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 项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结果
Cost accoun
作者: 乐艳芬主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本教材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和学习目标:每一章开头都列示了弓l言和学习目标,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本章主要内容的注意。 2.同步思考题:每一章的内容中都有同步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扎实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3.关键术语:本书在每章的结尾处都列出了中英对照的本章关键词,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每章的关键内容,又便于学生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 4.讨论题:每章后面都附有讨论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或解决方案。目的是弓l导学生通过讨论有所领悟,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王克强,赵凯,刘红梅主编
简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学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编者认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讲解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第二层次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资源环境产权理论、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第三层次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的次一级基本理论(资源环境税、资源环境投融资、资源环境贸易、循环经济等),第四个层次是资源环境专题(土地资源经济、林业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等)。《公共经济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解来安排内容的。
Labor economics
作者: 皮埃尔·卡赫克(Pierre Cahuc), 安德烈·齐尔贝尔博格(Andre Zylberberg)著;沈文恺译
简介: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生教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汲取了现代劳动经济学各重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精华。《劳动经济学》是该学科惟一适用高年级研究生的教材,并将得到广泛使用。此书因其旁征博引,资料新颖的特点而将被证明是一本对于劳动经济学实践者来说不可多得的读本。 本书既援引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又注重理论推导。此书的理论推导反映了劳动经济领域最近30年发生的深刻理论重构。本书的作者在一个统一的教学框架内阐述了劳动经济领域的新发展。他们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模型,并且辅之以条理清晰的教学分析,然后数学附录中指导出大部分结论。本书的教学附录是理解书中数学模型的有用工具。
微观经济学
作者: 龚治国主编
简介: 本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1、内容全面。教材结构采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结构,即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 2、易教易学。每章包含以下几大内容:学习目标、热点问题、简要总结、复习思考题、案例讨论。 3、理论与案例结合。每章都安排了大量的案例及经济实例,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 4、涉猎广泛、开拓视野。本教材在部分章节介绍了对经济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生平及其学术研究,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以增强其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财务报表分析
作者: 何韧编著
简介: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内容和作用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资料 第三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二章 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分析 第一节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 资本结构分析 第三节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三章 营运能力分析 第一节 营运能力分析概述 第二节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四章 获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获利能力分析概述 第二节 收支项目分析 第三节 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四节 销售毛利变动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五章 投资报酬能力分析 第一节 投资报酬能力分析概述 第二节 投资报酬能力指标分析 第三节 杜邦分析法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六章 现金流量分析 第一节 现金流量分析概述 第二节 现金流量表的一般分析 第三节 现金流量比率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七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及特定指标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八章 其他相关财务分析 第一节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二节 杠杆系数分析 第三节 社会责任财务指标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九章 绩效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其确定方法 第三节 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第十章 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 第一节 会计操纵及其识别 第二节 财务预警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关键术语 思考题 专栏 专栏1—1 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专栏1—2 财务报表体系的形成 专栏1—3 财务报表基本分析框架 专栏2—1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 专栏2—2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专栏2—3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 专栏3—1 企业长期投资合理性分析 专栏3—2 发生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 专栏4—1 非经常性损益 专栏4—2 企业税金对盈利的影响 专栏4—3 企业收益质量恶化的预警信号 专栏4—4 分部报告和中期报告 专栏5—1 投资收益 专栏5—2 政府补助 专栏5—3 净资产报酬率的五因素模型 专栏6—1 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间接法 专栏6—2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专栏6—3 自由现金流量 专栏7—1 关联方与关联方交易 专栏7—2 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 专栏8—1 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因素 专栏8—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专栏9—1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的动因 专栏9—2 如何识别企业是否创造价值 专栏9—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 专栏10—1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操纵的防范 专栏10—2 分析性复核 附录 附录1 中国MN公司财务报表(本书案例计算资料) 附录1—1 MN公司资产负债表 附录1—2 MN公司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录1—3 MN公司现金流量表 附录2 财务报表指标体系一览表(中英文对照) 附录3 财务指标统计数据一览表 附录3—1 2004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全国国有企业) 附录3—2 2004年上市公司行业主要财务指标 附录3—3 1992—2004年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附录4 财务报表分析相关准则 附录4—1 企业会计准则 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附录4—2 企业会计准则 第31号——现金流量表 附录4—3 企业会计准则 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附录4—4 企业会计准则 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附录4—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1501号——审计报告 附录4—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 附录5 部分国家著名企业财务报表结构概览(中英文对照) 附录5—1 美国惠普公司财务报表 附录5—2 英国石油公司财务报表 附录5—3 瑞士雀巢公司财务报表 附录5—4 日本佳能公司财务报表 附录6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案例 参考文献
审计学原理与实务
作者: 王英姿编著
简介:《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新准则通用教材?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第2版)》是在总结国内外审计文献的基础上,参照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最新审计规范编写而成的,全书的写作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够了解会计报表审计的全貌,并能将之运用于实践。《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新准则通用教材?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第2版)》共分为十五章,着重介绍了注册会计师年度会计报表财务审计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第一章至第六章阐述的主要是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审计目标、审计过程、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等审计基础理论;第七章至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审计实务,具体内容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和审计报告等;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其他鉴证业务与非鉴证业务,包括财务报表审阅、验资、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执行商定程序等;第十四章阐述的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第十五章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新准则通用教材?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第2版)》的特点是尽量运用案例或数据来补充说明相关理论问题,并将一家虚拟公司(欣欣公司)20×5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来讲述审计理论与实务。此外,每个章节均附有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各章节的审计概念或实务。《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新准则通用教材?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第2版)》可以作为会计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实务工作者培训或自学的参考用书。
中级财务会计
作者: 汤湘希主编
简介: 本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总论,主要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财务报告概要,主要阐述财务报表的功能与会计信息的关系;第三章至十四章,系统阐述了引起财务会计要素变动的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第十五章,阐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金书内容从理论到实务,从日常会计核算到期末编制财务报表,从基本经济业务到财务会计领域的一些特殊问题的会计处理,由浅入深,层次展开、循序渐进。
内部审计报告模式
作者: 王霞,王镇蒙著
简介:《我国财务报告国际趋同性:内部审计报告模式》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财务报告及内部审计报告的国际化形式,同时介绍了《我国财务报告国际趋同性:内部审计报告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并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国内外内部审计报告模式的对比,对内部审计理论进行述评,发现现有的内部审计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如何使用内部审计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对国内外内部审计模式进了行了对比,重点集中于内部审计模式与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内部审计外包模式。另外,对产权、交易费用及契约成本与内部审超高频模式的产在系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内部审计模式形成的动因分析,从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分析企业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然而,企业权利分配契约的形式与有效性受到交易费用的影响。通过构建内部审计控制权理论,提出影响内部审计的开有成主要有企业控制权、控制权与索取权匹配模式和交易费用三个动因。 第四章内部审计划式形成的过程分析,利用影响内部审计形成的三个动因构建了内部审计形成博弈模型,在控制权、控制权与索取权匹配模式和交易费用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内部审计契约。特别是在外部投资者存在的情况下,解释了管理者、内部投资者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如何选择有利于自已内部审计契约。《我国财务报告国际趋同性:内部审计报告模式》依次设定基本假设,依据内部审计形成构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动态内部审计形成博弈模型,最后对博弈模型分别在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求解。博弈的均衡结果表明,作为希望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外部投资者、监管者和债务权人,当其使用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公司治理状态的一个信号进行分析、辨别时,内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公司治理状态有甄别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干扰的因素,即没有被甄别出来的公司可以通过模仿其他公司的行为获得好处。 在第五章对我国内部审计报告模式的实证检验部分,利用沪、深两市发行A股公司财务报告中对内部审计模式披露的信息模式及其他财务数据对内部审计模式形成动因和过程分析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探讨了对我国内部审计报告模式改进的建议,并在讨论研究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