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66 项 “希罗多德”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法文共同题名:Ils out fait l’histoire du monde
作者: (法)弗朗索瓦·泰莫利耶尔,(法)卡特莉娜·李特奇主编;姜志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6
简介:前言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看见上帝的显现 上帝命令他离开美索不达米亚去迦南地,许诺他 成为“大国”。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包括282条款,刻在一块石碑上。巴比伦国 王想兼顾以前的立法,在美索不达米亚引入“同 态复仇法”。 阿肯那顿 特勒·埃尔一阿马尔纳的建立 阿蒙霍特普四世离开底比斯,在中埃及的阿赫塔 顿(今天的特勒-埃尔阿马尔纳)建立了一个 新首都。 拉美西斯二世 卡叠什战役 正当拉美西斯二世陷入穆瓦塔利斯率领的赫梯人 的重围时,他扭转了局势,把他的军队引向胜利。 摩西 希伯莱人走出埃及 摩西带领希伯莱人走出埃及,摆脱了法老的统 冶。 大卫 大卫成为以色列国王 在扫罗的儿子伊施波尔被暗杀后.聚集在希伯伦 的希伯莱长老推选大卫为国王。 所罗门 开始建造圣殿 圣殿,所罗门统治时期的象征,成为以色列的宗 教中心。 荷马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被归于盲人诗人荷马的作品,标志着西方 史诗的诞生。 罗慕路斯和雷穆斯 罗马的建立 根据传说,在那一年的4月21日,罗慕路斯用犁 耕出未来城市的界限。 亚述巴尼拔 攻占和摧毁苏萨 亚述巴尼拔夷平埃兰,掠夺埃兰的首都苏萨,流 放埃兰人,移走埃兰人的神像。 尼布甲尼撒二世 耶路撒冷沦陷 在长时间的围攻之后,耶路撒冷最终落入尼布甲 尼撒二世的手中。尼布甲尼撒二世命令他的士兵 掠夺和烧毁耶路撒冷。神庙被破坏,人民被掳到 巴比伦。 克罗伊斯 克罗伊斯投降 波斯国王居鲁士的军队与克罗伊斯的军队较量。 被围困的萨迪斯被攻破。吕底亚王国寿终正寝。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到达克洛托那 他在那里创建了一个宗教社团,并且取得了成 功。 佛陀 在瓦奈拉西说法 在五个苦行者面前,佛陀第一次说法,称为“初 转法轮”,从而奠定了新的信仰的基础。 老子 著《老子》 在西方世界认为的传说之前,老子写了《道德 经》,创立了道教。 大流士一世 马拉松战役 波斯人在雅典军队前的溃败标志着大流士一世远 征希腊的结束。 孔子 孔子回到鲁国 在多年的流亡生活之后,孔子回到鲁国,致力于 整理《五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的第一次胜利 在狄饿尼索斯的悲剧比赛中,索福克勒斯战胜 埃斯库罗斯获得头奖。 希罗多德 图里的建立 和其他希腊人一起,希罗多德定居在意大利南部 的这座新城市,他在那里撰写他的《历史》。 伯利克里 万神殿竣工 伯利克里发起建造的万神殿表明了公元前5世纪 雅典的文化光辉。 希波克拉底 科斯和雅典之间的争端 小亚细亚的城市科斯选择希波克拉底作为调解 者,希波克拉底派他的儿子,驻雅典的大使去解 决争端。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 人们指控他腐蚀青年,判处他死刑,苏格拉底饮 鸩而亡。 柏拉图 学园的创办 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向年轻人传授管理城邦所必需 的哲学和科学知识。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建立自己的学园 他的学园和柏拉图学园处在对抗之中。亚里士多 德在那里讲授了12年。 亚力山大大帝 伊苏斯战役的胜利 对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胜利,为亚力山大开辟 了征服叙利亚和埃及的道路。 阿育王 华氏城的“佛教大会” 阿育王召集佛教和尚制定真正的教义。在这次“佛 教大会”后,传教士被派往印度的一些地区说法。 秦始皇 帝国的建立 秦王赢政灭诸侯国,统一了中国,成为秦始皇帝。 汉尼拔 卡内战役 8月2日,在阿布利亚,汉尼拔击溃由瓦罗指挥的 罗马军队。 阿基米德 罗马人攻占锡拉库萨 在围攻期间,阿基米德为城市保卫战作出了很大 贡献,最后被一个罗马士兵杀害。 刘 邦 汉朝的建立 在项羽自杀后,刘邦成为皇帝,建立了统治中国 直至220年的汉朝。 格拉古兄弟 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护民官 格拉古兄弟中的哥哥当选为护民官,他提出的一 系列农业改革遭到元老院议员的反对。 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起义 70个角斗士逃离在坎帕尼亚城的加普亚角斗士学 校,他们的领头人叫斯巴达克斯。 西塞罗 西塞罗任执政官 他被选为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员,挫败了喀提林 的阴谋。 韦辛格托里克斯 兵败阿莱西亚 在成功地守卫了日尔戈维亚之后,韦辛格托里克 斯退入阿莱西亚城堡,最终向恺撒投降。 恺撒 恺撒跨过卢比孔河 在与庞培的战争中,恺撒深入意大利,击败元老 院军队和占领罗马。 克娄巴特拉 亚克兴角战役 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舰队被屋大维的舰队击 败。屋大维一直追赶到埃及,这对情人只得自杀。 奥古斯都 屋大维接受“奥古斯都”称号 这个称号具有宗教影响力,使屋大维的决定具有 决定性的力量。 维吉尔 《埃涅阿斯记》出版 维吉尔没有完成《埃涅阿斯记》就死了,虽然诗 人生前要求他的朋友烧毁手稿,但奥古斯都命令 出版这部史诗。 耶稣 耶稣之死 在3年的传教后,耶稣于4月7日星期五,安息 日的前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卡利古拉 卡利古拉即位 3月16日,在提比略死后,他的侄子卡利古拉成 为皇帝。新皇帝立即处死提比略的孙子提比利乌 斯·盖姆卢斯。 圣保罗 耶路撒冷的主教会议 主教会议召集“使徒和前辈”,派遣保罗到外邦人 那里传教。 尼禄 罗马大火 尼禄利用火灾重建他心目中的城市,并建造了金 殿。 图拉真 并吞达契亚 对达契亚国王戴凯巴路斯的两年战争结束后,图 拉真并吞了达契亚,使达契亚(今天的罗马尼亚) 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哈德良 颁布《永久法》 由于法官能随意改变诉讼法,所以哈德良颁布了 《永久法》,为罗马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奥勒留 里昂的殉教者 在里昂和维也纳,基督教徒受到迫害。在皇帝奥 勒留的命令下,许多基督教徒被砍头或被投给猛 兽。 沙普尔 罗马人败绩 在埃泽萨附近的决战中,沙普尔一世粉碎了罗马 军队,生擒罗马皇帝瓦里莱安。 芝诺比阿 征埃及 在扎布达斯将军的指挥下,芝诺比阿的军队入侵 埃及——当时的罗马行省。 摩尼 摩尼被处死 在大祭司卡提尔的煽动下,先知因传播他的摩尼 教而被监禁和处死。 君士坦丁大帝 米尔维亚桥战役 君士坦丁在台伯河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马克森 提淹死在河里。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成为希波主教 受到其信徒的拥护,他成为非洲基督教教会的主 要人物之一。 阿提拉 阿提拉在卡塔洛尼平原被击退 匈奴人被埃提乌斯和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的军队 击退。狄奥多里克阵亡,阿提拉离开高卢。 克洛维 克洛维受洗 在皈依天主教之后,克洛维最终使法兰克人统治 高卢。 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法典》 皇帝委托一群法学家,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法学家 特里波尼安和特奥菲卢斯,收集罗马法,加以修 改,以适应6世纪的实际情况。 本尼狄克 本笃会规章的制定 该规章融严格和宽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一 体,逐渐成为西方修道士的主要准则。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移居麦地那 先知和他的同伙走出麦加,标志着伊斯兰教团体 的真正诞生。 伊西多尔 伊西多尔去世 伊西多尔,塞维利亚的主教,在死后留下了第一 部基督教百科全书《词源学》。 武则天 武则天成为“神圣皇帝” 她自称神圣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惟一 的女皇帝。 查理曼 查理曼成为皇帝 12月25日,利奥三世加冕法兰克国王为皇帝,查 理曼成为罗马帝国的重建者。 哈伦·赖世德 巴尔马克家族失宠 最初委以实权的巴尔马克家族遭到处决和放逐, 哈里发哈伦·赖世德在将近40岁时亲自执政。 于格·卡佩 于格一卡佩当选为国王 7月3日,于格在努瓦永加冕,建立了一个取代加 洛林王王朝的新王朝。 奥托三世 奥托三世加冕 5月21日,16岁的年轻人在罗马加冕,成为公元 1000年的皇帝。 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进入哈马丹的白益王宫 他成为埃米尔的大臣,在负责政治事务的同时, 撰写他的百科全书《治疗论》。 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 教会的分裂 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和教皇利奥九世的特使相 互宣布开除对方的教籍,拉丁教会和希腊教会彻 底分裂。 征服者威廉 黑斯廷斯战役 10月4日,撒克森人在该战役中败北,英格兰国 王哈罗德在战斗中阵亡,征服者威廉在胜利之后 占领了英格兰。 格列高利七世 卡诺莎之行 1月25日,在亚平宁山脉的卡诺莎城堡,皇帝亨 利四世身穿忏悔服,向格列高列七世屈膝。 戈德弗鲁瓦 攻占耶路撒冷 在6月7目的第一次围攻后,十字军骑士在7月 15日突入耶路撒冷,对穆斯林和犹太人实施 残忍的屠杀。 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被阉割 埃罗伊兹的叔叔,议事司铎富尔贝尔指控阿伯拉 尔奸污他的侄女,派人阉割了阿伯拉尔。 希尔德加德 特里尔主教会议 教皇欧金三世在阅读了她的异象记录后,希尔德 加德成为著名的看见异象者。 埃莱阿诺尔 埃莱阿诺尔和金雀花王室的亨利二世再次 结婚。 埃莱阿诺尔和亨利二世离婚后几个星期,给未来 的英格兰国王带来一份陪嫁财产:阿基坦。 源赖朝 源赖朝起兵 源赖朝组织袭击伊豆的地方统治者,平氏家族的 一个附庸的官邸,开始了关东武士大暴动。 萨拉丁 攻占耶路撒冷 萨拉丁率领穆斯林攻占圣城,自 1099年成为基督教王国的首都。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开始征服世界 在忽里台大会上,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海洋的 汗”,着手征服辽阔的帝国。 阿西西的方济各 方济各开始传教 在得到传教的启示后,方济各吸收最初的弟子入 “阿西西苦修者兄弟会”。 腓力二世 布汶战役 7月24日星期天,腓力二世在布汶击败了神圣罗 马帝国及其同盟的军队。这次胜利被认为是法兰 西民族的第一次胜利。 无地约翰 大宪章 英格兰贵族迫使无地约翰接受大宪章,从而为英 国议会的诞生和受监督的君主制开辟了道路。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皇帝 西西里国王收复构成其遗产的所有领地,成为西 方最强大的君主。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成为神学博士 在刚过30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大学的最高学位。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才华吸引了大批学生。 阿方索十世 《阿方索星表》出版 这部天文学著作是在阿方素十世的赞助下,由犹 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学者编撰。 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在突尼斯去世 8月25日,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法兰西国 王去世。一位非常虔诚的君主从而结束了 他的统治。1297年,他被封为圣徒。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前往中国 在他的父亲尼科罗和叔父马费罗的陪伴下,年轻 的马可波罗离开威尼斯,前往忽必烈大汗的宫 廷。 乔托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组画 乔托在阿西西教堂为圣方济各绘制壁画,他的杰 作为意大利艺术走向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腓力四世 在阿纳尼对卜尼法斯八世的暴行 教皇在开除美男子腓力四世的教籍之后,成为诺 加雷的威廉策划的阴谋的受害者。 但丁 开始撰写《神曲》 但丁开始写作他的主要著作的第一部分《地狱*。 拉蒙·卢尔 维也纳主教会议 为了改变非基督教徒的信仰,拉蒙·卢尔认为有 必要学习东方语言。他看到他的想法取得了胜 利。 奥卡姆的威廉 教皇谴责奥卡姆的论点 约翰十二世宣布,奥卡姆的彻底唯名论是异端。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在卡皮托利山摘取桂冠 彼特拉克被当作一位伟大的诗人,热衷于寻找 古代著作的博学者。 查理四世 建立布拉格大学 布拉格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查理四世对文化和艺术 事业资助的顶点,皇帝一心想把他的首都建设成 文化中心。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成为法兰西国王 他开始重建国家和军队,迅速收复被英格兰人 占领的王国领土。 巴耶塞特一世 巴耶塞特一世击败十字军 无畏约翰和西吉斯蒙德国王率领的十字军在保加 利亚以北的尼科波利斯被击败,巴尔干半岛向土 耳其人敞开。 皮桑的克里斯蒂娜 关于《玫瑰传奇》的争论 皮桑的克里斯蒂娜反驳《玫瑰传奇》的支持者, 在《玫瑰故事》中为妇女辩护。 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沃 坦嫩贝格战役 波兰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亚盖沃击败条顿骑士 团,结束了日耳曼人向东扩张。 胡 斯 胡斯被判处火刑 尽管持有皇帝西吉西蒙德签发的通行证,胡斯仍 然遭到监禁,康斯坦茨主教会议的参与者判他为 异端。7月6日,他被当众烧死。 航海家亨利 葡萄牙人定居马德拉群岛 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和特里斯陶·瓦兹·克 塞拉,以航海家亨利的名义拥有马德拉群岛。 贞 德 查理七世加冕为国王 7月17日,贞德解放了被围攻的奥尔良,之后, 在兰斯大教堂帮助“可爱的多菲内王太子”加冕, 实现了她最初的两个预言。 谷登堡 最早的印刷书 依靠可重复使用的金属活字,美因茨的谷登堡印 刷工场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印刷书。 雅克·科尔 雅克-科尔被捕 查理七世国王的财政总管因犯亵渎君主罪而被监 禁。 维 永 《上绞架者之歌》 弗朗素瓦·维永因殴打教皇秘书被判死刑,他在 监狱里写了这首诗歌。 鲁莽者查理 鲁莽者查理使路易十一中圈套 在佩罗内城堡会谈期间,勃艮第公爵随心所欲地 支配路易十一,强迫他签定了侮辱性条约。 梅迪契的罗伦佐 帕齐家族的阴谋 4月28日,梅迪契的朱理亚诺被暗杀,但是,他 的兄弟罗伦佐逃脱。在平定了阴谋之后,罗伦佐 一举确立了他的权威。 马提亚一世 奥尔米茨条约 马提亚从波希米亚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亚盖沃 手中得到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卢萨蒂亚:匈 牙利成为中欧第一强国。 地名、民族名和人名索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0.11
简介: 《希腊罗马名人传》(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又称《对传》(parallel lives),简称《名人传》或《传记集》。它是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鲁塔克(lucius mestriusplutarch,约公元46-120年)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纪传体历史著作之滥觞。 一,普鲁塔克以历史传记名垂于世,但他却没有给后世留下本人的传记或自述材料。正像对于很多古代史学家、文学家一样,我们关于普鲁塔克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散见在他本人著作中的叙谈插话推断而来。普鲁塔克约于公元46年生于希腊中部贝奥提亚地区的克罗涅亚小镇。他的家境富裕而有文化素养,父亲阿里斯托布洛斯就是一位有名的传记作家并对哲学很有研究。普鲁塔克幼承庭训,早就养成了对学问的爱好,渴求知识,孜孜不倦。青年时代游学雅典,师从阿莫尼乌斯研习数学、哲学、修辞学、历史学和医学。他曾广泛游历希腊本土的历史名城,如底比斯、科林斯、佩雷斯等;遍访爱琴海诸岛,并到过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所到之处,普鲁塔克总是留心研究当地的宗教、政治问题,同时注意搜集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说、趣闻佚事、谚语格言,他甚至还收集各种碑刻、绘画、图表等等。所有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就无所遗漏。这就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通晓当时的多种学间,并能关心世道人心,成为当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富有人道精神的饱学之士。 大约从公元69年至公元79年,普鲁塔克因公务被派往罗马,并在那里讲授哲学。其间结识了很多名人,他也游历了意大利的其他地方。这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罗马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普鲁塔克深知自己是来自僻壤小镇的外乡人,所以十分重视亲临大城市,博览群书,广交社会有识之士,搜集材料。尽管他获得了罗马公民权,他还是从罗马回到了家乡克罗涅亚。他一边潜心著述,一边担任了许多公务职位,热心公益事业。他曾多次担任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德尔菲位于克罗涅亚以西约20英里,被称为普鲁塔克的第m故乡。普鲁塔克于公元120年去世后,德尔菲人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塑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公民。 普鲁塔克性情温良敦厚,和善而豁达,恬静而不慕虚荣。文如其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充分了解到他的性格,尤其被后世史家乐于称道的是他以孝涕友爱为立身之道。家庭生活和睦美满,他的妻子提摩泽娜贤慧朴素,夫妻相爱甚笃。这一点在他女儿4岁夭折时他写给妻子的安慰信中得以充分的表露。他的父亲和兄弟也时常在家宴上露面,这种家宴的席间漫谈也成了他写作的重要素材。普鲁塔克在家的生活平静而顺遂,朋友们也常来探访,讨论哲学伦理问题,他也常在作品中提到他朋友的名字。 普鲁塔克生平著作宏富,被称为古代罕见的多产作家之一。根据现存的《兰普利亚目录》,普鲁塔克著述共达277种,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保存至今的100多种,由后人辑为两集,一为包括50篇传记的《名人传》,一为包括六七十篇论文和语录的《道德论集》。虽然普鲁塔克享有盛誉的传世之作是《名人传》而非《道德论集》,但后者探讨了伦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文学等问题,内容极为广泛,反映了作者的伦理思想、宗教观、世界观以及所处的时代的背景、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是了解普鲁塔克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普鲁塔克的伦理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理论,兼取亚里上多德、斯多葛派以及毕达哥拉斯派各家之长。从哲学观点上看,他是一个以柏拉图学说为基础的折衷主义者,并特别注重道德实践。因此,他的哲学思想的重心是伦理道德问题。他为古希腊“圣贤”们的思想文化成就而感到自豪。他对柏拉图更是景仰有加,可以称得上是柏拉图忠实的信徒。 《名人传》历来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库中的瑰宝,是一部融历史。文学和人生哲学于一炉的宏篇巨制。古代希腊、罗马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有赖于《名人传》中绘声绘色的叙述而流传下来的。近2000年来,《名人传》以丰富多彩的史料。朴素生动的叙述以及渗透其间的伦理思想,一直为人们喜爱称道。尽管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专著,但因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古希腊罗马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详尽地描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保存了许多已散件的文献材料和难得的传说佚事,至今仍是研究希腊罗马历史所必不可少的典籍。另一方面,普鲁塔克也是西方传记文学的鼻祖,因而又被称为西方“现代心理传记作家”的先驱。他的笔调和文体风格对欧美散文、传记、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普鲁塔克在西方史学、文学和伦理哲学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二,现存的《名人传》共有50篇,其中46篇以类相从,是名符其实的对传。用一个希腊名人搭配一个罗马名人,共23组,每一组后面都有一个合论。其余四篇则为单独的传记,不作对比,也没有合论。原书各传的先后顺序只有部分可以确定下来,如第一对传记是希腊英雄伊巴密地达(epaminonda)和罗马名将西比阿(scipioafricanus)及其合论(现已佚失);第二对姊妹篇在希波战争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大败薛西斯、战功赫赫的雅典军人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传(themistocles)与五次被选为独裁官、四次因战功而举行凯旋式庆祝大典、被授予“罗马第二奠基人”称号的卡十卢斯传(camilius);第三对是一生戎马倥聦、驰骋疆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客蒙(cimon)与能征善战、在对抗波斯人的战争中功绩辉煌的罗马军事家卢库卢斯(lucullus)及其合论;第四对分别是作为希腊和罗马的立法者、奠基人的吕库古(lycurgus)与努马(numa porpilius)传及其合论;第五对是古希腊卓越的演说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与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罗(cicero)的传记以及合论…第十对是伯里克利(pericles)与费边(fabius)的传记及其合论。 根据诺斯爵士最早的英译本,17世纪后半叶英国大文豪德莱顿的重译本以及法文和欧美其他的版本,这些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代先后的原则排列。这样做也更符合历史传记的通例。现在的《名人传》一般从古希腊、罗马的开国君主忒修斯(theseus)和罗慕洛(romulus)的传记开始,以下分别是吕库古——努马,梭伦(solon)——普布利科拉(puplicola),地米斯托克利——卡米卢斯,伯里克利——费边,亚基比德(alcibiades)——克里奥拉努斯(coriolanus),提摩勒昂(timoleon)——伊米尼乌斯(aemilius paulus),佩洛皮达斯(pelopias)——马克卢斯(mancelius),阿里斯提德(aristides)——马可·伽图(maxcus cato),菲洛佩门(philopoemen)——弗拉弥尼乌斯(flaminius),皮洛士(pyrrhus)——马略(caius marius),吕山德(lysander)——苏拉(sylla),客蒙——卢库卢斯,尼基亚斯(nicias)——克拉苏(crassus),塞尔托里乌斯(sertorius)——尤蒙尼斯(eumenes),阿格西劳斯(agesilaus)——庞培(pompey),亚历山大(alexander)——凯撒(caesar),福基昂(phocion)——小林图(cato,the younger),阿基斯(agis)——克利奥十尼(cleomenus)虚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盖约·格拉古(caius gracchus),德莫斯提尼——西塞罗,德米特里(demetrius)——安东尼(antony),狄翁(dion)——布鲁图(brutus)。最后是4个单独的传记:阿拉图传(aratus)、阿塔薛西斯传(artaxerxes)、伽尔巴传(galba)、奥托传(otho )。 《名人传》以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广阔的历史舞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对传的形式,普鲁塔克认为,若要更好地了解各种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或相似,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他们的生活和行动相互对照比较,就好像艺术馆陈列的肖像画一样。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在《名人传》中,我们不时可以体会到。例如,在伯里克利与费边的合论中,普鲁塔克认为伯里克利曾以庙宇和殿堂等宏伟的公共建筑装点了雅典城邦。对比之下,从开国直到几代大帝统治期间,罗马人所追求的辉煌壮丽都显得黯然失色。进一步说,无论是气度恢宏的设计,还是美奂绝伦的建筑艺术,希腊的成就高耸人云,远远凌驾于罗马之上,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普鲁塔克一方面具有泛希腊主义的爱国情绪,为古希腊过去的辉煌和成就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拥护罗马帝国,赞扬罗马自建国以来的文治武功。他的《名人传》原是献给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宠臣索西乌斯·塞涅基奥,用以增进希腊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和睦和友谊。为了证明古代希腊也像罗马一样拥有自己杰出的立法家、军事家、演说家,普鲁塔克把一位希腊的杰出人物与他认为属于同一领域的罗马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分别列传叙述并殿之以合论。 总体上来看,《名人传》中的每一个传记都有一定的写作模式。普鲁塔克总是首先交代人物的家世、家庭教养、少年时代的成长和遭遇,然后传记的重点就是主人公如何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或则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或则忍辱负重,救民于水火;最后以死时的情景及身后的影响为终结。由于每一个人物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相貌各有特点,因此在作者笔下必然呈现为同中有异、共性中见个性的描述。尽管每一十传记都在一般模式下写成,由于作者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其间镶嵌以绘声绘色的轶事趣闻,杂糅以伦理思想和评论,使得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各具特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鲁塔克善于从所记人物的生平经历及诸多事件中提炼出一两件能反映出其性格的小事,作点睛之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格拉古兄弟传》中对提比略和盖约兄弟在性情上的差异以及作演讲时的不同姿态的描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伯里克利传》中,普鲁塔克一开始就着重描述了他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伯利克里的形体各方面都无可挑剔,惟独头颅较长,不成比例,他的外貌长得像那个僭主庇西斯特拉图。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他们二人这样相像都感到惊讶。但这样描写作者仍嫌不够,还要从各种喜剧台同中来加强读者对于伯利克里的“海葱头”的印象。对于伯利克里的相貌特征,凡是读过《伯里克利传》的人,恐怕是忘记都很难:这就是普鲁塔克历史的叙述中所表现的艺术魅力。 三,《阿基斯传》是《名人传》中作者着重渲染道德理想的代表传记之一。阿基斯虽然生长于富裕和奢侈的环境中,但他早己反对享乐,摒弃了一切奢侈;在风气普遍堕落的时代他仍崇尚克己、朴素。乐善好施;他信仰神谕,要让所有的斯巴达人都按吕库古所制定的法律,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率领的军队士气高昂,军纪严明,英勇善战。阿基斯简直就成了普鲁塔克道德理想的化身。由于他保全了李奥尼达的性命,自己为人最温良、最仁厚,又相信了他的敌人,结果成了被监政官处死的第一位斯巴达国王。作者的结语是:这就使爱他的人比仇视他的人更应当责备他了、对于书中所记述的杰出人物在性格或行为上的道德瑕疵,普鲁塔克也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写传记就好像是画肖像画。如果这些杰出人物有些微的瑕疵,画家们既不应该完全忽视,也不应该加以夸大。因为后者使肖像变丑而前者使肖像失真。历史学家不应该热衷于描绘这些缺点,而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他之所以要指出这些缺点,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的本性不可能没有缺陷。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人是没有的。《名人传》中的英雄们的美德方面并不个个都是完美无缺的。譬如客蒙和卢库卢斯两人款待宾客的豪华奢靡以及私生活上的放纵无度,阿基斯则对他的敌人过于温良仁厚、盖约有时则过于鲁莽冲动等等。 《伯里克利传》最好地体现了普鲁塔克的写作信条。他认为他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传记。最显赫的业绩不一定总能表示人们的美德和恶行,往往一件小事、一句话或一个笑话却更能清楚地显示人物的性格和趋向。因此他要专心致志于展示人物灵魂的特征及其表现,并借此描绘每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将他们的赫赫战功政绩留给别人去写。在《帕里克利传》中,普鲁塔克一开始就做了一番伦理的探讨,最后的结论是:美德是有吸引力的,它能使人立即产生身体力行的冲动,不仅模仿它能使观看者的性格得以形成,就连研究它也能提供行动的准则。普鲁塔克也忘不了告诉读者这是他写的第十个传记。接着就对伯里克利的大头颅议论了一番,然后就是对伯里克利性格特点的描述:举止庄重文雅,表情沉着严肃,说话声调柔和。紧接着就介绍了第一段趣闻轶事:有一次,伯里克利被一个毫无教养的人整天辱骂,他竟然忍耐着,一声不吭。到了傍晚,他从容不迫地走回家,那家伙仍在他后头,辱骂不休。他进屋时,大已经黑下来了,他就吩咐一个仆人打起火把,让他送那人回家去休息。只要我们读到这里,一个与众不同的伯里克利的形象就初见端倪了。在整个传记中,普鲁塔克对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的描述相当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他远征克索涅索一役和征对萨摩斯人的情形,而对其在雅典城邦所实行的政治改革则很少提及。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雅典所实行的民主政治改革有所偏见,而对斯巴达的军事民主制则有所偏爱。但是他对于伯里克利的其他优点,还是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如不谋私利,富有领导才能,能言善辩,机智过人,以及给雅典所带来的无人能及的建筑艺术成就。伯里克利去世以后,人们对他的功业相当怀念,常常谈起他的品德和才于,历数他的功绩。作为一个为城邦屡建战功的将领,他一共建立过9座纪功柱。总之,普鲁塔克对于伯里克利生平的描述时所用的史料不同于一般史学家,体现了他着重描写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小事的写作原则。我们也从他的笔下见到了伯里克利的另一面。这也是普鲁塔克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的另一面——关于人物心灵的历史。 在《费边传》中,普鲁塔克又回到了以人物生平主要事迹为线索的常用传记方法。它体现了普鲁塔克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费边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著名的拖延战术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周旋,解救了处于危机中的罗马,并因此而名垂史册。费边出生于罗马声名显赫的大家庭,据说其祖先曾以设置陷阱猎取野兽为生,其家族因此而得名。幼年时,费边性情温和,沉默寡言,行动迟缓,被认为是“驯良如羔羊的人”,也被误认为是几分痴呆,简直是蠢材。但是普鲁塔克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觉察到他灵魂深处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格和磊落大方、勇如雄师的素质。以后,费边在苦练演讲术并以征战来锻炼体魄。在第一次任执政官期间,费边就取得了大破南高卢和利古里人的胜利。此后他临危受命,被推选为独裁官、面对汉尼拔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费边采取了著名的拖延战术,即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避其锋芒,联合意大利各城邦与其周旋,听任汉尼拔处于巅峰状态的锐气减弱,直到“就像从微少的薪柴燃起的火焰必将自行熄灭一样”。费边首先极力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后经卡西努姆战役、坎奈大战,费边的声誉也是几起几落,并连续担任了三届执政官。每一次战役,罗马军队屡战屡败,而每次失败都是由于当时的骑兵长官未能执行费边的拖延战略。这一方面反映了汉尼拔的足智多谋和英勇善战,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下费边的拖延战略是明智之举。虽然作者描述的重点是几次战役的过程,如对卡西努姆战役中汉尼拔使用的著名的“火牛阵”,坎奈战役中汉尼拔大获全胜的战术阵形,但是普鲁塔克总是在战争过程后描写费边是如何地忍辱负重,面对嘲讽而泰然处之,如何保持他不骄不躁的美德。例如,卡西努姆战役后由费边和米努基乌斯共同指挥军队。米努基乌斯不满费边的拖延战略,率领军队独自安营扎寨。汉尼拔利用米努基乌斯好战的弱点,布置埋伏,大败米努基乌斯指挥的军队。费边及时赶到,才免于全军覆没。米努基乌斯及其部下对费达感恩戴德,对他的仁慈和智慧心悦诚服。费边第四次任执政官时取得了塔伦同战役的彻底胜利。是役,他与汉尼拔斗智斗勇,最后汉尼拔不得不私下里承认说:看来罗马人也有一个汉尼拔,以他们目前的兵力要占领全部意大利是不可能的。大约在汉尼拔从意大利扬帆遁离时,费边一病不起,长辞人世了。普鲁塔克对费边以坚韧精神战胜年轻、高傲的汉尼拔大加赞赏,认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不让危难拂乱其心,也不因此而放弃他所信守的行为准则,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人格。 在《梭伦传》中,普鲁塔克主要塑造了梭伦作为雅典立法者的形象。梭伦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乐善好施。到梭伦年轻的时候,已是家道中落。梭伦一面外出经商,一面游历。普鲁塔克认为梭伦出外旅行,主要是为了获取经验和学问,并不是为了赚钱。在此过程中,梭伦认识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泰勒斯等人,并获得了古希腊“七贤'”之一的美名,也显示出了杰出的诗歌才能。普鲁塔克在此传中保存了梭伦许多著名的诗句,如:“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僭主政治是一个可爱的地位,可是没有一条路可以由那里走下台。”公元前600年梭伦率领雅典人通过智取从麦枷拉人手中夺回了萨拉米斯岛,从而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使他一举成名。此后,雅典发生山区派、平原派和海洋派之间关于政治制度的纷争。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被选为执政宫,并被指定为当时危机的调处者和立法者。梭伦从此开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普鲁塔克记述的内容主要是梭伦所制定的法律和这些法律在当时的实施情况以及所产生的反响,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梭伦的法律一开始实施,每天都有人到他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那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或删除某些条文,还有很多人去询问有关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梭伦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就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旅行去了。他希望这段时间内,人们会习惯他所订立的法律。等到梭伦结束游历回国时,雅典发生了以庇西斯特拉图准备实行僭主政治而引发的冲突。梭伦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他死后遗体被焚化。骨灰撒在他曾经为之战斗过的萨拉米斯岛上。 《地米斯托克刊传》记述了这位希腊军人政治家辉煌而悲剧的一生。普鲁塔克首先点出了地米斯托克利虽出生寒微,但自幼性情刚烈,天资聪慧,立志于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的老师也曾预言,不管是好是坏,他长大后都将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处于决定意义的阶段,这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为他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在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之后,所有的雅典人都为这次空前巨大的胜利所陶醉,但地米斯托克利却夜不成寐。他敏锐地觉察到波斯人在马拉松的失败并不是希波战争的结束,而是更加严重的战斗的开端。他认为要拯救雅典,必须大力发展海军。他利用劳里昂地方银矿的收人建成了100多艘战舰。在他任执政官期间,雅典海军力量的发展对其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从海陆两面大举进犯雅典,地米斯托克利在危急关头充分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首先颁布一道法令,让他的政敌、遭陶片放逐的阿里斯提德回国,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又主动地将海军的最高指挥权让给了斯巴达将军欧律比亚德斯,以增强波斯同盟内部的团结。他还通过巧妙地解释神渝的办法,说服了大部分雅典公民撤出雅典,同时他施展计谋诱使波斯人在最有利于希腊人的萨拉米斯湾展开海战。正是由于地十斯托克利的审时度势、高风亮节和运筹帷幄,希腊人赢得了萨拉米斯海战的辉煌胜利。这场胜利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使他一度成为希腊最显赫的人物。此后,他与斯巴达人在防卫城墙问题上产生激烈冲突。他的政敌,包括呵里斯拉德和客蒙等人,对他施用陶片放逐法来剥夺他的尊严和杰出成就。被逐出城以后,他最初在亚哥斯漂泊。后又遭诬陷,被指责私通波斯而遭到追捕。他断定回雅典受审必将凶多吉少,因而辗转逃避,屡经艰险,最后到达波斯,投奔了波斯国王。后来,当波斯王命其为进攻雅典出谋效力时,他烙守自己的诺言,决不做有损于希腊的事,最后服毒自杀,客死异乡,终年“岁。 四,《名人传》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首先在于它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在普鲁塔克生活的时代,为政治上、军事上的杰出人物树碑立传已颇为流行,而《名人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种体例所奠定的模式一直到中世纪都非常盛行。就史料而言,《名人传》的取材来源十分广泛,有前人的历史著作,当时存留的典籍和文献以及作者亲身了解的传闻轶事。在历史著作中,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普鲁塔克引证的重要来源,李维的《罗马史》也是他从中汲取教益的重要文献。虽然普鲁塔克在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常常糅杂以主观的评价和道德说教,《名人传》的史料价值还是不可否认的。普鲁塔克在《名人传》中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引用了古代历史、哲学、诗歌中的大量材料,其中有很多早已佚失,还有些后世无法见到的材料,就是靠他独家保留下来的。另一方面普鲁塔克酷爱趣闻轶事和隽语名言,这也是《名人传》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在《忒修斯》传的开头所说的那样:“但愿我能将虚构的传说予以澄清,使之合乎理性,具有历史的容貌。但是,如果有荒诞无稽之处,实在难以更动,毫不足信,那就只有请求宽厚的读者诸君,对古人的故事姑妄听之了。” 《名人传》在普鲁塔克的有生之年大受欢迎,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作为希腊哲学家和柏拉图学说的信徒,普鲁塔克常在罗马宣读论文和讲学。希腊语是当时罗马文人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凡是有文化教养的希腊人,特别是哲学家,在那里都是受欢迎的。作为一代宗师,普鲁塔克在当时就得到尊敬,他的著作也一直传诵不衰。即使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廷帝国有教养的人对他的著作也十分熟悉。 文艺复兴时期,普鲁塔克的著作通过拜占廷学者传人意大利,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译成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在这一时期;《名人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人们开始大量仿效这种体例作传,歌颂世俗统治者和名人英雄业绩的传记作品层出不穷。当时一些名闻遐迩的传记作品有彼德拉克的《名人传》、蒲伽丘的《但丁传》、维拉尼的《佛罗伦萨名人传》等。这种传记体的盛行既是对普鲁塔克等人的写作传统的复兴,又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人的价值,以人取代中世纪神的位置,符合人文主义者的需要。特别是《名人传》的法文译本和英文译本问世以后,普鲁塔克的作品在西欧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几乎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爱读的经典著作了。研究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普鲁塔克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柏拉图,居第二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拉伯雷和蒙田都对普鲁塔克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普鲁塔克写作风格的直接影响。在英国,普鲁塔克也影响了一大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尤利乌斯·恺撒》、《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就是直接取材于诺斯爵士的《名人传》英译本。19世纪以后,普鲁塔克的直接影响开始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强调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反对古典主义的克制。但是德意志“狂飚运动”的代表人物哥德和席勒、音乐家贝多芬都嗜读普鲁塔克的著作。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名人传》。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还对普鲁塔克推崇备至,对其道德文章追慕不已。 尽管《希腊罗马名人传》算不上是严格意义的历史专著,普鲁塔克也无意成为严谨的历史学家,但是作为一部西方古典名著,它无疑会长久地为人们所传诵喜爱,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掘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作者: Herodotus ;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ubrey De S鈋lincourt.
简介: 这套丛书由季羡林、费孝通等39位著名学者分类选目,择定版本。涵盖哲学、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大致包括了西方文明史上自古希腊、下至当代有代表性的人文社科经典。 这套书全部影印西方权威出版社的英文善本,原版为非英语的著作均取英译本(个别有特殊版本价值的原语版,如《哲学研究》等,将德、英文并收)。译者均为西方公认的一流翻译家。出版者表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集典为历代之盛事。如此大规模影印英语原版或他语版英译本,旨在消除语言隔膜,让国人直接研究和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并可与国内已出版的中译本参照阅读和研讨,再一次显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包容性。这是百年来西学东鉴的总结性展示,力求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西学基本经典”由美国美达亚版权公司负责版权总代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诚成图书有限公司制作。这套书的出版,方便了学人对西学经典的购买和查阅,不仅受到了图书界和学术界的欢迎,也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西学基本经典总目 哲 学: 1. 书 名:《理想国(Republic)》 作 者:柏拉图(Plato) 分类号: 15.0133/P718r/1999/Y 2. 书 名:《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15.0136/A717m/1999/Y 3. 书 名:《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 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分类号: 15.1331/D445m/1999/Y 4. 书 名:《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作 者:休谟(David Hume) 分类号:15.1143/H921t/1999/Y 5. 书 名:《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15.1845/K16c/1999/Y 6. 书 名:《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 15.1845/K16n/1999/Y 7. 书 名:《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 作 者:黑格尔(Hegel) 分类号: 15.1851/H465pe/1999/V.1-2/Y 8. 书 名:《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分类号:35.5631/H217/1999/Y 9.书 名:《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15.0136/A717m/1999/Y 10.书 名:《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 作 者:黑格尔(Hegel) 分类号: 16.103/H465/1999/Y 11.书 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 Vol.1, Vol.2 作 者:叔本华(Schopenhauer) 分类号:15.1852/S373w/1999/V.1-2/Y 12.书 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 作 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分类号:15.1866/N677t/1999/Y 13.书 名:《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 作 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分类号:15.31/K47e/1999/V.1-2/Y 14.书 名:《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 者:索绪尔(F.de Saussure) 分类号:41.1/S259c/1999 15. 书 名:《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 enology)》 作 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 分类号:15.1872/H972s/1999/Y 16.书 名:《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 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分类号:16.03/W831a/1999/Y 17.书 名:《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分类号: 16.03/W831a/1999/Y 18.书 名:《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分类号: 15.1874/H465e/1999 19.书 名:《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分类号:42.23/H465/1999/Y 20.书 名:《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作 者:萨特(Jean-Paul Sartre) 分类号: 15.1363/S251h/1999/Y 21.书 名:《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 作 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分类号: 11.258/G123/1999/Y 伦理学: 1. 书 名:《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17/A717/1999/Y 2.书 名:《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分类号: 17/S642/1999/Y 3. 书 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 分类号:15.1343/R864d/1999/Y 4. 书 名:《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 17.031/K16/1999/Y 5. 书 名:《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 作 者:康德(Kant) 分类号:17.031/K16/1999/Y 6. 书 名:《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 作 者:摩尔(G.E.Moore) 分类号: 17/M822[2]/1999/Y 7. 书 名:《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 作 者:罗尔斯(John Rawls) 分类号: 35.175/R261a/1999/Y 8. 书 名:《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作 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 分类号: 31.2503/N961/1999/Y 宗教学: 1. 书 名:《忏悔录(Confessions)》 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分类号:49.604545/A923/1999/Y 2. 书 名:《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作 者:马蒙尼德(Maimonides) 分类号:49.77/M223/1999/Y 3. 书 名:《路德基本著作选(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作 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分类号:49.62/L973/1999/Y 4. 书 名:《论宗教(On Religion)》 作 者:施莱尔马赫(F.D.Schleiermacher) 分类号:49.62/S341/1999/Y 5. 书 名:《人的本性及其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作 者:尼布尔(R.Niebuhr) 分类号: 49.62/N665/1999/Y 6. 书 名:《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 作 者:奥托(Rudolf Otto) 分类号: 49.62/O-91/1999/Y 7.书 名:《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 作 者:卡尔·巴特(Karl Barth) 分类号:49.62/B284/1999/Y 政治学: 1. 书 名:《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分类号: 31.42/A717/1999/Y 2. 书 名:《君主论(The Prince)》 作 者: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 分类号:31.03/M149/1999/Y 3. 书 名:《利维坦(Leviathan)》 作 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 分类号:31.55113/H682/1999/Y 4.书 名:《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 者:洛克(John Locke) 分类号:31.55114/L814/1999/Y 5. 书 名:《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Vol.1, Vol.2 作 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 分类号:34.031/M779/1999/V.1-2/Y 6. 书 名:《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Vol.1, Vol.2 作 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分类号:32.563/T632/1999/V.1-2/Y 7.书 名:《代议制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作 者:穆勒(Mill) 分类号:31.25/M645/1999/YHayek) 8. 书 名:《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31.289/H417/1999/Y 9. 书 名:《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分类号: 35.5631/H217/1999/Y 经济学: 1.书 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intothe Nature and Ca 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Vol.1, Vol.2 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分类号:27.443/S642/1999/V.1-2/Y 2. 书 名:《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Vol.1, Vol.2 作 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分类号:27.4447/M367p[8]/1999/V.1-2/Y 3. 书 名:《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Vol.1, Vol.2 作 者: 庇古(A.C.Pigou) 分类号: 27.4447/P633/1999/V.1-2/Y 4. 书 名:《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 者:熊彼特(Schumpeter) 分类号:27.444/K44/1999/Y 5. 书 名:《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作 者:萨缪尔森(Samuelson) 分类号:27.44481/S193/1999/Y 6. 书 名:《货币数量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 y)》 作 者:弗里德曼(Friedman) 分类号:27.444931/S933/1999/Y 7. 书 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 作 者:威廉姆森(Williamson) 分类号: 27.44491/W731/1999/Y 社会学: 1.书 名:《论自杀(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作 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 分类号:33.698/D963/1999/Y 2.书 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 者:韦伯(Max Weber) 分类号:49.21/W375/1999/Y 3.书 名:《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作 者:席美尔(Georg Simmel) 分类号:29.75/S592a/1999/Y 4. 书 名:《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作 者:曼海姆(K.Mannheim) 分类号: 33.61/M282/1999/Y 人类学: 1.书 名:《金枝(The Golden Bough)》 作 者:弗雷泽(James G.Frazer) 分类号:49.9/F848/1999/Y 2.书 名:《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作 者: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分类号:33.715491/M251/1999/Y 3.书 名:《种族、语言、文化(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作 者:鲍斯(Franz Boas) 分类号:33.7/B662/1999/Y 法学: 1. 书 名:《古代法(Ancient Law)》 作 者:梅因(H.Maine) 分类号:34.9/M225[5]/1999/Y 2. 书 名《法理学讲演录(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Vol.1, Vol.2 作 者:奥斯丁(J.Austin) 分类号:34.031/A936(5)/1999/V.1-2/Y 3. 书 名:《法律的社会学理论(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作 者:卢曼(N.Luhmann) 分类号::35.19/L951a/1999/Y 4:书 名:《法律社会学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 gy of Law)》 作 者:埃利希(E.Ehrlich) 分类号:34.031/E33/1999/Y 5. 书 名:《法律、宪法与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分类号:34.031/H417/1999/Y 6. 书 名:《纯粹法学理论(Pure Theory of Law)》 作 者:凯尔森(H.Kelsen) 分类号:34.031/K29/1999/Y 7. 书 名:《法律之帝国(Law's Empire)》 作 者:德沃金(R.Dworkin) 分类号:34.031/D993/1999/Y 8.书 名:《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作 者:波斯纳(Richard A.Posner) 分类号:34.038/P855/1999/Y 历史学: 1. 书 名:《历史(The Histories)》 作 者:希罗多德(Herodotus) 分类号:21.1223/H559/1999/Y 2. 书 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Peloponnesian War)》 作 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 分类号:21.1223/T532/1999/Y 3. 书 名:《编年史(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 作 者:塔西陀(Tacitus) 分类号:21.1225/T118/1999/Y 4. 书 名:《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Vol.1, Vol.2 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 分类号: 49.62/A923c/1999/V.1-2/Y 5. 书 名:《历史学:理论和实践(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作 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分类号:21.03/C937/1999/Y 6. 书 名:腓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Vol.1, Vol.2 作 者:布罗代尔(F.Braudel) 分类号:21.176/B825/1999/V.1-2/Y 7. 书 名:《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Vol.1, Vol.2 作 者:汤因比(A.J.Toynbee) 分类号: 21.03/T756/1999/V.1-2/Y
作者: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8
简介:本书是西方“史学之祖” 希罗多德撰写的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的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历史》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译序 第一卷 克丽奥 第二卷 优特尔佩 第三卷 塔莉亚 第四卷 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 特尔普西科瑞 第六卷 爱拉托 第七卷 波琳尼娅 第八卷 乌拉尼娅 第九卷 卡利奥佩 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要目索引 译后记 地图目录 一、巴比伦城 二、波斯帝国 三、斯基泰亚 四、希罗多德笔下的非洲 五、爱琴海地区 六、马拉松战役 七、德摩比利(温泉关)之战 八、萨拉米斯之战 九、普拉提亚之战 -------------------------------------------------------------------------------- 后记 本书译者在即将完成译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的时候,又接到了译注希罗多德《历史》的任务。时光如梭,寒暑三易。这期间,译者在缙云山麓、嘉陵江畔的小屋里,日夜兼程、专心致志地从事着这项艰苦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如今我终于忐忑不安地呈上了这份答卷,敬祈海内外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希罗多德自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的著作是西学名著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亚细亚特别是西亚、北非、希腊以及东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文明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千多年来,后世学界对于希氏的学术成就一直争议不断,对其评价分歧颇多。希罗多德有生活在西亚、生活在波斯帝国境内甚至是作为波斯帝国臣民的背景;而他又是一位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见解并且是极富探索精神的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后世某些西方学者对他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 译者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希腊历史文化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也发表过40余篇相关的论文,数年前也主持译注了修昔底德的著作。然而,这些艰苦的工作非但没有使我退缩,相反,它一方面更加激起我探索希腊文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几分把希腊的文明成果和正确知识介绍给中文读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希腊文明,译者虽然做过一些思考和研究,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初学者。因此,译者目前的基本想法依然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有关希罗多德著作的正确知识,介绍给广大的中文读者。 近代以来,国际古典学者对于希罗多德著作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出版过许多精深的研究成果。关于希罗多德著作的西文译本、注释本以及相关论著难以胜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参考了《劳易卜古典丛书》希腊文版以外,还参考了以下著作。 中国学者对于希罗多德其人其著的译介工作始于19世纪末。新中国建国以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由王以铸先生翻译的全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5年第9次印刷),2005年版重印本除了把原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以外,译文的正文和1959年版只字不差,因而可以说,这个译本依然完全保持20世纪50年代的原貌。正如王以铸先生所言,“我介绍此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①然而,近50年来,国内外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甚至汉语语法和词法在这期间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学界对希罗多德其人其著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们在译注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介绍,以适应学术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王译本是多年来中文读者所惯用的译本,因此本书译文凡是明显与王译本不同的地方,我们大都加以注明,以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另外,王敦书教授的选译本,精选了第7、8卷的部分内容,加上了小标题,译文准确、流畅、典雅、传神,是译著中的精品。它作为《外国史学名著译介》之一种,②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我的老师孙培良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古代波斯史专家,通晓古波斯语以及多种现代西语,对古代西亚、中亚历史文化以及中西交通史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曾经认真研读过希罗多德《历史》多种外文本(如笔者手头有其读过的罗林森之英译本及4卷本的注释本),并留有不少的批注(实际上是其研究心得)。另外,国内的西方史学史专家,特别是张广智教授、郭小凌教授、杨俊明教授、陈德正教授、陈新教授等的研究成果,译者也曾予以认真学习和借鉴。译者在译注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以上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我们注意到,希罗多德的著作不仅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以及一些业余爱好者的关注。其中有一位笔名“静斋”的学者,他在两年(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的时间里,先后在自己的博客(http://liptontea.bokee.com)上连续发表“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25篇以及其他相关讨论文章,累计字数估计超过40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就希罗多德著作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静斋”先生广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都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注释,主要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罗译本”的注释,由于数量最多,因而没有特别加以注明;二是译自“哥译本”的一些注释,注明为“哥译本注”;三是译者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工具书和自己所接触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编撰或者编译而成的,其中也多少包括译者的一点点读书心得,还有一些不同译本的不同译法,以及英译者、汉译者的一些明显的误译等等,皆以“译者注”标出。译者希望这些注释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内容。书末的索引,主要根据哥译本、罗译本和正文内容编译的;书末的综合年表,收录了公元前4世纪末以前希腊以及古代近东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这样,也许可以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些许方便。原著中的度量衡,特别是长度单位,大都换算成为公制,以求更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此外,本书的9幅地图,均采自于r.m.胡特琴斯总主编:《西方世界名著》(r.m.hutchins,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world),(第6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15~324页。 顺便说一下,就我们目前的学术国情而言,外国名著和史料的移译工作依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按照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译著似乎是不在“学术成果”之列的。这自然又给我们的工作平添了几分难度。事实上,拙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出版,在学界受欢迎的程度实在出乎译者意料之外,而这又增强了我加倍努力的信心。译事之难,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理解的。这一点,我的同窗好友、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在《封建社会》中译本的“译后赘语”中有精彩的高论。①话虽如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凡是有利于发展学术、提高学术水平的工作,都应当义无返顾地去做,而且要全力做好。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 西方翻译理论 : 从希罗多德到尼采 /
简介: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是一位多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学术观点新颖,文字犀利,在译学问题上常有别出心裁的论述。本书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翻译史研究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研究领域迄今引用最频繁的作品之一。可以说,在涉及20世纪之前的西方翻译理论文献研究方面,无论从书的篇幅和内容覆盖面,还是从历史跨度和所涉人物范围,这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相关领域里迄今最为完整、最有参考价值的英语读本。
简介: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以希波战争为主体,插叙大量史事及资料,实际上成为对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历史》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随后集中记述了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搭配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作者: 张国刚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形态。其中,后面几种文明在政治、宗教、语言等方面都曾经有比较密切的关联,唯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以大航海时代为契机的中西初识,才具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礼仪之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传教士们在远东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使“异端”或那些还处在泛灵主义或图腾崇拜的“野蛮人”皈依,而是要面对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她迫使天主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文化反思。,无论是利玛窦的调和策略,还是索隐派对中,国经典密码的解读,或者是耶稣会士反对派的攻讦,都折射出西方文明面对传统中国的独特文化韵味所发生的认同危机。这个问题的本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礼仪(术语问题、祭祀问题)的范畴。 我们可以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中国语言问题。《圣经,创世记》第十一章说:上帝造人时,人类都讲同一种语盲。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其遗址据说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建造城塔,以显示人类的力量,所建造的塔直指云霄,被称为通天塔。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十分可怕,于是使用法力把人类分散在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以阻止其互相沟通o《创世记》属于《摩西五书》之一,是犹太教最早确立的圣书正典,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四世纪由四种不同的底本资料缀合而成。大约比希罗多德的《历史》要晚一百年左右。其实寻找初民语言的故事比《圣经》的历史还要早。希罗多德就讲过古代埃及法老寻找初民语言的一个实验。一位名字叫撒姆提齐(Psammetich)的古埃及后期的一位法老相信,新生婴儿之间如果不受当代人的语言影响而互相说话,那么他们嘴里讲出来的一定是上帝所教给的初民语言。于是,法老下令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开来,交由牧羊人独自护养,任何人不得与婴儿说话,否则被处以极刑。两年以后,到了孩子该说话的年龄,法老下令停止给孪生婴儿喂食,他相信饥饿将迫使婴儿开口,说出来的就将是人类最初的语言。结果,观察者向法老报告说,婴儿说出的词汇很像斯科特语中的“面包”。法老大喜,宣布斯科特语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十三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被试婴孩不幸死去。在《圣经》知识主宰的世界里,寻找初民语言长期以来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十六世纪以后的一们艮长的时间里,当欧洲人接触到中文的时候,关于中文起源于什么,是否上帝所造的初民语言,是否具有理性的逻辑语言、哲学语言这些问题曾经是欧洲知识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又比如中国历史纪牢问题。从门多萨、曾德昭,到卫匡国、柏应理,中国编年史知识陆续传播到欧洲。十七世纪欧洲学者对此的最大困惑是,它居然比《圣经》里的历史还要古老!于是,围绕着中国上古历史是否有悖于《圣经》的编年学问题便闹得沸沸扬扬。耶稣会士们向欧洲介绍的中国古史体系引起了西方教俗世界对自己所熟悉的这个世界的认同危机,其震动可想而知。有人怀疑它,有人拒绝它,也有人接受它。当时已经有学者勇敢地利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年提出“亚当之前人类说”的假设。当然主要的观点还是在调和中国古史与《圣经》体系的矛盾。有学者采用《七十子译本圣经》来讨论诸如“世界的寿命”这样的问题。因为《七十子译本》可以将迦勒底人、埃及人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年与《圣经》的年代体系调和起来。此外,还有孔子道德哲学的问题,在十七~十八世纪急剧变化的欧洲社会,中国道德哲学也引起莱布尼茨、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时代旗手的纵情欢呼。 总之,通过晚明到清前期三百年间(1500-1800)中国与欧洲的文化接触和交往,传统中 国作为一个辅助因素动摇了西方以《圣经》为代表的世界体系,在这里,“传统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在参与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构建过程。在后来的岁月里,中国因素虽然逐渐退潮乃至烟消云散,但是,“初识”时代的印记总是如此地深刻,对于迄今为止的西方中国观仍然有持久的影响。 如果着眼于“传播”这个环节而暂时不考虑传播的后果,那么十六-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往可以被看作一部以来华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交流史,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传教士以及来华商人和使节这些辅助渠道。 这个时期的中西交往是伴随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而展开,但中欧间也是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交往,没有牵扯主权与政治利益,欧洲人的殖民者形象在中国沿海尚未有清晰表现。欧洲的商船和战舰远航各地,也到了中国海岸,未知中国虚实的西方战舰不敢贸然侵扰中国,此时的欧洲人慑于中国多年前已流传出去的盛名而只希望和平地与中国开展贸易,并屡屡派遣使团想要争取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基本上可以说一事无成。中国人对远洋外夷明显缺乏兴趣,只是据守自己的海岸和几个港口与欧洲商人和各朝贡国商人进行一年一度的贸易,多少怀着恩赐的心态懒洋洋看他们运走一船船丝绸、茶叶、瓷器、漆器。中国商人与港口官员面对这些语言、服饰、相貌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欧洲人,除了例行公务之外,也许并没有被激发起多少求知欲。相反,来华的欧洲使节们对中国的山河草木、风土人情却兴致盎然,在来去京城的旅途中记录下许多见闻与评论,结果成了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重新撩拨欧洲人对中国生发浪漫情怀和无限遐想的触媒。就连那些没到过中国而只在中国周边地区活动的欧洲旅行家,也忙不迭把自己道听途说的中国印象纷纷呈现给欧洲读者,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满足足迹未至东方的同胞们的好奇心。推波助澜的是一船又一船在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或伦敦上岸的瓷器、丝绸、漆器、茶叶等中国商品,它们展示出一个可看、可摸、可以感觉和品尝的光彩眩目、缤纷绮丽的中国。就这样,中国的美丽富饶和强大在十六世纪已经深入欧洲人的心,而且传闻中这还是个文化发达的国度。十六世纪末博学而又受人尊敬的耶稣会士进驻中国,然后向欧洲同胞宣布,他们可以见证中国的确文明昌盛。从此,他们在一个因物质文明发达而令欧洲大众目迷五色的中国形象之上又推出一个令欧洲知识分子兴奋不已的拥有高水平精神文明的中国形象。 使节与商人的限制在于,他们无缘深人中国并长期居留,不懂中国语言也看不透中国文物。耶稣会士则以其非凡的创造精神克服了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态度,通过将天主教与孔子儒学进行一定程度的附会而赢得中国士人的尊重与承认,又通过对中国礼仪习俗的一定容忍而免除了自己被目为中国社会秩序及法律的反对者与破坏者的危险。于是在一个对外国人防范多于欢迎的时代里,他们成为唯一获官方许可在中国内地自由活动的外国人群体。这种特权以及他们主动积极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态度,不仅使他们在中国赢得比其他宗教修会大得多的传教成果和势力范围,也使他们成为向欧洲全面和深入介绍中国文化的先驱,同时也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先驱,亦即充当着晚明前清中西文化交往的主要媒介。 然而耶稣会士的活动几乎从头至尾被笼罩在礼仪之争的阴影中,他们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方法为他们带来莫大荣耀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礼仪之争这一沉重负担,所以这一段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交往也不得不深深烙刻下礼仪之争的痕迹。事实上,随着礼仪之争被禁,这段中西文化交往也便趋于停滞,到1775年解散耶稣会的命令传到北京时,此次中西的直面接触已然了结。1793年10月,在华最后一位耶稣会士钱德明去世,象征性地落下了这场耶稣会士为主导的中欧交往的帷幕。差不多同时,英使马戛尔尼访华,仅从时间上看,似又接续起中西交往的脉络,然而这实在已是一个性质有重大差别的新交往故事的序曲。
作者: 洪佩奇,洪叶 编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8-1
简介: 赫拉克勒斯(Heracles),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之一。主神宙斯(Zeus)与阿尔克墨涅(Alcmene)之子,因其出身而受到宙斯的妻子赫拉的憎恶,后来他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伟绩,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他死后灵魂升入天界,众神在商议之后认同了他的伟业,他和父亲一样被招为神并成为了星座。本书是《西风丛书希腊神话故事》之一,本系列共12本,第一期推出4本。本系列以《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荷马史诗》为基础,融合《神谱》《变形记》《书藏》《希腊罗马名人传》、希罗多德《历史》,以及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等相关经典,为读者梳理、呈现最忠实于原典的希腊神话故事。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作者: (英)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著;刘从德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3
简介: "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后期,一开始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论。原因就在于它主张介入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因而导致了学界的特别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缘政治学在德国深深卷入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涉足其领土扩展政策的合理化和计划的制定,以及使纳粹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宣传合法化。基于此,二战后的德国地缘政治学说(Geopolitik),连同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武库中的其他内容统统遭到唾弃。这必然会对这一主题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此种境况殃及了整整一代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地理学与政治学界的第一代重新启用地缘政治学,并把它带回到国际论坛的核心地位。在说明它与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密不可分,他将地缘政治学说引进其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正是由于基辛格的认可,地缘政治学,连同其形容词"地缘政治的",很快进入了美国已确立的政治和国际关系词汇中;在法国、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地缘政治学由拉考斯特(Yves Lacoste)领导的一支新的政治地理学派予以了重新介绍,这集中反映在《希罗多德杂志》(Hèrodote)中,而也正是当地缘政治学重新获得其学术资格后,才在法国进入了一般的政治词汇中。此次重新启用涉及追溯其纳粹之前的源起,因而能够对其学科地位进行全面的再评估。其结果在于,它不驻拓展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范围,而且也使进一步探索政治学与地球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这是研究当代世界问题的主题之一。政治科学与地球科学交会于地缘政治学,它所释放出的崭新光芒成为了增添其合法性的要素之一。因此,它已变得与"传统的"政治地理学截然不同,这并非是因为其客观性的问题,而是缘于其内容、方法论和宗旨的真正差异。如果说地缘政治学确实值得冠以"新"字,那么这个复合词的两部分实际上意味着其一贯所为。因而其实践的中心目的在于"拯救地缘政治学之传统",为此必须将之与国家及其政策分离开来。?? 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图,其方法则包含于对其特性的考证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现象和滋生其形态的过程。地缘政治分析被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要探视空产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异性的观察;最后是将地缘政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从而确立对其全部特征的判断。这就是世界政治地图,其显现出的内涵构成了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最终研究阶段及根本目的。地缘政治观的"内涵",包括了对总体上谓之"秩序"所赋予的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的探究。关键问题是,这种对秩序的探究受制于客观的因素,并不像过去经常发生的发生的那样始终构成对特殊国家空间利益的长久抑制。这就是地缘政治学为了全球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些特殊部分的利益而"再生"的根本。
简介: 《工作与时日·神谱》内容简介:赫西俄德是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以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闻名于后世。众所周知,荷马只是古代以弹唱英雄史诗谋生的盲歌手的代名词;《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乃是依据民间流传的歌唱英雄业绩的许多短歌编写而成的。它们的真正作者是民众,是一个民族,是许多代人。赫西俄德则不同,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工作与时日》、《神谱》等也被认为是他的个人作品。 <br>赫西俄德是古希腊的第一位个人作家。他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据希罗多德在《历史》第2卷53段估算,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中叶。但是,12世纪拜占庭的诗人兼学者杨尼斯?泽泽斯在《生平》中引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认为赫西俄德只比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早一代人,这样就不能早于公元前7世纪了。两家意见相去甚远。至于古代的其他史家和学者,提到赫西俄德的虽然还有很多,但都没有言及年代。近代以来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赫西俄德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在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这和《工作与时日》中反映出来的社会面貌是相符的。赫西俄德出生于中希腊波俄提亚的一个农民家庭。据《工作与时日》633行以下诗句可以知道,他的父亲原是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移民地库麦(Cyme)城人,种田之外常常驾船出海从事海上贸易,后为“可怕的贫穷”所迫,迁居希腊大陆波俄提亚(Boeotia)的阿斯克拉村(Ascra)。地近神话传说中的文艺女神缪斯悠游的赫利孔山,属塞斯比亚(Thespiae)城邦管辖。他在这里垦荒种地,放牧牲畜,农闲时节或许还像从前一样驾船出海做点生意,就这样靠勤劳和节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大概成了一个小康之家,生了两个儿子,即赫西俄德和佩耳塞斯。《工作与时日》37~39行告诉我们,老人死后两兄弟分割遗产,佩耳塞斯靠贿赂塞斯比亚的巴西琉斯(王爷)“获得并拿走了较大的一份”。此后,佩耳塞斯由于游手好闲或奢侈享乐,终于变穷了,来向赫西俄德乞求救济或企图再次挑起诉讼。《工作与时日》这首长诗便是诗人在这一境况中受到刺激开始创作的,既为了训诫兄弟,也用以劝谕世人。至于赫西俄德本人,根据《工作与时日》以及《神谱》(我认定它是另一作者的作品)22行,可以相信,他在分割遗产之后一直过着一个农民和牧人的勤劳朴素的生活。他和父亲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生活安定,一直守在家乡,“从来乘船到过宽广的海域”。有关他生平的其它事迹,我们只知道一件事,即,他曾去过欧波亚(Euboea)的卡尔克斯城(Chalcis)参加安菲达玛斯的葬礼竞技会,在诗歌比赛中获奖,得到一只三脚鼎。他把它献给了赫利孔山上的缪斯女神,以感谢她们给他智慧,指引他走上诗歌创作的光荣道路。关于这次比赛还有如下的一些细节被传留下来。(一)泽泽斯在《生平》中记述道:那些主张赫西俄德和荷马同时代的人报导,在欧波亚王安菲达玛斯逝世时,这两位诗人进行了比赛,赫西俄德取得了胜利。评判委员会主席、死者的兄弟潘尼得斯把奖品判绘了赫西俄德,理由是,他教人以和平和勤劳,而荷马教人战争和残杀。(二)公元2世纪的地理历史家波舍尼阿斯在《希腊游记》中说,他那个时候还可以看到赫西俄德在卡尔克斯赢得的那个三脚鼎陈列在赫利孔山上。
作者: (法)马尔克·拉格朗日(Marc Lagrange)著;朱江月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4
简介:马尔克·拉格朗日编著的《葡萄酒与大海》讲述了葡萄酒如何漂洋过海,走遍世界。从可以看到万艘航船的希罗多德到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再到那些辉煌的葡萄酒航运港口,作者将葡萄酒文化和其浪潮在全世界的发展做了精彩描述。然后作者传述了那史诗般的跨越大西洋之洋,那段时期仿佛所有的力量都聚集在一起,促使葡萄酒走向世界。作者在书中评价道,葡萄酒是最好的良药、美食以及建立外交关系时的礼物。在书中还提到这样一片神奇的葡萄园种植地,葡萄藤高高架起,遥望远处的大海,成熟的葡萄挂在枝藤上,享受着大海中的咸咸的海水的味道。
作者: 苏梦薇编著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简介: 提及古埃及这片古老的土地,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那神秘的古文明,她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和感叹。 从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50年中的5000多年里,古埃及文明都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美国的一位埃及学家莱昂内尔•卡森说过: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于诺萨斯建造宫殿之前的1000年,在以色列人追随摩西摆脱奴隶身份之前的几百年,古埃及已经是一个大国。当意大利半岛的部落民族还在台伯河畔结草为庐的时候,古埃及已经繁荣昌盛。2000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人看古埃及,就已经有点像现代人凭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废墟了。从那时起,巨大宏伟的金字塔就已经矗立在尼罗河两岸,俯视着整个世界。直到古埃及文明消失了很久很久,古希腊的学者们还在扼腕叹息地探讨古埃及的衰落,古罗马的统治者还对古埃及的方尖碑感到震惊,并且把它们运到罗马的广场上安放。 埃及古文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它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神秘:留下了金字塔,留下了木乃伊,留下了方尖碑,留下了那么多的神庙,留下了那么多我们现在不可理解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书写出来的铭文。那么这一切都让后人在一次次地思索,它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它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建造那么大的金字塔,究竟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这样对后人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吸引,这个吸引,并不是从现代才开始的,从很古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比如说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已经对埃及有了很浓厚的兴趣了。希罗多德在他写的历史里边有大段的关于埃及历史方面的内容,给我们后世也留下了很多可以借鉴的资料。不管它可信不可信,至少它告诉我们,古埃及文明值得后人去探索。除了这些古人,大家恐难以想象拿破仑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有着奇妙的联系。那就是他率军跟英国打仗时,打到了埃及之后,他的士兵在罗塞塔这个地方挖战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碑,就是这块碑,后来命名为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有三种文字在上面,最上面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类似的发现在古埃及还有很多,如古埃及的壁画、雕刻等等都是古老文明的见证。 古埃及的魅力在于她对于自己文化的不遗余力的昭示,从吉萨的金字塔、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和国王谷的王陵到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这些遥远的建筑至今还在顽强地向人类和自然展示它们的存在和继续存在的意义。虽然古埃及的历史终结了,但是,我们现在还能通过古埃及人留下来的文物和文字对那段辉煌的文明进行探索。
简介:《历史》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服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而插笔叙述退居次要地位。总的看来,不少材料是硬凑到一起的。 《历史》传世钞本有十几种,大多是十到十五世纪时的。全书传统分为九卷,每卷各冠以一位缪司女神的名字,因此后世又把它称为《缪司书》。这种分法大概出自后来编订些书的亚力山大里亚学者之手,未必是原书的本来面貌。 译者介绍些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力避烦琐,而以简要为原则,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本书所述历史事件都是公元前的事,为了简明起见,译注中年份都不再注明“公元前”了。
作者: (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著;侯毅编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8
简介:《经典通读(第2辑):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经典通读(第2辑):历史》全书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用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与其说它是战争史,也许称它是本文化史更贴切些,作者兴趣之广,研究至深,实为读者惊叹。
作者: 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著
简介: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是当代西方译学界一位相当活跃、也相当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其研究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且少受任何理论流派的约束。罗宾逊著述甚丰,著有《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何谓翻译?》(What is Translation? 1997)、《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dus to Nietzsche,1997)、《翻译与帝国》(Translation and Empire, 1997)、《成为一名翻译家》(Becoming a Translator:an accelerated course,1997)、《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 2001)等近十本与译学理论有关的著作。此外,他还编写过不少词典、教材和文选。目前已绝版的《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s Turn,1991)是他在翻译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著作。
作者: 【日】冈田英弘 著, 陈兴慧 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2016年2月
简介: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Plato)著
简介: 片断: 女士们、先生们: 我谨代表西门子基金会,热烈欢迎诸位光临我们的“古希腊思想家及其文本”系列讲座的第六讲,今晚的主题是柏拉图的《会饮》。在许多方面——就演讲者、基金会以及我本人而言——今晚都将不同寻常,我仅希望诸位对此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首先,我们今晚邀请的演讲者不同寻常。我可以保证,此次演讲不仅富有启发性,充满思想火花,而且十分严谨、深邃。我们热烈欢迎今天的演讲者伯纳德特(SethBenardete)的光临,他肯定不会让诸位失望。伯纳德特先生迄今为止出版的有关柏拉图的著作,即使保守地讲,都充满思想火花,富有启发性,严谨而深送。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这样评价年轻时的伯纳德惊“要超过伯纳德特几乎不可能”。——我相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伯纳德特在解释和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悲剧、荷马、赫西俄德或者希罗多德时,总是领先于其他研究者,站得最高。自那以后,几十年过去了,世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现在面对的柏拉图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是,这个事实没有什么改变:伯纳德特依然站在最高层次上与柏拉图对话——对于柏拉图的了解,同时代人中几乎没有谁能与之相比。现在,依然没有谁超过他。要超过他,首先需要极为敏锐的倾注力。伯纳德特的解释一再出现新颖而令人惊奇的转向。他的重要论述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任何渲染和修饰,甚至经常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告诫。与文本深入接触的结果,仅仅是交替出现的各种一闪而过的评价和观察,然而,在读者或者听众眼中,最终将会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整体印象——读者自己会带着预期把某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或者自己引申出字句暗含的意义,总之,读者将亲自主动参与(柏拉图的)对话过程。 为了使这一参与变得更为容易,我想首先回顾并简单介绍一下柏拉图的《会饮》中的对话者,今晚,伯纳德特与柏拉图的对话将会涉及到他们。为此,我将借助弗尔巴赫(AnselmFeuerbach)的一幅重要的油画作品——“柏拉图的宴饮”,在座各位都拿到了一份非常小的复制品。你们不必担心我所说的内容会不必要地与伯纳德特将要详细阐述的重复,我也不会与艺术史家来讨论与“柏拉图的宴饮”(Plato’sBanquet)主题不相干的解释。这一内容本身自成一个主题,足够我们讨论整整一个晚上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赫西俄德的《神谱》《田功农时》,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依旧响彻耳际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从终究难逃命运魔掌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展开来的希腊哲学,从宙斯、狄奥尼索斯的神话传说到留存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希腊雕塑……古希腊的一切,惠及所有人。 本书收入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的精彩文章,从政治、哲学、艺术、戏剧等15个独特视角,深刻解析古希腊之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作者: 【美】克里斯蒂?马克拉奇斯(Kristie Macrakis)
简介: 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马克拉奇斯以翔实的资料追溯了从古希腊至今关于隐形墨水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希罗多德笔下的木板覆蜡保密法到乔治•华盛顿的革命战争,再到间谍之战的殊死搏斗,隐秘的交流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战争的结局、爱情的归宿以及无数政治领袖的命运都依赖于幕后的科学家。整部历史,精彩又神秘。(附录了在家自制隐形墨水的实验和配方,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妨一试,非常有趣。)
作者: 韩震主编;章伟文[等]编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塑造着人类的存在形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争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讲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有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内容从古希腊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开始,一直论述到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历史观念,领悟这些观念所凝结的历史智慧,对于人们的历史性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