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9 项 “���������������������,2007” 相关结果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 王寅著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并以此为主线,将定义中提及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对诸如感知体验、范畴化、认知模型(包括cm、icm、ecm、心智空间)、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识解等认知方式,逐一展开论述。 狭义认知语言追求用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个层面作出统一解释,包括语音、词汇、词法、句法、构造、乃至语篇(首次尝试运用这些认知方式来解释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本书还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扩展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作者: (英)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7
简介: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 主要观点及术语表 小结 剖析与讨论 研讨要点 个案研究 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 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 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更多>>
Pragma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 曾文雄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学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著作,它从语言哲学、语用学和译学相结合的视角开展跨学科翻译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西语用学哲学思想、中西语用学翻译观、语用学和语用学综观视野的翻译研究、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多元视角探索,其视角新颖,反映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建构语用学翻译研究体系,在语用学哲学思想、口译理论与实践、语用学翻译美学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走向等领域作了新的思考与尝试,在充实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内涵,克服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等翻译研究学派带来的混乱,促进翻译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均提出较新的见解。本书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术性、系统性、前沿性、可读性,兼顾理论建构性和批评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工作者、大专院校翻译学及外语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也可用作翻译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材。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学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著作,它从语言哲学、语用学和译学相结合的视角开展跨学科翻译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西语用学哲学思想、中西语用学翻译观、语用学和语用学综观视野的翻译研究、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多元视角探索,其视角新颖,反映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建构语用学翻译研究体系,在语用学哲学思想、口译理论与实践、语用学翻译美学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走向等领域作了新的思考与尝试,在充实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内涵,克服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等翻译研究学派带来的混乱,促进翻译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均提出较新的见解。本书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术性、系统性、前沿性、可读性,兼顾理论建构性和批评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工作者、大专院校翻译学及外语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也可用作翻译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材。
Writing for academic journals
作者: (英)罗薇娜·莫瑞(Rowena Murray)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运用最新的研究和理论,提供了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新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策略。它详细而艺术地揭示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它告诉读者好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并且解释好的论文是如何被写出来的。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步骤分明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很好地简化了写作过程,为我们克服写作障碍提供了有效策略。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change
作者: (南非) Roger Lass著;朱晓农,寸熙导读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简介: 语言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中变化。历史语言学是一门工艺,是语言学家在演变的结果上练习,为了能够讲述一个关于语言演变的连贯的故事。本书作者对历史语言学这门艺术的基础、历史语言学与其研究对象——语言的变化的互动,作了批判性的检查;并且以一些主要的哲学议题,诸如:本体论、现实主义、传统主义和解释,作为他讨论的背景。作者提出的问题包括:资料从何而来?资料的可信度如何?我们通常所使用的重构技术的经验基础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历史学家创造资料而不是接受资料?这个矛盾的结论就是:我们所使用的绘制历史图画的方法远比我们所要处理的资料要好的多。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关于语言的历史及变化的经典著作。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思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语义与语音、语法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它不但属于语言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科学、翻译学等学科。语义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它处于各种矛盾的思潮和各类学科的汇合处,是人类研究的焦点,因此无论是在西方的语义理论中,还是在我国的语义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众多,学派林立”的现象。 《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研究初探》主要从11个方面对中西方语义学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西方语义学家所述及的许多观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论述,而且有些观点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要早很多,论述要精彩得多,我国古代学者对语义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化翻译论纲
作者: 刘宓庆著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简介:文化翻译是刘宓庆翻译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属于其翻译学构架中价值论的研究范畴。作者对文化翻译系统和科学的探讨还表现在:宏观上,探讨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四大课题: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文化翻译表现论、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等;微观上,对文化意义进行了层次性的分级,结合语言对语言文化异质性进行了探源,探讨了文化意义的获得形式。本书共分八章,包括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文化翻译观念探新、文化与意义、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文化翻译的表现论。本书的一独特之处作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探讨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语用学纵横
作者: 冉永平,张新红编著
简介:《语用学纵横》共分十六章,汇集了35位年轻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第一章“语用学的发展(I)”和第二章“语用学的发展(II)”概述发展中的语用学现状与概貌,涉及语用与认知(认知语用学)、语用与社会(社会语用学)、语用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语用与二语习得(语际语用学)、词汇语用学、语用学与修辞学等,包括相关概念、研究对象、代表性成果等,并凸显语用学与近邻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第三章“语用意义的理论发展与识别”。第四章“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主要讨论含意推导中的非单调逻辑特征、话语构建的意向性以及因果复句的语用嬗变。第五章“语用含糊与刻意曲解”涉及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第六章“推理照应的语用分析”涉及推理照应的句法研究、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第七章“元语言的语用分析”讨论语用缓和及其语用功能。第八章“非信息探询疑问句的语用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特定语境中疑问句(主要是非信息探询功能的疑问句)的语用功能。第九章“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阐述语言中的模因现象,涉及模因的由来与定义、特点与类型,重点探讨语言使用中模因的传播、变异和形成的原因。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interpretation:a mod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ception aesthetics
作者: 朱健平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我们在动作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基本原理讨论翻译问题 时,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而且,翻译研究中的某些核心问题尚未进入诠释学派的研究视野。譬如,诠释学本身思想庞杂,派别林立,空间该用什么样的诠释学来指导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翻译即解释”这一古老的命题?翻译究竟是“从文本出发”还是“文本与译者的对话”承认“翻译即解释”是否就否认了翻译应该有标准?从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翻译又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事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翻译研究与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它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诠释学派。本书运用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紧紧围绕“翻译即解释”这个命题,对“翻译即解释”的基本内涵、翻译解释的基本特征、翻译中理想的解释度和现实的解释度、翻译中解释的结果与解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讨论。
语用学采撷
作者: 熊学亮,曲卫国主编
简介: 语用学博大精深,涉及面广,且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本书汇集了语用学研讨会上发表的精典论文,对关联理论、语境、语用推理、话语分析、认知、礼貌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讨论。书中内容具体包括: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语用认知模块性问题、“国际交流语用学”的学科特征、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被判违宪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等。
Contrastive study o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nguistics
作者: 俞允海,潘国英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7
简介: 本书所述很广,所论甚多,堪称胜义纷披,令人如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俞先生讲:“中国语言学……一直跟着西方语言学‘转’。因此中国语言学何去何从,如何走一条既有中国语言学特色,又与外国语言学接轨的道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俞先生主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跟风。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语言理论,但不能成为外国理论的在华代理商,我们要从仰视洋人到平视洋人。我们可以参考外国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不能依照外国的语言理论来套用汉语研究,不能成为外国理论的汉化版。我们不能一味采取拿来主义,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批判、学会拒绝。”掷地作金石声。
世界名人精彩演说欣赏
作者: 陈如松编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简介: 从古希腊的雄辩术到现今各种场合的讲话,演说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形式已存在了二千多年,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举世称道的杰出演说家。他们不仅以其独到的见解显示着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以其精湛的语言技艺感染着听众,给人以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演说作品中,提取了古今中外世界名人精彩演说近百篇。内容蕴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风格有雄浑豪放型、庄严凝重型、深邃典雅型、委婉幽默型、严谨质朴型、清新飘逸型……。 希望读者在欣赏时,能拨开枝叶,把视野集中在演说艺术这一主干上。只有这样,才能捷足先登,早日步入演说艺术的殿堂。
Visual dictionary
作者: 贾文波,车玉平,(日)纪田顺一郎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简介:《日英汉图解词典》是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英国KD出版公司引进,于2005年1月出版的《英法德日汉图解词典》为基础改编而成的。为适应中国的韩语、英语双语学习者的需要,使用韩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 本词典用图解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释各种事物,清楚明了。词汇以所属范畴分类,便于查找。全书附图1600余张,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方方面面。图片清晰、生动、色彩鲜明,准确反映了事物的各个细节。书后附有三种语言的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鉴于书中所涉及的某些事物的说法与国内的习惯法说有一定差异,且三种语言对事物的审视角度有所不同,故会存在对同一事物叙述的侧重点不说相同的现象。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作者: 张梦井主编;孙海红,孙亚彤,杜妍秀编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概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丰富、行文畅达。全书共七章,在绪论中作者阐述了比较翻译的意义、原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这里那引人入胜的论证思维顿时把人带进比较翻译研究的时空,让人看到比较翻译研究的广阔天地。接着,从第 到第四章作者对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国外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作品的译文作了很有见地的同项比较和异项比较;还对当代中国一些翻译名家的译品及翻译风格作了别开生面的对比研究。随后,又用三章的篇幅从心理、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同翻译作品的失误进行了认真的对比评价;还提出了“采蜜式”和“借鉴式”两种比较方法;并就比较什么、如何比较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最后还列举了许多典型的翻译实例对比其正误。这里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激励青年学者和同行们在翻译比较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勉励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所以这样一部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著很有值得一读之必要。 《概论》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它的创新思维。众所周知,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讲英语的人占压倒优势。为了适应当前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概论》一书所论及主要是英语。所以(英汉双语)比较翻译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因为无论“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十分需要翻译。况且,中国是个翻译大国,无论前辈还是当代学子都译出去,或请进来过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他们译得怎样?好在哪里?应该如何继承这些优秀传统和发扬他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现代学人不断努力探索和正在追求的东西。而这些翻译中真善美的东西只有比较才能发现,只有比较才能鉴别。所以,比较翻译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
口才与演讲教程
作者: 刘维娅主编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以口才课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国内外有关演讲、辩论与口才的专著已经是汗牛充栋,但它们大多侧重于思辨训练或者是对特定辩论类型的技术讲解,对于高校学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如何将口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如何把思辨训练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却常常是付诸阙如或者语焉不详的。有鉴于此,这本倾注了湖北省部分高校口才与演讲课程教师们多年心血,紧密联系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的著作,可以说是在此领域内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它不仅对辩论和演讲这样专门的口才训练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更是结合自身优势和教学经验对学生在校园交往、求职应聘等实际问题上进行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青年学子的素质培养助益良多,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的能力提升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全书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更会进而赞赏其实事求是的风格和切中肯綮的主旨。
100 debate stories
作者: 刘建祥编著
简介:人类自产生语言,就有了论辩。论辩,本来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且必须从事的一项活动,它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本书是古今中外许多哲人智士论辩故事的集锦。他们或口若悬河,雄辩的论证使人折服:或唇枪舌剑,犀利的辩锋令人结舌;或巧舌如簧,死里说话;或左右逢源,无懈可击;或处变不惊,巧言脱祸;或机敏风趣,妙语解窘… …
Bi-Lingual visal dictionary: Italian
作者: 贾文波,车玉平译
简介:众所周知,图片的使用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基于此原则,这本配有大量插图的词典用意、英、汉三种语言介绍了大量的当代有用词汇。 本词典按主题划分,涵盖了从餐馆到健身房、住宅到工作场所、外层空间到动物王国等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书中还附有补充单词和词组以备日常对话及扩充词汇量之用。 本词典集实用性、直观性、方便性于一身,是语言爱好者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本词典快捷直直观地学习、记忆上千个德语单词; 全面图解日常生活的实物及场景; 快速有效地学习应对从家到办公室、从商场到餐厅的各种情形; 简单易用,方便查找; 中外旅游、商务和学习的良友。
展现个人魅力与才华
作者: 宋立强主编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简介: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演讲口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与事业进程。放眼周围,成功者无不拥有高超卓越的演讲才能。拥有演讲口才这摄服人心的利器,你将直指成功的巅峰。 你是否醉心于演讲者的慷慨之言、朗诵者的抑扬之声;是否梦想获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和众星捧月般的拥戴……?这一切可以在《演讲口才》中由你自己来实现。
会说话比会办事重要
作者: 张守仪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简介: 世界由嘴巴创造!舌头是最重要的社交武器!本书介绍说话的技巧,重点推介口才的顶尖窍门。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可以提高说话能力,掌控说话时机,能主动出击。 全书强调实用价值,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读到有价值、能启发心智的内容。吸收了书中的精华,你就会舌绽莲花,说话滴水不漏。 好口才更多地要靠训练,靠悟性,更要强调智慧,心计的参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商务印书馆,2007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上海三联书店,2007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