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80 项 “Kathleen”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李超主编;Donald Freeman,Kathleen Graves,Linda Lee[编];《实用沟通英语》改编组[改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实用沟通英语〉系列教材?实用沟通英语综合教程2》包括12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以下8个模块构成:词汇学习、听力训练、聚焦习语、会话策略、图示会话、信息地带、学学练练、生词和词组。改编后的《实用沟通英语》保留了原书的“核心活动”整体框架,保持其听说活动和会话策略的优点,同时为使听、说、读、写、译达到更佳的平衡,开发了适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练习活动和词汇表。另外,为弥补阅读量的不足,特增加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短篇阅读,并开发了以主观题为主、题型各异的阅读练习。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basic principles = 微生物学基础 / 影印版 第6版
光盘简介:《微生物学基础(附光盘第6版影印版)》的内容重点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且侧重于医、药和卫生方面应用的微生物学,因此无论是内容的取舍,还是插入短文,或是思考题、附录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点,而且也是本教材的特色。《微生物学基础(附光盘第6版影印版)》的取材新颖,增添了不少新资料和新知识,使之与迅速发展的微生物学科相适应,保持了教材的先进性。例如,对发展十分迅速的生物膜的重要性及其功能进行了拓新;根据学科的发展,对宿主、防御和免疫学章节进行了重大改变,增添了许多新的信息;对病毒及其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及其疫苗、朊病毒、艾滋病等部分均进行了拓展、改组和更新。
作者: 王玉龙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是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委托组织编写的康复治疗专业教材,使用对象主要为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康复治疗专业的专科生使用。 康复功能评定学是研究有关功能状况的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是康复治疗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康复领域中,康复功能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它是获得功能障碍相关信息的必要阶段,是制订适宜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前提,也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基础,是康复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按照“好教、好学、好用”的编写要求,为充分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着力强调“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我们遴选了全国18位长期在临床和教学第一线的康复工作者担任《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的编委,他们来自全国的16所医学院校。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博采众长,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的康复理念和评定方法,同时广泛听取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在校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整体优化,突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高级康复治疗师的培养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共有20章,第一章总论,它概括地阐述了临床评定和功能评定的区别和联系,详细地介绍了康复治疗计划制订的方法和相应的要求;其余章节为各论,分别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环境等方面对康复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内容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全书配有插图三百多幅,力争图文并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书末增加了索引,便于查询。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还特别配备了与《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内容相匹配的光盘和习题集。 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的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Sheila Purves女士、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教授Kathleen Sinckair女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登岜教授、中山大学燕铁斌教授以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和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编委无私的奉献与合作,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此书得以按计划完成。
作者: Charlotte W. Pratt, Kathleen Cornely.
简介:Accompanying CD-ROM includes exercises, quiz, reference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files whose images can be rotated, zoomed, and altered in format.
简介:Summary: Publisher Summary 1 Inter-Ac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s, Skills, and Contexts, 10/e, by best-selling authors Kathleen S. Verderber and Rudolph F. Verderber,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upported by current theory and numerous real-life examples and scenarios. Inter-Act, which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 home, at work, and in other social settings, is an ideal text for freshman and sophomore class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pdated and revised throughout, the tenth edition incorporates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work in the communication fiel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specific skills needed to create and maintain healthy relationships--in their every day interactions with frinds and family as well as with people less familiar to them. Inter-Actemphasizes cultural norm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nd is infused with a strong ethical perspective. Finally, it provides 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mediate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use of cell phones, email, newsgroups, and online chat rooms). Significant Additions to the Tenth Edition 路 New material on a variety of topics, including updated coverage of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speech communities, the five-step active learning process, influence theory, and mediated communication. 路 Six Inter-Action Dialogues, interspersed throughout the book, demon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skills taught in the text are used in real-life situations. 路 A CD-ROM, packaged with each new copy of the text, provides video clips of four of the Inter-Action Dialogues. 路 New "Diverse Voices" selections showcase different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路 Improved pedagogy includes a key terms list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and streamlined activities throughout. Visit the companion website for Inter-Act, 10/e, at http://www.oup.com/us/interact to find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简介:Summary: Publisher Summary 1 Ladd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urrey, UK) and Palmer (crystallograph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troduc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in this text for advanced students in crystallography, chemistry, and chemical physics. This fourth edition adds new chapters 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from powder data, macromolecular crystallography, and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in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CD-ROM, new to this edition, contains programs and data sets that allow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aspects of X-ray crystallography discussed in the book. Annotation (c) Book News, Inc., Portland, OR (booknews.com) Publisher Summary 2 There have been many advances in x-ray crystallography since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ird edition of this book, and the authors have endeavoured to introduce a number of them into this new editi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book has been maintained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it has been well received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ut substantial revis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new material and chapters added. In particular, we have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x-ray diffraction and added new chapters 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from powder data, on macromolecular crystallography, and on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in x-ray crystallography. We consider that x-ray crystallography is a universal tool for studying molecular structure, a view upheld by the pioneers in the subject, notably W.H. & W.L. Bragg, J. D. Bernal, Dorothy Hodgkin (n茅e Crowfoot), Kathleen Lonsdale (n茅e Yardley), and Linus Pauling, so that the broadening of the scope of the text in this way is fully justified. We have maintained the practice of devising problems to illustrate the work of each chapter, and have provided detailed, tutorial solutions. The appendices contain mostly mathematical procedures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of the main text.This edition is accompanied by a suite of computer programs on a compact disc. The programs enable the reader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many of the aspects of x-ray crystallography discussed in the book. In particular, the program system XRAY* is interactive, and enables the reader to follow through, at the monitor screen, the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involved in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albeit in two dimensions. Several sets of x-ray data are provided for practice with this system.
作者: 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
简介:A text for students who are planning careers in the life or health sciences, at various levels of preparation. Early background chapters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basic chemistry, physics, and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are useful for students with no college-level scienc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anatomy are explained throughout, though emphasis is on function rather than structure. Chapters progress from the molecular-cellular level through biological control systems to integrated organ function. Includes color diagrams and photos, chapter summaries, review quizes and questions, key terms, margin icons, a glossary, and an appendix of medical terminology. This third edition offers critical thinking questions, opening vignettes, new focus boxes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new chapter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Annotation copyrighted by Book News, Inc., Portland, OR
简介: 'If prefabs are assembly-line Fords, Loblolly is a custom hot rod, begging for mass production.'-Andrew Blum for WIRED magazine Known for their in-depth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inventive, and meticulously constructed architecture, KieranTimberlake Assoicates put its ideas about streamlining the making of architecture to the test. The results took the form of a fully modular and award-winning house, featuring an active and adjustable double-skin facade so advanced that no client would consider it. KieranTimberlake Assoicates boldly took the project upon themselves, using partner Stephen Kieran's own summer house as a laboratory. Situated on idyllic Taylors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Maryland's Chesapeake Bay, Loblolly House inaugurates a truly new, more efficient way of building. Through the use of state-of-the-ar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the architects were able to streamline the design-build process. Thousands of parts were collapsed and integrated into a few dozen panels and blocks that slid into an aluminum frame set on wooden pylons. Consisting of 70 percent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the kit-of-parts house was assembled (mostly with a wrench) and lifted into place on-site in less than six weeks. Unlike most houses, even those built with sustainability in mind, Loblolly disassembles as easily as it assembles, making it an ecologically sound structure with a manageabl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Focusing on a single built project and illustrated with extensive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and numerous detailed drawings, Loblolly House is the manual for componentized prefab. The book includes a DVD of the film 'A House in the Trees' by producers Rick Deppe and Kathleen Blake, a real-time documentary of the design, fabrication, and assembly of Loblolly House.
作者: 曾路主编;Donald Freeman,Kathleen Graves,Linda Lee[编];《实用沟通英语》改编组[改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 《实用沟通英语》系列教材是在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IC0N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改编而成的。原书是一项历时10年的国际性的英语教材研究项目的成果。来自7个国家的英语教育研究人员参予了这个项目,并研究出一套教学材料的设计原则,随后又进行了课程大纲开发和写作教学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了ICON系列教材。本书为其中的《综合教程1》,该书经改编而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易学易练,强调语言基础;亦听亦说,提高会话策略;图标标注,活动一目了然;重在实用,促进语能发展;图文并茂,版式活泼新颖。
作者: 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
简介:Emphas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s, this textbook offers detailed explanations and practical exercises to build specific skills. Covering interpersonal, group,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chapters concentrate on skills relating to percep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conversation, listening, self-disclosure, interviewing, leadership, research, organizing speeches, informative speaking, persuasive speaking, and the like. A companion CD-ROM contains sample speeches and practice exercises. The authors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and Northern Kentucky University. Annotation 漏2004 Book News, Inc., Portland, OR (booknews.com)
作者: Kathleen McGrath,Paul Stubbs著;李永伦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本书是使用VSTO开发Microsoft Office的VBA开发者指南。本书重点讲解了托管代码和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IDE),如何使用视图控件、数据绑定和操作窗格为Word 2003和Excel 2003创建文档级别的定制程序,如何为Outlook 2003开发插件,用VSTO和VSTO 2005 SE创建的解决方案在安全和部署方面的有用信息,如何把VBA解决方案迁移到Visual Basic 2005和VSTO,以及更多关于为Microsoft Office 2007系统开发VSTO 2005 SE插件定制功能区、自定义任务窗格和Outlook窗体区域的详细信息。另外,本书通过丰富的代码示例来展示VSTO功能,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本书是为有兴趣把技能迁移到下一代Office开发的VBA开发者写的。你可以得到编写Word 2003、Excel 2003和Outlook 2003托管代码程序的易懂且实用的介绍,还将学到如何用VSTO 2005 SE为最受欢迎的Office 2003和Microsoft Office 2007应用程序创建插件。 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作者通过丰富的代码示例来展示受欢迎的VSTO功能,例如智能标记和操作窗格。示例代码也向你演示了如何定制Microsoft Office 2007新的UI功能,包括功能区、自定义任务窗格和Outlook窗体区域。.. 对托管代码和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IDE)的深入理解。 多个如何使用视图控件、数据绑定和操作窗格为Word 2003和Excel 2003创建文档级别的定制程序的示例。 为Outlook 2003开发插件的全面概览。 用VSTO和VSTO 2005 SE创建的解决方案在安全和部署方面的有用信息。 如何把VBA解决方案迁移到Visual Basic 2005和VSTO的详细说明。 更多关于为Microsoft Office 2007开发VSTO 2005 SE插件定制功能区、自定义任务窗格和Outlook窗体区域的详细信息。...
作者: (美)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著;王星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通过对德国、英国、美国及日本四国间的比较研究,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作出了三点开创性的贡献:第一,西伦建构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比较理论框架,解释了发达国家今天技能培训体系不同的成因,她认为这种不同根源于一个世纪以前或更早以前的企业、工会以及工匠之间所达成的对制度安排的不同;第二,她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与标准断续均衡理论的观点相反),为我们展示了在面对严重的外部冲击时,制度是如何通过重组而保持连续性的过程;第三,她的分析说明了企业在技能培训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而且,作者表现出来的分析技巧以及驾驭丰富的历史素材的能力使这本书不可不读。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elected articles by Kathleen M. Eisenhardt
作者: 李平,曹仰锋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出版日期: 2012年6月1日
The Skilled Negotiator:Mastering the Language of Engagement
作者: (美)凯瑟琳·凯利·里尔登(Kathleen Kelly Reardon)著;冯宇译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简介:“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布赞强力推荐,《早安美国》《NBC晚间新闻》热门主持、全美最受欢迎的谈判专家最新作品。 谈判无处不在,但为什么我们会在谈判时词不达意?说得太少,或者太多、太快,忽视他人的兴趣从而偏离原定轨道,无法深入沟通以致无疾而终。真正的谈判高手是? 如何做的呢??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关于谈判策略的书籍,但却往往忽略了最为关键的语言和行为。人类最大的敌人常常就是自己。每一个有过谈判经历的人都知道,尽管谈判前早已明确自己的策略和目标,但在对方顾左右而言他并设置重重障碍之后,自己的目标就变得越来越远。究其缘由,还是在于自己对谈判中语言技巧的把握。 本书作者在谈判这条路上也是一路磕磕绊绊,不断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正因为如此,《谈判的力量》一书才得以另辟蹊径,着眼于语言技巧和策略的紧密结合,正确指导读者使谈判过程按照自己的预期来发展,甚至在面临绝境时柳暗花明。 现在,作者已经获得了成功,当你认真读完此书后,相信你也会拥有这种能力,成为一名谈判高手。更多>>
Social work with elders: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作者: (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Kathleen McInnis-Dittrich)著;隋玉杰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获奖之作。书中广泛涉及了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知识。由于作者积淀了丰厚的一线专业工作经验,所以在介绍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巧时能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并举一反三。书中详细介绍了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专门方法,如缅怀入事疗法、人生回顾疗以及一些非传统性的干预方法,如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戏剧治疗和动物治疗等,对开展相关的专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Summary: Publisher Summary 1 This third volume in the pioneering series,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ffairs, goes beyond the practical to addres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t the heart of humanitarian actions. How do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鈥攁nd the values they support鈥攕hape humanitarian action? What are the bases of caring societies? 聽Are there universal values for human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experts come face to face with the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at guide efforts to rescue and repair communities in crisis. The original essays explore mandates for humanitarian action in religious traditions, and codes of conduct for the media, military, medicine, and the academy in relief efforts. They explore threats to human welfare from terrorism and gender exploitation and assess international law, the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civil society in a world of war, conflict, and strife. Publisher Summary 2 This third volume in the pioneering series,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ffairs, goes beyond the practical to addres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t the heart of humanitarian actions. How do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and the values they support-shape humanitarian action? What are the bases of caring societies? Are there universal values for human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experts come face to face with the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at guide efforts to rescue and repair communities in crisis. The original essays explore mandates for humanitarian action in religious traditions, and codes of conduct for the media, military, medicine, and the academy in relief efforts. They explore threats to human welfare from terrorism and gender exploitation and assess international law, the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civil society in a world of war, conflict, and strife. The contributors: Kofi Annan, Avery Cardinal Dulles, S.J., Rabbi Harlan J. Wechsler, H.R.H. Prince El Hassan Bin Talal, Francis Mading Deng, Maj. Gen. Timothy Cross, Joseph O' Hare, S.J., Tom Brokaw, Eoin O'Brien, M.D., Jan Eliasson, Timothy Harding, M.D., Paul Wilkinson, Larry Hollingworth, Nancy Ely-Raphel, John Feerick, Michael Veuthey, Edward Mortimer, Kathleen Newland, Peter Tarnoff, Richard Falk, and the editor.
Current directions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作者: 苏·卡斯恩(Saul Kassin),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leen H. Briggs)主编;彭华茂点评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本丛书入选的文章代表了各心理学分支自2000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各册所涉及的主题也全面体现了该分支学科国际的研究动态。 在各册图书中,既包括文献综述、对已有研究的质疑,也结合了先进的 实验手段、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更多地关注和探索心理现象机制层 面的复杂原因。每册均有问题思考,以启发学者们深入思索今后的研究热点 和可能产生实质性飞越的突破口。 此套丛书可以作为各高校教师开设心理学新进展课程或专题讲座的教学 用书,同时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献综述的内容依据,尤其还 适合作为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进行学习和讨论。
作者: 沈建青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年12月
简介:
《跨文化之旅:奥尼尔与中国》是作者多年从事奥尼尔研究的成果。该著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注意将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文本细读与实地考查相结合、跨文化视角与女性视角相结合,资料丰富详实,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可供研究者和一般读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引 言 / 001
*部分
从东到西,从西向东:寻找奥尼尔的足迹 / 015
一、奥尼尔与波士顿 / 015
二、奥尼尔与哈佛 / 024
三、访问大道别墅 / 035
四、奥尼尔在波士顿的*后岁月 / 054
五、海上经历与奥尼尔的戏剧创作 / 065
第二部分
重读奥尼尔:奥尼尔戏剧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 / 081
一、奥尼尔早期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 081
二、 此处无声胜有声:谈《送冰的人来了》 / 097
三、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 / 108
四、寻找女性的天空:再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 / 118
五、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 / 124
六、局限与超越:再谈《月照不幸人》 / 133
第三部分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 / 143
一、同气相求:廖可兑与中国的奥尼尔研究 / 143
二、戏曲舞台上的《榆树下的欲望》:观川剧《欲海狂潮》 / 154
三、教室里的《天边外》:奥尼尔戏剧教学活动侧记 / 164
四、奥尼尔热在中国:奥尼尔戏剧近百年的中国之旅 / 170
主要参考文献 / 189
附录一 / 203
附录二 / 223
附录三 / 227
附录四 / 230
附录五 / 232
附录六 / 235
附录七 / 240
后 记 / 246
【免费在线读】
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1888—1953)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20世纪*伟大的剧作家”。由于他在戏剧领域的杰出成就,他先后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且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不仅对美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现当代戏剧也产生了推动作用;他既是世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一)
1888年10月16日,奥尼尔诞生于纽约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父亲詹姆斯(James O' Neill)是一位自学成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母亲埃拉(Ella Quinlan O' Neill)出身富裕商人家庭,婚后伴随丈夫在各地巡回演出,过着行无定所的生活,产后染上毒瘾并且多次复发。奥尼尔在父亲演出的后台度过幼年。1895年,奥尼尔被送进寄宿学校;1906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第二年辍学未归,被学校除名;之后的几年,在茫然和苦恼中度过。1910年,奥尼尔开始海上漂泊和闯荡,当过水手,打过零工;1912年,因患肺结核住进一家农场疗养院。在疗养院期间,他开始创作独幕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之路。1914年,奥尼尔进入哈佛大学戏剧写作班,学习戏剧写作技巧;1915年,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继续进行戏剧创作;1916年,投入美国小剧场运动,成为普罗文斯顿剧社(Provincetown Players)的核心人物之一,陆续上演了一系列早期剧作。1920年,《天边外》(Beyond Horizon,1918)[]在纽约成功上演,奥尼尔一举成名。成名后的奥尼尔笔耕不辍,直到*后疾病夺走了他写作的能力。
奥尼尔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生于纽约百老汇大街巴里特旅馆(Barrett House),[]在孤独中长大。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温暖,他从小产生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在其性格和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他有过三次婚姻,前两次都以离婚告终。1909年,奥尼尔与凯思琳·詹金斯(Kathleen Jenkins)因一夜情而有了孩子,不得已秘密结婚,但从未一起生活,1912年正式离婚。1918年,奥尼尔与通俗小说家艾格妮丝·博尔顿(Agnes Boulton)相爱并结婚,1927年关系破裂,1929年正式离婚。同年,奥尼尔与演员卡洛塔·蒙特雷(Carlotta Monterey)在法国正式结婚。[]奥尼尔有三个亲生子女,但他们都成了他晚年苦涩的回忆:长子小尤金(Eugene, Jr.)曾经事业有成,后染上酗酒恶习,于1950年自杀;次子沙恩(Shane)常年颓废,吸毒成瘾,1948年因毒品交易被警方拘留,奥尼尔拒绝支付赎金,此后父子往来断绝;女儿乌拉(Oona)不顾奥尼尔反对,1943年嫁给年龄比父亲还大的影星卓别林,父女关系决裂。[]此外,这位死后备受推崇的作家,晚年还遭到美国剧场的冷落。种种不幸使奥尼尔饱经人间的苍凉。更为不幸的是,晚年的奥尼尔还遭受了一种疑似帕金森症的疾病折磨,双手颤抖严重,无法握笔写作,令他感到生不如死。他在波士顿一家酒店的病床上度过了生命*后的两年多时间,于1953年11月27日去世。去世前,他对自己的坎坷的一生归结为:生于旅馆,死于旅馆。
奥尼尔去世后,按照其遗愿,没有举行公开葬礼。他的墓碑和碑文也非常简朴。然而,他留给世人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却为他在世界戏剧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
奥尼尔是一位勤奋、执着的戏剧家。他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五十余部作品。他的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13—1919年,是奥尼尔创作的早期,也是其创作的实习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以独幕剧为主,主要取材于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不少独幕剧或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水手的海上生活为题材,被称为“海洋剧”,其中主要有:《渴》(Thirst, 1913)、《警报》(Warnings, 1913)、《雾》(Fog,1914)、《东航加迪夫》(Bound East for Cardiff, 1914)、《归途迢迢》(The Long Voyage Home, 1917)、《在交战区》(In the Zone, 1917)、《鲸油》(Ile, 1917)、《加勒比群岛之月》(Moon of the Caribbees, 1917)、《划十字的地方》(Where the Cross Is Made, 1918)等。奥尼尔的早期作品还涉及婚姻和家庭、两性关系、梦想与现实等题材,这类作品主要包括:《热爱生活的妻子》(A Wife for a Life, 1913)、《网》(The Web, 1913)、《堕胎》(Abortion,1914)、《早餐之前》(Before Breakfast, 1916)、《绳索》(The Rope, 1918)、《爱幻想的孩子》(The Dreamy Kid, 1918)等独幕剧,以及《奴役》(Servitude, 1914)、《救命草》(The Straw, 1919)和《天边外》等多幕剧。
《天边外》是奥尼尔早期的代表作。该剧创作于1918年,是一部以写实主义为主、具有浪漫色彩的命运悲剧,集中体现了作家早期创作的主题和风格。该剧关注人的悲剧命运,侧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作品具有忧伤、浪漫的情调。
主人公罗伯特是作家笔下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生性敏感,具有诗人气质,向往天边外的世界,渴望离开闭塞的农庄,却与哥哥安德鲁同时暗恋着邻家女孩露丝。罗伯特因爱情放弃了追求梦想的机会,留在农庄;在遭遇许多不幸之后,身染重病,病入膏肓。*后,他拼命爬到山坡,再次眺望远方,含恨死去。剧中其他主要人物也都遭受了命运的无情捉弄:安德鲁因失恋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农庄,*后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露丝婚后不久发现自己爱的其实不是罗伯特,而是安德鲁,而她苦苦等待的结果却是绝望。该剧情节曲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品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违反本性所造成的悲剧结局。作家使用舞台分割技巧和象征手法,在开阔的室外和狭窄的室内两个场景的变换中,推进剧情,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该剧1920年在百老汇上演,一鸣惊人,获得普利策奖。该剧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作家实习期的结束和成熟期的开始。
1920—1934年,是奥尼尔创作的中期,也是他对戏剧艺术进行广泛实验和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以表现主义为主的《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 1920)和《毛猿》(The Hairy Ape, 1921),以写实为主、兼容表现主义的作品《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 1920)、《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All God' s Chillun Got Wings, 1923)、《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1924),以中国元代为主要背景、大量使用反讽艺术的《马可百万》(Marco Millions, 1925),以象征主义为主的《大神布朗》(The Great God Brown, 1925),带有浓郁神秘主义色彩的《拉扎勒斯笑了》(Lazurus Laughed, 1927),以意识流手法为主的九幕长剧《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7),具有古希腊悲剧风格和现代心理分析特点的《悲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1931),以及充满家庭温馨气氛的喜剧《啊,荒野!》(Ah, Wilderness!1933)。在这一创作阶段,作家不仅关注普通人的不幸遭遇,而且关注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和现代人的心灵悲剧,作品更为成熟,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这一时期的作品上演后,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扬。其中,《安娜·克里斯蒂》、《奇异的插曲》分别于1922年、1928年获得普利策奖,《悲悼》得到西方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琼斯皇》更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琼斯皇》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经典之作。剧中主人公琼斯原处于美国社会底层,后从白人老爷那里学会了狡诈和残忍,在一个黑人岛屿当上皇帝,变本加厉地剥削和欺压当地黑人。在阵阵鼓声召集下,当地黑人联合起来反抗。琼斯逃入原始森林后迷路,*后在极度恐惧中丧命。该剧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琼斯在逃亡中的复杂心理活动。作家对非洲鼓声的运用尤其令人折服:随着主人公紧张情绪的加剧,从幕后传来的阵阵鼓声愈加急促,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934—1943年,是奥尼尔创作的后期。这个时期是奥尼尔戏剧的冷遇期,也恰恰是他创作*成熟的时期。1934年,《无穷的岁月》(Days Without End, 1933)上演时受到美国剧场的冷遇。奥尼尔在失望中离开了纽约。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他离群索居,没有上演任何新作品。由于疾病加重,他的写作越来越困难,但他仍然以非凡的毅力坚持潜心创作;人们普遍认为他已经江郎才尽,而他却默默地完成了多部杰作。
1935年,奥尼尔开始构思和创作大型组剧。这个大型组剧共包括11部剧,总称为《占有者自己剥夺自己的故事》(A Tale of Possessors Self-Dispossessed),主题是通过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几代人在美国的兴衰史,揭示拜金主义对心灵的腐蚀。可惜,由于疾病日益严重,奥尼尔没能完成这个大型组剧。1939年,他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全部的写作计划时,他决定烧毁所有未完成的组剧作品。[]
1939—1943年,是奥尼尔创作的*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阶段。除了继续创作组剧中的《更庄严的大厦》(More Stately Mansions, 1939)和《诗人的气质》(A Touch of the Poet, 1942),作家将目光转向自己的早年生活和过去所熟悉的人,完成了《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 1939)、《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 s Journey into Nigh, 1941)、《休伊》(Hughie, 1942)、《月照不幸人》(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1943)。这几部作品侧重描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悲剧性,着力表现“没有希望的希望”和悲剧中人性的崇高。在这几部作品中,作家给予人物深切的同情,戏剧冲突也多以人物间的和解而告终。这些作品,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后期*重要的作品之一,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戏剧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该剧描写一群被社会遗弃、无路可走的人聚集在一家下等酒馆,醉生梦死,同病相怜,依靠自欺欺人的“白日梦”活着;他们谈论过去和明天,只是为了忘却今天的痛苦。作家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世上总会有一个梦想存在,一个*后的梦,不管你跌进多深的深渊,即使跌到深渊的底部。”[]在他笔下,被世人视为荒诞可笑的“白日梦”成了剧中人物赖以为生的寄托。该剧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生存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1世纪的评论界把该剧称作“存在主义戏剧”,并且常常将该剧与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相提并论。[]其实,不论是从创作的时间看,还是从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看,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都领先于《等待戈多》,领先于时代。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凝聚着泪和血”的自传体家庭悲剧。该剧以深沉的感情、质朴的写实风格、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著称,被视为奥尼尔的代表作。剧中的埃德蒙(以作家自己为原型),内心敏感,渴望家庭温暖;詹姆斯(以作家的父亲为原型),出身贫困,成名后靠商业演出挣钱,视钱如命,放弃了艺术追求;玛丽(以作家的母亲为原型),婚前生活环境优越,婚后陪同丈夫巡回演出,常年四处奔波,明显不适,产后被庸医所误,染上毒瘾;吉米(以作家的兄长为原型),愤世嫉俗,酗酒纵欲,有恋母情结。作家深刻表现了剧中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内心痛苦和矛盾、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以及*终相互的谅解和宽容。该剧结尾时,玛丽进入了吗啡的迷幻状态,以大段的舞台独白追忆少女时代的生活和理想,而其他三人几乎同时放下手中的酒杯,一动不动地听着她的诉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家后来又在《月照不幸人》中续写了吉米的悲剧命运,通过女主人公对吉米的爱情和宽恕,再次表达了作家对心酸往事“深深的怜悯、理解和原谅”。
1945年,奥尼尔重返纽约。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推出了《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这两部作品的上演,结束了奥尼尔戏剧多年在美国舞台上的沉寂,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引起世人的注意,但这两部剧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的美国观众仍然沉浸在二战结束后的狂欢与战胜国的自豪中,无法理解奥尼尔关于普通人的深沉悲剧。奥尼尔对美国剧场再度感到失望,决定不再上演其他作品。奥尼尔去世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于1956年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成功上演,同年10月和11月又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和纽约上演,震撼了戏剧界和评论界。1957年,该剧被追授普利策文学奖——这是奥尼尔第四次获得该奖。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之后,《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东山再起,重新上演后产生了热烈反响。接着,奥尼尔其他后期作品也陆续成功上演。现在,奥尼尔的戏剧不仅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而且作为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三)
奥尼尔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博览群书,深谙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以及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人的现代戏剧,熟悉叔本华、尼采、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等人的思想理论,对东方哲学和宗教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中国的道家思想尤其感兴趣。他从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中获取思想和创作源泉,同时又从东西方文学艺术和各种思想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奥尼尔是一位现代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造性地继承了西方古典悲剧的传统,具有很强的悲剧精神和现代特点。他主张写悲剧。对他而言,悲剧具有古希腊人所赋予的意义。“生活的悲剧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意义。人如果不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失败,人就成了平庸的动物。”[]他认为悲剧具有使人精神升华、使生活变得崇高的巨大力量。悲剧使人振奋,激发人追求更丰富的生活,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贪婪。“悲剧能使人在精神上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使人从日常生活的琐碎考虑中解脱出来,使生活变得崇高。”[]他主张写现代生活的悲剧性、悲剧中人性的美和理想的崇高。他认为:理想使人不断奋斗,使生活有了意义;理想越高,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就越小;当人追求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时,他必然成为悲剧性的人物。然而,“只有悲剧性才包含具有真理价值的美,崇高的东西永远具有有悲剧性。”[]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悲剧时,“会感到自己没有希望的希望在艺术中变得崇高。”[]在戏剧功能方面,他认为戏剧应该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源泉,将人的自我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剧作家要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和悲剧性,并且要像心理学家那样探索心灵的奥秘,揭示出内心深处*隐秘的矛盾,展现人生真实的面貌。剧作家还应该挖掘“当代疾病的根子,即旧的上帝已经死去,而科学与物质主义又不能成为新的上帝以满足人类原始的宗教本能,使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奥尼尔在创作中,以各种形式揭示现代社会人为物役、心灵无处归依的悲剧,并且努力“在似乎是*卑鄙下贱的生活中找到悲剧那种使人理想化的崇高品质。”[]正如诺贝尔颁奖辞所言,他的戏剧表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力量、真诚和深切的激情”,以及“独到的悲剧观”。[]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剧作家。对拜金主义的抨击,以及寻找现代人灵魂的家园,构成了奥尼尔戏剧一贯的主题。1946年,在《送冰的人来了》上演前夕,他在接受采访时,对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我的基本理论是: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成功的国家,而是很大的失败者……实际上,《圣经》对此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另一次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我们应该告诉学校的孩子们:我们和世界上别的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自私和贪婪的道路。我们谈论美国梦,而且要向世界宣讲美国梦,但是什么是美国梦呢?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外乎是追求物质享受之梦罢了。”[]他的作品从不同方面,揭示贪婪对理想的毁灭和对灵魂的毒害,展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悲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奥尼尔毕生反对商业化戏剧和肤浅的舞台风格,不断地进行戏剧实践与创造,不断地探寻新的表现方法。他在创作中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把小说手法与戏剧技巧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戏剧表现范围。他擅长使用各种舞台手段,诸如面具、合唱队、内外景混合布景、独白和旁白、背景和道具、音响效果等,烘托气氛,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还善于使用形式多样的象征手法,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表现力。在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方面,他注重以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底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着力表现他们的悲剧人生。随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情节和戏剧冲突在剧中的作用越来越淡化,而人物的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越来越重要。他以不懈的努力,为人类的戏剧艺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四)
奥尼尔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收藏和阅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学艺术的书籍,对老子和庄子的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感兴趣。他力图从东方哲学思想中寻找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良药,从东方文学艺术中寻找素材和灵感,以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1925年,他创作了以中国元代为主要背景的《马可百万》。1928年,他实现了东方之旅的愿望,到达了上海。1937年,奥尼尔夫妇在加州僻静的山谷建造了一所中式住宅,并以汉字命名为“大道别墅”(Tao House);他在那里完成了*后几部不朽之作。
奥尼尔和中国的缘分,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兴趣,以及其作品所具有的东方色彩,而且表现在其戏剧在中国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传播和影响上。
奥尼尔戏剧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被介绍和引进到中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不少作品都陆续有了中译本。其中,《早餐之前》、《天边外》、《琼斯皇》等剧还在中国改编和演出。他的戏剧艺术影响了洪深、曹禺等剧作家的创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80年代,奥尼尔戏剧在中国再度引起浓厚兴趣;奥尼尔戏剧的翻译、出版、教学、研究、改编和演出在中国全面展开。《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悲悼》等剧多次出现在中国话剧舞台上。其中,根据《安娜·克里斯蒂》改编的中国话剧《安娣》(Andi),于1984年在美国导演、奥尼尔戏剧中心主席乔治·怀特(George White)指导下,由中央戏剧学院成功搬上舞台,揭开了中美艺术界围绕奥尼尔戏剧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1985年,奧尼尔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此后,中心每隔两年组织一次全国奥尼尔戏剧研讨会,推动了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1988年,国际奥尼尔学术会议在南京举办、奥尼尔戏剧艺术节在南京和上海举办,促进了中国与外国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交流。1989年,根据《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的川剧《欲海狂潮》在成都上演,拉开了中国戏曲舞台改编和演出奥尼尔戏剧的序幕。90年代以后,围绕奥尼尔戏剧的研究热、改编热和演出热持续升温。除了《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悲悼》等中期作品,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后期作品也都开始在中国上演。除了话剧演出,他的戏剧还改编为京剧、越剧、川剧、曲剧、甬剧等,出现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戏曲舞台上。其中,《榆树下的欲望》尤其受到中国舞台的青睐。该剧涉及现代社会常见的物欲、情欲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家庭矛盾和悲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舞台表演性,成为改编和演出的热点。继川剧《欲海狂潮》之后,《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曲剧《榆树古宅》,于2000年由河南曲剧团推向舞台。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研究界和艺术界对奥尼尔戏剧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关于奥尼尔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改编后的奥尼尔戏剧不断亮相舞台。《榆树古宅》于2002年成功访美演出;2014年,甬剧《安娣》、川剧《欲海狂潮》也都先后在美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奥尼尔戏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