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美)” 相关结果
作者: 周辉荣编著
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Lilanqing’s essays on the modern music of china
光盘作者: 李岚清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简介: 这本《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是跨越百年的中国音乐之旅,是一部生动的纪传体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极具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品味精彩人生,获得丰富启迪。史料、图片丰富,2张CD展示艺术家对经典作品的完美再现,收录李岚 本书所选音乐家的标准主要有以几点:第一,他们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领域有突出贡献,并对中国近现代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他们都出生在1912年(含1912年)以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目前都已经去世。
Li Lanqing’s essays on music,the classical music of europe
光盘作者: [李岚清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图文并茂,集艺术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全书包含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及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四部分,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李岚清同志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给人生的启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书中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亲笔绘画的音乐家肖像图,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使全书更为丰富生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书中还附有音乐欣赏光盘(DVD)一张,选收部分音乐家的经典作品或乐曲的选段,并请有关专家介绍如何欣赏。它们将辅助读者更好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读懂音乐,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悟。本书从文字斟酌到章节编排,从插图选编到光盘乐曲的挑选,都充分体现了李岚清同志的独具匠心和对普及、推广经典音乐的殷切期望。
Music art life:lectures on essays on music
光盘作者: 李岚清[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 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和《音乐·艺术·人生》首发式今天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是李岚清同志继《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之后的又一力作。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首发式上讲话,首发式由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李岚清在首发式上还为部分师生代表签名赠书。 据了解,李岚清同志2003年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先后出版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两部著作,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李岚清音乐笔谈》出版后,许多读者及高校希望能与李岚清同志就相关内容进行对话和交流,特别希望李岚清同志能亲自到高校开设讲座,以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在高校的强烈要求下,李岚清从2004年12月起,以清华大学为开端,踏上了举办“音乐·艺术·人生”专题讲座之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岚清同志不辞劳苦,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开设讲座40余场,现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余人。大家都深深地被李岚清同志的博学睿智、儒雅洒脱所折服,被他对音乐的独到理解、深切体会所吸引,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艺术教育的执著情怀所感动,从他深刻的思想见解、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一书,是以“音乐·艺术·人生”为主题的40余场讲座的精华荟萃。讲座结合李岚清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工作生活经验、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古今中外的鲜活事例,展示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与人生的特殊关系。从艺术教育到提高全面素质,从全脑开发到创新能力,从经典音乐到通俗歌曲,从音乐到人生,从工作到生活,从内政到外交,内容广博而生动,内涵深刻而丰富。书后还附有dvd光盘一张,内容包括120分钟的讲座现场录像和20分钟的专题介绍片《穿越时空的乐章——走进李岚清的“音乐·艺术·人生”》。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音乐·艺术·人生》一书对于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的部分专家和部分在京高校、中学的校长代表出席了首发式并聆听了讲座。
作者: 刘雪枫编著
简介: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 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布鲁尔街。他的父 亲弗利德里希是一位低级警官,有教 养,爱好艺术。他在瓦格纳出生半年 后去世,他的朋友——集演员、画家 和诗人才华于一身的路德维希-盖耶 尔接管了他的一切。在瓦格纳刚满周 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与盖耶尔结婚, 并举家迁往德累斯顿。身为演员之 子,瓦格纳对剧场的幻想世界大为着 迷。他在盖耶尔充满关爱的期望中成 长,后者保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威伯的歌剧《自由射手》1821年 6月在德累斯顿的首演,是德国音乐 史上的转折点之…。这场演出不但象 征德国乐坛不再为罗西尼等意大利 作曲家所主宰,同时也建立起德国真 正的浪漫歌剧。瓦格纳深深着迷于剧 中的超自然事物与音乐的情感张力, 从而对威伯崇拜得无以复加。为了精 通《自由射手》,他开始积极练习钢 琴技巧。后来他承认,威伯确实是第 一个让他激起对音乐热情的人。 1822年12月,瓦格纳进入德累 斯顿的科洛伊茨学校学习,通过丰富的古典文学教育,他过热的 少年想象力稍微冷却。他在那里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希腊悲 剧和莎士比亚诗剧。希腊的历史和荷马史诗仍然让他对英雄、神 话与传说世界产生持久的热情。1827年从科洛伊茨学校毕业时, 他认定自己“将成为一名诗人”。 1827年,瓦格纳的家再度迁回莱比锡,瓦格纳转入该城最好 的尼古拉学校读书。第一年他便开始写作一部“莎士比亚式”的 五幕悲剧,名为《劳伊巴德》,剧情极其血腥,到最后没有一个活 人。因为贝多芬的去世在乐坛引起的震动,使他成为瓦格纳心目 中的新英雄。从1828年起,音乐是瓦格纳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先 是从图书馆里借作曲读本自学,然后又向当地的一位音乐家戈特 里布-缪勒学习,并持续数年之久。据瓦格纳在自传中记载,他 生命中的转折点发生在1829年。当时他听到著名女歌手威廉明 娜·施洛德一德沃琳特演唱的《菲德里奥》,他说:“回顾我的一 生,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体验,可以和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相提并 论。……当晚,她让我发下誓言,走上成为今日之我的宿命之路。” 1830年10月,瓦格纳将他改成钢琴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送交美 因茨的出版商弗朗茨·朔特,未获理睬。同年进入托马斯学校,开 始向希普学习小提琴。1931年秋天开始跟随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 乐长威因里希学习音乐课程,后者从和声与对位等最基本的方法 入手,将瓦格纳丰沛的音乐才华导入正轨,使其受益良多。1832 年,瓦格纳正式的音乐教育告一段落,这时他已经写下许多作品, 其中受莫扎特和贝多芬影响很大的《C大调交响曲》于当年在布 拉格首演。P5-6
作者: 耿捷编著
简介: 弗郎茨?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979-1828)是19世纪德微波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在维也纳一个贫穷的小学校长家庭,父亲就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小舒伯特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11岁被教堂唱诗班录取为童声歌手,16岁为学校的管弦乐队写了《第一交响曲》,17岁写出第一部歌剧《魔鬼的欢乐宫》,就在这一年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成为他的第一首杰作,甚至朋友认为这首歌是德国艺术歌曲的开端。这首歌为舒伯特打开了创作灵感的闸门,第二年一年中,他就写了144首歌曲,10月的一天里就写了8首,除歌曲之外,还有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等其他作品。舒伯特一生共写了600多首歌,其旋律创造之丰富无人堪与媲美,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Schubert.franz.peter,1797-1828),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称,其歌曲(六百多首)和钢琴作品一道,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是浪漫主义音乐先驱之一。而其交响乐与室内乐则为古典乐派风格,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传统。所以说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双重性,是一个跨越两个音乐时代的人物。舒伯特的歌曲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旋律是十分完整的个体,透过诗中的意境反射出纯粹的音乐意境,不拘成规,富于独创性。古典派歌曲中,音乐与诗歌不时融合在一起的例子虽不少见,而忠实地将诗歌的内容和气氛音乐化的作品却在浪漫派歌曲中占了大多数。舒伯特的器乐作品,力求古典式的明晰性,成功地掌握了交响乐的组织结构,各个乐章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没有统一的主导思想。
作者: 曾伟编著
简介: 他身上有一种令我们着迷的创作的幸福,一种体现其存在价值的幸福。在对一种语言及其形式的处理手法上,这位天才是如此的严格、如此的丰富多产和正确无误。这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人生,它把可能拥有的一切都公之于世,毫不拘束,而且,与他的时代如此和谐。 巴赫(1685-1750),伟大的德国古典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一生中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笃信宗教,将路德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同时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其宗教作品明显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主要作品有两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Teach yourself visually guitar
光盘作者: (美)查尔斯·金(Charles Kim)著;程欢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简介:想快速学会吉他弹奏?别急,《看图自学吉他演奏》将借助上百幅分解图片,一步步为你讲解吉他演奏知识。无论你想学习原声吉他还是电吉他,首先都要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基本的和弦弹奏,然后进阶到扫弦、使用匹克弹奏、横按和弦、分解和弦、低音进行、独奏以及以各种风格弹奏曲子等知识,本书正是这样一本Setp-by-step 图解教学,一看就懂的吉他书。 作者查尔斯·金在芝加哥著名的老城民乐学校教授吉他、贝司、歌曲写作、音乐录制及音乐理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创作者及作曲家,曾受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how time 电台以及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委托创作乐谱并被采用。在本书中,他从教练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并给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小技巧。 《看图自学吉他演奏》在美国市场反响颇佳,已出版第二版,此次引进的为第二版,增加了全新的识乐谱章节,并有更多的图片及例子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弹奏技巧。相对国内同类书,本书编排更加科学,基本功讲解扎实详细,附赠的CD将从调音开始一步步辅助你的吉他学习,特别适合初学者自学。
作者: 解瑂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 《古典音乐零距离》从古典音乐大师的生平入手,通过介绍其生存年代、生活背景、生命历程,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音乐,从而拉近读者与古典音乐的距离。在随后的篇幅中,分别介绍了交响乐、室内乐、独奏曲、协奏曲、歌剧、舞剧等不同的古典音乐门类,这些音乐门类,在随书赠送的CD光盘中都配有相应的经典曲目片段,给读者感性的音乐体验。 35位古典音乐大师的辉煌人生,107部经典传世的不朽之作,200余幅生动有趣的精选插图,8首版本精良的代表曲目,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内容通俗,叙述简洁,文字生动,易于理解;穿插于其中的音乐小常识,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古典音乐零距离》致力于审美,也致力于感受,一夕之间缩短您与古典音乐的距离,带给您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
作者: 梁心如编著
简介: 这些古典音乐品牌最为中国的音乐爱好者熟悉,其中,DG创立于年。从DG这“百年老店”出发,环球与音乐跨越了3个世纪,见证了近现代音乐的兴旺发展,也携最新的录音技术跨进新世纪的数字时代,继续为新时代的人们奉献最美好的音乐产品。这里收集的是柴科夫斯基的乐曲,有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Op.71a、E小调第五交响曲,Op.64、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 Piotr Ilyich Chaikovsky (1840-1893) ,俄罗斯作曲家。内心对音乐的莫名狂热,使他挣脱了传统家庭的教育束缚,在安东·鲁宾斯坦的引导下,从此步入浪漫激情与孤独忧郁交织的音乐人生。柴科夫斯基一生中颇富传奇色彩,感情与婚姻上的失败使他濒临于精神崩溃,同性恋倾向及其一生中的病态被认为是他个性中最明显的代表,晚年作品《悲怆》,是柴科夫斯基忧伤、痛苦与失望一生的写照。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才华横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极大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代表作品: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第六交响曲《悲怆》等等。
作者: 刘索拉著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2001
简介: 上帝给了刘索拉超凡的才华和美丽的容颜,《你别无选择》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几乎成了先锋小说学的一面旗帜,艺术个性的充分张扬又使她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是一部关于音乐、艺术和人生的对话随笔集,其中收录了刘索拉从小到大近百幅相关照片和图画,并配有一张刘索拉的音乐cd碟。刘索拉在世界音乐舞台行走十几年,这是她第一部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较完整地表达自己成长经历和艺术追求的书。著名音乐理论家兼作家田青先生也是这部书主体的一部分。两位好友谦卑地在书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相对而坐, 一杯清茶,一曲音乐,那种洞悉艺术真谛后的安然,那种虚怀若谷所显示出的大气,睿智和平静,不禁使人心驰神往……
作者: 李晓育编著
简介: 在灵魂的奋争中,《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成功地迸发而出,任何人只要对此能够大致地了解,他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不是千军万马,不是音乐的奔涌、冲锋的人流,而是驾临天籁的灵魂,那帝王般的理性。他常能在尘嚣中陷入沉思,对外物全然不知,并从中感到极大的快乐和喜悦。沉思渐渐成为贝多芬的精神港湾,在沉思中,他用自己的激情托捧着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精神,创造出一首首不朽的音乐。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作者: 朱军编著
简介: 勃拉姆斯是唯一把古典的宝藏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的人,与他同辈的人无一像他那样更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无一像他那样用真正的交响思维重建古典音乐的全部领域。他创制了最后的、真正伟大的古典艺术。在他之后,这座大厦轰然坍塌。他犹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执著地奔向自我选定的目标,把古典的传统上升到一个新的诗意的境界。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里的故事。勃拉姆斯激起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怀念。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者: 何洪禄编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介绍中国音乐,力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知识,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书的结构上以音乐门类为序,以各门类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及人物为中心,即从中国音乐的五大组成部分民歌、器乐、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入手,在介绍每一音乐门类的发展历程的同时,重点介绍每一音乐门类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人物,以点带面使读者逐步了解各门类音乐的历史发展和音乐特点,理解中国音乐的内在意蕴,提高对中国音乐的审美能力。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尽量采撷中国音乐百花园中最灿烂耀眼的花朵呈献给广大读者,同时力求语言叙述简练,通俗易懂。所以,本书十分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作者: 刘一贯著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兼论音乐知识、音乐家和唱片的古典音乐欣赏入门,并编入一个由315首外国优美旋律组成的曲名索引。重点介绍了12位大作曲家、26位表演艺术大师,列出了108位当代表演艺术家和世界20个著名乐团。作者从自己收藏的几千张光盘中通过长期聆听筛选出300张精品,均列出片名、编号和图片。本书内容翔实,信息量大、文字简明,可供大学生和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