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5 项 “邵敬敏” 相关结果
现代汉语通论精编
作者: 邵敬敏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简介:出版日期: 2012年6月1日
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等六个专题,共收录了《论汉字简化》、《词组的研究》等45篇论文。
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
作者: 邵敬敏 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修订的基本原则与措施:1.以学生的需要为*宗旨。2.与时俱进,继续吸收*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3.加强练习题与思考题的现实性、趣味性与启发性。4.文字力求准确、简洁、明快、生动、有趣。5.全面增订《现代汉语通论教学参考》(预计2017年出第三版),包括练习题参考答案等资料。《现代汉语通论》*版,6年重印13次,第二版9年重印18次。
现代汉语通论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是一本全新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总结了近20年来在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全书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五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做了全面的阐述。
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南珠集·语言学卷
作者: 詹伯慧,邵敬敏主编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南珠集文学卷》共收录的49篇论文,大多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过,基本反映出我校文学学科教师这几年间的学术兴趣、研究领域、学理观点、科研方法及由此显现出的学科特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贵在“特色”二字,有特色,就有存在的意义,就有发展的价值。 《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南珠集文学卷》收录的论文,包括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文学研究的不同学科,涉及范围较广,选题方向与研究风格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阅读《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南珠集文学卷》收录的这49篇论文,我欣喜地看到我校文学学科的三个显著特色:一是视野开阔,眼光敏锐,问题意识浓,反映出教师们对学术问题具有较高的捕捉、分析和解决能力。二是方法论灵活,重视比较,强调跨学科的打通式研究,这一点十分符合当代学科跨越与整合的趋势。三是强调创造,不囿陈说,独出己见,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点无论是在年长的老一辈学者还是年轻的中青年学者身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上海方言语法研究[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徐烈炯,邵敬敏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简介: 本书名为《上海方言语法研究》,由九篇专题文章组成,附一个三万字左右的“上海方言语法纲要”。本书假想的读者对象是不仅对方言,尤其对吴方言和上海话感兴趣的读者,也包括从事语法理论研究的读者。后一类的读者对吴方言和上海话可能了解不多,几篇专题文章都使用大量上海话例句,例句所涉及的语法现象当然比专题的内容要宽得多。有些读者会需要对上海话语法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概括的了解。“语法纲要”不可能写得很齐全,凡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地方都从简,重点介绍一些上海话语法的特色。如需要了解更加详尽的上海话语法,请参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钱乃荣《上海话语法》。
著者还有:任芝锳、李家树、税昌锡、吴立红
作者: 邵敬敏[等]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增订本)》主要内容:中国传统语言学,历来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大分支,基本上没有语法的地位。汉语语法学的建立,通常认为应该以1898年《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一棵幼苗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现在,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现代汉语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语法研究的队伍最壮大,思想最活跃,成果最显著。进入了21世纪,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按照语法专题的框架,作一番认真的科学的梳理,以便总结成绩,找出不足,看清发展的趋势,为今后的研一究提供新的思路。
汉语语法学史稿
作者: 邵敬敏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6
简介:最近几年,有关汉语语法学史的专著出过好几本,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然而,摆在我面前的这部《汉语语法学史稿》却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首先,它确实是一部“史”,而不仅仅是一些按年代排列的语法著作简介。纵览全书,可以清晰地看出汉语语法研究发展历史的轨迹。作者不仅理顺了通史的脉络,而且处处注意到专史发展的线索,从而使通史与专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其次,它充分发挥了评述的作用,而不只是“述而不作”。对各种语法学流派、各类语法学论著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还对一些语法学家的研究给以系统的总结。既肯定了历史上的功绩,又从发展角度指出其不足,全书分析较中肯,立论公允。 第三,作者的目光还充分注意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各种分支学科。例如:古今语法比较、汉外语法比较、口语语法、方言语法、汉语语法史等;同时还注意到语法与修辞、逻辑、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还注意到汉语语法学的理论研究,包括语法学评论、语法学史和语法理论的研究。这些都是别的专著中很少涉及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容量也是同类著作中最大的。 第四,作者特别重视汉语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不仅对传统语法、描写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等理论的影响及中国化有专门论述,而且这种指导思想还渗透到具体的章节之中。 第五,作者对有关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这集中反映在“导沦”中;作者还阐述了他对汉语语法学发展历史趋势的认识,他提出的五个结合:描写研究与解释研究相结合、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事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全书章节安排体现了略古详今的原则,对1949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状况给予比较充分的论述。贴近现实,敢于直言,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这部书稿还是敬敏同志在研究生毕业前后写成的,据我所知,几年中又修改过好几次,经过反复琢磨,渐趋成熟。我一直认为,敬敏同志来撰写这部“史稿”是比较合适的。他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受教于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等先生,1978年又考取杭州大学王维贤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可见,他受过系统的语言学教育,又对北方、南方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同时,他一方面参加了中年的语法讨论会,另一方面又参加了青年的语法讨论会,对老、中、青三代人的沟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他正处于这样南北、中青的交叉层次上,对语法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此外,这些年来,他勤于思索,一直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已发表了上百篇沦文,涉及语法研究的各个领域,对语法研究中的甘苦、症结都颇有体会,因而评述起来切中要害,而不是一些泛泛之谈。 有幸作为第一个读者,我读完这部“史稿”,感到深受教益。它不仅对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朋友有用,而且对从事语言学其他学科以及从事语文研究与教学的朋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郑重推荐此书。
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徐烈炯,邵敬敏主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图书介绍:本论文集收集了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3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名词的动态性问题、述结式的论元结构问题、汉语使役句问题等方面。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言学卷
作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潘悟云,邵敬敏[卷]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06重印)
简介:中国语言文字学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发展、到繁荣的历史进程,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了这一过程:(1)概论:简要叙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及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2)介绍二十世纪语言学各主要学科的发展及成果,涉及汉语语法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与共时描写、语言调查与描写、汉语词义研究、文字学研究、汉语修辞研究、语言学史和应用语言学八个专题;(3)回顾和评析二十世纪语言学科中发生的重大争论问题,如语言和言语、东亚语言的谱系分类、汉语方言分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汉语词类的划分、汉语析句法、修辞学是否属于言语语言学、《切韵》的性质及其音系基础、汉字的性质、文字改革等;(4)综述二十世纪出现的语言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和大型工具书。书末还附有二十世纪语言学发展大事记。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1
简介: 邵敬敏所著的《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评述新时期30年汉语语法学史的专著,包括导论、理论篇、人物篇、本体篇、应用篇五个部分。史料翔实,论述宏富,基本囊括了30年汉语语法研究的各种流派、各个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各个重要专题、各位知名人物、各个争议焦点、各类热点和亮点等重要内容,持论客观公允。本书是《汉语语法学史稿》的续篇,对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这是一本全新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总结了近20年来在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
汉语广视角研究
作者: 邵敬敏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03月
简介:本书为暨南大学“211工程”(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基金资助项目。本书主要论述了香港汉语研究、词汇与话语、修辞研究、序言与后记、书评、语言教学、广告语研究等七个部分,内容涉及语言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
作者: 邢向东著
简介: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邢向东博士在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所作的研究报告。这部书出版之际,作为合作导师,我为邢向东、为方言语法研究取得的新进展而高兴。他命我写序,我很愿意从命,向读者介绍这位作者,推荐他的著作。 作者邢向东曾在山东大学受业于著名的钱曾怡教授,进南开流动站时已是出色的方言研究专家。他以陕北人的淳朴勤奋,默默耕耘,出版了《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与张永胜合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和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呼和浩特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等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和《方言》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南开站的两年中把博土论文《神木方言研究》由25万字扩充到50.1万字,已于200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写成这部博士后研究报告25万字;撰成其他论著10万余字,可谓成绩斐然。在站期间他被陕西师范大学聘为该校教授、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因此要处理许多事务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这么多出色的成果,真令人佩服。 中国是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度。汉语拥有众多的方言,特别引人瞩目。近20年来,汉语方言研究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李荣 熊正辉 张振兴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9、1991)、《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4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997、1998)、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40种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998、1999)、贾采珠《北京话儿化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等相继出版。汉语方言是一个难得的有利于语言学发展的宝库。方言研究不仅在实用方面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而且在理论方面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普通话的认识,有助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发展。汉语方言中有许多宝贝等待探宝人去发现。邢向东就是一位披荆斩棘的探宝人。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山祖师赵元任,他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北京1928)涉及了语助词。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都包括若干语法内容。朱德熙先生身体力行,大力提倡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扩展了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方言语法为越来越多的语言科学工作者所重视,日渐繁荣,近20年来逐渐成为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等期刊和许多学报发表了许多方言语法论文。方言语法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精品,其中获奖著作有:冯爱珍《福清方言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刘俐李《焉耆汉语方言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曹志耘《严州方言研究》(日本好文出版1996)、李如龙《方言与音韵论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许宝华汤珍珠游汝杰等《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等。获奖论文有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语言研究》1987—3),林伦伦《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汕头大学学报》1992—1)、《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发问句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2)、《无锡方言的体助词“则”(仔)和“着”》(《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等。 方言语法研究成果多样,除了大量论文,还有工具书、一批论文集和专著。方言语法工具书有黄伯荣主编《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方言语法集体论文集有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代词》(同上1999)、《介词》(同上2000)等,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方言语法个人专著有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z000)、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张一舟 张清源 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等。 此外,还有许多著作包括方言语法内容。仅我手头的作者或出版社有关赠书就有: 吴语:浙江语言学会编《浙江吴语分区》(《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5.9)、胡明扬《海盐方言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戴昭铭《天台方言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晋语:马文忠 梁述中《大同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胡双宝《文水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乔全生《洪洞方言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官话: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志丛书——语文出版社的赵日新等《即墨方言志》(1991)、罗福腾《牟平方言志》(1992)、高慎贵《新泰方言志》(1996),潍坊市新闻出版局的钱曾怡罗福腾《潍坊方言志》(1992),吉林人民出版社的钱曾怡曹志耘罗福腾《诸城方言志》(2002),齐鲁书社的马凤如《金乡方言志》(2000)、马静吴永焕《i临沂方言志》(2003);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马克章《偃师方言研究撷萃》(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河南省志·方言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赵杰《满族话与北京话》(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李树俨李倩《宁夏方言研究论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钱曾怡李行杰主编《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青岛出版社2000)。 湘语: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1998)、储泽祥《邵阳方言研究》(1998)、贺凯林《溆浦方言研究》(1999),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曾毓关《韶山方言研究》(1999)、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丈化研究》(2001)。 粤语:李新魁施其生等《广州方言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詹伯慧主编《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闽语: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闽语新探索》(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客家话:王李英《增城方言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包含方言语法内容的个人论文集有詹伯慧《语言与方言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1、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997),施其生《方言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刘勋宁《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汪平《方言平议》(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自选集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游汝杰自选集》(1999),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振兴卷》(2002)、《潘悟云卷》(2002)和《游汝杰卷》(2003);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2001)。集体论文集有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以上所列只是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丰硕成果的一部分。这还只是初步的繁荣,因为方言语法研究余地还很大,空白还很多,这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因为总得在调查语音和词汇的基础上才能调查语法,外地人缺乏语感,所以研究方言语法难度特别大,专门研究方言语法的学者还不是很多。接连出版个人方言语法专著的邢向东君恐怕是罕见的一位吧。从质量上看,邢君的书与上列论著(包括获奖论著)放在一起,可以说也是毫不逊色的。 邢向东是少有的方言语法博士后,他从事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有利条件很多。他是陕西北部神木县人,神木话是他的母语,他对神木话有深入的研究,出版了我所见到的一个县的描写最为详尽、篇幅最大的地点方言研究专著。他还研究过邻近的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这使他站得更高,在晋语宏观背景下观察陕北沿河七县方言语法特点,写作这本书。因此2001—2003年在站期间得到了很难得到的博士后基金的资助。 陕北晋语黄河沿岸方言语音、语法差异很复杂,古语成分保留的很多。邢向东系统调查得到了大量原始语料,基于这宝贵语料的共时描写、横向比较和历时比较,填补了方言语法研究的空白,为改变晋语研究的考察区域和研究领域不平衡状况,为全面深入地揭示晋语的特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晋语在方言分区中地位的确定和晋语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作者视野开阔,很好地运用了语义功能语法理论。这部著作有力地证明,语义功能语法适用于方言比较。作者在语法形式的基础上归纳语义语法范畴。全书以语法范畴为纲,以表达手段为目,描写陕北沿河七县方言语法,讨论代词、体貌范畴、时制范畴、虚拟范畴、复句关系的表达手段、“把”字句与“教”字句的套合句式、语法成分的语音变异等,共十个专题。作者对同类语法成分的浯义差异,对不同方言类似语法手段的表义作用的差异,作了细致的描写和比较,分析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例如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这/那/兀里”和“这/那/兀搭儿”的语义差别和方言差异,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这/那/兀阵儿”和“这/那/兀向儿”之间的语义差别和方言差异,体貌标记“起”、“上”、“下”等的语义差别和方言差异,假设类虚拟语气标记“动”、“起”、“价”、“?”等的语义句法差异和方言差异,复句内部各类手段之间的表义差异等,描写精细入微。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探讨以坚实的细致的共时静态描写为基础。作者把横向的方言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把方言语法研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起来,作了有益的尝试,更好地展现了该地区方言的语法面貌。 这本书闪光点很多,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并且作了深入透辟的阐述。例如作者几年前曾提出在晋语里有时制范畴,这本书则对具体内容作了修正和完善,晋语时制范畴得到了更加充实准确的阐发。书中提出假设不仅是复句关系问题,首先是语气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类描写和比较,很有说服力地提出汉语有虚拟范畴的见解。对陕北沿河方言复句表达手段的考察证明,邢福义先生“复句三分”的提法是正确可行的。对“把”字句与“教”字句套合句式的研究,纠正了石毓智等“现代汉语中这类句式已经消失”的论断,等等。 可见,这部著作是分量厚重的博士后研究报告。 . 邢向东参与陕西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已获成功。他不久就要培养博士生了,真是可喜可贺。相信邢向东一定会在西部方言的沃土上继续辛勤耕耘,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养出优秀的方言语法研究高级人才,促使汉语方言语法和整个汉语语言学走向更大的繁荣。
汉语语义语法论集
简介:本书为汉语语义语法专著,本书收录了作者近10年来的语法专论共28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理论与方法。 主要是阐述我对语义语法研究理论的一些想法,《“语义语法”说略》是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地分析有关语义语法理论的背景、主题、内涵和研究方法。《论从意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新思路》是特地为参加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会而写的,全面阐述吕叔湘先生关于从语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思想。至于《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以及《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则是对语义语法研究的两大课题的理论探索。《“语言理解论”刍议》和《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则从“理解”和“功能”两个特定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不过,前者偏重于建构,后者偏重于评述。 《关于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是从宏观角度和学术战略的高度对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趋势进行分析,也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例如“中国特色”、“三大学派”、“本体论”等发表自己一些看法。 第二,词语与语义。 这主要探讨个别词语或者词的小类在句法中的作用和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通过个别词语语法特点的分析,探讨在语义和句法相互制约关系,例如《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探讨语义分化和语用解释,例如《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探讨语法化的进程,例如《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探讨语用功能,例如《“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2.分析某些特殊的词类或者问内部的小类,例如《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就是讨论名词里的小类——“动态名词”;《拟声词初探》实际上是我第一篇正宗的语法论文,虽然发表在1981年,还是以描写为主,但是已经涉及解释,而且开始注意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但是现在看来,也还有意思,尤其是分析到拟声词的语音特色和语义的关系。 第三,结构与语义。 所谓的结构,大体包括三类:1.一般的短语组合,例如《“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以及《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2.一些已经成型的“框式结构”,例如4“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3.词的形态变化,例如“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这些研究都贯串了“组合论”的观念,运用的是“双向选择”的方法,属于动态研究范畴,往往涉及语义指向、语义特征、语义角色、语义制约等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四,句式与语义。 汉语里有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这些句式的研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句式内部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例如《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与《“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2.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与《“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3.涉及句式的语用功能和语用意义,例如《“致使把字句”“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以及《“是不是”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 本书中所有章节全都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过,收入本书时基本保持原貌,仅有一些技术性处理。凡属合著的在每一节结尾处注明。踏人新世纪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步子明显加快,成果也特别丰富。年轻新秀不断冒出来,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材料、新的研究课题,跟20世纪80年代,乃至跟90年代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对我是一个鼓舞,也是一种鞭策。要赶上这潮流,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出活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这两句诗,也许可以说是我目前心情的一个写照。虽然过了“万重山”,但是峰回路转,前面能不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文化语言学中国潮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1995
简介: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
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第三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
《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第三版)2017年9月出版。《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已于2016年8月出版,紧接着邵敬敏主编就开始组织修订《<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由于本次教材修订,压缩了有关章节与字数,因此,某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就转移到《教学指导》中来了,敬请特别注意。《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第三版)分为上编、下编和附录三大部分,包括教学指导、参考答案、教学方法和模拟试卷四大内容。
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邵敬敏,张先亮主编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1986年9月,在武汉,在华中师大的桂子山旁,我们举办了第一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青年)。这一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年轻一代开始登上中国语法学的历史舞台。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2005年我们在金华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九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充满了自豪、勇气和信心。 目前,国内系列性的有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系列是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这是由当时的中年语法学家倡议,并且得到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的支持,当时简称‘‘中老年语法讨论会”,以区别于“中青年语法研讨会”,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次(1981年北京密云、1982年北京香山、1984年延边、1986年北京八大处、1988年北京槐树岭、1990安徽大学、1992年南开大学、1994年苏州大学、1996年黑龙江大学、1998年北京大学、2000年安徽师大、2002年湖南师大、2004年福建师大、2006年上海财大),一共举办了14次。第二个系列就是我们这个“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它是在继承并发扬前面那个语法讨论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举办起来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一研讨会由新时期培养的年轻学者为主体,得到了吕叔湘、朱德熙、胡裕树、张斌、胡明杨、王维贤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支持。特别要指出的是,陆俭明、邢福义等先生对这一研讨会给予了长期的一贯的热情支持。这被称为“中青年语法研讨会”,1986年在华中师大、1990年在华东师大、1992年在南京师大、1994年在安徽师大、1996年在华中师大、1998年在北京大学,20世纪一共举办了6届。后来,为了更好地显示我们研讨会的创新特色,也为了更好地跟国际接轨,吸引更多的境外同行参加,在徐烈炯先生和香港朋友的大力支持下,进入21世纪后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
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简介: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1992:南京)论文集,收单一否定词移位问题探讨、论瞬间动词、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等30篇论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年08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商务印书馆,2006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06重印)
商务印书馆,2011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