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04 项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结果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作者: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尧,朱疆源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简介: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这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机能得到恢复。
Visual thinking
作者: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im)著;滕守尧译
简介: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主要内容: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Asthetische Theorie
作者: (德)阿多诺(Theodor W.Adoeno)著;王柯平译
简介:
川东水泥厂志
作者: 川东水泥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The art of the Tibetan architecture in China
作者: 杨嘉铭等著
简介:购买方法:点击“蓝色文字收藏品”或者“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购买说明:此书为绝版图书,售价高于原价作者:杨嘉铭等著 页数:140 出版社: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三洞珠囊
作者: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华诸子宝藏编纂委员会编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作者: (英)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著;江先春,沈弘译
简介:本书主要谈“宗教与诗”和“宗教与悲剧”,考察了悲剧产生的条件及其与宗教的关系,分析了宗教与文学艺术的相互影响。
Medicine in rural China:A personal account
作者: 陈志潜著;端木彬如等译
论衡
简介: 诸子集成新编,ISBN:9787220039089,作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华诸子宝藏编纂委员会编
陈染小说精粹
作者: 陈染著
简介:本书的内容包括:空的窗;时光与牢笼;嘴唇里的阳光;站在无人的风口;麦穗女与守寡人等。
现代大众传播学[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张国良著
简介: 作者简介: 张国良 1954年生于上海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1973-1976年、1985-1991年分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史系,获博士学位。 1981-1982年、1988-1989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研修。 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 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新闻大学》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
Design sice1945
作者: (英)彼得·多默(Peter Dormer)著;梁梅译
简介: 《1945年以来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观点,此观点把设计师看作一个团体的成员,从属于制度商、市场和消费者。设计被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的灵感发挥。这不是否认设计作为一种推动力的独立角色,而是它淡化了"自我表现"的重要性。 1945年以来,设计业迅速增长,发展机遇是重要的原因。设计师们在战后世界科技和制造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找到他们恰当的位置。不管市场什么是时候发生变化——例如,欧洲市场从黑色萧条到生机盎然——设计师也随之应变。设计师充当着变色龙的角色:只要需要,他们可以是时尚的设计师,企业形象的策划者,人机工程学家或环境保护专家。 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愿意通过某种方式被训练成为职业化的服务者。一些人变成了手工设计师——只是设计和制作他们想创造的东西。他们的委托人是那些富裕的收藏家和博物馆。
Art history and education
作者: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美)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著;宋献春,伍桂红译
简介:本书开头提了三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艺术史课?艺术史对教育不生有必要、有用吗?难道不能把这门学问交给“专家”搞吗? 这些问题既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给我们的机会。本书论述了艺术史提供的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激发直接参与。通过开设艺术史这门课,从各个时期和各种文化中人类精神的表现,我们可以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作者是斯蒂温·艾迪斯,就艺术中学科作了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第二部分的作者是玛丽·埃里克森,就如何能使艺术史成为美国青年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方案。本书主要是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编写的,但也欢迎包括学生家长、居民和学生在内的其他人阅读。
重读柏格森
作者: 李文阁,王金宝著
Aesthetics design art education
作者: 滕守尧著
简介: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那么,什么是审美经验?它的构成和特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产生它的心理态度是什么样子?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审美经验大致有下述六个特征:1、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引如此强烈,以致使人忘却一切优虑,专注于眼前对象。2、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象是在海妖的美色中陶醉了。3、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度,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4、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独有的。虽然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快乐,但那些快乐是来自于气味的嗅觉或味觉。而人的审美快乐则是源自于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和谐。5、虽然这种经验自于感官,但又不能仅归因于感官的敏锐。6、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
造就经济巨人和企业王国
作者: 阿哈默德·高勇著
The Tao and the Logos
作者: 张隆溪著;冯川译
卡耐基的说话教室
作者: (美)卡耐基著;林郁主编
《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人权
作者: 中国人权研究会编
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
作者: 邓绍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