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 项 “Martin” 相关结果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原著;(美)Olivia Collins改编;毛荣贵,丁国旗翻译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简介: “3000词读遍天下书!”,“轻松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英语读物!” ★不用翻字典,轻松读名著! ★一套绝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十分耐看的英语学习读物! ★在闲暇时阅读本套图书,使英语学习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常用字词,词组,句型印刻在脑海中! 本书是特意为那些一心想读完全英名著但缺乏毅力的英语学习爱好者特意编写的。纯英文语境,适宜的语言难度,使光看英文不用借助中文读名著变为简单易行的事情。 本套丛书中包含的都是在你一生中值得去读的作品,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你的个人修养。 语言地道:本套读物均由美国作家执笔,用流畅的现代英语写成。他们写作功底深厚,这是母语为非英语的作者很难达到的。 通俗易懂:本书是用3300个最常用的英语单词写成,易读懂,对于难词均有注释,而且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你躺在床上不用翻字典能就顺利地读下去。 配有高质量的音带及mp3:这样大家可以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听的训练,请注意阅读需要量,听力更需要量。大量的语音输入是用英语深入交谈的源泉。 这套读物供你在下课后或下班后闲暇时阅读,她的优点是帮你实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使英语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英语成功的真谛,更是任何有难度事情成功的真谛。 ★中英文段落一一对应,方便阅读!正文右测留有空白,便于笔记!更有重点字词注释,加强记忆! 纯英文版,配有精美插图!文中重点字词、短语用黑体字表明!每个章节结尾列有重点字词、短语注释!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早年的生活多坎坷,他是一位跑江湖的星相家的私生子,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在艰苦的奥克兰海边长大,十四岁辍学,曾经靠偷卖旧金山海湾养殖场的牡蛎过活;后来当过水手、流浪汉,读过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897年的克郎代克淘金热中做过探矿员。 他从克郎代克归来时身无分文,但决心当作家,并以疯狂的热情投入了写作。他根据自己的冒险经历写了几个短篇故事,很快就在旧金山几家杂志上发表了。在其短促的一生中,写出了大量的小说和政论文章。最优秀的作品是冒险故事《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海狼》(The Sea Wolf,1904)《白牙》(White Fang,1906)、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Martin Eden 1909)和他的自传《约翰·巴勒空》(John Berleycom,1913)。1916年11月四十岁的杰克·伦敦自杀身亡。 今天,人们一般只记得杰克·伦敦写过关于狗的儿童冒险故事。除《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外,他还写过许多作品。他的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却都生动有力。仅凭他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就可确定他作为一个重要的严肃作家的地位。就其作品的文学源流来看,他的作品是美国人历来喜欢的浪漫冒险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自然主义是弗兰克·诺里斯和西奥多·德莱塞这些作家在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像这些自然主义作家一样,伦敦按照自己的政治信仰写作。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社会主义者,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也很感兴趣,他有意识地运用坦率、冷静的笔调写作,形成了一种直接描写现实,不加任何虚饰的风格。然而,自然主义作家所写的通常是城市生活,他们笔下的人物总是屈服于外界压力,而伦敦却描写大自然的淳朴世界,歌颂坚持个人意志的人。尽管伦敦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对他影响颇深。他有意识地用一种原始的观点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生活是适者生存的一场殊死搏斗。这往往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残酷和暴戾的气息。但尽管有这些缺点,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能力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描写总是显得生动、精确,而他对人类心理的 感知可谓惊人地敏锐。 《白牙》是一部动物描写小说,发表于1906年。作者以寒冷的加拿大北极地区为背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一条诞生于荒野的混血狼狗,在几个月大时,由母狼带着从荒野世界回归到人类生活中来,由狼变成狗的故事。这只狗与人类(具体表现为三位不同的主人)共同生活,构成了三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其人性化的发展历程。印第安人营地的生活使这条狗变得“乖僻和孤独,心性凶残没有爱,对动物和人都充满仇恨和敌视。”在印第安主人将它卖给白人恶汉史密斯后更加深了它愤世嫉俗的个性。受到史密斯的虐待和监控,它成了令人致命的“战狼”,在一场血腥几近亡命的斗犬搏杀后,新主人威顿·史考特救了它。在仁慈善良的主人的驯化下,这条狗克服了野性,变成主人忠实的宠儿,最后咬死主人的敌人,救了主人全家的性命。小说以喜剧结尾,这条狗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部小说中,动物具有人性,作者通过动物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作者: 许钧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 “尴尬”大都带有两种含义:它首先意味着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其次意味着一种进退两难的神态。前者是内隐的,只有当事者本人意识到;后者是外露的,可以被他人发现和留意。译者的尴尬也不外乎如此,它或隐或露地包含在译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中。 译者的尴尬完全是由译者的身份认同问题所引发的。当翻译界还主张译者是一个伺时原作者的仆人时,甚至信奉一仆(译者)二主(作者、读者)的观点时,译者的身份是明确的,因此也无尴尬可言。“尴尬”产生在对这样一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作为译者,我们对原作者的思想究竟应当抱忠实的态度,还是应当持背叛的立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早些年里是无须长思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近年来忠实论者受到的质疑甚多,风气一反以往。或许只是由于时代变了,因而突显的问题层面有所不同而已。但是,许多在我看来属于忠实论阵营的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理论家,的确都或多或少在理论上认同并转向背叛论。这是我近年来常常感受到的一个事实,也是我在读完许钧的大作《翻译论》后又一次感受到的事实。[①] 许钧的《翻译论》相当系统周全,没有长年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积累,这样一部论著是拿不出来的。他的翻译论具体说来有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但没有见到他提出过翻译类型论。我未做过专门研究,不知是否可以把所有翻译粗略地分为三类:1)技术类、2)文学类、3)思想类。 当然,这种分类是否还有遗漏,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我在这里的主要意图是想说:如果以技术为主导的翻译与语言学的原理有关,例如与语际转换的规律有关,以文学为主导的翻译与文艺学的原理有关,例如与风格、神韵等等问题有关,那么以思想为主导的翻译就与解释学的原理有关,例如与理解和诠释的可能和限度有关。思想翻译必定包含着诠释的因素,当然首先也就包含理解的因素。而我关注的正是思想翻译。 无疑,思想翻译比其他翻译类型更多地涉及意义问题,首先涉及对作者原意的理解,然后涉及对这个原意的转述。我想翻译界的学者们大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成立。再进一步说,如果与意义相对应的是思维,与转述或表述相对应的是语言,那么思想翻译在我看来首先也就是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古代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讨论过这个问题,例如作为柏拉图所说的心灵与自身的对话;古代东方的佛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例如作为意业、语业、身业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在讨论,例如作为庄子所说的意与言的关系。到了近代,它更是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卢梭、赫尔德、洪堡、施莱尔马赫都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思考重点。现代的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也都仍然无法回避。更不用说当代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心理学和心智哲学,它在这些学科中依然占据着中心问题的位置。 关于思想翻译,前人已经说得很多,有许多可以拿来做参照的。我们这代人还能在此之外提供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对此把握不大。但我想,如果有,可能就是翻译理论界对译者身份的重新定位。忠实与叛逆,显然与这种对译者身份的重新界定有内在关联。 叛逆论之所以能够在翻译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很可能与当下的时代精神过多地偏好解释的权利有关。解释学中的读者中心论,在翻译论这里表现为译者中心论。很难说当代解释学的那几个原初倡导者们会乐于看到这个结果。 即便早个几十年,译者通常也还被要求以化身的方式融在译作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虽然会随译者的自我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而有或显或隐的宣露,但那是不自觉的,例如傅雷的译文风格并不是他本人刻意想要在译文中表露出来的。相反,在翻译一个与自己文笔风格不相容的作品时,译者还更有责任做出压抑自己的努力——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干脆不译那些与自己风格迴异的作品。倘若一个演员在演任何一个角色时都只想把他自己演出来,那么这个演员就很难说是出色的。翻译也是如此。W. R. 别林斯基便说过:“如果普希金想翻译歌德,那么我们会期待,在翻译中显现出来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歌德。”[②]在年初于中山大学召开的“翻译与解释”的研讨会上,我也曾直言不讳地对许钧说:“我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不是为了读许钧。” 这些要求应当是不言而喻的,甚至这里的重复都会显得多余。但另一方面又的确可以看到,在主张叛逆论的人中的确有一些像许钧这样的严肃学者,因而叛逆论的提出必定有它的理论基础。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于,如果有人主张忠实或叛逆,那么首先要弄清,忠实或叛逆是针对什么而言。在思想翻译中,例如在《圣经》翻译中,如果译者的任务像W. 本雅明所说的那样在于传达思想,那么语言表达上的叛逆就是可以容忍的。具体地说,以何种语言符号、表达方式、风格语气来传递同一个思想、转渡同一个意义,这是一个虽然不是无关紧要、但终究还是第二性的问题。与此相反,对思想或意义的叛逆则不被允许,否则译者就是在创作而不是在翻译。这可以算是译者之为译者的身份同一性底线了。 这样的说法当然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思维和语言并不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至少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个前提的成立可以依据L. S. 维果茨基的研究成果。他曾借助于格式塔心理学家对类人猿语言与智力以及对发生心理学家对儿童的语言与智力的各项研究成果,得出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思维与言语具有不同的发生学根源”,“这两个机能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彼此独立”,而且他尤其指明,“在思维与言语的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有前语言阶段,言语发展有前思维阶段,两者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 但维果茨基同时还指出,而且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论点:思维机能与言语机能的关系在类人猿那里“不是明确的和不变的”,但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这两种机能可以汇合,这时,“思维变成了言语的东西,而言语则变成了理性的东西”。[③]正是在这一点上,人类与类人猿这样具有较高智慧的动物关键区别显现出来:惟有在前者那里,思维与言语才相互会合,并且借助于符号而不断得到双方面的提升。可以说,这个过程就是使人类越来越不同于类人猿和其他高级思维动物的东西。 当然,这种会合并不是完全的融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存在着“非言语的思维(nonverbal thought)”和“非智力的言语(nonintellectual speech)”。它们各自独立,不参与上述思维和语言的合并,只是间接地受到言语思维过程的影响。[④] 如果我们接受维果茨基的这个研究成果,我们就不必再去考虑一些语言哲学家对思维与语言的同一性问题的思考,例如不再去回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小孩子是否“会自发地进行思维,哪怕不学任何一种语言?”的问题。[⑤]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接受思想和语言的非同一性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谈及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区分这样两个基本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在于:思维或思想向语言的转渡“转渡”为语言。Translate或übersetzen首先是指将一个从思想转渡到语言,亦即将某些意会的东西转变为言传的东西。这个过程是由原作者本人完成的。这也是原作者能够成为原作者的基本条件。因此,海德格尔会说:“我们始终也在将我们自己的语言、母语转渡到(übersetzen)它自己的语词之中。言说(Sprechen)与言谈(Reden)自身就是转渡……在每一个对话和自身对话中都贯穿着一个原初的转渡……这种转渡(übersetzen)可以在语言表述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⑥]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的复杂性却并不逊于译者所要完成的转渡。因为从思维向语言的转渡原则上包含着两个层面或两个阶段:其一,从思维活动向内部语言的“转渡”,其二,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渡”。 从上面的引文来看,海德格尔趋向于把思想与内部的言说或言谈等同起来。这意味着他在此问题上更多地处在施莱尔马赫而非胡塞尔的影响圈中。胡塞尔曾把意识活动与内心独白和外部传诉明确地区分开来。可以说,胡塞尔的看法更接近于维果茨基的研究成果。在维果茨基那里,这个从思维到语言的转渡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方面:1)动机(情绪、欲望);2)思维;3)内部语言;4)外部语言。它们可以说是勾连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四环纽带。我们在下面为简单起见只将它们划分为两个环节: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尤契夫所说的“语言一旦发声就是谎言”,就意味着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渡之前,在同一主体内部,思维(内部语言)向语言(外部语言)的转渡已经成为问题。通常所说的“辞不达意”,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表达。 现在来看海德格尔的翻译观,它在总体上仍然是有效的。翻译对于他来说不是重构,而是转渡,即转渡到原初被陈说的东西那里。[⑦]这里含有多重的意思:首先是从思想转渡到内部语言,然后是从内部语言转渡到外部语言——这是作者的任务;然后从外部语言转渡到另一种外部语言——这是译者的任务。 在这里已经提到了思想翻译的第二个基本含义:思想的转渡必须借助至少两种外部语言。这个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它也是最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的词义,即:将一种外部语言转换为另一种外部语言。但如果我们同时顾及到上述两个含义,那么在翻译中,我们就至少面临双重的转渡问题。事实上,如果从一种外部语言向另一种外部语言的翻译的可能性需要证明,那么从思维向语言(粗略地说: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渡的可能性也需要证明。L. 莱纳斯曾说,“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可以说,每一个真正的翻译都必须首先将思想剥离开陌生的语词,然后用本己的语词来重新妆扮它。”[⑧]在这里,语言被等同于思想和语词的结合体,而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则被看作是语词。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这个“剥离”和“重新妆扮”的过程而言。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翻译中,上面所说的第一个含义往往被忽略。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从思想到外部语言的转渡过程,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被设定为是已经完成的。我们通常不会怀疑,原作者已经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而将他的思想表达了出来。 一旦这一点受到怀疑,译者的叛逆趋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谈论的“背叛”,不是对原作者思想的背叛,而是对他的语言表达的背叛。如果译者相信,原作者的语言遮蔽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那么译者对原作者语词、语句、乃至风格的叛逆都是合法的。但这个合法性程度最终还是有限的,它取决于译者的信念强度,这个信念是指:他是否通过原作者的语言,比原作者更好地理解了借助这个语言所表达的思想。 这里涉及到了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一般说来,解释学否认一个可为所有人达及的客观意义的存在。它认为意义始终处在与意义领会者的互动之中。但解释学并不否认原意的存在,否则我们根本无法谈论意义的转渡。解释学所说的理解意义,相当于对一个思想的再构,这种再构当然不是原创,但也不可能是复制。R. 斯贝曼说:“再构意味着,将一个思想再思考一次,但要思考得更好。根据艺术的规则真正地思考某些在开端上只是模糊地被揣测到的、仅只‘直觉地’被把握到东西。只有能够如此被再构的东西才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地被思考的东西。”[⑨] 就此而论,当一个译者去再构原作者的思想时,他有可能比原作者更好地(例如更为圆融地)思考其思想,并且比原作者更好地(例如更为通达地)表达其思想。 可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也很难赋予自己总体叛逆的权利。具体地说,译者可以具有对原作语言表述上的某些叛逆权利,但并不具有对原作思想理解上的叛逆权利。如果叛逆论者们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之间的争论便可以休矣。若否,则我还要继续说两句。 我们的确可以承认,价值判断、传统成见预先包含在各种翻译和研究的观念中,不仅人文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也是如此,但这样是否可以得出:追求客观性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呢? 对文本的诠释与对真相的认识,道理是一样的。眼下学界对解释学原则的理解过度宣扬了“原意”不在的(严格地说,不“客观地”存在的)方面,却没有说明,“原意”的存在恰恰是各种诠释得以成立的前提。失去了“原意”,或者说,失去了对“原意”存在的信念,各种诠释之间的可比性也就不存在,诠释也就不再是诠释,而变为原创。以绘画为例,我们可以说,一个赝品比一个原作画得更好。但如果根本不存在原作,那么那个被认为是摹仿的作品也就失去作为“赝品”存在的权利。而译作的本质中便包含着“赝品”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译者与赝品作者一样,是不自由的。 那么译者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当然有,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作者、语言、论题、理念、时代、作品、形式、风格等等。但他不能自由地诠释。诠释的主观性并不等于诠释的随意性。这在译者这里就意味着,他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原意,无论他是否能够达到它。这里所说的是我们在翻译中的努力取向:我们必须朝向原意的一极,而不是朝向随意的一极。 译者是否可以比原作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本人,这个问题往往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意识的强弱。我在这点上始终持谨慎的态度。陈修斋先生曾说,“译者切不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表达的也是这个态度。在我看来,译者的诠释权利很小,通常只是在原意模糊的情况下才出现。但即便是在这里,我们仍然还有用模糊来应对模糊的可能,在模糊的语言中选择一个比较接近原有模糊含义的翻译。只有当这种可能完全不存在时,举例来说,当我们不知“Bruder”指的究竟是“哥”还是“弟”时,而我们又必须按汉语的习惯来告诉读者是“哥”还是“弟”时;即是说,只有当我们不得不放弃含糊,做出明确的抉择时,我们才有权利做出诠释。 根据上面的划分,今天我们可以在思想翻译的范围内对翻译的理想“信达雅”做如下的阐释: 信:思想的再构。对原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尽可能如实把握。如前所述,它可以说是某种意义的再构,即:将一个思想再思考一次,但思考得更好。 达:语言的重述。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如实地、甚至更通达地表达原作的意义,也就是译者所把握到的原作的思想。 雅:风格的复制。不是风格的修饰,而是尽可能如实地复制原有的风格,无论它本来是雅是俗,是晦是明。 最后再回到许钧的《翻译论》上来。许钧既是《翻译论》的作者,也是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译者。报载昆德拉在授权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其作品时,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忠实原著”。但译者许钧在他的《翻译论》中则把意大利的俗语“翻译就是叛逆(Traduttore, traditore)”视作一个“朴素的真理”,坦然地予以接受,并且提出翻译中的“意义再生”的主张。[⑩]这里似乎潜含着一场作者和译者间的实际交锋。 然而从媒体的介绍来看,许钧又自认是一个忠实论者,接近原著是他的翻译原则。他在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自己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前者“充满作家个人风格”的作品,后者可以说“更接近原著”的译者作品。如此一来,昆德拉和许钧的交锋反倒像是许钧自己的实践与自己的理论之间的交锋了。 我们是否可以说:实践中的忠实论者,理论上的叛逆论者——这是许钧的尴尬,也是今天诸多译者的尴尬? 本文的意图不仅在于指出这种尴尬,而且还想为从理论上解释和解决这个尴尬提供一个尝试。 2004年6月2日于广州 -------------------------------------------------------------------------------- [①]许钧,《翻译论》,武汉,2003年。许钧在这里很坚定地把“忠实论”描述为“一种天真而理想化色彩浓重的翻译观”(第315页)。 [②]转引自:K. Dedecius, Vom übersetzen, Frankfurt a.M. 1986, S. 112. [③]参见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1997年,第46、49页。 [④]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第54页。 [⑤]参见L. Wittgenstein, 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 in: Werkausgabe Band 2, Frankfurt a.M. 1981, S. 53 f. [⑥]M. Heidegger, Parmenides, GA Bd. 54, S. 17 f. [⑦]R. Spaemann, "Zur Einführung, Philosophiegeschichte nach Martin Heidegger", in: Th. Buchheim (Hrsg.), Destruktion und übersetzung, Weinheim 1989, S. 5. [⑧]转引自:K. Dedecius, Vom übersetzen, Frankfurt a.M. 1986, S. 110. [⑨]R. Spaemann: "Zur Einführung. Philosophiegeschichte nach Martin Heidegger", in: a.a.O., S. 4 f. [⑩]参见许钧,《翻译论》,第三章、第六节和第六章、第二节。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马丁?路德?金(英汉对照)》内容简介:马丁·路德·金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为争取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赢得了美国和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1963年“向华盛顿进军”行动中发表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相”响彻宇,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马丁·路德·金于1968年4月4日遭白人枪手暗杀,走完了39年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历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马丁?路德?金(英汉对照)》对马丁·路德·金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回顾,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时刻的描写细致生动,读来引人入胜。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拳王阿里(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本杰明?富兰克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泰格?伍兹(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卓别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玛丽莲?梦露(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比尔?盖茨(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魔术师约翰逊(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莎士比亚(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达?芬奇(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甲壳虫乐队(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戴安娜王妃(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奥普拉?温弗瑞(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史蒂芬?霍金(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马克?吐温(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德兰修女(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拿破仑?波拿巴(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简?奥斯丁(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乔治?卢卡斯(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温斯顿?丘吉尔(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兰斯?阿姆斯特朗(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纳尔逊?曼德拉(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外教社人物传记系列: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英汉对照)》 点击查看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思想者丛书:亚当·斯密与<国富论>(英汉对照)》所涉及的均是影响世界的思想大师或读者渴望阅读的经典著作,即便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仍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现在,诸如短信、电子邮件等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同时也使很多人的思想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我们需要更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这就是超越了时代,能够让我们以古鉴今、展望未来的思想大师及其经典著作。
作者: [德]Hermann Funk,[德]Michael Koenig编著;阎振江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 我教德语用过各种德语课本,但用eurolingua Deutsch(即《标准德语教程》,下同)教德语让我觉得格外有趣。我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用这部教材学习德语,他们也都学得颇有成效。生动的课文、原汁原味的对话、循序渐进的设计以及清晰的学习路径与方法……所有这一切使eurolingua Deutsch 成为一部令人信服的教材。 ——美国田纳西州Vanderbit大学日尔曼和斯拉夫语系本科部主任Meike Werner 博士、教授 我很喜欢用eurolingua Deutsch,因为这部教材在短文理解和写作、词汇学习以及独立找出尚未接触过的语法结构等重要学习过程中不再让学生孤立无援。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常常发生在课外的学习过程,这套教材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学习策略。eurolingua Deutsch 中很多富有创意的内容也让我觉得非同寻常,例如:幽默的听力课文、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型练习和学习游戏等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系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CHAN Wai Meng 博士、教授 eurolingua Deutsch这套教材的成功奥妙在于其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选用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使用这套教材的老师成为学生的热心帮助者,带领学生走进还有待学习的陌生语言和文化。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翻译暨语言文学系 Martin Fischer 博士、教授 eurolingua Deutsch 体例清晰简明,内容循序渐进,实用易学,全面、时尚,是理想的德语教材!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王建斌博士教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马丁?伊登》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公 认的文学经典。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是 个有追求的年轻人,他身体结实且意志坚强。马丁是一名出身低微的水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露丝,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位上流社会美丽、高 雅的姑娘,并把她当成了自己理想的恋人,露丝也为马丁的直率和强健所 吸引,可是等级的差别使马丁自惭形秽。在爱情的激励下,他发愤自学并 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涯,可是投稿屡试屡败,生活上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 步。他的姐姐、房东和工人朋友虽然喜欢和同情他,却不理解他;上流社 会的绅士淑女们,包括他的恋人露丝,对他则是冷嘲热讽。但他并不气馁 ,仍然不顾一切地读书和写作。后来命运开始眷顾他,他的作品突然受到 出版界的青睐,上流社会的人物纷纷主动与他结交,连已和他决裂的露丝 也主动前来投怀送抱。此时的马丁已看透了世态炎凉,对人生万念俱灰, 对爱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彻底破灭,终于在黑夜里投海自尽。 《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语言。无论作为语 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 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 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Marguerite Duras: a beginner’s guide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永远的文学情人(中英双语版)》为我们了解她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通俗的途径,使我们认识了在维权、艺术、政治及哲学中建立的不朽丰碑。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最成功的、最多产的和最大胆的作家之一。《玛格丽·特杜拉斯:永远的文学情人(中英双语版)》探讨了:杜拉斯的主要作品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对杜拉斯作品的主要评价,包括维权主义和心理分析;杜拉斯作为一名有才华的艺术家,她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对于一名出版者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为思想角斗士们提供战场,使人类思想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们有义传播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思想者的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某一作家的登峰造极之作,引发了空前强烈反响的思想等。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更好地沟通,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中受益。
作者: (新西兰)马丁·瑞诺(Martin Renner)著;檀生兰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是马丁·瑞诺继《雅思口语考官秘笈》后的第二本著作。 本书是马丁·瑞诺从事雅思教学和研究十余载的心血结晶,全部内容由作者自编自写,并亲自绘制书中大量漫画插图。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中国考生在雅思口语考试中最常出现的99个口语错误,小到粗心所致的小口误,大到复杂的语法结构导致的大错误。 翻开此书,即开启了雅思口语考试的秘藏之门。读者不仅可以认识到林林总总的口语错误,更可以从马丁如何(how)指出这些错误的表达方式中学习到大量实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成语等,这些都可以在日常对话或者雅思口试/笔试中用到。 作者在上本《雅思口语考官秘笈》里强调,重要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说话的方式,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同样重要。全书结构清晰,构思巧妙,语言风趣幽默,坦率真诚。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中英双语版)》主要内容是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主要创立者。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于1776年3月出版,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国富论》一书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成为开展现代经济学科的先驱。它也提供了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最为重要的论述基础之一,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经济学家。
英文分辑题名:50 conversations about Britis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0
简介: 说起英国的习俗与传 统,你的脑海中会首先浮现 出什么?是坐在马车中挥手 致意的女王?是头戴礼帽手 拿雨伞的绅士?是见面热情 周到的寒喧?还是沿袭至今 的自由主义传统? 无论哪一条都足以让你 对这个古老国度的习俗与传 统深深着迷。可你知道英国 人为什么会有如今的行为方 式,是什么让他们正常“运 转“的吗? 作者Martin从本土英国人 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揭示了 这些习俗与传统的含义及由 来,以此帮助我们建立跨文 化的理解,避免文化冲撞。 从一个个有趣的节庆和风俗 中,让你品足那浓浓的“英 国味”。 或许,在你读过本书 后,会由衷地发出感慨: “英国原来是这样!”
简介: 新世纪的钟声催促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的步伐,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求一套不落俗套而又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教材,各高校的莘莘学子也在找寻一套能通过阅读提高应用技术的书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的主要语言技能。”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听、说、写、译等技能已越来越重要。外教社深深地认识到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发掘好的选题。我们知道,现在的老师和学生对阅读教材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通过大量阅读,然后完成几个对文章内容理解性的问题上了;他们更需要的是通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以及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国外在阅读教材的编写方面是走在我们的前面。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大学生英语阅读教材”的开发上,外教社同世界著名的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联手合作。这家以出版教材为主的跨国集团在2002年对中国15,000位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研,了解当今中国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话题。通过这次可能是迄今为止该类项目在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调研,筛选出了120个话题。作为合作项目的参考。在外教社的精心策划,和麦克米伦的通力配合下,针对中国市场的全套一共6册的《大学英语创意阅读》终于问世了。 这套阅读教材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每一单元选编的文章主题均是通过市场调研而得出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鉴于现在很多高校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在编写上特别注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以唤起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借鉴了国外优秀教材在练习设计上的多样性,力求以生动、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项目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使用英语。 ·在词汇编写设计上,一改以往在课文后利用词表形式罗列单词的传统方式,而设计为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词汇用法,从而更好地记忆单词。 ·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为主动猎取语言素材之外的多种信息。 ·旨在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英语,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作者: (美)埃塞尔·蒂尔斯基(Ethel Tiersky),(美)马丁·蒂尔斯基(Martin Tiersky)编著;张卫平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美国制度与文化》(引进版)一书专门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学习者编写,全面评介了美国文化和美国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多样性、教育、娱乐、政治体制、公民权、经济、节日庆典等,客观地展示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全貌。本书用地道的美国英语撰写,是一本资料翔实、文化韵味浓厚和语言难度适中的英语阅读教材。 本书适合英语专业大专生、英语专业本科生、非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同等程序的英语学习者使用。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毕加索:情人与鸽子(中英双语版)》内容简介为:对于一名出版者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为思想角斗士们提供战场,使人类思想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们有义传播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思想者的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某一作家的登峰造极之作,引发了空前强烈反响的思想等。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更好地沟通,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