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63 项 “罗素” 相关结果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
作者: 布莱士·帕斯卡尔 让-雅克·卢梭 伯兰特·罗素 伊曼努尔·康德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著 何兆武 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11-1
简介:《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囊括《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帕斯卡尔、卢梭、康德、罗素、迈内多位大师代表作,是何兆武先生译作的首次结集出版。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情境与态度
作者: (美)巴威斯,(美)佩里 著,贾国恒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1
简介: 在这部惊世骇俗的著作中,乔恩·巴威斯和约翰·佩里处理的是“意义”这个诡谲的主题,这个主题长期困扰着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意义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语词和句子之中,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关涉者所处情境与态度。作者为他们在自然语义学领域的重大创新做了非常清晰的阐发,力图表明关于逻辑的标准观点(源自弗雷格、罗素,以及数学和逻辑学中的成就)对以往学者所提出的很多用途并不真正适用。《情境与态度》提供了关于自然语言的一种实在论的模型论语义学基础,阐释了这种理论的主要观念,并与其各种竞争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张申府文集
作者: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张申府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20世纪初,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工作,是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入党介绍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个把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罗丹、巴比赛、罗纳、伊本纳兹、罗素等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其一生发表的关于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的文章,不仅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后人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张申府文集》共分四卷,以作品的撰著时间为序,收入了张申府先生从1917-1985年的重要政论杂著、学术译述、散文随笔等,近400篇。第一卷收录了发表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政论、杂文等;第二卷收录了关于哲学、数学的论文、书评书介等;第三卷收录了关于哲学、人生、社会的散文、随笔和回忆文章等;第四卷收录了翻译罗素等人的文章。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属首次公开出版,较全面地反映了张申府先生一生的思想生活轨迹。 更多>>
史家之哲思:张荫麟哲学文存
作者: 陈润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07月
简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荫麟在清华毕业生中可说与钱锺书齐名,曾被钱穆称许为“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惜乎英年早逝,但短短三十七岁人生却已留下文史哲著作二百万余言,尤以文笔绚烂的《中国史纲》为著名。 张荫麟以哲治史,若要了解其史学,首先要研究他的哲学,但时下各种张荫麟文集所收哲学文章,寥寥无几。编者研究张荫麟的学术多年,尽搜散见于民国报刊杂志上的张荫麟重要哲学文章和译文三十多篇,尘封斯坦福数十年的张氏硕士论文也一并收录书中,以飨读者。【目录】编者序言——张荫麟的哲学研究历程陈润成上编论文一哲学研究毫无疑问的信仰《荀子·解蔽篇》补释关于朱熹太极说之讨论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论传统历史哲学道德哲学之根本问题玩《易》“可能性”是什么——一个被忽略了的哲学问题道德哲学与道德标准说可能性历史哲学的根本问题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卷读史与读《易》宋儒太极说之转变《中国史纲》自序陆学发微归纳逻辑新论发端王阳明以前之知行学说柏格森(1859—1941)哲学与政治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说“同一”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二哲学式对话录代戴东原灵魂致冯芝生先生书戴东原乩语选录(二)戴东原乩语选录(三)戴东原乩语选录(七)戴东原乩语选录(八)戴东原乩语选录补篇(一)戴东原乩语选录乙编之一——为窃书案答辩三译作斯宾格勒之文化论白璧德论班达与法国思想罗素评《现代人之心理》罗素*近之心论泰戈尔、爱因斯坦论实在与真理怀黑特论哲学之正鹄下编专论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THICAL THEORIES OF G.E.MOORE AND JOHN DEWEYYin?Lin Chang摩尔与杜威:两种伦理观的比较劳悦强译附:张荫麟论文征引书目 译者附记
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杨汉麟译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简介: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子女的良好教育,不仅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考虑的头等大事,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社会、环境给予的早期教育是不可逆转的。这本书可帮助我们借鉴外国关于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培养下一代。
狂飙少年——郭沫若
作者: 刘屏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简介: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 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Intellectuals
作者: (英)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著;杨正润等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简介:在保罗·约翰逊的这部《知识分子》中,作者详尽地展示和评说了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埃德蒙·威尔逊、维克多·高兰茨、莉莲·海尔曼等十多位人文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私生活,它们往往作为阴暗面从他们的神化了的生活当中被剔除或掩蔽。这些在近代、现代和当代市俗化的知识分子难免有这样那样人性的弱点,这是宽容的当代所能接受的,甚至成为他们人性丰富的佐证,成为他们神话的光环。但是,约翰逊在此揭露的这些弱点的意义在于,它们使以上的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成为了自欺欺人的谎言,使他们的生活格外夸张、矫情和不真实,变得虚伪;甚至使他们的所思所想变成带有妄想症色彩的、脱离生活和实际历史、社会、人性状态的谬论。 全书读来十分过瘾,不时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但是,人文知识分子具有自己的身份并非只是由于自己的私生活。在揭露阴暗面的同时,人们也能找出同样多的事实来证明这里不少人真诚的光明一面;另外,十多个知识分子并不能证明约翰逊想要说明的道理在概率上的可信性。 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一般是在纯粹精神的层面上展开的,大多不以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为依托,因此思想和结论的理想性往往大大超过现实感;加上固执己见的“普遍性”、偏于一隅的“绝对性”和或多或少精神上的变态,他们叙述的话语大都是谎言——一种高级的、极易欺骗人的、甚至自欺的谎言。但人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爱上这种谎言,把它们作为对令人不满的现实的替代品。在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中,人们常常陷于其中,甚至生活在其中。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文知识分子的性质和功能也应该并正在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一元论和绝对主义,带有鲜明的立法、救世色彩的知识分子正在被多元论的和相对主义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懂得对话交流的知识分子所替代。 那末,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知识分子的形态很多,有人文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以及混合型的。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依然是批判者,而非现成体制的盲目顺应者和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不过,他的批判不是为社会和人性立下普遍、必然的模式和规律,以及铁的道德信条,而是以自己的思想保持着人的思维的独创性的空间;以自己的思想建立人际真实的言语交流基础;以自己的思想维护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共生共存。他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而不是“无所不知的”柏拉图。在此,他代表着社会和人的良知,这使他在公共层面上得以生存;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又必须是某个人文知识领域、甚至社科领域的创造者、发现者和阐释者,因此他又代表着社会和人的某个方面的理性,使他可以在知识体制的内部层面上生存。否则,他的社会良心、批判精神将失去安身立命之处。对人文知识分子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知识共同体内部展开的,他的声音只是知识分子群体、乃至人文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种,而不再是普遍的话语和诠释。这就是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处境。
Mathematical universe:an alphabetical journey through the great proofs, problems, and personalities
作者: (美)William Dunham著;冯速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简介:《数学那些事儿:思想、发现、人物和历史》是一本短文集,每篇短文论述一个特定的数学主题,介绍了数学世界的伟大定理、难题、争论以及诸多不解之谜。在清晰和机智的描述中,作者带领你跨越五千年的历史,探索不同的主题,从最早的算术文献到近代的无穷级数难题以及无理数的怪异特征。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数学大师的生活轶事,例如浮夸不逊的伯特兰·罗素、聪明好斗的伯努利兄弟以及天才索菲亚·柯瓦列夫斯卡娅等,数学家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数学那些事儿:思想、发现、人物和历史》被美国出版商协会评为1994年的最佳数学书,适合拥有代数和几何基础知识的所有读者阅读。品味历史,品味人物。品味科学之美,必将给你带来完美的体验。
维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
作者: (奥)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著;唐少杰,杨玉成等译;李国山选编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的天才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于1911年到剑桥,以罗素为师学习逻辑。罗素非常欣赏他的才能,预言哲学下一步的重大发展将由维特根斯坦完成。一战后期被俘,在战俘营里完成了《逻辑哲学论》。该书于1919年出版,立即在哲学界引起轰动。维特根斯坦以为他已经解决了一切哲学问题,退隐山林去当小学教师。后于1928年重返剑桥,并于1936年接替穆尔成为哲学教授。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他在理智上所具有的特殊天赋,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本书选择的正是这位天才人物有关美学、心理学、音乐、艺术、宗教等的精彩论述,读来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本书由国内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专家学者翻译和编选。它以维特根斯坦全集为蓝本,精选出了能够集中反映维特根斯坦天才思想的精彩文字。翻译的专业化和编选的大众化使得这个选本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普通读者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最为放心的文本。
概念图式与形而上学:彼得·斯特劳森哲学引论
作者: 应奇著
出版社:
简介:斯特劳森的本体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性作品《个体》一书中。无论在写作风格、研究方法还是在总体目标方面,《个体》一书都不同于斯特劳森早期的著作。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占重要地位的那种对日常语言的分割式的研究,在这奉书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而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为解决重大的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服务,也就是说,《个体》一书体现着从零碎而又细致的语言分析向比较概括而全面的哲学推理转化的倾向。 《意义的限制》可以说是与《个体》相平行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斯特劳森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重新研究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结合康德对经验可能性的探讨研究了人类思想 中最一般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或者也可以说试图从康德的思想中剥离出人类最普遍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Scheme),其目标是和《个体》一书相通的。此外,《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是斯特劳森对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的某种总结,而《分析和形而上学》则集中表达了他对哲学的总体构想。 尽管对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强调是斯特劳森后期思想的一贯特征,但在他的早期著作尤其是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批判的《论指称》(OnReferring,1950)一文和其他的哲学逻辑方面的著述中,已经提出了《个体》一书中的部分观点,至少包含了后来思想的萌芽。应该说,斯特劳森与罗素和奎因的沦争为他正面发展自己的思想作了某种直接的铺垫和准备。因此,为较充分地了解斯特劳森哲学的当代背景,本书将花较大的篇幅考察这两个论争。本绪论的重点则是简要地考察斯特劳森对哲学方法的思考、对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一般性说明以及对哲学的总体构想。 一、哲学方法:分析与构造 一般认为,日常语言学派和人工语言学派(亦称理想语言学派)在语言分析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工语言学派在从事语言分析时强调的是逻辑分析,即以现代数理逻辑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语言;而日常语言学派在从事语言分析时,则不把数理逻辑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他们也不是从逻辑的角度,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词的用法之间的某些细微差别。 但对于牛津哲学家斯特劳森来说,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同时亦是哲学逻辑这一学科分支在英国的倡导者之一,斯特劳森不但不排斥人工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方法,而且运用人工语言的方法来发展日常语言哲学,他主张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并将之纳入到他为哲学规定的任务的框架之中。斯特劳森关于日常语言的结构的独创性工作正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前提的。斯特劳森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的一个重要文本是他的《构造和分析》(Construc-tionandAnalysis,1956)一文,此文原是他在英国广播电台举办的现代哲学介绍系列讲座的讲稿,后收入艾耶尔为这次演讲所编的《哲学中的变革》(TheRevolutioninPhilo-sophy)一书。 斯特劳森在此文中首先对两种语言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他指出,人工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方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美国哲学家所采用的,因此斯特劳森亦把它称作“美国学派”的方法。这个学派的主要灵感导源于弗雷格和罗素的新逻辑,因为这种逻辑提供了一种框架语言,其中每个元素的定义都是绝对精确的,并且元素之间的连结也是绝对清楚的,通过运用这种框架,这种基本的语言学工具,就可构造出其他的概念系统。这个人工构造的语言系统具有一种精确、严格的结构,它可以同松散、混乱、粗糙的自然语言联系起来,从而显示出隐藏在自然语言中的我们思想的结构。恰恰在这一事实中存在着系统构造的哲学优越性,它优于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因此,人工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方法实际上是“系统构造”的方法或简称为“构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给混乱和不精确的东西带来清晰和秩序。“它不仅吸引人,而且似乎还很有道理。有很多东西因为给它们的功能构造了一个简明模型后就变得更好理解。” 这就是说,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任务并不在于对日常使用的范畴和语词的规则作出解释,而在于揭示和探索作为整体的日常语言的基本结构。进而言之,描述的形而上学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在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范畴,其准则应当是,排除对于什么样的概念在这样的结构中占据基础地位的任何先见,径直去研究我们所发现的日常语言的结构。在这样的研究中,自然要服从于被我们的功能性语言的语法所刻划的细微差别和在人们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的普遍需要的指导。 在《个体》一书的开头,斯特劳森就扼要地给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世界包括特殊事物,其中有些独立于我们;我们认为,世界的历史由我们可能参与过或可 能没有参与过的特殊事件(episode)构成;我们认为,这些特殊事物和事件包含在我们日常议论的话题之中,它们是我们可以相互谈论的东西。这些就是关于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关于我们的概念图式的见解。如用一种更被认为是哲学性的尽管并不更清楚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见解,那即是我们的本体论。” 可见,斯特劳森所谓描述的形而上学包括三个层次:世界的结构、思维的结构(概念图式)和语言的结构,而这三者在他的研究中,又是相互贯串、融为一体的,这和他在《分析和形而上学》上对于哲学的总体构想亦基本是一致的。 关于世界的结构,斯特劳森认为,世界上存在的是特殊事物,这包括历史事件、物体、人及其影子,他称为殊相(par-ticulars),而质、性质、数和种则不是殊相。斯特劳森的本体论在根本上只承认个别事物存在,这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但是斯特劳森作为本体论的化约论(thereductio-nistontology)的反对者,也在从属的意义上承认普遍事物(传统哲学称为共相)的存在,如上面提到的“质和性质、数和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斯特劳森的工作理解作为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主张的特殊的和具体的事物在本体论上占据首要地位的观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这样的世界结构表现在我们的思维结构中即是所谓的概念图式,对斯特劳森来说,基本殊相(BasicParticulars)、“殊相”和“共相。是概念图式的要件,我们运用这样的范畴来思考世界。基本殊相用来思考存在于可观察的公共参照框架即时空系统中的个体,即物体和人,殊相用来思考一切特殊事物,而共相则用来思考普遍事物。 在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之后,语言问题成为首要的问题,语言的角度成为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无论世界的结构还是思维的结构,都必须从语言的结构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描述的形而上学恰恰在其精神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结构的学说,而本体论也是我们的日常议论所承诺的。 应当注意到,就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立场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的思想的论证给斯特劳森以很大的启发。斯特劳森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存在于时空中的个体如个别的人或马是指称的基本对象和述谓的基本主词的思想实际上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要回答为什么它是正确的及其意义何在。 从斯特劳森提供的对这一点的论证来看,描述的形而上学遵循传统哲学在“殊相—共相”之间的区别与在“主词—谓词”之间的区别和“指称—述谓”之间的区别之间的联系,以殊相—共相这个区别作为基础考察了“主词—谓词”和“指称—述谓(predication)或描述(description)”这两个基本区别及其相互联系,并试图以此来把握日常语言的深层结构。 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斯特劳森并不认为日常语言的语法就一定是误导的,与人工语言学派把语言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对立起来不同,斯特劳森认为语法表达的结构和形而上学所揭示的结构是一致的,后者只是对前者进行了重构。斯特劳森正是以“殊相—共相”的区别来重构语法所启示的“主词—谓词”和“指称—述谓”这两个区别,从而亦为他的本体论的基本倾向作了论证。 与being一样,“对象”也是一个人工的术语。在日常语言中,我们惯于将这个词用于那些除人以外的物质对象。图根哈特指出,作为哲学术语的“对象”所意谓的恰恰不是我们平常称作对象的东西,而是建立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某物”(something)所意谓的东西的基础上的。因此,“对象”所意谓的就是我们可称作某物的每个事物(by‘object’iseanteverythingthatissomething)。而这一形式在语言学上是有缺陷的。因为something不是谓词,而是不定代词。但在“语言学转向”之前,传统哲学中充斥着这种谈论,亚里士多德还为object创造了“athis”(todeis)这样一个表达式。图根哈特认为,要避免这种违背语法的表达式,就需要通过对语言学的背景的更加深入的探索,找到用来代表对象或某物的表达式,这类表达式就是那些在单称述谓陈述中充当句子主语的表达式,在逻辑上亦被称作“单称词项”(singu-larterm)。 图根哈特根据达米特(M.Dummett)对弗雷格的解释,对何谓单称词项给出了这样的标准,一个表达式x与另一个表达式组成一个完全的断定句,而在从这个句子中推论出的另一个句子中,表达式x被“某物”(something)或“某人”(somebody)代替,则表达式x为单称词项。十分明显,单称词项的应用模式是与可以代替它们的代词表达式(some-thing,which,thesame)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每一个这样的代词,我们都可以加上“对象”,对“哪一个”,有“哪一个对象”(whichobject),对“同样的”,有“同样的对象”(thesameObject),对“某物”,有“某些对象”(someObject)。而一旦“对象”这个术语得到如此宽泛的使用,即如果它的意义是由这些代词或者能够代替这些代词的单称词项的使用所产生的,那么,它就会在哲学中具有广泛的意义,甚至与“being”直接联系了起来,因为对每一事物或任何事物我们能够说“itis”就意味着“whateversomethingmaybeatanyrateitis”。因此,亚里士多德的“being”概念不但与“单一”(unity)而且与“某物”(something,ti)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每个being也是某物和单一的(one),反之亦然——在经院哲学的ens、unum、aliquid这些名称中得到了保留。” ……
简介:《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围绕中国公学校史上几个重要掌校人(职位等同于校长)创办、发展这所学校的历程,讲述了它成立、升格为现代大学,乃至烟消云散的历史变迁。同时,作者在叙述每一个历史人物办学之余,对他们的人生故事、重大经历也倾注了大量笔墨。
数学的世界 I
作者: (美)纽曼 编,王善平,李璐 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7-1
简介: 本书列入数学文化丛书《数学概览》系列。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由J.R. 纽曼花费十五年心血, 所精选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天才的数学文献集锦。 高度原创的文献、伟大的作者、广泛的主题,再加上编者纽曼对所选作品做的详细的批注、解析、历史背景介绍,造就了这独一无二的可堪称数学文献小型图书馆的鸿篇巨著。 想象着阅读着笛卡儿的有关笛卡儿坐标、怀特黑德的有关数学逻辑、外尔的有关对称、戴德金的有关无理数、罗素的有关数论、海森伯的有关不确定原理、图灵的有关计算机智能、 布尔的有关集合论、埃丁顿的有关群论等作品,你就像是在科学历史的银河中,摘取那些最璀璨、最迷人的星星。 原书共分四卷,中译本分成七卷,列入数学概览 10,其中序号10.* 代表中译本第 * 卷。 无论是你是数学的初学者,还是入道多年的数学专业人士,都可以从纽曼的这套多达133部作品的选集中窥视到数学世界的奇妙。
Deformed Press
作者: 李希光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序言摘录:《新闻不等于传媒》(李欧梵)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卡莱在短文《新闻教育错在何处》中提出三个原则:(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视为一体;(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媒体和传播混淆;(三)“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字”--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新闻不是传媒是什么?卡莱的论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味的社会学科,而不是科技,因为新闻主要的对象是人和其社会环境。...... 新闻变成传媒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存在理由;它已经不再是探讨人的社会实践,而变成了另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市场为出发点,所以报纸的销量和电视的收视率成为媒体关注的目标,而不是社会和人生。...... 我想在卡莱的心目中,新闻的真正“媒体”还是文字和书写......但是他没有提到新闻媒体本身的转变--从文字、印刷逐渐向视觉和网络,这一个转变,不只为新闻也为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闻也难以想象的影响。这一个影响所造成的就是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危机。...... 目录: 新闻不等于传媒(代序) 李欧梵おおお 上编 专 文おお 第一章 激变的媒体与畸变的媒体——市场经济中新闻的运作与功能 一、 回避重大新闻 二、 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三、 窥视新闻学与新闻退化 四、 公司新闻学取代公正新闻学 五、 好新闻与新闻的未来 第二章 新闻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一、 新闻不是宣传 1. 僵硬的宣传模板 2. 令人麻木和窒息的宣传语言 二、 新闻不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1. 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没有直接引语 2. 重大新闻不提供背景,百害而无一利 3. 客观报道的大忌:时刻不忘记者“我” 4. 解剖一篇宣传式新闻作品 三、 新闻不是谣言 第三章 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 一、 宁要没有电视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电视 二、 罗素的风格:讲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三、 斯诺的风格:讲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故事 四、 超越倒金字塔 五、 高情感场景与案例 第四章 谁是现代媒体的核心人才? 一、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 对待丑闻的不同态度 三、 对新闻策划的不同态度 四、 新闻记者面向公众,传媒人才面向受众 五、 现代媒体解决方案之一:平衡与公正原则 六、 现代媒体解决方案之二:突出新闻人才的作用 第五章 下一代记者的课堂 一、 把新闻课堂搬到雪山草地上 二、 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三、 在普通人身上找故事 四、 谁有资格记录真实的故事? 第六章 不做新媒体的奴隶 一、 坚持网络新闻学是传统新闻学的一个分支 二、 坚持人文精神第一、媒体技术第二 三、 如何进行网络新闻学教育? 第七章 一个敢说皇帝没穿衣裳的记者 一、 CBS资深记者泄露了美国新闻媒体的秘密 二、 媒体的偏见来自哪里? 1. 报道不平衡,不能充分反映冲突双方的意见 2. “政治上正确性原则” 3. 游说和利益集团的压力 4. 媒体的偏见来自大公司的控制 5. 传媒大腕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三、 你是否存在误导受众的偏见? 第八章 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的表达 一、 如何巧妙地运用客观手法 二、 获得新闻“客观性”的方法 1. 引用双方信源 2. 巧妙地加入记者的意见、立场 3. 通过专家学者的口说出记者想说的话 4. 尽量使用中性、平衡的动词 第九章 借用数学家的头脑观察新闻 一、 长而短的电视、短而深的报纸 二、 锚地、光环与概率论 三、 学会用数字观察新闻 四、 线性、混沌、蝴蝶效应 五、 复杂性理论、说谎者悖论 六、 “瓶子里的妖精” 七、 呈指数增长的新闻价值、倒金字塔 第十章 什么样的报道是“好科学新闻”?——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报道断想 一、 谁来监督科学家? 二、 新闻界是否在与科学界联手制造“媒体明星”? 三、 科学家与新闻记者有分歧吗? 四、 记者与科学家有共同点吗? 第十一章 “9·11”后的全球传播 一、 画面、直播与倍增的传播效果 案例一:“9·11”画面和CNN的影片ぁ都亲9月11日》 二、 恐怖牢笼与失去思考的媒体 案例二:中国媒体对“9·11”的报道 三、 感情宣泄与一边倒的舆论 案例三:美国媒体的复仇言论 四、 从一种声音到新闻自由的被侵蚀 案例四:CNN——“9·11”后的爱国主义 案例五:好莱坞——爱国主义题材电影 案例六:美联社——中美撞机后美国的爱国主义 案例七:阿富汗战争报道 案例八:巴以冲突 案例九?汉瞬橐晾克与准备伊拉克战? 案例十:CNN主持人:总统的话就是证据! 五、 全球新闻传播的结构与议程设置 六、 全球传播的战略与技巧:形象、情绪、政策 案例十一: CNN报道中国驻南使馆被炸 案例十二: CNN报道南海中美撞机事件 案例十三: 美国报纸有关北京申奥成功的报道 第十二章 全球传播意味着什么?——推介Kamalipour教授的观点和其新著 お 第十三章 谁在设置中国媒体重大国际报道的议程? 一、 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 中国媒体是如何确定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 三、 美国媒体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报道 四、 美国媒体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 五、 美国媒体努力重塑国家正面形象 第十四章 恐惧来自病毒,还是媒体?——有关非典报道的透视观察 一、 观察点一:符号学 二、 观察点二:风险传播 三、 观察点三:数字方法 第十五章 新新闻:中国新闻变革趋势 一、 “换一下思维方式” 二、 “美女就是坏女人” 三、 正面宣传 四、 一面新镜子 五、 关注底线 六、 增加透明度 七、 调查性新闻 第十六章 网络解放了中国媒体 第十七章 后网络时代的传媒产业 一、 中国媒体市场的总体评价 二、 未来全球媒体的发展方向 おおお 下编访谈录おお 第十八章 中国媒体未来的改革之路——与半岛电视台对话实录 一、 关于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二、 半岛电视台成功的原因 三、 西方主流媒体与西方以外的媒体的冲突核心在哪里? 四、 国际舆论中中国媒体的地位 第十九章 媒介新环境与中国的新闻改革——作客新浪实录 一、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 二、 商业报纸兴起对中国传媒业的冲击如何? 三、 谁是中国媒体新环境中的意见领袖? 四、 中国还有没有代表弱势群体的媒体? 五、 如何看待妖魔化与解妖魔化这两种力量? 六、 美国在“9·11”后采取的媒体策略是什么? 七、 什么样的记者是你理想中最合格的记者? 八、 如果您要办一张报纸,会设定什么样的版面? 九、 你怎么看待WTO后的中国媒体市场开放? 十、 你是如何严格要求你的学生的? 十一、 你怎么评价京派、海派和南派不同的特点? 十二、 你怎么看待十六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 十三、 普利策新闻奖对中国有什么启示意义? 第二十章 媒体娱乐化、商业化与知情权——访李希光教授 第二十一章 讲真话、报真情与中国的稳定 第二十二章 李希光谈新闻改革——2002年春天接受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节目采访 第二十三章 24小时新闻频道:新闻媒体的进步?さ雇? 一、 是“新闻频道”,还是“宣传频道”? 二、 “新闻频道正在成为真相埋葬者” 三、 “新闻频道”与制造公众情绪 四、 是“新闻频道”,还是“娱乐频道”? 第二十四章 公正、平衡是好记者的第一标准——中央电视台评论员杨君访李希光 一、 最简单的东西是最美的 二、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 三、 最重大的新闻是那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故事 四、 新闻的力量来自报道的视觉化 五、 国际化视角来自哪里? 六、 如何解释中国海外媒体面临的困境? 七、 再谈“妖魔化” 八、 为什么媒体人不等于记者? 九、 做记者型教授,不做学者型记者 十、 媒体危险的敌人:不懂新闻学基本原理 第二十五章 在战争中学习新闻与传播学ぁ—谈伊拉克战争中的传播艺术 一、 伊拉克战争中双方的新闻传播和宣传战 二、 策划新闻用语和设置议程 三、 真实的报道来自:描写!描写!再描写! 四、 中国新闻记者何去何从? 第二十六章 如何认识全球传播时代的美国媒体?ぁ—与清华大学“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课题组”谈话录お 附录:煤矿顽童李希光
分析哲学在中国
作者: 胡军著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认为,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分析方法。 罗素来华讲学是促进分析哲学在中国流传的一条主渠道,洪谦所带回来的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是分析哲学在中国流传的另外的线路。 20世纪20年代是分析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出现了以逻辑分析为方法而建构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及张岱年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分析哲学家们运用的主要的方法是语言分析的方法,他们对于逻辑分析方法也是相当重视的,金岳霖就是这一方面的重要代表。 中国分析哲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冯友兰:金岳霖和张岱年都坚持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都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中国的分析哲学家运用分析方法建立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试图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现代的逻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论寻找现代方法论的基础。 本书对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上述种种问题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道德的理想主义
作者: 牟宗三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简介:《道德的理想主义》主要内容简介:牟宗三先生,字离中,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一个多山的小县。他自幼聪颖,喜读书,生长在四季气候分明、环山一块平原里的村庄。1927年,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直升哲学系。1932年遇见熊十力先生,为其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人生之慧命。这慧命就是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之生命,“我就是道路”之道路。 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逢“五四运动”后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清客学风,同时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那浮浅的孤离的政治意识、民主共和意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孙中山先生和那时所具备的意识。他研读《朱子语类》因而引发了直觉的解悟。顺此兴会注意了当时流行于国内的西方学说;包括柏格森的创化论、杜里舒的生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罗素哲学、数理逻辑和新实在论等。课余进修的重点,则在于《易经》和怀悌海哲学研究。从怀悌海哲学中引发了对宇宙论的兴趣,从美之欣趣,想象式的直觉解悟,转人为何如何之“架构的思辨”;也要从外在化提升起来而向内转以正视生命。更由于广读易书,由此而认知中国除了历圣相承的“仁教”之外,另有一个“智学”的传统。 1934年,牟先生自北京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讲授逻辑与西方哲学。自30岁至40岁间,由于致力于逻辑数学的解析,而写成《认识心之批判》,将西方近代学术的两大骨干——罗素的《数学原理》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融和调适,扭转罗素的歧出,照察康德的不足。同时自熊十力身上体认:吾华族有最独特最根源之慧命,不于此而讨安身立命,立定宗教,以自肯其大信,反而割截其根而从摩西耶和华犹太民族之历史,以数人家珍,是自卑自贱而甘于为国际游魂随风而飘荡也。
破译性的奥秘阐释性的真谛
作者: 炎林主编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本着向大师学技巧的宗旨,汇集了弗洛伊德、罗素、雪莱、享利·米勒、王尔德、休谟、毛姆、培根、林语堂等大师的性爱箴言。因此,为了使夫妻和睦,家庭幸福,避免性爱的航船遇到暗礁、险滩,或者说搁浅、停帆,请读懂“性”福!
罗素哲学
作者: 金岳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
简介:
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
作者: 吴小玲,刘烨编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2010
简介:《像哲人一样思考: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全面介绍了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20位哲学大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入浅出式的智慧读物。哲人之所以成为哲人,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跟着哲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去做事,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无比轻松,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强! 《像哲人一样思考: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为你详细介绍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20位著名哲人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荣格的性格哲学、尼采的自我哲学、培根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处世哲学、罗素的道德哲学、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笛卡尔的人类哲学、柏拉图的精神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像哲人一样思考: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内容是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读《像哲人一样思考: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妙语连珠,并配有众多精美插图,让人读来赏心悦目。
分析哲学经典文选
作者: 陈波,韩林合主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5
简介:编辑一本分析哲学经典文选,有许多种不同的编法,例如按主题,如语言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经反复考虑之后,本书的编选按大致的年代进行,选择篇目所秉承的原则是:一是在分析哲学发展过程中造成某种重要的影响;二是其思想具有某种原创性。但实际编选过程中还有一个技术性考虑:有些经典性论文,例如罗素的《论指谓》,斯特劳森的《论指称》,蒯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塔斯基的《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戴维森的《真理与意义》,在已经出版的多个中文选本或译本中都可以见到,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遂把它们略去了,而选择了其他先前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文章。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思想:兼论马克思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
作者: 单纯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思想及无神论诸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下列卓有成就、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中的启蒙性进行了系列分析,如:弗洛伊德、艾耶尔、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罗素、弗卢、阿尔泰泽、希克、库比特等,油漆就马克思对现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深刻阐述。该书文笔流畅、论述明了,阐释深刻,文字都不觉艰涩,艰深的哲理在作者笔下清晰易懂,实为难得。
Twenty lssay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nglish
作者: 陆谷孙[等]选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Godel, Escher, Bach
作者: (美)侯世达著;郭维德等译
商务印书馆,1996
兔子坡
作者: [美]罗伯特·罗素 译者:苏阳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5-7-25
Lifetime collection of classic essays
作者: 岳玉庆,时静主编
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
Econometric theory and methods
作者: 罗素·戴维森(Russell Davidson),詹姆斯·G. 麦金农(James G. Mackinnon)著;沈根祥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 陈嘉映著
东方出版社,2007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作者: 张炳达,罗素梅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
作者: (美)埃里克·卡普兰 著,袁婧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月
What does it all mean
作者: (美)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著;宝树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兆武,李约瑟译
商务印书馆,1963,2012重印)
西方哲学史
作者: [英]罗素 著,何兆武,李约瑟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8-1
作者: (英)罗素 著,张作成 编译
北京出版社 2007-10-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作者: (美)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美)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著;姜哲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罗素论中西文化
作者: (英)罗素著;杨发庭等译
北京出版社,2010
成瀬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
作者: (加)罗素 著,张汉辉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