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80 项 “Robinson”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08
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力山大·赛尔柯克(Alexander Selkirk)独自在荒岛生活五年的真实经历,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主 人公鲁滨逊不安于闲适平淡,一心想到海上冒险,19岁时不顾家人反对,私 自离家当了水手。遭遇暴风雨时,他曾想到放弃,但一旦适应,他便决心继 续冒险。没多久,他们的船受到海盗袭击,鲁滨逊被海盗掳去,沦为摩尔人 的奴隶,后来获救随葡萄牙船只前往巴西,在巴西经营过种植园。在一次前 往非洲贩奴途中,鲁滨逊所乘船只遭遇风暴触礁,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 ,流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开始了长达28年2个月零19天的荒岛生活 。经历初期的沮丧之后,孤独无依的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设法生存, 期待将来获得营救离开荒岛。他自制木排,把触礁后尚未沉没的船上的食物 、火药、工具等运到岛上,以备使用。他搭建窝篷、狩猎捕鱼、驯养山羊、 种粮制磨,还自己烧陶器、缝皮衣、做面包、凿制独木舟。鲁滨逊克服种种 困难,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且详细记录岛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后来,鲁 滨逊从食人生番手中救下一个土著人,给他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心甘情 愿作他的奴隶,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相依为命的同伴。最后,一艘英国 船停泊在附近,鲁滨逊协助船长平息船员哗变,夺回船只,终于得以离开荒 岛返回英国。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光盘作者: 马克·吐温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在这部作品中,儿童的灵动活泼和周围现实生活的陈腐刻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些社会弊病和黑暗现实,揭示了的虚伪性,无情地嘲讽了庸俗的小市民习气。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一部。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y Mark Twain is an 1876 novel about a youngboy growing up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The story is set in the fictionaltown of St. Petersburg, inspired by Hannibal, Missouri, where Twain lived. TomSawyer lives with his Aunt Polly and his half-brother Sid. Tom dirties hisclothes in a fight and is made to whitewash the fence the next day aspunishment. He cleverly persuades his friends to trade him small treasures forthe privilege of doing his work. He then trades the treasures for Sunday Schooltickets which one normally receives for memorizing verses, redeeming them for aBible, much to the surprise and bewilderment of the superintendent who thought“it was simply preposterous that this boy had warehoused two thousand sheavesof Scriptural wisdom on his premises—a dozen would strain his capacity, withouta doubt.”Tom falls in love with Becky Thatcher, a new girl in town, and persuadesher to get “engaged” by kissing him. But their romance collapses when shelearns Tom has been “engaged” previously to Amy Lawrence. Shortly after Beckyshuns him, he accompanies Huckleberry Finn to the graveyard at night, wherethey witness the murder of Dr. Robinson.
Building skills for the TOEFL iBT,Advanced
光盘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朗文托福考试技能培训教程:高级》由培生朗文教育集团与托福考试出题方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共同精心打造而成,完全按照托福考试要求编写,是托福考试的权威辅导用书。书中涵盖了托福考试的听、说、读、写4个部分,通过综合技能培训将语言学习和托福考试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提供了ETS精心打造的全真托福考题。随书配有MP3一张,其中包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录音内容。《朗文托福考试技能培训教程:高级》是托福考生提高应试技能和取得高分的有力保障。
作者: 大卫·鲁滨逊(Dave Robinson)编著;姚虹翻译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非常雅思高分训练"系列?口语技能精析精练模拟考场实战演练(附Video+MP3光盘1张)》主要内容简介:与其他国内外英语考试相比,雅思考试不仅题量大,题型多样化,而且内容涉及的题材广泛,因此试题难度较大。要成功应考雅思,关键之一就是要熟悉、掌握雅思考试的高频词汇、短语和句型。“非常雅思高分训练”系列是在总结了中国雅思考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常见问题和难点,考察了现有各种雅思用书的长短处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一套编写思路全新的高效雅思训练用书。
简介: 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下文简称《种种》)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美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约翰·斯密(john e. smith)在20世纪80年代写道:“本世纪有关宗教题材的著作,就最初轰动和持续影响而言,没有哪一部能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相媲美。不过,詹姆斯的成功倒不是因为宗教思想领域后继无人,缺乏旗鼓相当的力作。例如,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自然与人的命运》(nature and destiny)以及蒂利希(paul tillich)的《存在的勇气》(courage to be),都曾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些著作的范围和影响比较有限。相反,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则关涉一个全球论题――东西方宗教经验的多维层面――他的生动实例加上他的精彩描述,激发了国内外好几代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八十年后的今天,《宗教经验种种》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正如许多作者指出的,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宗教或詹姆斯对所引实例的解释,他所描述的各种经验展示了基本的事实,需要我们思考。” 如果说,斯密的赞美还局限于宗教思想领域,那么艾迪(james m. edie)则试图将詹姆斯对宗教经验的探讨与一般的哲学方法联系起来,从更广阔的领域给以肯定。他说:“威廉·詹姆斯是在经验的意义上尝试宗教经验现象学的第一人。”而且“到目前为止,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几乎后无来者”。 艾迪的意思是说,从现象学发展的历史看,胡塞尔一生对宗教现象不感兴趣。他的后继者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除了梅洛庞蒂偶尔从现象学的观点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其他人根本没有涉足宗教经验。至于宗教哲学领域以列欧(van der leeuw)、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瓦赫(joachim wach)以及奥托(rudolph otto)等人为代表的所谓“宗教现象学”,其思想传统沿袭狄尔泰,并非胡塞尔。这个学派的主要工作是运用解释学方法理解宗教典仪、宗教象征、宗教制度,等等,建立若干相对普遍的人类学或社会学形态或类型,以解释历史上的宗教。因而与其称之为“现象学”,倒不如叫“形态学”(morphology)或“类型学”(typology)更贴切。胡塞尔意义上的宗教现象学,确切地说,应该是宗教经验现象学,主要关注宗教经验的内容与活动,揭示它们的本质结构及关系。 迄今为止,真正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只有詹姆斯,而且他是独立进行这项工作的,其重要成果就是他的《种种》。当詹姆斯运用新的哲学方法(即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尽管那是詹姆斯自己创立的)研究宗教现象时,便对宗教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 蓝伯斯(david c. lamberth)在其新著《威廉·詹姆斯与经验的形而上学》(william james and the metaphysics of experience)中试图重新评价《种种》。他认为《种种》一书的确是詹姆斯最著名的著作,甚至是美国宗教论著中最杰出的著作。然而,恐怕也正是由于这种宗教主题,致使它成为詹姆斯作品中让人误解最多的一部著作。人们往往从宗教心理学和宗教思想的角度理解这部著作,却忽略了围绕这些宗教经验的哲学问题。 按照蓝伯斯的看法,《种种》一书尽管讨论宗教经验,但其背后隐含着詹姆斯的整个哲学体系,即经验的形而上学。《种种》的成功之处恰恰在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因而应该从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出发加以理解。 不难看出,对詹姆斯的《种种》,人们交口称赞,但并非众口一词。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种种》是一部杰作,因而为众人称道;(2)《种种》并非像有人认为的那样,通俗易懂,如同一部理论小说,供茶余饭后观赏。诚然,书中确引录大量宗教体验的个案或实例,真实生动,引人入胜,但它们同时也那么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不同人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收获。因而,尽管都感觉其“伟大”,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并给以不同的评价。或许,《种种》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她的复杂和神秘。理查德·尼布尔(richard r. niebuhr)看到这种复杂性,他说,读者将发现,“《种种》的二十讲和后记设计了一次复杂的冒险,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线索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张风格独特、魅力无穷的壁毯,而原来的设计方案始终没有完成”。 正是由于《种种》伟大而复杂,我们有必要就其结构和内容向中译本读者做一简单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原著。这是本篇导言的目的。 一、《种种》一书的形成 詹姆斯的《种种》是在吉福德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1897年初,几乎同一时间,詹姆斯分别收到爱丁堡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邀请,请他主持吉福德讲座,讲授自然宗教。出于各种考虑,詹姆斯拒绝阿伯丁,接受了爱丁堡。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阿伯丁的演讲定在1898-1899年和1899-1900年,比爱丁堡早1-2年(爱丁堡最初的时间安排是1899-1900年和1900-1901年),詹姆斯感觉准备时间过于仓促。主持吉福德讲座在詹姆斯眼里是一种荣耀,因此,他力求完美无暇。他在给弟弟亨利(henry)的信中说:“我必须竭尽全力,这个题目基本在我学校授课的范围之外,我需要一个较长的空闲时间进行研究。” 事实上,宗教问题对詹姆斯来说并不陌生,除了他家庭的宗教背景外,他本人亦经历过宗教与科学的生死搏斗,致使他一生的学术生涯都渗透着深刻的宗教关怀。 只不过长期的教学和心理学研究,使他无暇整理自己的宗教思想。1882年他父亲去世,使他萌发这一心愿。用培里(ralph b. perry)的话说,《种种》是詹姆斯尽孝道(filial piety)的结果。 老亨利去世不久,詹姆斯在给妻子的信里写道:“今后你有一个新的功能,或者,与其说是新功能,倒不如说是老功能重新理智化:你必须承担责任,让我更多地理解一点儿父亲意义上的宗教对人的心灵生活和命运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按照父亲的说法,这并非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但对其他人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朋友完全忽略了它。我作为他的儿子(如果没有别的理由的话),必须帮助它在他们心目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因为这个缘故,我必须学会正确地解释它,你必须帮助我。” 吉福德讲座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为了准备吉福德讲座,詹姆斯投入大量精力:写信给友人,搜集宗教经验方面的传记材料,讨论宗教问题,阅读相关资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得到包括斯塔伯克教授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有幸接触到许多有关宗教经验方面的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他逐渐形成第一个讲演的初步计划。他在1898年10月19日兴奋地对妻子说:“我对第一个吉福德讲演已经有了好的想法;因此我认为,计划现在开始明晰起来。” 然而,准备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教学和其他工作干扰,研究时断时续,有时甚至根本无暇顾及。他时常抱怨说:“这些日子,阅读几乎毫无进展,干扰太多,浪费了时间。”“一个月来,我没有机会读一行有关吉福德讲座的资料。现在看来,我必须整个夏天泡在剑桥,弄出我的第一门课程来。” 1899年5月,情况发生了变化,詹姆斯因心脏病需要出国疗养。他坚持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备课,但进展缓慢。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他的阅读和写作几乎都是在床上进行的,一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而且,他的健康状况全无改善。或许是因祸得福,爱丁堡方面考虑到詹姆斯的健康,将其演讲时间推迟一年。这为詹姆斯赢得一些时间备课,当然,他同时也要与病魔做斗争(有一个时期詹姆斯病情严重,他曾向爱丁堡提出辞呈,但爱丁堡方面不准,并允许他的演讲可无限期推迟)。 1900年9月,詹姆斯给爱丁堡的朋友塞斯(andrew seth pringle-pattison)写信,通报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准备演讲的进展情况。他在信中称第一门课程基本成形,前四讲已经完稿,其他六讲资料齐备,腹稿成熟,可随时喷涌而出。他随信寄去课程的大纲: 1.宗教是“神经病”吗? 2.宗教是“残存物”吗? 3.看不见之物的实在 4.一次生,健康心灵的态度 5.病态心灵 6.异样人格,二次生与救赎 7.新生、皈依,等等 8.圣洁、苦行,等等 9.神秘主义与信仰 . 10.结果 如果将这份提纲与《种种》的目录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二者极其相似,后者不过是前者的扩充。事实的确如此,詹姆斯在《种种》的序言里已经明确指出,他原来构想的吉福德讲演有两门课,两个讲题,第一个讲题是描述性的,题为“人的宗教欲望”(man’s religious appetite),第二个讲题是形上学的,题为“以哲学满足这些欲望”。然而当他下笔时,“一旦涉及心理学问题,内容出乎意料地多;因此,第二个讲题就完全搁置了。现在,这二十讲都是描写人们的宗教性格。”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詹姆斯最终没能写出第二个讲题,但是他对这一讲题情有独钟。他曾写信给友人介绍他的两门课程,称“第一门课是对‘各种宗教经验’的客观研究,第二门课是我的夙愿和遗嘱,阐述最符合一般宗教需求的哲学”。 后来人们在詹姆斯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第二门课的大纲,写作日期不详。笔记本记有“宗教经验种种”和“宗教哲学的任务”两大标题,后一标题下的内容如下: 1.统一的神化 2.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各种意义 3.邻接的个案,毗邻及其作为终极关系的辩解 4.消解于亲密的投射(eject) 5.认知关系 6.驳倒布拉德雷(bradley) 7.驳倒罗伊斯(royce) 8.解释实用主义 9.取代-结局 10.进化 这里已经进入詹姆斯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完全是抽象理论。按照詹姆斯的构想,两门课程一个侧重素材,一个侧重理论;一个描写,一个论辩,交相辉映,彼此补充,珠联璧合,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向听众介绍他的宗教观。遗憾的是,由于健康原因,此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好在每门课程相对独立,各自的内容和逻辑均完整无缺,自圆其说。在友人的建议下,他扩充第一讲题,放弃第二讲题。 詹姆斯的吉福德讲座终于在1901年5月16日开讲。初次讲演取得圆满成功,无论出席人数还是听众的兴趣,都出人意料。他在给弟弟亨利的信里描述了这一天讲演的情景:“天气晴朗,听众有二三百人,挤满了屋子――似乎比预料的要多。在办公室与六七位教授和主持人缪尔(muir)会面,我们穿上礼袍,随一个执权标的领队者,穿过院子走进讲演厅。据爱丽丝(alice, 詹姆斯的妻子――译者注)和h讲,一时间,学生们(约占听众的1/3)吹口哨、唱歌、跺脚。缪尔向听众介绍我,结结巴巴,趔趔趄趄。我站起来,开始宣读我的材料。听众精力集中,心领神会,最后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总之,生米已经下锅,严寒已经过去,热烈的反应已经开始产生。” 讲演的成功使詹姆斯精神大振,一扫长期病患带来的抑郁情绪,随后的讲演自然进展顺利。全部讲演分两段,分别在1901年春和1902年春进行。1902年6月9日詹姆斯写道:“最后一讲今天结束,――约四百听众,鸦雀无声,聚精会神,热情洋溢,直到终场。然而,一切都结束了,我是多么高兴啊!” 詹姆斯在准备讲演稿时,已经有了出版的计划。很快,书稿付梓刊印,出版发行,并立刻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詹姆斯告诉友人:“……书卖得出奇好,因为一本只卖3元多。现在已经印了10,000册。我收到许多陌生人寄来的热情洋溢的信函。评论者无一例外,都用了“不满足”(unsatisfactory)这个词,以抚慰自己的良心,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对我抱以同情和赞许。” 《种种》的初版是1902年6月,8月第二次印刷,有所修订,随即多次重印。据统计,第一版问世后50年,重印40次,加上其他出版社的印刷,共达56次,还不算国外的各种译本。 《种种》的第一版也是最流行的版本,由longmans, green & co. 出版,曾为学术界广泛运用。198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种种》,将其列入哈佛版的“威廉·詹姆斯著作集”第15卷。这一版本在文本上并无多大变化,但编者对文本做了历史考证,不仅在长文“《宗教经验种种》的文本”中详述文本的形成过程,而且增加了若干附录,将詹姆斯文献档案中有关《种种》的部分草稿、笔记和书信公之于众。编者还对文本增加了一些编者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这是《种种》目前最好的学术版。不过,该书的文字印刷错误稍多。 二、《种种》的思想内容 1.《种种》的写作意图 《种种》有一个附标题:“人性的研究”(a study in human nature),常常为人忽略。然而,它对理解詹姆斯的写作意图,深入领会文本的意义,都至关重要。詹姆斯在致友人莫斯(frances morse)的一封信里谈及《种种》的主题,他说:“我给自己设定的问题很难:第一,捍卫(一反我的‘阶级’偏见)‘经验’,反对将‘哲学’作为世界宗教生活的支柱――我的意思指祈祷、引导,以及所有私人直接感受到的那类东西,反对对我们的命运和世界的意义持高贵的、普遍的观点;第二,使听众和读者相信我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即,尽管宗教的所有特殊宣示都是荒谬的(我指它的教义和理论),然而,整个宗教生活却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恐怕这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可能将失败;但是,尝试它是我的宗教行为。” 詹姆斯这里所说的第二点似乎给出了人性研究的结论:“宗教生活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将宗教生活与人性联系起来,或者说,从宗教生活的层面发掘人性的秘密,这正是詹姆斯《种种》的目的和特点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人性、发掘人性、揭示人性是詹姆斯整个学术生涯的使命。他早年从事解剖学和生理学,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人性,结果发现这些学科仅局限于人的肉体,触及不到人的灵魂。因而,他转向心理学研究。他借助心理学手段分析意识的不同层面,发现了规定个体自我的经验之流(意识流)。然而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工作是分析意识的结构,揭示意识流的基本特征,阐释意识的各种机能,尚无暇顾及道德与宗教的层面。直至19世纪90年代,他才逐渐转向这些领域。詹姆斯知道,只有超出普通心理学领域,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于人的自由、审美、道德、宗教等各个层面,才能深入理解人性。詹姆斯的《种种》将宗教生活与人性联系起来,正是他的学术历程的一个必然结果。 詹姆斯的结论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是发聋振聩的呐喊。自笛卡尔创立近代哲学之后,人们愈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也就是说,从理性的角度理解人,理解人性。其结果不仅是相信理性至上,将理性看作人的本质,而且将理性规则等同于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从而将人变成“科学”的人:“生物人”或“物质人”。拉美特利(la mettrie)“人是机器”的论断就是这种趋势的极端代表。在他眼里,人的一切机能,包括人的灵魂,都服从物质的运动规则,与机器并无差别。固然,人有自身的特殊需求,也有满足这种需求的各种能力,但这种需求和能力都取决于他的身体结构。人的本质如此,人的其他一切生活自然应该由此出发加以考虑。所以霍尔巴赫(baron d’holbach)声称,肉体人与道德人的区分显然是荒谬的。人纯粹是物质的,所谓道德人,不过是从另一角度观看而已,其物质本性并无改变。道德的命运尚且如此,更何况宗教呢?它们统统变成物质运动的副产品。詹姆斯的《种种》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将宗教生活作为人生的最主要功能,应该说是对当时盛行的西方科学主义的挑战。如果套用一般定义的格式,似乎可以这样表述詹姆斯的意思:人不仅是理性动物,人更是宗教动物。 应该承认,肯定宗教与人性的内在关联并不新鲜,古已有之。古希腊人在追求不朽的过程中,将人与神紧密联系起来,不断诉诸信仰和崇拜。甚至与宗教分离而诞生的哲学,也总少不了宗教的内涵。正如巴雷特评价柏拉图时所说的:“哲学是灵魂寻求拯救,这对柏拉图来说,则意味着从自然界的苦难和罪恶中解脱出来……哲学决不能放弃这些原始要求,这些要求是过去的一部分,是永远也消失不了的。” 柏拉图的哲学“充满神话和直觉因素”,到处“显露出一种超乎他们自身的伟大启示,他们透露给世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启示。” 希腊人的不朽灵魂,本身就具有神性,本身就是神的见证。中世纪更是把信仰看作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信仰的核心是圣爱与博爱。人性只有在圣爱与博爱中才得以实现,人只有在信仰中才得到拯救。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是造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于spirit(灵)。《创世记》2:7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灵即精神。精神既然为上帝所注入,便成为人与上帝联系的纽带。人的宗教性质十分明显。然而,詹姆斯与古人不同。如果说,古希腊人仍然保留了先民敬神的遗风,中世纪人为基督教神学体制的枷锁所束缚,那么,詹姆斯则生活在经过科学洗礼的时代。他的结论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是理性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对丰富的宗教经验进行科学的分析,非但不排斥宗教,反而充分肯定人类的宗教本性。在詹姆斯心目中,宗教与科学绝非水火不容,反而和平共处。正因为如此,他甚至试图创立一门所谓“宗教科学”(science of religion)。 事情就那么奇特。詹姆斯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宗教经验,却得出宗教乃人类本性的“非科学”的结论。事实上,解开这个谜团正是正确理解詹姆斯哲学的关键一步。我们前面所引詹姆斯信中的第一点似乎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他说宗教的支柱是经验,并非哲学,因而他要捍卫经验,反对哲学。一般认为,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罗伊斯的绝对哲学。有信为证。詹姆斯1900年9月写信给罗伊斯说:“你依然是我关注的中心,我心灵磁石的磁极。当我写作时,一只眼看纸,另一只眼盯着你。当我构思吉福德讲稿时,就是计划如何推翻你的体系,打破你的安宁。我过着一种寄生于你的生活,因为我的宏伟志向,就是成为你的征服者,并这样留名史册。” 信的口气有点玩笑,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詹姆斯反对以罗伊斯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罗伊斯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维护绝对理念,其结果最终将思想与感情、哲学与经验分离,将宗教的价值限制在思想体系的发展,而非感情和经验。如果从这种结果出发,詹姆斯的反对不仅针对黑格尔主义,而且针对所有建立在僵化理论基础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理性主义”。 因为他用以反对哲学的“经验”,正是他的意识之流,或经验流,其基本特征是生动、鲜活,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他借以考察宗教经验的方法,最根本的一条是保持它们的鲜活性,将活生生的经验呈现给读者。任何概念或范畴,一旦脱离具体的经验过程,便立刻死亡,失去其源始内涵。就像生物的器官一旦从活体上摘除,便立即失去原有功能一样。詹姆斯用经验反对哲学,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冰冷生硬的哲学理论扼杀生机勃勃的宗教生活。究竟什么支撑着人的宗教?不是任何抽象的概念或理论,而是人亲身经历的生活。宗教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之中。 其实,詹姆斯的这种探究方式自《心理学原理》便已开始。遗憾的是,这一点似乎并不为人们所认识。罗宾逊(daniel n. robinson)在《通往人性的科学》一书,将詹姆斯的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混为一谈,将他的人性研究等同于对认知能力和情感机制的研究。 就连约翰·斯密,也将詹姆斯的心理学考察与他的宗教和哲学研究加以分离,认为它们分属詹姆斯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以为《种种》是詹姆斯从心理学转向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看法的弊端在于,割裂詹姆斯一以贯之的统一思想,看不到他的心理学与其哲学以及宗教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既不能正确理解他的宗教关怀,又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他的思想展开的脉络。正如译者曾经指出的, 詹姆斯的心理学与他后来的实用主义、彻底的经验主义以及宗教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其间自然有思想的发展过程,但基本架构和雏形在他撰写《心理学原理》时就已经确立了,后来的研究无非是早期思想的展开和深化。正如西方人建筑大教堂,因经费问题往往分阶段进行,时断时续,整个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然而,教堂的总体结构早有蓝图。各期建设相对独立,但都按规划为后期留有空间,甚至要在建设过程中照顾后期的具体布局和衔接。詹姆斯撰写《心理学原理》时,已经经历过“宗教病”的折磨,已经怀有深切的宗教关怀。尽管当时没有直接探讨宗教问题,但已经为其预留地盘,宗教与哲学的考虑已经作为更大的结构衬托或支撑着他的《心理学原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心理学独树一帜,与当时颇为流行的实验心理学分道扬镳。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深刻地领会《种种》的独到之处:这里并非心理学与哲学的区分或对立,而是“经验”与传统哲学的区分与对立。“经验”代表詹姆斯哲学的精髓:将人们带进生活经验,直接体会经验的流动,体验事物本身的走向。当你进入其中,自然会体验到,宗教生活是人类的最重要的功能。 2.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制度、组织、典仪、习俗、道德、思想、心理、语言、艺术、等等。然而,在詹姆斯看来,宗教的本质在于个人的亲身体验。为此,他提出“个人宗教”的概念。他在《种种》一书中说:“我们一开始便注意到一种广泛的分界,将宗教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宗教;另一方面是个人宗教。正如萨巴蒂埃(m. p. sabatier)所说的,宗教的一支最注意神,另一支则最注意人。崇拜和献祭,感动神性的程序,神学、典仪和教会组织,都是制度宗教的本质要素。假如我们仅限于讨论制度的宗教,那么,就必须把宗教界定一为种外部技术,即赢得神宠的技术。反之,比较注重个人的宗教部分,关注中心是人自己的内心倾向,他的良心、他的功过、他的无助、他的不全备。虽然上帝的宠眷――无论失还是得――仍是宗教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而且神学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种个人宗教所激发的行为,不是仪式的行为,而是个人行为。个人独自料理宗教事务,而教会组织,包括牧师、圣礼,以及其他媒介,都统统降到了次要地位。宗教关系直接由心到心,由灵魂到灵魂,直接发生在人与上帝之间。 詹姆斯的意思很明确:制度宗教与个人宗教分属不同的层面或领域,个人宗教是原生的,制度宗教则是次生的。 宗教制度是宗教的外表形式,为人所见;个人宗教则指宗教的内在意图,与某种不可见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们辨认宗教,常常依据宗教的外部特征,殊不知,即使最简单的崇拜仪式,也为不可见的内在的宗教动机所驱使。尽管宗教的外部形式清晰可见,甚至可以触摸,似乎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一旦离开宗教的内在方面,它便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不光是宗教仪式方面,甚至宗教教义、学说、伦理、社会等各个层面,都远没有个人的宗教经验和行为重要。没有信徒的意念和体验,很难说有什么宗教。因此,宗教的本质部分在于个人的宗教经验,个人宗教比制度宗教更根本。他说:“个人宗教,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证明比神学或教会主义(ecclesiasticisms)更根本。教会一经建立,便间接地依存于传统。然而无论哪个教会,其创立者的力量最初都来源于他们个人与神的直接感通。不仅基督、佛陀、穆罕默德这等超人的创教者如此,而且一切基督教派的组织者,都莫过于此。所以,连那些仍旧坚持个人宗教残缺不全的人,似乎也承认它是最源始的东西。” 詹姆斯的意思很清楚:宗教的本质主要在于个人体验,在于个人感受。传统宗教或者落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教条,或者过分注重教会的礼仪制度,注重外在的形式,实际上把次生的东西当作源泉,其结果必然扭曲宗教本身,阻碍宗教功能的正常发挥。按照詹姆斯的理解,宗教实质上意味着“个人独自产生的某些感情、行为和经验,使他觉得自己与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发生关系”。 真正的宗教依赖于个人对神圣对象的感觉和品味。丧失个人与神的交流,丧失个人对神圣的切身感觉,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宗教。不幸的是,这正是近代宗教的现状。詹姆斯强调宗教经验正是为了恢复宗教的本来面目。 宗教是一种情感态度,是个人针对某一境遇做出的整体反应。在同一环境下,宗教徒与普通人的反应大不相同。例如,事业失败,生活失意之时,即便有德之人,也不可能始终屏息运气,紧绷肌肉,坚持不懈,因为最坚强的人,到了身体开始衰朽,或者病态的恐怖侵入心灵之时,也免不了心情抑郁,万念俱灰。谁能与自然规律抗衡呢?万事万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我们最终都会成为无可奈何的失败者。“我们当中心智最健全的人,其肉体材料与疯子和囚犯是相同的。况且,体魄最强健的人,最后也是一死。无论何时,我们一旦感受到这一点,就觉得我们立志进行的事业都是空虚的,暂时的,因而,我们的一切道德似乎只是一块狗皮膏药,用来掩盖永远无法医治的疮痍,我们的一切善行似乎是最空洞的代用品,替代我们的生活应该植根其中的福址――生活应当如此,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哀哉!”然而对宗教徒来说,到了这时,自有宗教前来营救他们。“有一种心态,只有宗教徒知道,其他人并不知道。一旦进入这种心态,个人表现自我和坚持自己立场的意志统统没有了,他情愿闭口无言,情愿化作虚无,为上帝的滔天洪水所裹挟。进入这种心态,我们最害怕的东西变成了安全的处所;我们德行的死期变成了精神的生日。我们灵魂的紧张时期终于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幸福的松弛、平稳的深呼吸、永恒的现在,以及无须忧虑的未来太平盛世。恐惧不是用纯粹的道德暂时压制,而是积极地清除和荡涤干净。” 这就是宗教的功能和力量。 宗教情感或宗教经验与某种特殊的对象发生联系。因为“我们的一切态度,道德的、实用的、情绪的以及宗教的,统统起因于意识‘对象’,即我们相信与我们并存的东西,无论它们的存在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 所谓宗教经验,指个人对超自然的不可见世界的一种特殊感受,由此产生一种临现感、平和感、快乐感或神圣感。或者说,宗教经验是个人直接感受的一种神秘现象。詹姆斯曾经这样描述宗教经验:“人的意识好像有一种实在感,感受到客观的临现,知觉到我们所说的‘有个东西在那’,比任何特殊“感觉”更深刻,更普遍,尽管当下流行的心理学认为,实在最初都是由后者发现的。假如真的如此,我们可以认为,感觉首先激发了实在感,然后才像平常那样,产生出态度和行为。但是,其他事物,例如,同样可以激发实在感的观念,恐怕也具有感觉对象一般具有的特权,即显现实在。宗教概念能够触及这种实在感,因此,它们尽管模糊不清,遥不可及,几乎不可想象……信众还是不顾他人的批评去信仰它们。” 詹姆斯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灵魂为实在感所渗透,使人感受到外界对象在场,完全不同于抽象的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感觉。也就是说,许多人相信宗教的对象,根本不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概念,而是通过对这种实在的直接感受,是经验中的相遇。人的信仰是随着这些经验而产生的。 对这种经验的对象,那些理性主义者极力反对,认为它们毫无意义,因为理性主义者坚信,我们的一切信念必须具有可靠依据。这里的依据是指:(1)明确表述的抽象原则;(2)确定的感觉事实;(3)以这些事实为基础的明确的假设;(4)明确的逻辑推论。凡不合这些规则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模糊之物,必须统统加以摈弃。然而,詹姆斯却回答说:“如果观察一下人的整个心理生活,观察一下脱离学问和科学的生活,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私人追求,那就不得不承认,理性主义论述的那部分生活,相对说来,十分肤浅。它的论述无疑具有威望(prestige),因为它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它要求你拿出证据,它能诡辩,用言语将你打倒。但是,它还是不能说服你,让你信服。既然你有直觉,它们就一定来自你的深层本性,远远超越理性主义栖居的言说层面。你的整个潜意识生活,你的冲动、你的信仰、你的需要、你的直感,统统为这些前提做准备,现在,你们的意识感受到它们的结果至关重要。你的内心绝对有某个东西知道,这种结果肯定比与它相抵触的理性主义诡辩更真实,不管后者多么机智。” 人的亲身体验是最好的裁判。脱离自己现实的生活,为抽象的原则或“真理”所束缚,实在是本末倒置。道理很简单,“出于冲动的信念建立了真理的原型,用语言表述的哲学不过将其转译成花里呼哨的公式。非推理的直接确信是我们内心的深刻部分,推理论证只是表面的展示。本能是领导,理智是随从。假如有人……感受到活生生的上帝就在面前,那么,你们对他的批评教育不管多么高明,恐怕都是徒劳无功,丝毫也不能改变他的信仰。” 3.宗教生活的展开 詹姆斯的《种种》运用大量个人的传记材料和生动实例,真实再现了人类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宗教生活。詹姆斯怀着同情态度,详细描述了人类的各种宗教现象。他的描述文字优雅、眼光独到、笔法细腻,力透纸背,或催人发省,或给人启发,或令人震撼。当然,也会让人生疑。读者惊讶地发现,人们所经历的宗教经验居然那么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无数的教派和教宗,无数的教义和教规,无数的宗教行为和宗教感受,难道没有什么统一?这也是他在结论一讲的提问:“我们是否应当假定,在一切人那里,宗教与其他成分的混合应是同样的?我们是否应当假定,所有人的生活应该表现同样的宗教成分?换句话说,有这么多的宗教类型、宗教派别以及宗教教义存在,是否一件遗憾的事情?”他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其理由是:“神圣不可能仅仅意味一个德性,必定意味一批德性;不同的人倡导不同的德性,因此,都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使命。每种态度只是人性全部信息的一个音节,所以,需要我们全体把它的意义完整地拼写出来……我们必须坦率承认,我们生活在局部系统中,并且,各个部分在精神生活中无法彼此交换。” 这正是詹姆斯宗教多元论的反映。生活本来就是多样的,宗教自然亦是多元的。用某一抽象原则统一丰富多彩的人类宗教生活,其结果是扼杀活生生的宗教。 不过,《种种》对各类宗教生活的描述仍然遵循一条基本线索:由简至繁,从主观性情到经验结果,从原初的宗教情绪到最终的神秘主义形式,在不同层面逐一揭示个人宗教经验的各种不同类型,将个人的宗教生活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下面便按照詹姆斯的思路,简单勾勒宗教生活的展开过程。 詹姆斯认为,人在生活中必须对周围事物从整体上做出反应,由此产生最原初的宗教情绪。所谓“神”,就是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和渴望。因此“宗教无论是什么,都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整体反应”。不过,“面对世界的感受,确实需要迎合我们特有的个人气质,使我们或奋发或疏懒,或虔敬或侮慢,或郁闷或狂喜;我们的反应,虽然无意,且难以言说,往往还是半觉不觉,然而,却是对‘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的性质如何’这一问题的最完全的回答。它最明确地表达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 按照詹姆斯的划分,这种原初的宗教情绪有两个类型:健康心灵的宗教与病态灵魂的宗教,前者表现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后者则是悲观主义的典型代表。 健康心灵似乎是天生的乐天派,世界、自然和人类在他们眼里都那么美好和善良,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将其与神统一起来。他们或者断然否认世间罪恶的真实存在,满怀激情为灿烂的阳光和幸福的生活而歌唱,或者对罪恶视而不见,遮遮掩掩,强调事物的美好性质,坚信美好最终战胜丑陋,善良最终战胜邪恶。他们陶醉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只须此生此世,便能够享受宗教的快乐,因而詹姆斯称之为“一次生”灵魂。病态灵魂亦叫“二次生”灵魂,因为包括他们在内的整个世界暗无天日,污秽不堪,罪恶滔天,其自身亦无回天之术,故而悲观失望,唯有等待超自然的神灵前来拯救,让他们与罪恶的世界一起燃烧,死而后生。两者的差别虽说反映个人的不同气质,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罪恶的不同态度:前者认为罪恶不过是个体与事物不协调,因而可以调整或治愈;后者则认为事物的本质即罪恶的,无药可医,除非神灵拯救。两种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都具有宗教的性质。因为“生活行为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争取神圣的力量,让它们站在自己一边,人敞开自己的心灵,让神圣的力量注入”。 不过,二者相比,“最完备的宗教,应该最充分地发展悲观主义因素。佛教和基督教,当然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宗教。它们实质上是救赎的宗教:人必须随虚妄的世界一同死去,然后才能降生于实在的生活”。 病态灵魂并非意识不到现世的美好,但感受更多的是罪恶与丑陋,因而,他的自我是分裂的。分裂的自我激烈争斗,若获得安宁与平和,必须重新达到统一。统一有多种方式:或逐渐的,或突然的;或凭借理智的洞见,或凭借神秘的经验,如此等等。而且,混杂的人格重新获得统一,不一定非得采取宗教的形式。从相信上帝到不信上帝,最后断然弃绝宗教生活,从而获得统一人格者,亦不是没有先例。然而,宗教皈依与其他形式不同。詹姆斯的所谓“皈依”意味着再生或新生,个人由此确信,分裂的自我完全被征服,达到统一。自我的转变实质上意味着建立一个主导目标,驱逐所有对手,成为个人能力的“习惯中心”。用詹姆斯的话说:“原来处于意识边缘的宗教观念,现在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且,宗教目标构成他能力的习惯中心。” 这个过程中,皈依者现时的罪感与希冀新生活的理想是皈依的两个基本因素。所有皈依都包含这两个因素。不过,哪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将导致不同的皈依类型。这是就获取心理结果的方式而言。如同回忆名字:“通常,你竭力搜索,在脑海里浏览与这个名字相关的地方、人和物。但是,这种努力常常无效:你觉得,好像用力越多,希望反而越少,名字似乎被堵塞了,朝那个方向施加压力,只能使它更难想出来。相反的方法则经常奏效。完全放弃努力,考虑完全不同的事情,半个小时,忘记的名字浮现出来,在你的脑海里漫游,正如爱默生所说,它是那么漫不经心,好像根本没有邀请它。心灵内部隐含的某个过程从努力开始,努力停止后继续进行,结果就好像是自发产生的。” 努力搜索的过程是自觉的,放弃而后获取则是不自觉的。皈依历史中亦有类似的两种方式,詹姆斯分别称作“有意的类型”与“屈从的类型”。前者在于一点一滴地建构,形成一套新的道德和精神习惯。当然,也有一些临界点,达到临界点,前进的速度便突然加剧。后者在于放弃个人的意志,事实表明,除非个人停止抵抗,停止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否则,解脱永远不会来临。即便有意的类型,其最后一步也必须留给屈从。因为运用个人的意志,就是停留在原来的生活领域,注重的依然是不完全的自我。若获得新生,“他必须放松,也就是说,他必须依赖那个支撑正义的伟大力量,让它按自己的方式完成它已开始的工作,而这种力量,正是从人的本心喷涌而出的……从这种观点看,所谓屈从行为,就是让自我进入新的生活,成为新人格的中心,以前认作自我的客观真理,现在则从内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人的绝境便是上帝的机会。从人们的皈依的事例中,可以看到人的宗教需求,看到人对宗教如何形成深刻的洞见和感悟。 从“圣徒性”一讲开始,詹姆斯从描述个人的宗教类型转而描述宗教经验的结果,即宗教经验对经验者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将个人具体的宗教经验置于整个人生的广阔背景。詹姆斯通过圣徒的实例表明,皈依的直接结果是平和与安宁,领受神灵的恩典,将自身全部奉献给神,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为一切宗教所共有的圣徒性,其基本特征有四:(1)感觉过着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超越尘世微末的私利;确信存在着一种理想力量,不仅是理智的,似乎也是可感的。(2)感觉理想力量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是连续的,亲密无间,并心甘情愿为理想的力量所支配。(3)极度的兴奋与自由,好像约束自我的界限熔化了。(4)有关非我的要求,情绪中心转向慈爱与和谐,转向“是,是”,而远离“不”。 这些圣徒生活的特性是皈依的结果,是心灵得到净化的标志,源于个人自觉地屈从于神,奉献给神。圣徒完全牺牲掉自我,从而换取生活的幸福。此幸福并非尘世的享乐,而是实践中的禁欲、苦行、纯洁与慈善。当他放弃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全部交给神灵安排时,便相信神的旨意,相信对他人要有仁慈之心,并付诸具体行为。 问题在于如何评价这些圣徒品性和行为,用什么标准进行评价。詹姆斯的回答是:“我试图用常识检验圣徒性,借助人类的标准去判定,宗教生活能在多大程度上尊奉为一种理想的人类活动。假如能够尊奉,那么凡激发宗教生活的神学信仰,便在这个程度内是可信的。否则,就不可信。所有这些,仅仅指涉人的行事原则。它只是人类事务的不适者消亡,人类事务的最适者生存,并将这个原则用于宗教信仰。假如我们不带偏见地正视历史,那就必须承认,最终没有任何宗教曾以其他的方式被建立或被证实。宗教始终在证实自己;宗教始终要满足它们时代盛行的各种生活需要。倘若它们过分侵害其他需要,或者,倘若新产生的其他信仰比它们更好地满足同样需求,那么,先前的宗教便被取而代之。” 詹姆斯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经验和常识的呼声,摈弃抽象的教义或原则。倘若从这一点出发,圣徒性必然揭示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必然证明宗教信仰的生活功用。圣徒的偏激性格的确有悖常人的习惯,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常人之所以觉得偏激或过分,完全是因为环境使然:那是因为圣徒稀少,多数人与圣徒正相反对,在这种环境里,圣徒行为必然显得不合时宜。圣徒生活的偏激并不说明圣徒性格本身荒谬。恰恰相反,圣徒的生活方式正是人类未来的预言家。正如詹姆斯所说:“一切圣徒具备的人类慈善,以及有些圣徒的过度,都是真正创造性的社会力量,试图将原本只是可能的某种美德变为现实。圣徒是善良的创作者,是善良的添加者。人类灵魂的发展潜力深不可测。” 从圣徒的怪异性格中,可以看到人类应当追求的理想美德和美好生活。不合时宜的圣徒用不合时宜的言行使环境得以改善,并促使许多人皈依,从而有效地激励善良,缓慢地将世俗秩序转变为天国的秩序。 詹姆斯对宗教生活的描述在“神秘主义”的几节讲演达到高潮,不仅更深入地展现个人宗教经验的特征,而且揭示了全部宗教经验所依赖的前提。詹姆斯明确指出:“个人的宗教经验,其根源和中心,在于神秘的意识状态。” 他在致蓝金(rankin)的信里说:“一切宗教的母亲之海(mother sea)和源头在于个人的神秘经验,这里‘神秘的’一词取广义。” 詹姆斯所谓的神秘经验有主要四个主要标志:(1)不可言说性(ineffability);(2)可知性(noetic quality);(3)暂时性(transiency);(4)被动性(passivity)。 一句话,神秘经验的发生尽管也需要先前的酝酿,具有一定的秩序,但神秘经验仅为经验者所感受,而且经验者本人并非产生神秘经验的原因。自然界的某些方面似乎具有特殊力量,能够唤起这种神秘经验,但是,它仅为经验者所知晓,却无法传达给其他人。不可言传性是一切神秘主义的精髓。问题在于,神秘经验作为宗教经验的源泉,其权威性能否为人们所认同;神秘主义能否保证,它所倾向的二次生、超自然的对象以及泛神论都是真实的?詹姆斯的回答分三个部分:“1.神秘状态得到充分发展之时,通常是而且有权利成为绝对权威,完全支配经验它们的那些个体。2.神秘状态无权强迫外人承担义务,让他们毫无批判地接受它们的启示。3.神秘状态打垮了非神秘或理性意识的权威,这些权威仅仅建立在理智和感官的基础上。神秘状态表明,理性意识只是意识的一个种类。它们揭示其他真理的可能性:为了维持生命,我们内心事物总会对神秘状态做出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继续相信这种真理。” 并不是说理性没有权威,而是说,在宗教信仰的事务上,理性的论证都是第二位的,次生的,“感受才是宗教更深刻的根源”。信仰是人生的依靠。如果一个人经历的神秘经验是他赖以生活的力量,我们其他人有什么权利命令他按照另一种方式生活?即便我们把他关进疯人院之类的地方,其结果非但无法改变他的信念,反而迫使他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神秘经验与理性认知都具有人性的深刻根源,二者只有互补,才能使人生更为协调,更为健康。这意味着宗教不仅是人生的重要功能,甚至比理智更本源。 詹姆斯最后总结说:“我们所看到的宗教生活的特性,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信条:1.可见世界是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前者的主要意义是从后者获得的;2.与这个更高的世界达成融洽或和谐的关系,是我们的真正目的;3.祈祷或与世界精神——这个精神无论是‘上帝’,还是‘法则’——的内心交感,是产生实际作用的过程,精神能量在现象世界流动并引发结果,无论心理的还是物质的;宗教也包含以下心理特性:4.一种新的热情像天赐的礼物一样进入生活,其形式或者是感情的迷恋,或者激发真诚和英雄气概;5.安全的保障与平和的性情,而且,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友爱的情感占优势。” 人的宗教经验来源于人的欲望和需要,宗教在人的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将人称作“宗教的动物”,并无丝毫过分。 三、《种种》与詹姆斯的哲学 读者在读到最后几讲时或许会产生疑问:詹姆斯强调宗教经验的优先地位,将哲学与神学放在次生地位,强调“经验”而反对“哲学”,难道他的论述不是以某种哲学为背景?尽管我们前面将他所反对的“哲学”限制在“绝对主义”的范围,然而,詹姆斯在《种种》中不是分明反对从某种既定的理性原则出发解释宗教的性质吗?《种种》与詹姆斯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占据什么地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读者对《种种》的理解。按照前面所引的蓝伯斯的看法,《种种》一书背后隐含着詹姆斯的整个哲学体系,要正确理解《种种》,必须从这种哲学背景出发。蓝伯斯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詹姆斯的《种种》的确根植于他那深厚的哲学土壤。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詹姆斯的哲学尽管也有许多命题和原则,但是,那些东西并非哲学的目的,而是手段。更确切说,他的哲学无非提供一架阶梯,帮助人们进入或得以展开自己的经验世界。阶梯本身并不进入个人的经验。如同教授气功者,他告诉听众如何发功的理论只是一种门径,并非气功本身。教授者不过是给听众指点道路,实际地走路并达到目的地还须听众本人身体力行,无人可以替代。个人的发功过程才是真正的气功;经验者本人的经验过程才是真正的经验。这种性质正是詹姆斯哲学的独到之处。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詹姆斯为什么反对从某种既定原则出发解释宗教的性质了。 如果说,詹姆斯哲学是提供阶梯让人们展开自己的经验世界,《种种》是引导读者去领略宗教经验,那么,詹姆斯哲学与《种种》的关系便转换为经验与宗教经验的关系。既然神秘经验是宗教经验的根源,上述关系自然可以通过神秘经验加以理解。 巴尔那德(g. w. barnard)认为,神秘经验除了不可言说性、可知性质、暂时性和被动性四个特征之外,在詹姆斯的论述背后,实际隐藏着另一个没有明说的定义,即“神秘经验是经验到与超自然的实在相接触,力量强大,改天换地,并包含个人的理解”。 巴尔那德的看法是正确的,这正是从詹姆斯哲学背景理解神秘经验的结果。如果说,四特征更多的是描述神秘经验的外部形态,巴尔那德的“隐藏”定义则试图透过这四个特征揭示神秘经验的性质和内容。该定义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1)强调神秘经验的“经验”性质。这不是同义反复,而是要说明神秘经验是日常意识状态的扩展,是一个完整的意识状态。按照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意识是一个不间断的流,是一个场。但这“一”中有“多”,不同时刻的意识状态范围有很大差别,意识场周围的模糊边缘时大时小。日常意识的注意通常是有限的,这种注意的视野勾勒出意识的边界,似乎在界外有个潜意识领域。事实上,意识场的边缘始终模糊不清,边缘的内容不时进入意识的视野。也就是说,意识的范围在扩大。我们不知道意识最后能够扩大到什么程度,但我们确实知道,某些时候界外的内容进入意识的视野,构成统一的意识状态。神秘经验就是这种意识状态,就是意识场的扩展。从这个角度看,神秘经验与日常经验在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只是范围的大小有所不同。詹姆斯曾经通过麻醉状态证明这一点。他说:“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我们所谓的‘理性意识’,只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在这个意识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潜在的意识形式,仅仅由于一层薄幕将它与它们隔离。我们可以一辈子不觉察它们的存在,但是,倘若有必要的刺激,它们将一触即发,完全呈现,表现为某种确定的心理状态,或许在某个地方具有自己的应用场所和选用范围。” 就经验性质而言,“潜在的意识”更根本,更贴近源始状态,更能体现经验的本来面目。或者说,这种状态的经验才是完全意义的经验。进入这种经验,意味着面对无限的可能,进入暧昧不明的复杂关系,憧憬幸福而高尚的生活。个人的意识觉得为巨大的力量所推动,所改变,尽管不可言传,却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不难看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彻底经验主义,才能理解神秘主义,才能更好地解释神秘经验。正如詹姆斯指出的:“理性在我们的其他许多经验上起作用,甚至对我们的心理经验发生作用,但决不会在这些特殊的宗教经验现实地发生之前,将它们推导出来。……宗教经验一旦现实地产生并给与,在接受者的眼里,宇宙万物的范围将大大扩展。宗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断。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怪的可能性和视野。” 神秘经验的效用不纯粹是解释世界,或主要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使经验者获得“救赎”。按照詹姆斯的看法,尽管神秘状态否认用语言描述自身,但是,它们确实蕴含或支持一种相当明确的趋向,即看到生活的希望。神秘经验鼓励经验者“出世”,至少怀有出世的愿望,以脱离或缓解现世的苦难。这种“救赎”之感实际上指向一个“他者”,这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第二点。 (2)神秘经验让经验者遇见一个具有权威的超自然的“他者”。这实际上指神秘经验的内容。其实,就生理和心理机制而言,经验没有“宗教的”与“非宗教的”之分,我们说一种情绪或经验是“宗教的”,完全取决于经验的对象。所以,詹姆斯说:“宗教的爱情只是人的自然爱情指向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恐惧只是对‘交往’的一般恐惧,就是说,神明报应的观念可以激动人心,使人的胸部产生普通的震颤;宗教的敬畏就是我们身体的战栗,其感觉如同我们黄昏时留在林莽之中,或是在山峡之间,不过这次,是由于我们想到超自然的关系。对宗教徒的生活发生作用的种种情操,都有类似的情形。宗教情绪是具体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感受加一种特殊的对象,因此,当然是与其他具体情绪截然有别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理由假定,存在一个单纯而抽象的‘宗教情绪’,其本身是一个独特的基本心理感情,毫无例外地出现在每一个宗教经验中……因此,似乎并没有一种基本的宗教情绪,只有共同的情绪仓库,可以为宗教对象所利用……” 詹姆斯想透过个人动态的心理生活揭示神秘的对象,即宗教对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詹姆斯认为,神秘经验并不展示任何一种“本质”,只是表现出一些特征。也就是说,只能从形态上加以描述。 詹姆斯所说的“神秘对象”,可以通过加拿大精神病医生巴克(r. m. bucke)所描述的“宇宙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窥见一二。巴克说:“宇宙意识的特征,是对宇宙的意识,即意识到宇宙的生命和秩序。伴随着宇宙意识,理智得到开启,单单籍此便将这个人升到新的生存层面――使他几乎成为一个新种的一员。……与这些同来的,还有所谓不朽之感,即永生的意识,不是相信他将来会不朽,而是意识到他现在已经不朽。” 这种不朽之感意味着人与“宇宙”的界限已经打破,人与“绝对”融为一体。这种状态迫使经验者惊呼:“上帝就在这里!”经验者觉得自己已经消失,逐渐溶化在上帝的无边海洋之中。詹姆斯借用波墨(jacob boehme)的话说:“当你完全脱离了造物和有形之物……你对所有的自然和造物来说,就成为虚无,于是,你进入那个永恒的一,即上帝本身……灵魂在这里说:‘我一无所有’,因为我完全被剥夺,赤身裸体;‘我无所事事’,因为我没有任何权力,只能像水一样随波逐流;‘我是虚无’,因为我不过是存在(being)的一个影像,对我来说,唯独上帝才有‘我是’(i am)。因此,我缩进自己的虚无,将荣誉归于永恒的存在,自己无欲无念,以便让上帝在我内心随心所欲,成为我的上帝和一切事物。” 亲历神秘状态的经验者不能不相信,自己与一个更大更广的实在整体有着密切的接续关系。这种关系为他开辟一个新领域,使他觉得为一种超越的力量所把捉。作为个体,经验者不过是这个神圣统一体的一个元素。“宇宙意识”带来一种新的“实在”的信息,这种“实在”为宗教信徒称作“上帝”。 因此,神秘经验的核心内容就是与这种神圣生活的连续感。经验者意识到,心灵的“这个更高部分接续着同一性质的‘more’(还有),在他以外的宇宙发生作用,而且,他能够与那个‘more’保持有效的联系,一旦他的低级部分即将在灾难中分崩离析,那个‘more’便采用一种形式,使他能够搭乘,得以自救”。 这种more的拯救功能事实上相当于宗教的救赎作用,因此,more指向神明,指向上帝。 通过神秘经验与一般经验的关系,我们可以断定,詹姆斯的《种种》是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假如将彻底经验主义看作詹姆斯哲学体系的核心, 那么,《种种》的理论背景便是彻底经验主义,必须借助后者才能完全理解前者;反之,假如没有《种种》对宗教经验的全面考察,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亦是不完整的。 以上文字,尽管得自笔者数年的阅读、翻译和研究,但仍不过为一管之见,其意图无非是帮助读者走近《种种》,理解《种种》。倘若读者通过这篇文字能够由此及彼,亲自披览《种种》,那实在是笔者的最大心愿。相信读者定会跟随詹姆斯的思路,进入川流不息、丰富多彩的经验之流,领略宗教体验的种种奥秘。倘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颇出心得,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且不吝赐教,对笔者的文字和译文提出批评和建议,那更是笔者的荣幸。真正的学术不是在吹捧或诋毁中发展,而是在批评、切磋和争论中发展。 [
作者: [美] 伊恩·罗宾逊(Ian Robinson)吉姆?韦伯(Jim Webber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图数据库的历史由来、建模方法、工作原理和一些真实的用户用例,详细地说明了图数据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并以Neo4j数据库和Cypher查询语言为例,阐述了图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领域用例,还介绍了图数据库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实用的图论算法。本书适合开发人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了解和学习图数据库时阅读,作为一门新的知识和独特的数据库领域来拓宽视野,也适合提供解决方案的负责人了解行业动向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图数据库这一领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作者: (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简介: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 梁猛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09
简介:梁猛不是一个人如其名的壮汉,但在《nba光荣之路》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篮球的执着,用“光荣”两字作为书名,你可以想象到篮球在作者心中的光明和热烈。这种写作心态让他在运用nba的历史和掌故时有如在舞动自己的肌肉和筋骨,既有对nba61年历史的煌煌纵论,又有描述五个位置上众多明星时的熠熠生辉,既有30支球队的跌宕发展史,又有球员、教练感人的励志故事。我看到了他的刻苦和用心,看到了在纷纷扰扰的体育文字中彰显的坚定和执著,作者和他的这本书一样特别,独树一帜。 =================== 姚明 王治郅 强力推荐 徐济成 颜晓华等专家作序 nba就是一场战争,每一役都惊心魂魄。——姚明 伟大的nba,光荣的六十年,惊为天人的黄金斗士 ========================= 目录 第1章 中锋、前锋和后卫的历史传承 中锋之死 英雄时代的祭奠 姚明的孤独/2 变态的版本 最后消失的真传 时代的潮流/10 上官金虹和荆无命 组合的广陵散 走向摇摆/17 第2章 nba联盟的历史、规则和嬗变 按:王朝的印迹/30 第3章球队球员篇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92 新泽西篮网队/97 纽约尼克斯队/102 费城76人队/109 多伦多猛龙队/116 芝加哥公牛队/120 克利夫兰骑士队/126 底特律活塞队/130 印第安纳步行者队/138 密尔沃基雄鹿队/142 迈阿密热火队/148 奥兰多魔术队/153 华盛顿奇才队/158 亚特兰大鹰队/162 夏洛特山猫队/166 新奧尔良黄蜂队/169 达拉斯小牛队/173 休斯敦火箭队/178 孟菲斯灰熊队/184 圣安东尼奥马刺队/188 丹佛掘金队/196 明尼苏达森林狼队/202 犹他爵士队/206 波特兰开拓者队/210 西雅图超音速队/215 萨克拉门托国王队/218 洛杉矶湖人队/223 菲尼克斯太阳队/229 金州勇士队/234 洛杉矶快船队/238 第4章nba名人堂 1 比尔·拉塞尔(bill russell) /244 2 比尔·沃顿 (bill walton) /246 3 戴夫·考恩斯 (dave cowens) /248 4 大卫·罗宾逊(david robinson) /250 5 乔治·迈肯(george mikan)/252 6 哈基姆·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 /254 7 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 /257 8 摩西·马龙(moses malone)/259 9 奈特·瑟蒙德(nate 7humond) /261 10 帕特里克·尤因(patrick ewing) /263 11 沙克·奥尼尔(shaquille o’neal) /265 12 罗伯特·帕里什(robert parish) /267 13 韦斯·昂塞尔德(wes unseld) /269 14 威利斯·里德(willis reed) /271 15 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 /273 16 鲍勃·佩蒂特(bob pettit) /275 17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ldey) /277 18 戴夫·德布斯切尔(dave debusschere) /279 19 多尔夫·谢伊斯(dolph schayes) /281 20 埃尔金·贝勒(elgin baylor) /283 21 埃尔文·海耶斯(elvin hayes) /285 22 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 /287 23 杰里·卢卡斯 (jerry lucas) /289 24 约翰·哈夫利切克(john havlicek) /291 25 朱利叶斯·欧文(julius erving) /293 26 卡尔·马龙(karl malone) /295 27 凯文·麦克海尔 (kevin mchale) /297 28 拉里·伯德(larry bird) /299 29 保罗·阿里金(paul arizin) /302 30 里克·巴里(rick barry) /304 31 斯科特·皮蓬(scottie pippen) /306 32 比尔·沙尔曼(bill sharman) /308 33 比利·坎宁安(billy cunningham) /310 34 鲍勃·库西(bob cousy) /312 35 克莱德·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 /314 36 戴夫·宾(dave bing) /316 37 埃尔·门罗 (earl monroe) /318 38 埃尔文·约翰逊(earvin johnson) /320 39 乔治·格文(george gervin)/322 40 哈尔·格瑞尔(hal greer) /324 41 伊赛亚·托马斯(isiah 7homas) /326 42 杰里·韦斯特(jerry west) /328 43 约翰·斯托克顿(john stockton) /330 44 伦尼·威尔肯斯(lenny wilkens) /332 45 奈特·阿奇博尔德(nate archibald) /334 46 奥斯卡·罗伯特逊(oscar robertson) /336 47 皮特·马拉维奇(pete maravich) /338 48 萨姆·琼斯(sam jones) /340 49 沃尔特·弗雷泽(walter frazier) /342 50 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344 第5章 伟大的主帅与王朝 347 “红衣主教”/348 油头“神算”/349 淡定“禅师”/350 巨星迈肯遮天蔽日 第一支王朝球队诞生/35 1 “魔术师”、“天勾”聚首洛城 湖人复苏再铸辉煌/352 上帝下凡震撼联盟 乔丹公牛成史上最强/354 乔丹告别联盟 紫金军团开辟三连冠伟业/356 13年11冠 凯尔特人再无来者的八连冠/357
作者: (美)Simon Robinson,(美)Christian Nagel等著;李敏波翻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把C#语言及其相关环境.NET Framework描述为多年来最重要的新技术一点都不夸张。.NET提供了一种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开发出运行在Windows上的几乎所有应用程序,而C#是专门用于.NET的新编程语言。例如,使用C#可以编写出动态Web页面、XML Web服务、分布式应用程序的组件、数据库访问组件或传统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本书介绍.NET Framework 1.1,即.NET Framework的第2版,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NET Framework 1.0。如果使用1.0版本进行编码,就需要作一些修改,本书将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指出要修改的内容。 不要被.NET这个名称所愚弄,这个名称仅强调Microsoft相信分布式应用程序是未来的趋势,即处理过程分布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但C#不仅仅是编写Internet或与网络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一种语言,它还提供了一种编写Windows平台上几乎任何类型的软件或组件的方式。另外,C#和.NET都对编写程序的方式进行了革新,更易于实现在Windows上编程。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声明。毕竟,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每年Microsoft都会推出新软件、新的编程工具或Windows的新版本,并宣称这些对开发人员都非常有用,.NET和C#也不例外。 .NET和C#的重要性 为了理解.NET的重要性,考虑一下近10年来出现的许多Windows技术的本质会有一定的帮助。尽管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但从Windows 3.1(1992年)到Windows Server 2003,在内核上都有相同的Windows API。在我们转而使用Windows的新版本时,API中增加了非常多的新功能,但这是一个演化和扩展API的过程,并非是替换它。 开发Windows软件所使用的许多技术和架构也是这样。例如,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是作为OLE (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对象链接和嵌入)开发出来的,那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仅是把不同类型的办公文档链接在一起,所以利用它可以把一个小Excel电子表格放在Word文档中。之后,它逐步演化为COM、DCOM (Distributed 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和最终的COM+。COM+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它是几乎所有组件通信方式的基础,实现了事务处理、消息传输服务和对象池。 Microsoft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非常明显:它关注向后的兼容性。在过去的这些年中,第三方厂商编写了相当多的Windows软件,如果Microsoft每次都引入一项不遵循现有代码基础的新技术,Windows就不会获得今天的成功。 向后兼容性是Windows技术的极其重要的特性,也是Windows平台的一个长处,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每次某项技术进行演化,增加了新功能后,都会比它以前更复杂。很明显,对此必须进行改进。Microsoft不可能一直扩展这些开发工具和语言,使它们越来越复杂,既要保证能跟上最新硬件的发展步伐,又要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Windows产品向后兼容。如果要得到一种简单而专业化的语言、环境和开发工具,让开发人员轻松地编写优秀的软件,就需要一种新的开端。 这就是C#和.NET的作用。粗略地说,.NET是一种在Windows上编程的新架构—— 一种新API。C#是一种新语言,它可以利用.NET Framework及其开发环境中的所有新特性,以及在最近20年来出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在继续介绍前,必须先说明,向后兼容性并没有在这个演化进程中失去。现有的程序仍可以使用,.NET也兼容现有的软件。软件组件在Windows上的通信,现在几乎都是使用COM实现的。因此,.NET能够提供现有COM组件的包装器(wrapper),以便.NET组件与之通信。 Microsoft已经扩展了C++,提供了一种新语言J#,还对VB进行了很多改进,把它转变成为功能更强大的VB.NET,并允许把用这些语言编写的代码用于.NET环境。但这些语言都因有多年演化的痕迹,所以不能完全用现在的技术来编写。 本书将介绍C#编程技术,同时提供.NET体系结构工作原理的必要背景知识。我们不仅会介绍C#语言的基础,还会给出使用各种相关技术的应用程序示例,包括数据库访问、动态的Web页面、先进的图形技术和目录访问等。惟一的要求是用户至少熟悉一门在Windows上使用的高级语言,例如C++、VB或J++。 .NET的优点 前面阐述了.NET的优点,但并没有说它会使开发人员的工作更易于完成。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讨论.NET的改进特性。 ● 面向对象的编程:.NET Framework和C#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基于面向对象的。 ● 优秀的设计:一个基类库,它是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设计出来的。 ● 语言的无关性:在.NET中,VB.NET、C#、J#和Managed C++等语言都可以编译为通用的中间语言(Intermediate Language)。这说明,语言可以用以前没有的方式交互操作。 ● 对动态Web页面的支持:ASP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效率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它使用了解释性的脚本语言,且缺乏面向对象的设计,从而导致ASP代码比较凌乱。.NET使用一种新技术ASP.NET,它为Web页面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的支持。使用ASP.NET,可以编译页面中的代码,这些代码还可以使用.NET高级语言来编写,例如C#、J#或VB.NET。 ● 高效的数据访问:一组.NET组件,总称为ADO.NET,提供了对关系数据库和各种数据源的高效访问。这些组件也可以访问文件系统和目录。.NET内置了XML支持,可以处理从非Windows平台导入或导出的数据。 ● 代码共享:.NET引入了程序集的概念,替代了传统的DLL,可以完美无暇地修补代码在应用程序之间的共享方式。程序集有解决版本冲突的正式系统,程序集的不同版本可以同时存在。 ● 增强的安全性:每个程序集还可以包含内置的安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准确地指出谁或哪种类型的用户或进程可以调用什么类的哪些方法。这样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控制程序集的使用方式。 ● 对安装没有任何影响:有两种类型的程序集,分别是共享程序集和私有程序集。共享程序集是可用于所有软件的公共库,私有程序集只用于某个软件。私有程序集功能完备,所以安装过程非常简单,没有注册表项,只需把相应的文件放在文件系统的相应文件夹中即可。 ● Web服务的支持:.NET集成了对开发Web服务的完全支持,用户可以开发出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 ● Visual Studio .NET 2003:.NET附带了一个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NET,它可以很好地利用C++、C#、J#、VB.NET和ASP.NET进行代码编写。Visual Studio .NET集成了Visual Studio 6环境中各种语言专用的所有最佳功能。 ● C#:是使用.NET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新语言。 第1章将详细讨论.NET体系结构的优点。 .NET Framework 1.1中的新增特性 .NET Framework的第1版(1.0版)在2002年发布,赢得了许多人的喝彩。.NET Framework的最新版本1.1在2003年发布,它被认为是对该架构进行了较小的改进。即使是较小的改进,新版本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和新增的内容,值得我们探讨一番。 在对.NET Framework 1.1版本进行的所有改进中,Microsoft试图确保对使用1.0版本编写的代码改动尽可能少。即使做了这样的努力,但在新版本中仍有一些显著的变化。许多代码的改进是为了增强安全性。读者可以在Microsoft的GotDotNet Web站点(http://www.gotdotnet.com)上查看完整的改进列表。 下面详细论述.NET Framework 1.1版本中的一些改进和Visual Studio .NET 2003(.NET Framework 1.1的开发环境)的新增特性。 可移动性 在使用.NET Framework 1.0和Visual Studio .NET 2002时,要创建可移动应用程序,就必须下载Microsoft Mobile Internet Toolkit(MMIT)。而现在,有了.NET Framework 1.1和Visual Studio .NET 2003,就可以直接创建可移动应用程序,不需要下载其他工具包了。 在使用Visual Studio .NET 2003创建新项目时,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查看可以创建的C#项目类型列表时,会看到ASP.NET Mobile Web Application和Smart Device Application。ASP.NET Mobile Web Application项目类型可以用于建立基于Web的可移动应用程序。Smart Device Application项目类型可以创建用于Pocket PC或其他Windows CE设备的应用程序。为Windows CE设备建立的第三方客户应用程序利用的是Compact Framework,这是.NET Framework的删节版本。 打开任何一种可移动项目类型,系统就会在Visual Studio .NET工具箱中列出一组可用的可移动服务器控件,然后用户就可以使用这些控件创建应用程序。 新的数据提供程序 在新的架构中,另一个大的变化是ADO.NET。ADO.NET是访问和处理数据的.NET方式,现在它有两个新的数据提供程序,其中一个用于ODBC,另一个用于Oracle。 在使用.NET Framework 1.0时,就可以使用ODBC数据提供程序,但它需要单独下载。另外,一旦下载,这个数据提供程序的命名空间就是Microsoft.Data.Odbc。 而在.NET Framework 1.1中,ODBC数据提供程序是内置的,不需要单独下载。而且可以通过System.Data.Odbc命名空间来使用ODBC数据源,访问ODBC数据连接、数据适配器和数据读取器对象。 另一个新的数据提供程序用于处理Oracle数据库。该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缺乏Oracle数据提供程序常常是.NET进入企业的一大障碍。为了使用这个新的数据提供程序,需要在项目中引用System.Data.OracleClient命名空间。 新的语言:Visual J# 在安装Visual Studio .NET 2003时,注意该版本提供了一种新语言Visual J#,可用于建立.NET应用程序。在此版本之前,Visual Studio .NET 2002需要单独安装该语言。 Visual J#简称为J#(读作J-Sharp),是Visual J++语言的新版本。它非常类似于Java语言,Java开发人员通过它将很容易迁移到.NET中。J#开发人员将使用.NET类库来代替Java运行 时库。 在.NET平台上,J#开发人员将拥有与C#开发人员相同的能力。使用J#,也可以建立.NET类、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ASP.NET Web应用程序和XML Web服务。另外,还可以像使用其他.NET兼容语言那样,以跨语言的方式使用J#。例如,可以创建一个J#类,并在C#应用程序中使用这个J#类,或者可以创建一个C#类,并在J#应用程序中使用这个C#类。 与其他语言一样,在.NET Framework中也有用于J#的内置编译器。所有的编译器都位于C:\Windows\Microsoft .NET\Framework\v1.1.xxxx目录下。C#的编译器是csc.exe,VB.NET的编译器是vbc.exe,J#的编译器是vjc.exe。 并发执行 并发执行side-by-side execution是指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的多个版本,其中不同的应用程序版本使用不同的运行库版本。Microsoft一直都向开发人员承诺提供这个功能,但该功能总是很难可视化,因为只能使用Framework的一个版本。在发布了Framework的第2版.NET Framework 1.1后,就可以看到Microsoft提供的这个功能了。现在,可以创建.NET应用程序面向.NET Framework 1.1的新版本,同时还可以让面向.NET Framework 1.0的旧应用程序像以前那样继续运行。 支持Internet Protocol 6(IPv6) 最近,许多Internet使用IP 4运行,IP4也称为IPv4。它提供了IP地址,例如255.255.255. 255。.NET Framework 1.1现在支持IPv6,IPv6是在1995年创建的,解决了IPv4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果人们一直采用IPv4,将很快用尽可用的IP地址。 .NET Framework 1.1通过System.Net命名空间支持IPv6,ASP.NET和XML Web服务也支持IPv6。 Visual Studio .NET 2003的改进 在升级.NET Framework时,还对Visual Studio .NET本身进行了升级。注意,在开始页面上有一些新图形,该页面上对象的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另外,新IDE最重大的变化是,一旦安装,就不是简单地把Visual Studio .NET 2002升级为Visual Studio .NET 2003,而是安装了一个全新的IDE版本。如果机器上已经安装了Visual Studio .NET 2002,就会得到两个完全独立的VS.NET IDE。这样,如果要创建和使用面向.NET Framework 1.0的应用程序,就使用VS.NET 2002;如果要创建和使用面向.NET Framework 1.1的应用程序,就使用VS.NET 2003。 还应注意,在打开用VS.NET 2002创建的项目时,系统会询问是否要把项目升级为VS.NET 2003项目,如果回答“是”,就会把项目升级为面向.NET Framework 1.1的应用程序。注意,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除了这些较大的变化之外,在VS.NET 2003的IDE中,Intellisense的智能化程度更高,代码自动完成功能更强。本书将使用IDE的这个版本。 C#的优点 C#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NET面向Windows环境的一种编程语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Microsoft给Windows和 Windows API添加了许多功能,VB和C++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虽然VB和C++最终已成为非常强大的语言,但这两种语言也存在问题,因为它们保留了原来的一些内容。 对于Visual Basic来说,它的主要优点是很容易理解,许多编程工作都很容易完成,基本上隐藏了Windows API和COM组件结构的内涵。其缺点是Visual Basic从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对象,所以大型应用程序很难分解和维护。另外,因为VB的语法继承于BASIC的早期版本(BASIC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为了编写大型商业应用程序),所以不能真正成为结构化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另一方面,C++在ANSI C++语言定义中有其自己的根。它与ANSI不完全兼容,因为Microsoft是在ANSI定义标准化之前编写C++编译器的,但已经相当接近了。遗憾的是,这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ANSI C++是在十几年前的技术条件下开发的,因此不支持现在的概念(例如Unicode字符串和生成XML文档),某些古老的语法结构是为以前的编译器设计的(例如成员函数的声明和定义是分开的)。其二,Microsoft同时还试图把C++演变为一种用于在Windows上执行高性能任务的语言—— 在语言中避免添加大量Microsoft专用的关键字和各种库。其结果是在Windows中,该语言成为了一种非常杂乱的语言。让一个C++开发人员说说字符串有多少个定义方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char*、LPTSTR、string、CString (MFC 版本)、CString (WTL 版本)、wchar_t*和 OLECHAR*等。 现在进入.NET时代—— 一种全新的环境,它对这两种语言都进行了新的扩展。Microsoft给C++添加了许多Microsoft专用的关键字,并把VB演变为VB.NET,保留了一些基本的VB语法,但在设计上完全不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VB.NET是一种新语言。 在这里,Microsoft决定给开发人员另一个选择—— 专门用于.NET、具有新起点的语言, 即Visual C# .NET。Microsoft在正式场合把C#描述为一种简单、现代、面向对象、类型非常安全、派生于C和C++的编程语言。大多数独立的评论员对其说法是“派生于C、 C++ 和Java”。这种描述在技术上是非常准确的,但没有涉及到该语言的真正优点。从语法上看,C#非常类似于C++和Java,许多关键字都是相同的,C#也使用类似于C++和Java的块结构,并用括号({})来标记代码块,用分号分隔各行语句。对C#代码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类似于C++或Java代码。但在这些表面上的类似性后面,C#学习起来要比C++容易得多,但比Java难一些。其设计与现代开发工具的适应性要比其他语言更高,它同时具有Visual Basic的易用性、高性能以及C++的低级内存访问性。C#包括以下一些特性: ● 完全支持类和面向对象编程,包括接口和继承、虚函数和运算符重载的处理。 ● 定义完整、一致的基本类型集。 ● 对自动生成XML文档说明的内置支持。 ● 自动清理动态分配的内存。 ● 可以用用户定义的特性来标记类或方法。这可以用于文档说明,对编译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把方法标记为只在调试时编译)。 ● 对.NET基类库的完全访问权,并易于访问Windows API。 ● 可以使用指针和直接内存访问,但C#语言可以在没有它们的条件下访问内存。 ● 以VB的风格支持属性和事件。 ● 改变编译器选项,可以把程序编译为可执行文件或.NET组件库,该组件库可以用与ActiveX控件(COM组件)相同的方式由其他代码调用。 ● C#可以用于编写ASP.NET动态Web页面和XML Web服务。 应该指出,对于上述大多数特性,VB.NET和Managed C++也具备。但C#从一开始就使用.NET,对.NET特性的支持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提供了比其他语言更合适的语法。C#语言本身非常类似于Java,但其中有一些改进,因为Java并不是为应用于.NET环境而设计的。 在结束这个主题前,还要指出C#的两个局限性。其一是该语言不适用于编写时间急迫或性能非常高的代码,例如一个要运行1000或1050次的循环,并在不需要这些循环时,立即清理它们所占用的资源。在这方面,C++可能仍是所有低级语言中的佼佼者。其二是C#缺乏性能极高的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关键功能,包括保证在代码的特定地方运行的内联函数和析构函数。但这类应用程序非常少。 编写和运行C#代码需要的环境 .NET运行在Windows 98、2000、XP和2003上,要使用.NET编写代码,需要安装.NET SDK,除非使用内置了.NET Framework 1.0和1.1的Windows Server 2003。除非要使用文本编辑器或其他第三方开发环境来编写C#代码,否则一般使用Visual Studio .NET 2003。运行托管代码不需要安装完整的SDK,但需要.NET运行库。需要把.NET运行库分布到还没有安装它的客户机上。 本书的内容 在本书中,首先在第1章介绍.NET的整体结构体系,给出编写托管代码需要的背景知识,此后本书分几部分介绍C#语言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第1~11章)—— C#语言 本部分给出C#语言的背景知识。这部分没有指定任何语言,但假定读者是有经验的编程人员。首先介绍 C#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再介绍C#的面向对象特性,之后是C#中的一些高级 论题。 第二部分(第12~18章)—— .NET环境 在本部分中,介绍在.NET环境中的编程规则。特别是Visual Studio .NET、安全性、.NET应用程序的线程部署,以及把库生成为程序集的方式。 第三部分(第19~20章)—— Windows窗体 本部分讨论传统Windows应用程序的创建,在.NET中这种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窗体。Windows窗体是应用程序的客户版本,使用.NET创建这些类型的应用程序是实现该任务的一种快捷、简单的方式。除了介绍Windows窗体之外,我们还将论述GDI+,这种技术可用于创建包含高级图形的应用程序。 第四部分(第21~24章)—— 数据 这部分介绍如何使用ADO.NET访问数据库,以及目录和Active Directory交互。我们还详细说明.NET对XML的支持,以及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 第五部分(第25~27章)—— Web编程 这一部分介绍如何编写在网站上运行的组件,如何编写网页。其中包括ASP.NET的使用和Web服务程序的编写。 第六部分(第28~29章)—— 交互操作 COM的向后兼容性是.NE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OM+负责事务处理、对象池和消息的排队。本部分将介绍.NET对处理COM和COM+的支持,并讨论如何编写与这些技术交互的C#代码。 第七部分(第30~32章)—— Windows基本服务 本部分是本书主要内容的总结,介绍如何访问文件和注册表,如何通过应用程序访问Internet,以及如何使用Windows服务。 第八部分—— 附录(本书仅提供内容下载地址) 本部分包含几个附录,详细介绍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规则及C#编程语言专用的信息。这些附录在本书中并未给出,您可以通过本书提及的Web站点http://www.wrox.com获得其PDF版本。 如何下载本书的示例代码 在您学习本书的示例时,可以选择手工输入所有的代码,也可以使用与本书有关的源代码文件。本书所有的源代码都可以从http://www.wrox.com/上下载。在您登录到这个站点时,只需使用Search工具或使用书名列表就可以找到本书。接着单击本书信息页面上的Download Code链接,就可以获得所有的源代码。 提示: 许多图书的书名都很相似,所以通过ISBN查找本书是最简单的,本书的ISBN是0-7645-5759-9。 下载了代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解压缩工具对它进行解压缩。另外,也可以进入Wrox代码的主下载页面http://www.wrox.com/dynamic/books/download.aspx,查看本书所用的代码和其他Wrox图书。 勘误表 尽管我们已经尽了各种努力来保证本书不出现错误,但是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您在本书中找到了错误,例如拼写错误或代码错误,请告诉我们,我们将不胜感激。通过勘误表,可以让其他读者避免受挫,当然,这还有助于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 要在网站上找到本书的勘误表,可以登录http://www.wrox.com,通过Search工具或书名列表查找本书 ,然后在本书的信息页面上,单击Book Errata链接。在这个页面上,可以查看已经提交并通过编辑检查的所有勘误。包含每本书的错误勘误表链接的完整图书列表可通过http://www.wrox.com/misc-pages/booklist.shtml获得。 如果没有在Book Errata页面上找到自己发现的错误,可以进入http://www.wrox.com/ contact/techsupport.shtml,填写其上的表单,将您发现的错误发送给我们。我们会检查您的信息,如果正确,就把它上传到该书的勘误表页面上,或在本书的后续版本中采用。 p2p.wrox.com P2P邮件列表是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讨论而建立的。读者可以在p2p.wrox.com上加入P2P论坛。该论坛是一个基于Web的系统,用于传送与Wrox图书相关的信息和相关技术,与其他读者和技术用户交流。该论坛提供了订阅功能,当论坛上有新贴子时,会给您发送您选择的主题。Wrox作者、编辑和其他业界专家和读者都会在这个论坛上进行讨论。 在http://p2p.wrox.com上有许多不同的论坛,帮助读者阅读本书,在读者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时,也可以从这个论坛中获益。要加入这个论坛,需执行下面的步骤: (1) 进入p2p.wrox.com,单击Register链接。 (2) 阅读其内容,单击Agree按钮。 (3) 提供加入论坛所需的信息及愿意提供的可选信息,单击Submit按钮。 然后就可以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其中的信息描述了如何验证账户,完成加入过程。 提示: 不加入P2P也可以阅读论坛上的信息,但只有加入论坛后,才能发送自己的信息。 加入论坛后,就可以发送新信息,回应其他用户的贴子。可以随时在Web上阅读信息。如果希望某个论坛给自己发送新信息,可以在论坛列表中单击该论坛对应的Subscribe to this Forum图标。 对于如何使用Wrox P2P的更多信息,可阅读P2P FAQ,了解论坛软件的工作原理,以及许多针对P2P和Wrox图书的常见问题解答。要阅读FAQ,可以单击任意P2P页面上的FAQ链接。
服务设计模式:SOAP/WSDL与RESTful Web服务设计解决方案
作者: (美)戴尼奥 著,姚军 译
简介: 《服务设计模式:SOAP/WSDL与RESTfulWeb服务设计解决方案》是Web服务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Amazon五星级畅销书,Web服务领域资深专家撰写,MaritnFowler和Ian Robinson等大师级人物亲自作序推荐。本书不仅详细讲解了SOAP、WSDL、RESTful3种Web服务API的风格和20多种常用Web服务设计模式,而且还深入阐述了每一种模式的原理,以及这些模式的适用场景、可以解决的问题、采用之后的影响、详细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相应的示例,是Web服务设计开发人员、企业架构师和解决方案架构师必读的一本书。 《服务设计模式:SOAP/WSDL与RESTfulWeb服务设计解决方案》共7章:第1章概括了Web服务模式的作用以及实现方法,第2章主要探索Web服务使用的主要API风格,第3章介绍所有客户-服务交互的基础知识,第4章说明了用于管理Web请求和响应的常见服务层模式,第5章关注每种服务方法的实施结果,第6章讨论了与客户端和服务开发人员相关的基本的架构关注点,第7章研究导致中断的因素,并讨论两种常见的版本策略。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作者: (英)[D.笛福]Daniel Defoe著;马宇翔,潘小丽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简介:《鲁宾孙漂流记(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主要内容包括“书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奉献给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大精品。书虫在英语中大概是颇可爱的形象,试想想如痴如醉沉迷于书卷,孜孜不倦地咀嚼着字母的那么一只“书虫”…… 如今这只“书虫”漂洋过海,轻盈落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掌中。“书虫”首先将给你处信,即使你目前只有几百词汇,即可以不大费劲地阅览世界名作了。书虫还会用它细细的鸣叫声不停地提醒你:要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要广泛而丰富地读下去。待到读完丛书系列中的最后一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如蛹变蝶一样,振翅欲翔了! 你曾长期独处过吗?你能够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多年吗?你能够给自己建造房屋,学会种植谷物并制作面包、学会用动物的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吗? 鲁宾孙·克鲁索厌倦了英国家里恬静的生活。他决意成为一名海员,周游世界。他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冒险经历,并于1659年登上一艘从巴西开往非洲的船。一天,来了一场可怕的风暴,轮船开始碎裂,克鲁索和他的朋友们立即为求生而与愤怒的大海抗争。所有的朋友都死了,唯有克鲁索活下来并到达了陆地。他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荒凉的国度——还活着,却孤独地在一个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船只,无路可逃。 随后的27年他将在那儿生活。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系列 “书虫”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 书虫(初1)(套装共10册)(适合小学高年级) 书虫(入门级)(共10册)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白色巨石(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白色巨石: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雾都疑案(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吸血鬼猎手(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侠盗罗宾汉(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 亚瑟王传奇(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生存游戏(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逆戟鲸(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把钱拿出来: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 红酋长的赎金(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1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书虫”第一级(适合初一,初二年级) 书虫(1级上)(10册)(适合初一、初二年级) 书虫(1级)(上)(适合初1、初2年级)(共10册) 书虫(1级下)(共9册)(适合初1初2年级) 书虫(第1级)(共8册) 爱情与金钱(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爱情与金钱(附磁带) 象人(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猴爪(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书虫 奥米茄文件 苏格兰玛丽女王(牛津英汉对照读物附磁带)/书虫 谁谋杀了总统 潘德尔的巫师 绿野仙踪 福尔摩斯与赛马(1级)(适合初1初2) 难忘米兰达(1级)(适合初1、初2) 在月亮下面(附磁带) 在月亮下面 歌剧院的幽灵1级(适合初1、初2年级) 阿拉丁和神灯(1级适合初1/初2年级) “书虫”第二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 书虫(2级上) 书虫(2级下) 书虫(第2级)(适合初1学生)(共8册) 书虫(2级上)(共8册)(适合初2初3年级) 书虫(2级下)(共8册)(适合初2初3年级) 五镇故事2级(适合初2初3) 莫尔格街凶杀案(2级)(适合初2-初3年级)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附磁带) 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五个孩子和沙精 五个孩子和沙精(牛津英汉对照读物)(附磁带) 神秘女人:阿加莎·克里斯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附磁带) 法兰克福的耳环:2级(适合初2、初3) 坎特维尔幽灵(2级)(适合初2初3)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分享年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福尔摩斯探案故事 鲁宾孙漂流记(2级)(适合初2初3年级) 鲁宾孙漂流记(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鲁宾孙漂流记(附磁带) “书虫”第三级(适合初三,高一年级) 书虫(3级上) 书虫:3级下(适合初3、高1年级) 书虫(3级下)(共9册)(适合初3高1年级) 书虫(3级上)(共8册)(适合初3高1年级) 书虫(第3级下适合初2学生共8册)/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书虫(第3级)(上)(共7册)(适合初2学生) 公正(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公正(牛津英汉对照读物)(附磁带) 秘密花园 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附磁带) 勃朗特一家的故事(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牙齿和爪子(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多里安·格雷的画像 星际动物园(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星际动物园3级(适合初3高1年级) 星际动物园(附磁带) 三个陌生人(3级) “书虫”第四级(适合高一,高二年级) 书虫:4级上(适合高1、高2年级) 书虫:4级下(适合高1、高2年级) 书虫:第4级下(共6册) 书虫:第4级(上)(共5册)(适合初3学生) 书虫(4级上)(适合高1、高2年级) 书虫(4级下)(共7册)(适合高1高2年级) 书虫(第4级)(下)(适合初3学生)(共6册) 双城记 双城记(4级)(适合高1高2年级) 小妇人(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书虫 华盛顿广场(牛津英汉双语读物)/书虫 不平静的坟墓(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不平静的坟墓:4级(适合高1、高2年级) 金银岛(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书虫 金银岛(4级)(适合高1高2年级) 小妇人(4级)(适合高1高2年级) “书虫”第五级(适合高二,高三年级) 书虫:5级(适合高2、高3年级) 书虫(第5级)(适合高1学生)(共4册) 书虫(5级)(共5册)(适合高2高3年级) 远离尘嚣(5级)(适合高2高3年级)(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远大前程(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大卫·科波菲尔(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大卫·科波菲尔(5级)(适合高2高3年级)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5级)(适合高2高3年级)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理智与情感 “书虫”第六级(适合高三,大学低年级) 书虫(6级) 书虫(6级)(共5册)(适合高3大学低年级) 书虫:第六级(共4本) 书虫(第6级)(适合高2、高3学生)(共4册) 简·爱 简·爱(6级)(适合高3、大学低年级) 苔丝 雾都孤儿(牛津英汉对照读物) 白衣女人:6级(适合高3、大学低年级)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吉姆老爷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 西方翻译理论 : 从希罗多德到尼采 /
简介: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是一位多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学术观点新颖,文字犀利,在译学问题上常有别出心裁的论述。本书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翻译史研究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研究领域迄今引用最频繁的作品之一。可以说,在涉及20世纪之前的西方翻译理论文献研究方面,无论从书的篇幅和内容覆盖面,还是从历史跨度和所涉人物范围,这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相关领域里迄今最为完整、最有参考价值的英语读本。
作者: (美)罗宾逊(Robinson,I.),(美)韦伯(Webber,J.),(美)艾弗雷姆(Eifrem,E.) 著,刘璐,梁越 译
出版社: 2015-2-1
简介: 世界上的大部分领域实际上都可以建模成图,而软件开发人员或是数据库管理人员却在辛辛苦苦地将这些图转化成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想象一下,假如你再也不用去做这样的转化,假如数据库的迁移可以变得轻松简单,你愿意去接受一个全新的数据库吗?图数据库就是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新型数据库,它处理的是大规模的数据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且拥抱它们。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图数据库的历史由来、建模方法、工作原理和一些真实的用户用例,详细地说明了图数据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并以Neon4j数据库和Cypher查询语言为例,阐述了图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领域用例,最后还介绍了图数据库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实用的图论算法。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为Neo4j Technology公司的技术高手,分别为工程师、CTO和CEO。他们对图数据库及其解决方案有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位甚至还是Neo4j图数据库的共同创始人。 本书适合开发人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了解和学习图数据库,作为一门新的知识和独特的数据库领域来拓宽视野。也适合提供解决方案的负责人来了解行业动向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图数据库这一领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Introduction to dynamical systems: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作者: (美)R. Clark Robinson著;韩茂安,邢业朋,毕平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概括地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与叠函数有关的内容。书中每一章的内容均按照“基本概念+应用+理论与证明+练习”的形式组织,有条不紊,十分适合教学使用。.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分支或动力系统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供专门从事动力系统理论研究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动力系统是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书概括地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与叠函数有关的内容。书中每一章的内容均按照“基本概念+应用+理论与证明+练习”的形式组织,有条不紊,十分适合教学使用。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分支或动力系统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供专门从事动力系统理论研究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 【英】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Robinso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爱情为何时而让人痛苦、自卑、绝望,时而又让人兴奋、甜蜜、坐立不安?为何你爱的人不爱你,而你不爱的人却对你死缠烂打?为何时间会让爱情消逝于无形?从青春期的懵懂到坠入爱河时的狂热,再到新婚燕尔的如胶似漆以及婚后的平淡生活,这几乎是所有爱情与婚姻不可避免的过程。本书是一本讲述爱的真谛的书,作者用幽默平实的语言和形象的漫画揭示了关于爱情与婚姻的34 个真相以及墨菲定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了解这些真相及墨菲定律的作用或许能够帮助你收获幸福、美满的爱情与婚姻。本书适用于大多数人,尽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可以作为特例。无论你是否谈过恋爱,或者正在恋爱并准备结婚,抑或已经结婚,你都需要这本书。
Element: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作者: (美)肯·罗宾逊(Ken Robinson),(美)卢·阿罗尼卡(lou Aronica)著;申志兵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
简介: 在这本异彩纷呈的书中,我们能读到世界众多杰出人士的非凡人生: 从甲壳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蓟《辛普森一家》的创作者马特·葛罗宁 ,从”“桌球女王”艾娃·劳伦斯到“数学界的莫扎特”陶哲轩,从经济 学家萨缪尔森到股神巴菲特。 但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那些一流的成功人士,他们的荣耀并不值 得你我艳羡,事实上,他们的人生远没有达到一帆风顺的境界,可以说他 们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堪称完美。但无论如何,这些一流的成功人士都曾经 历过一个阶段的完美生活,在这个完美的阶段,他们因为发现自己的潜力 而让自己的事业加速发展。而这,就是你我需要努力做到的。那些一流的 成功人士最值得你我艳羡的,应该是他们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本书是一首有关人类天赋和人类激情的赞美诗,也是一首对人类卓越 的发展潜能的颂歌。它告诉我们什么环境能够人尽其才,什么限制会使人 类的潜能消退,告诉我们该怎样利用现有的时光,发现自己的天命,挖掘 自己的潜能,找到我们走向未来的路。
作者: (英)肯·罗宾逊(Ken Robinson)著;石孟磊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涉及一些对我们有深刻影响的议题。就篇幅而言,本书的定位显得 有些野心勃勃;它涉及的议题和观点都非常广。本书涉及经济全球化,以及 在商业与工作中面临的变革挑战;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中的杰出发展,由于 这些发展,我们迄今所见的变革远比不上未来的发展;考察了目前的教育方 式,还讨论了教育所立足的智力观与人类能力观。本书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 存在着严重的误区。针对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想探讨其本质和根源,以 及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所以,本书需要涉及较广的范围。本书的优势在于 提供宏观的视角。这必然也是它的劣势所在,因为每章的内容都需要一本专 著来深入介绍细节。但是,作者在本书中较少关注细节,较多思考重要观点 和反对意见,这会引向作者想要探讨的议题。 ·第1章探讨一些强烈的变革,这使教育与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 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本书认为这种革命已经拉开序幕。技术革新正在飞速发 展。作者们将要经历的变革远远比不上未来的变革。 ·第2章中,作者探究了教育系统执著于某些学术能力的原因。作者考 察了这种优先性的根源,认为现行教育使人们出现分歧,使自作者概念混乱 ,因此,其优势正在瓦解。 ·作者们对智力与人类能力的认识有了影响深远的进展。许多进展都源 于脑科学研究的发展。第3章概述了其中一些观点,以及它们如何提高作者 们对创造力与人力资源的认识。 ·第4章中,作者考察了创造力的意义以及鼓励或抑制创造力的环境。 学术主义的教条之一是教育不关注人们的感受。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和提升创 造力来说,重要的是重建感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第5章主要思考创造力的发生条件。创造力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取 之于个体工作的文化背景,用之于文化背景。 ·第6章中,作者分析了个体创造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考察了组织中 创造力文化的内涵。 ·第7章说明了在组织和社会中发展与运用创造力的关键准则。它把多 种观点结合在一起,共同提出解决上游问题,处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 平衡性与优先性。
热门推荐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rea-wid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