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 项 “辽海出版社,1998”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孙维韬,屈平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投降的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授衔的苏联元帅中,朱可夫是年纪最轻、声誉最高的一位。他作为最高统帅斯大林的第一副手,参与或直接指挥了苏德战场的几乎所有决定性战役,为赢得战争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 1896年12月2日,朱可夫出生在俄国卡卢加省斯特烈尔科夫卡村。父亲是一个穷匠,母亲曾在一家农场干零活。父母的劳累,家境的贫寒,在朱可夫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很深烙印。5岁那年,朱可夫上了小学。他的成绩很好。常常得到奖状。11岁时,因家贫无力继续供他升学,便到莫斯科跟做皮匠的舅舅当学徒。在五年艰辛的学徒期间,他从未放松过自学,后来他曾通过了市立中学的考试。当时他只想攒钱帮助父母养家糊口,从未想当一名军人,更没想过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朱可夫应征入伍。1915年8月,他被分配到骑兵第5团。1916年春,他随部队开往乌克兰。不久,又调到著名的骑兵第10师第10团。部队开往前线仅两个月,朱可夫就获得了两枚圣乔治十字勋章。十月革命期间,朱可夫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决定遣散士兵回家,他于1917年11月30日回到莫斯科。 第二年2月,他决定参加赤卫队。但因患严重的斑疹伤寒而未能如愿。直到8月,他才到莫斯科第1师第4团报到。1919年9月,红军和白军在察里津附近展开激战。朱可夫的左腿和左肋被手榴弹的弹片炸伤,被送进医院。出院后不久,被任命为正式军官,派到莫斯科受训。 在莫斯科,他得知原来的女友玛利娅已经与别人结婚,感情受到很大的打击。他竭力抑制自己内心的痛苦,潜心研究军事。几年后,朱可夫28岁时与亚列克山德拉结为伴侣,婚后他们生有两个女儿。 国内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先后任骑兵连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以及军区副司令等职。他的勇敢精神和指挥才能受到了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和伏龙芝的重视,也受到了斯大林的注意。 朱可夫担任骑兵团长的时候,就主张建立坦克兵团,反对按传统的办法将坦克分散配属给步兵,以发挥快速突击的作用。苏军组建第一批坦克部队时,总参谋部要选拔两名杰出的骑兵团长担任坦克团团长。斯大林确定的最后人选是:朱可夫和帕伏洛夫。朱可夫以极大的热情和上进心投入工作,以罕见的耐心和克制态度去做那些看来是细小的事情,并以讲究方法和深思熟虑的态度要求别人完成任务。朱可夫采取的原则是:“如果你不会干,我可以教给你,如果你不想干,我就要迫使你干”。时间不长,他就把这支使用新式武器的部队治理得井井有条。上级每次组织军事演习,朱可夫团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这不仅进一步引起高级军事领导人的注意,而且在全军中也逐渐有了名气。此后,他虽然担任了更高的职务,但仍然十分关心坦克部队。1933年,他曾和当时的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一道,提出了坦克部队可以在现代战场上单独使用的新概念。这种见解曾在苏军少壮派中占了上风,但后来因斯大林未被说服,坦克部队一度解散。 1937—1938年。斯大林对军队中的所谓政敌及其支持者进行了无情的打击,许多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元帅,都遭到了清洗。朱可夫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而得到了提拔。据同时代人回忆,这一方面是由于斯大林对骑兵部队领导人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斯大林对朱可夫本人极为赏识,特别是对他在坦克团担任领导工作时的印象极深。 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职务时,随同一个苏联军事使团到中国观察日本人的战略战术,并担任了驻华军事顾问。随后,苏方派出1000多名军事顾问、飞行员,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春,朱可夫接到通知,要他立即离华回国接受新的任务。不久,他被派往蒙古,任驻蒙苏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员,以加强苏联在远东对日本的防务。这时,苏、蒙军队和日本关东军正在进行哈勒哈河战役。朱可夫到任后,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并亲临前线指挥,从而取得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胜利,他本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朱可夫作为大本营的代表,曾同西南方面军指挥员一起,使 用几个机械化军在布罗德地域组织实施反突击,阻止了德军闪电般的推进。这虽然没有达到 预期的结果,但却为他以后使用坦克机械化部队提供了经验。1942年7月,基辅危在旦 夕,担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以便在耶尔尼亚组织防御,阻止 德军向莫斯科进攻。斯大林对此极为不满,并说这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压抑不住冲动的感 情,几乎忘记了站在他面前的是最高统帅,便反驳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 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斯大林果然在几小 时之后命令朱可夫立即动身去担任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到任后,他率领方面军在耶尔尼 亚地域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进攻战役,重创了德军突击集团。 此后,哪里形势危急朱可夫就被调到哪里。1941年9月,列宁格勒形势危急,他受 命出任方面军司令员。到任后立即停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果断地撤换了两个集团 军司令,制定了守城计划。在人民的支持下,终于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列宁格勒方面还处在 胶着状态,德军又以180万大军向莫斯科发动总攻,首都在危急中。朱可夫奉命于10月 7日乘飞机到达莫斯科之后,与斯大林只谈了一刻钟的话,就前往西方方面军,指挥极端困 难的莫斯科战役。开始,他奔波于各部队之间,了解情况,部署任务,组织部队顽强地阻击 敌人。18日,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朱可夫立即建议统帅部宣布全城戒严。10天之内, 朱可夫便把4万多工人、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等编成了4个师,加强莫斯科的防御。从此,稳 定了局势,保证了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游行和红场阅兵。11月中旬,正当德军准备再次发动 进攻之前,朱可夫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组织西方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协 同作战,发动了反突击,给敌以重创。将其驱至距莫斯科100—350公里一线。 1942年1月,朱可夫担任了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总司令。7月底,轴心国 军已有30个师向斯大林格勒逼近,苏军也集中了三个方面军部队7月17日,一场恶战开 始了。朱可夫指挥的部队。顽强地抗击疯狂进攻的敌人,虽然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 但战场形势仍十分危险。8月27日,朱可夫被国防委员会任命为最高统帅的副手,负责全 盘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只用一天时间在大本营研究形势,第二天就乘飞机前往前线 指挥部。他以天才的指挥艺术和超人的工作效率,解决了防御作战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问 题,保证了防御的稳定。从11月开始,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等制定了“天王 星”反攻方案。11月17日,苏军揭开反攻序幕,到1943年2月初,以苏军全歼被围 的33万敌军而结束,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 予苏联元帅军衔。这年他48岁。 卫国战争的最后阶段,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率部于1945年初协 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维斯瓦——奥德河进攻战役,歼灭了德国“A”集团 军群,解放了波兰大部分领土,随即进入德国作战。1945年4——5月,他率部在其他 方面军的配合下,胜利地实施柏林战役,歼灭了希特勒的重兵集团,攻克柏林。 战后,朱可夫先后任驻德苏军总司令、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 部长、部长等职。撰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1974年逝世。
作者: 葛立德等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埃尔温.隆美尔无疑是最有名的纳粹将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褒奖著述甚多,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 1891-1933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的海登海姆,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尽管青年隆美尔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还是在1910年7月从军,加入伍尔登堡当地的第124步兵团,三个月后,隆美尔升为下士,不久又升为中士。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隆美尔毕业回到驻扎在威卡尔登的第124步兵团训练新兵,并获中尉军衔。在但泽的时候,隆美尔认识并爱上了露西·莫林,于1916年正式结婚,1928年圣诞夜生下隆美尔唯一的一个儿子-曼弗雷德。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8月,隆美尔回到原来的步兵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9月他的左腿被打伤,为此他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1月,隆美尔重返第124步兵团,又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后期他被派往东线罗马尼亚作战。1917年5月,隆美尔被召回西线作战。到了8月返回东线,并在那里再次受伤。9月,隆美尔所在的营被调往意大利北部参战。隆美尔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这些战绩使隆美尔赢得了德国很少颁发给低级军官的功勋奖章,并被提升为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隆美尔先是被派往一个军团参谋部任文牍工作。1920年10月1日,隆美尔被派往施登卡德指挥一个步兵团的步枪连,他一直在那里呆到1929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派往德雷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在这段时间,隆美尔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经验撰写了《步兵进攻》一书,《步兵进攻》于1937年初被出版发行。 1933-1940 1933年10月,隆美尔军衔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1935年10月他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他又被调往另一所军事学院任教。1939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少将。 波兰战役期间,隆美尔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德军迅速地消灭了波兰,隆美尔也开始充分认识到坦克部队和闪电战的重要性。波兰战役之后,希特勒问隆美尔需要担任何种职务,隆美尔暗示希望指挥一支装甲师。1940年2月15日,尽管缺乏装甲作战的实战经验,隆美尔还是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第7装甲师隶属于霍斯将军指挥的第15装甲军准备入侵低地之国和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第7装甲师风驰电掣般的横扫过比利时和法国。5月13日,第7装甲师在激烈的战斗后强渡了默兹河。5月15日,冲过了菲利普维尔。5月2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经越过了康布雷,勒卡特,抵达了阿拉斯,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英军两个坦克团大约70辆坦克的阻击,其中有一些德军37mm反坦克炮无法击穿的马蒂尔塔II型坦克。正当英军坦克大量杀伤了德军的步兵和反坦克炮的时候,隆美尔命令德军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月26日,第7装甲师继续前进,并攻占法国最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利勒,这个行动使法国第1军团一半的部队陷入困境。6月5日,隆美尔命令他的装甲师顺着两座还没有被破坏的铁路桥跨过了索姆河,第7装甲师此时的速度已经是平均每天40-50英里了。6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终于在迪埃普附近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岸边。6月16日清晨,第7装甲师从鲁昂的法军一座桥梁上跨过塞纳河,然后向南疾驰,17日第7装甲师在行进间开始攻击瑟堡,于19日攻占了这座法国重要的深水港口。6月25日,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战役期间,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隆美尔在指挥第7装甲师的时候总喜欢自己跟着侦察部队,他认为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经常走近自己的士兵是很重要的,这种习惯一直被带到了后来的北非战场。隆美尔有时候会故意将上级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认识到最高指挥部有时候并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所以隆美尔经常先执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级报告。隆美尔的参谋人员对隆美尔这种行为并不赞同,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根本找不到他。隆美尔在写给自己妻子露西的信件中称法国战役是一次“闪耀的法国之旅”。 1940-1943 法国陷落以后,隆美尔继续他的军事生涯。1941年1月他被提升为中将并在2月被召回柏林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2月12日,隆美尔接到命令抵达的黎波里。非洲军团由两个师组成,他们的使命就是支援已经在1940和1941年1月在北非同大不列颠军队战斗的意大利盟友。从40年12月至41年1月,英联邦的军队将他们逐出了埃及,意大利人已经被击退至利比亚境内。 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的先头部队第5轻装甲师部分人员装备在的黎波里上岸。隆美尔意识到意大利人由于被英军击败而士气低落,他会见了意大利的指挥官。2月24日,德国非洲军团首次在的黎波里以东和英军发生小规模战斗,3月31日,非洲军团对布雷加的英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进攻。隆美尔使用其在法国成功的闪电战术给了英军狠狠一击。非洲军团继续向东追击撤退中的英军,一直深入昔兰尼加并攻占了班加西。 4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向南绕过港口要塞托布鲁克攻克巴迪亚,接着又于4月15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上第一个城市萨鲁姆。隆美尔的进攻迫使英军及其盟军退守到了托布鲁克要塞内。4月11日到13日,隆美尔第一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但是失败了。托布鲁克对于整个北非的战线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 隆美尔第二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是在4月30日至5月2日,此时他的敌人和朋友都因为他狡猾的战术而称他为“沙漠之狐”。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军也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是在德军威力强大的88mm炮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防御阵地。1941年6月,无论是英军还是德意军队都无力再发动攻势,双方只有加固防御阵地的实力。在德国,宣传机构已经把隆美尔塑造成一个无敌的将军。 1943-1944 1943年3月至7月,隆美尔因严重的病情只能和妻子和儿子在一起度过。7月10日,他被指派为德军在希腊的指挥官,不过很快又被召回柏林。随后隆美尔参与了德军镇压意大利政府倒戈向盟军,大量德军涌入意大利境内并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11月初,隆美尔又被委任为意大利的指挥官,很快这个职位被凯塞林将军所取代。11月下旬,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回到德国。 12月初,希特勒正式委派隆美尔视察从北边开始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全部海岸防御工事。12月31日,隆美尔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这个集团军群的总指挥是陆军元帅伦斯特。隆美尔视察了从荷兰到波尔多沿海岸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垒”。为了阻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特别设计了防空降的障碍物,这种东西被称为“隆美尔芦笋”,还有很多在海滩上的障碍物以及大片的地雷带。由于盟军成功的实施了欺骗行动,使得德军在海滩防御重点地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隆美尔对盟军可能的登陆点判断有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一线实施了登陆,数日之后盟军就完全控制住了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扩大。 尽管隆美尔在卡昂外围暂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党卫军第12装甲师摧毁了英军100多辆坦克,但是在盟军绝对优势空军打击下,德军终于顶不住了。当盟军坦克潮水一般涌过德军的防线,隆美尔心中对德国必胜的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开始怀疑德国是否还有继续战争的必要。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空袭中隆美尔的座车被击中,隆美尔受了重伤,不得不离开了前线。德国反希特勒的军官们曾经找过隆美尔试图说服他加入他们的阵营,尽管隆美尔对战争失去了希望,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直接参与反希特勒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历史学术界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希特勒组织策划了一起爆炸试图刺杀希特勒,可惜行动阴差阳错的失败了。这个事件牵连了很多的高级将领和军官,其中也包括隆美尔。8月8日,隆美尔被从法国医院转到他的故乡斯瓦比亚的赫尔林根山庄。8月12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重要成员戈台勒被捕,从他箱子里搜出来的有关文件上有隆美尔的名字。另外一名参与这个组织的成员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证实隆美尔支持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尔转达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有两种选择,自杀或者被逮捕受审。隆美尔选择了前者,服毒自杀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并全国默哀一天。
作者: 徐飞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以使他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战役中,最后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时稳操胜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1940年7月任第五军军长。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作者: 李新吾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爱国主义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未来优秀军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英勇作战,曾三次受伤,在凡尔登战役中一度被误认为已阵亡。二战期间,当法国政府准备同德国谈判停战时,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此后,他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当选的总统。1968年5月由学生和工人发动的叛乱,动摇了戴高乐的领导地位。1969年4月,戴高乐在公民投票失败后辞职。之后他隐居在科龙贝双教堂村,直至1970年11月9日去世。
作者: 郝晓伟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在军人不参政的美国,由将军而登陆上总统宝座的人并不多见,而梦艾森豪威尔就是获此殊荣的人物。艾森豪威尔,出身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后来,又曾在陆军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但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仍是个默默无闻的军人。幸运的是,艾森豪威尔长期在麦克阿瑟和马歇尔手下作参谋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赏识。 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举荐下,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在此之前,他从未实地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指挥美英联军北非登陆之战,却十分成功,这证明了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鹊起。 艾森豪威尔属下的英国将领们,不少都具有比他丰富的战场指挥经验。同时,他还要同一个喜欢直接干预战场指挥的英国首相打交道。这给他带来了相当的困难。然而,他恰当地处理了同英国人的合作关系,又成功地保持了作为联军统帅的权威。人们说,他获得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是位兼具政治家眼光的军人。 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使艾森豪威尔的声誉达到顶峰。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战略性的问题上。他乐于听取各种意见,谦恭有礼,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 他坚持英国战略空军必须在他的控制之下; 当其部下对于是否按计划使用空降部队发生动摇时,他毅然下令执行原定计划; 在1944年底联军打进德国后,他顶住了丘吉尔的压力,坚持不同苏联红军争占柏林。 正是由于艾森豪威尔指挥得当,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后来在欧洲的一系列战役,都取得了辉煌胜利。 欧洲战争结束前夕,艾森豪威尔被授予美国的最高军衔——五星上将,与其恩师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同领殊荣。 当他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到美国时,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 在1945年8月访问苏联时,他作为第一个外国人被邀请到列宁墓上的检阅台,同斯大林站在一起,观看苏联体育节表演。 1952年,艾森豪威尔退伍,不久当选为美国总统,连任两届,直至1961年。 《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军事家卷?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刻意凸现艾森豪威尔的励精图治及丰功伟绩,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艾森豪威尔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甚至他的情与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的心理活动和复杂个性。
作者: 彭训厚,古今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巴顿,美国陆军上将。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一军人世家。1909年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作为J.J.潘兴的副官参加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 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 战。 同年11月负责组建美军第一个装甲旅。 1918年 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战役。1919年回国后在坦克训练中心工作。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 1940年7月任装甲旅旅 长。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1942年任第1装甲军军长。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后负责组建美国第7集团军。1943年3~4月任美第2军军长。4月晋中将。7~8月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1月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 7月赴法国诺曼底,8月1日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尔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阿登战役中,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 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同年10月转任第15集团军司令,12月因车祸丧生。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
作者: 盛震江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之一,是举世无双的一连四任当选的美国总统。他自1933年上台后所实施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即是所谓的“新政”,克服了美国多年以来的严重经济危机,缓和了该国的各种矛盾。在他执政的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特别是从1941年底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到他1945年4月间辞世,他亲自领导了美国彻底粉碎德、意、日法西斯的武装侵略,为世界各国作出了伟大贡献。 本书就在于为现代的读者再现罗斯福的形象,一个公正而坚定的人物的真实形象。特别是,这本书试图表明,这个被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不过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乡绅,他怎样成为所有维护精神文明的价值观念的人所信赖的人物,怎样为美国百姓建立了不配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