--from the firmly established to the up-and-coming--with the focus on how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very recent architecture in the chosen nation. Entries include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short biographies in addition to copiously illustrated descriptions of the architects' or firms' most significant recent projects. Crossing the globe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this new series celebrates the richly hued architectural personality of each nation or region featured.
作者: (美)余人道(Rendow Yee)著;申祖烈[等]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它是当今最具综合性的建筑绘图类型和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生成方法的纲 要,一种对绘图类型和方法的视觉概论。它既保留了视觉参考资料,又是各 个层次专业人员和学生的灵感和引导的泉源。 本书第三版业经彻底更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地反映了绘图技 巧和风格。其中包含 ·1100幅插图,均由当今最著名的建筑师所作,包括安藤忠雄(Tadao Ando),瑞贝卡-宾德(Rebecca Binder),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福 斯特爵士(Lord Foster)、马西米利亚诺·福克萨斯(Massimiliano Fuksas)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扎 哈·哈迪德(Zaha Hadid)、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里卡尔多·莱戈 雷塔(Ricardo Legorreta)、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贝聿铭 (I.M.Pei)、西萨·佩里(Cesar Pelli)、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安 托万·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托德·威廉姆斯和比利·钱(Tod Williams and Billie Tsien)及文丘里·斯科特·布朗事务所(Venturi Scott Brown)。 ·新增和修订的资料占30%。 ·崭新的更加便捷适用的编排。
100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 A-I 100 Zeitgeno /
作者: Philip Jodidio
简介:Der Erfolgsband Architecture Nowaus dem Taschen Verlag hat Nachwuchs bekommen: Architecture Now 2ist da und dem ersten Band in Gewicht, Ausstattung und in seiner architektonischen Bandbreite absolut ebenbürtig. Sogar das Motto ist immer noch gleich geblieben: "Zurück in die Zukunft" hei?t es im Umschlag beider schwer gewichtigen B?nde, die sich laut eigenen Worten auf "Die Suche nach einer neuen Architektur" begeben. Auf den fast 600 dreisprachigen und reichlich mit Farbbildern ausgestatteten Seiten tauchen auch alte Bekannte aus Band eins wieder auf, beispielsweise Santiago Calatrava, Asymptote, Bernard Tschumi, Frank O. Gehry und Tadao Ando. Die vorgestellten Bauwerke aus allen Teilen der Welt sind allerdings nicht bekannt aus dem ersten Band, sondern brandneue, innovative und zum Teil noch gar nicht vollendete Architekturprojekte. Der Fokus bei der Auswahl liegt diesmal allerdings noch mehr auf der Zukunft und dem Experimentellen: Computergestütztes Design und auch nur komplett virtuell existierende Architektur kommen ebenso zum Zug wie funktionelles Bauen. Der Herausgeber Philip Jodidio legt im Vorwort Wert darauf, dass auch ?kologische, kostengünstige und an die Gegebenheiten angepasste Bauweisen vorgestellt werden und auch die Sanierung bestehender Geb?ude thematisiert wird, da wir es in Zukunft massiv mit der Entscheidung abrei?en oder sinnvoll sanieren zu tun haben werden. Für Jodidio ist und bleibt jedoch die Frage nach der Flexibilit?t eines Bauwerkes die alles entscheidende Frage in der Zukunft der Architektur: "Flexibilit?t und auch die F?higkeit, sich funktionalen Notwendigkeiten und der Entwicklung der Zeit anzupassen, machen den grundlegenden Erfolg neuer Architektur aus." Genau nach diesen Ma?st?ben sind die hier vorgestellten Projekte ausgew?hlt: von biologisch anmutender Gestaltung ?ffentlicher Geb?ude bis hin zu minimalistischen Wohnh?usern ist alles dabei, was es an innovativer zeitgen?ssischer Architektur auf dem Globus gibt. Ein Muss also für jeden an Architektur Interessierten, ob Professional oder Laie, da es wohl in dieser Vollst?ndigkeit kaum ein anderes Buch gibt. Und wer Band eins noch nicht kennt und nun noch ein paar Bilder sehen m?chte, kann hier auch gleich einen Blick ins Buch werfen. --Gabi Bauer
New forms : architecture in the 1990s /
作者: Philip Jodidio.
简介:The decade since the mid-1980s has seen an unparalleled surge in architectural creativity. Completely new design possibilities have been opened up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uch as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ross-fertiliz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The face of today's architecture is shaped by masters such as Frank O. Gehry, Zaha Hadid, Rem Koolhaas and Tadao Ando, to name but a few. Whether in Japan, the USA or Europe, everywhere the search is on for new forms, and the impressive results of that quest ar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Book jacket.
Liquid stone:new architecture in concrete
作者: 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G. 马丁·穆勒(G. Martin Moeller, Jr.)编著;汤凯青译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简介: 每年大约有50亿立方码的混凝土生产出来并广泛使用,当仁不让地成 为世界上第二大消耗品{仅次于水)。长久以来,混凝土一直被认为只是一 种适用子建筑沟渠通道、电力工厂、公路以及停车库的原材料,但是在先 锋建筑师和工程师眼中,混凝工除了具有强韧性和多功能性以外,还具有 无限街生的艺术表现力,是理想的建筑材枓之一。混凝土是由水泥、水、 砂粒以及矿物集料构成的,本身并不具有固定的形态一一仿佛流动的石头 ,其造型特点取决于放置混凝土的模板以及设计师的想象力。 由于对混凝土的要求逐渐提高,其加工处理的方法也随之发展进步, 当今的混凝土材料已经具有卓越的物理特性和结构性能。科技的进步提升 了材料的可用性,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混 凝土不再是密实阴暗、笨重沉闷、庞大单调的代名词,而成为一种灵活可 变、轻质活泼、结构稳固的建筑材料,即使是超薄(甚至是半透明)的混凝 土也会具有强韧坚实的特性。 在《流动的石头》一书中,建筑师、工程师和专家学者们从技术工艺 和艺术审美两方面研究了混凝土材料的演变和运用。本书撷取了国际一流 建筑师参与设计的30多个案例,如让·努维尔(Jean Nouvel)、赫尔佐格和 德穆隆(Herzog&de Meuron)、安藤忠雄(Tadao Ando)、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以 及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等建筑大师的经典之作, 通过详尽的分析阐述、案例照片以及工程制图,展现了当今新混凝土建筑 在艺术和技术上的不凡成就,作为建筑的表现载体,混凝土在不断地变化 完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Inside Asia. V.2, Vietnam, Hon g Kong, China, Japan, Indonesia, Philippines /
作者: photos by Reto Guntli ; text by Sunil Sethi ; ed. Angelika Taschen.
简介: Holy temples to posh hotels: exceptional interiors from Indonesia to Japan Zen. Soothing. Mystical. Meditative. All the most serene words in the world couldn?t begin to describe the effect of Asia's most beautiful interiors. Whether it's a monastery in Tibet, a coffee plantation in Java, or a Tadao Ando-designed house in Japan, each interior chosen for this book is remarkable not only for its aesthetics but for its spirit. The book is ?clothed? in a silk-like curry-colored fabric adorned with chrysanthemum flowers. These interiors have what it takes to transport you to a sacred place; breathe deeply, delve in, and be inspired. 51 locations in Indonesia, Philippines, Vietnam, Hong Kong, China, and Japan Highlights include: ? holy temples and Buddhist monasteries ? posh hotels and charming guest houses ? Balinease bamboo architecture ? Javanese coffee plantations ? modern contemporary houses in Japan designed by Shigeru Ban, Kengo Kuma, and Tadao Ando
作者: 杨玛利,蓝丽娟,陈应钦著
简介: 创意城市的企图心再起,他们怎样运用设计力、创意力和文化力,让自己脱胎换骨?东京,曾被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形容为「无脸城市」,从2007年开始密集展开换脸行动,从新 美术馆、中城到新丸之内的开幕,东京正在跟世人展示,除了全球金融中心、亚洲时尚之都,她也可以是未来城市的标竿。 不论是东京六本木的中城、艺术金三角,或是大仓饭店、大仓陶园,除了是建筑的杰作、艺术的象征,更是日本设计力、创意力和文化力的极致展现。经济复苏中的日本,正打算藉由这三项竞争新利器,让世界见识它的美学经济实力。 而在建筑及设计领域独领风骚的七位日本大师:黑川纪章、安藤忠雄、杉浦康平、植村秀、原研哉、卷波宰平及广哲夫,不断用他们的作品向世人证明:日本的设计力,一如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本书主要透过《远见》资深记者群的第一手采访与观察,带您重新认识这座熟悉的亚洲大城,同时以新角度透视日本人的创意设计力,并将提供实用信息,陪您前进东京。 目录 【推荐序】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高度/姚仁禄 【推荐序】东京:一座美学的洗礼池/李清志 【自序】新兴的东京视觉力/杨玛利 遇见新‧东京 1.新东京诞生:亚洲新兴创意城市崛起 2.现代建筑美学:精品旗舰店的竞艳大赛 3.未来的城市:与环境共生的空间 取经新‧东京 新‧东京设计力: 4.设计力1:城市美学新地标──中城tokyo midtown 5.设计力2:站上哈日风潮最前线 6.设计力3:midtown概念店迎向国际 新‧东京创意力 7.创意力1:六本木艺术金三角 8.创意力2:创意交流舞台──国立新 美术馆 9.创意力3:生活艺术殿堂──森 美术馆、三多利 美术馆、21_21设计馆 新‧东京文化力 10.文化力1:日本工艺精神再现 11.文化力2:大仓饭店── 45年不变的和风原味 12.文化力3:大仓陶园── 88年前就是御瓷经典 面对新‧大师 13.新‧大师──日本创意力大举输出 14.新‧大师1──日本建筑教父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15.新‧大师2──日本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tadao ando) 16.新‧大师3──亚洲设计鬼才 杉浦康平(sugiura kohei) 17.新‧大师4──日本美容时尚大师 植村秀(shu uemura) 18.新‧大师5──日本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设计总监 原研哉(kenya hara) 19.新‧大师6──日本包装设计大师 卷波宰平(saihei makinami) 20.新‧大师7──资生堂中国宣传部部长 广哲夫(tetsuo hiro) 前进新‧东京check in 住宿/accommodation 东京新体验: 顶级时尚旅馆之旅 东方文华酒店 mandarin oriental tokyo 丽池卡登饭店 ritz-carlton tokyo 柏悦酒店 park hyatt tokyo tips:「旅馆达人叶怡兰的饭店旅游哲学」 美食信息/restaurant 旅游信息/information 交通/transportation 杨玛利: 台大外文系毕业,澳洲国立大学(anu)环境管理硕士,现就读政大emba。曾获金鼎奖公共服务报导奖、吴舜文文教基金会杂志报导奖首奖、花旗银行新闻报导奖首奖、中小企业金书奖、社会光明面报导奖等近十个新闻奖项。现职《远见》杂志总编辑。蓝丽娟: 政大广播电视学系毕,政大新闻研究所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副主编、《cheers快乐工作人》杂志副主编、民视新闻部编辑。曾获中华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五届「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导奖」杂志类首奖。陈应钦: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现职《远见》杂志摄影副主编,同时也是雪霸国家公园义务解说员、学学文创志业生态课程讲师。
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urban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英) 肯尼斯·鲍威尔著
简介:《城市的演变》一书谈论的主要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趋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的建筑设计中显然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选择了一些从19世纪到新千年间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这些项目是城市理念的复兴与城市建设的再生的突出例证。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涉及城市重建、城市扩张、城市交通与人文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将从一些介绍性的评论开始,指出现代城市问题的历史原因与征兆,陈述批评家与改革者们的诸多观点,并讨论世界城市与城市建筑在变换与提高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从恢复伦敦皇家剧院这样小规模的例子,到吉隆坡的政府与交通区域的大规模重整,书中介绍的项目在地域与规模上涉及相当广泛。从这些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文化、居住、经济与政治、与此相关的世界知名建筑师包括福斯特及其合伙人(Foster&Partners)、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特里·法雷利(Terry Farrell)、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安藤忠雄(Tadao Ando)以及黑川纪章(Kisho Kurckawa)。 作者简介 肯尼斯·鲍威尔是一位建筑评论家及伦敦的新闻记者。在他所著的许多书中,包括了关于诺曼·福斯特,爱德华·克林澜以及理查德·罗杰斯的专论。鲍威尔也是一位曾经在建筑保护领域非常活跃的人物,在1984~1987年间任英国遗产保护联合会(SAVE Britain's Hertage)主席,现为20世纪社区协会(Twentieth Century Sociry Society)的指导导顾问。 詹尼弗·哈得逊从1993年开始就与人合作,对劳伦斯·金出版社出版的建筑与室内设计进行研究。她毕业于Courtauld艺术学院,在纽约从事设计工作。
World class architects show how it’s done:sketch·pian·build
作者: (西)阿杰多·马哈默编;李雯艳译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简介:绘图在建筑领域里总是起着核心的作用。绘画是一种视图语言,建筑师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它跟建筑学的历史紧密相连,扮演着把人的创作灵感变为现实的转换师的重要角色。绘图是建筑师们用来表达和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他们习惯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她)的客户,建筑人员和公众。然而,绘图和其他表现手法一样,它影射真实世界的能力还有着局限性。它同样也作为一种机制,使大家了解到一项工程的外形、功能及技术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就建筑绘图被分析过的那个角度来讲,它有着和公文同样重要的作用。它被看作一项艺术去完成,在这个方面,每个文件可以按照成分、颜色或意图来分别进行分析。从绘图上会体现出创作者个人经历的痕迹,会反映出他(她)的想法和建筑理念,甚至还可以体现出他(她)当时的心情。总之,绘图除有建筑方面用途之外。还有历史纪念意义。 建筑绘图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等级类别。有具体要求的客户可以参与分享工程里的内容和发展进程。不同的类型表现不同的制图标准及整个项目的不同方面。 绘制的草图包含有作者第一次把自己对整个项目的意图和想法表现出来而拟定的大纲。由于这种草图是随手画出来的,出于设计师瞬间的灵感而快速完成的,所以它可能是最私人的图形文件,最能表现出设计师的性格。 建筑设计图提出在描述一项工程不可缺少的三个考量点:规划、海拔和区域,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依靠读者,建筑设计图可以容纳或多或少的信息,如量度、具有技术特征的文本、区域标志或建筑纹理,还可以补充其他考量点,如透视图、轴线测定或者具体的设计图。 技术设计图是项目的实际建设的起点。它基于建筑图纸这个关键的建筑工具,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系列更大规模的设计图和更强烈的技术特征作为补充。从整体结构到最微小的细节和工程的完结,技术设计图呈现并剖析项目的内部运转。 本书集中展示了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大师的生动的代表作品,大师们正是通过这些作品传达他们作品的本质。因此,本书就成为理解建筑设计推理各种特点的基本工具。例如:埃尔瓦·奥托,位少言寡语的人。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其留存的些图纸遗产进行分析,从而揭露当代每位建筑大师设计特点的细微差别,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各自的理念。这是场游历丰富的生动之旅,它起始于草图,而后延伸至其他的图纸.沿途包揽甚丰,从众所周知的建筑大师,如:Tadao Ando,马里奥·博塔,阿尔瓦罗·西萨,多米尼克·佩劳特和伦佐·皮亚诺。到最近才赢得国际认可的建筑师们,如:克林·瑟姆和文森特·范·杜森。这种变化给我们提供对建筑表现的基本方法的非常广泛的概观,变化的根据是建筑师们的推理、他或她所利用的技术资源和所受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