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0 项 “麦田出版,2003” 相关结果
Hinduism
作者: ( )沙尔玛(Arvind Sharma)著;张志强译
出版社:麦田出版,2003
简介:
版权页译者题:刘明扬
作者: 辻仁成(Tsuji Hitonari)著;刘名扬译
Studying Southeast Asian Chinese:Essays Chinese-Malays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 张锦忠(Tee Kim Tong)著
简介: 马华文学为发生在中国文学境外的华文文学现象, 有其渊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新加坡 - 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与文化环境, 提供了一个复杂的多语文学场域。 马华文学置身其间,自成一文学系统。有其运作机制与空间。也有其模陵暧昧的位阶与属性问题。而此赤道与热带雨林边缘文学场域所产生的华文文本,其风貌可谓独特而丰富。本书收入作者自1990 年至2000 年间的11篇论文。 文章多从文学复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的论述架构出发, 深刻而精辟地探讨了(一)马华文学的定义与疑义、地位与困境、身份与文化属性, (二)马华文学史的书写与重写, (三) 新加坡 – 马来西亚现代主义华文文学, 以及 (四)华裔离散诗学等议题。所论作家包括诗人画家陈瑞献与以英文书写的林玉玲, 为作家10 年来在台湾反思“南洋论述”与对马华文学持续关注的研究成果。 近年马华作家在台湾文坛频频得奖与出书, 表现十分耀眼, 显示马华文学已可视为与台湾文学同属新兴华文文学盛放展颜的例子。 本文对马华文学的观察与论述,自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与检视台湾文学的相关课题。
台湾后殖民国族认同:1950~2000
作者: 卢建荣著
简介: 台灣曾經兩度落入殖民主手中而成為殖民地。一次是在中日甲午戰後被割讓給日本,一次是日本結束對台殖民統治,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灣在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迎上前來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落後於日本殖民帝國的中國,本書作者將這種比先前殖民時期更加困頓的二度殖民危境稱為後殖民情境。 從日治時期至二二八事件,台灣人的國族認同經歷了極大的轉變。由原本以孺慕中國之情抵抗日本的大規模同化政策,變為誓不做中國人。 作者從司馬翎和雲中岳所代表的通俗文學,六○、七○、八○年代老、中、青三代藝文人士的作品,以及九○年代的青少年和居處弱勢地位的原住民,來評估台灣於後殖民的情境中所從事的文化反省,並由此省思台灣後殖民時期人們的國族認同。 < TOP>
文化中国的想像
作者: 廖金凤等编著
简介: 介紹邵氏電影公司自二0年代草創之後,稱霸中國影壇的歷史,以及它對後來台、港、中國大陸等地在電影發展上的影響及地位。就像美國的觀眾要到四十幾年以後,才能透過VCD或DVD重新回味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在《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 1955)裡的英俊身影一般;直到2001年之前,對全球廣大華人觀眾而言,我們無法再次看到林黛、樂帝、葛蘭、陳厚、鍾情、王羽、鄭佩佩、李菁、汪盈、何莉莉、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井莉等等那些曾經伴隨我們年輕歲月夢想明星的電影,說來真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邵氏電影對於華語影視文化的重要性,可有以下幾點: 1. 從二○年代上海的草創、三○與四○年代在新加坡的發展,到五○、六○和七○年代在香港的擴張,邵氏的片廠規模、年度片產、全球觸角,常被以「東方的好萊塢」形容之,委實當之無愧。 2. 六○年代中期至七○年代的中期,可說是邵氏的全盛時期,此時正值大陸「文革十年」的浩劫,台灣也在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邵氏電影的影響,它們的「國語電影」主流勢力,至少填補或提供了全球華人世界一個「文化中國」的憧憬。 3. 邵氏垂直整合的片廠規模,它們「生產線」式的產製型態、明星制度,以至於所生產的大量商業取向電影,相當程度開拓、重建或奠定華語電影的「類型電影」,因而或許可以被視為華語電影的「古典主義」時代。時至八○年代,邵氏的勢力擴張至電視媒體,其影響力持續展現於兩岸三地與全球的華人社群,日益鞏固、歷久不衰。 < TOP>
Fin-de-Siè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1849-1911
作者: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著;宋伟杰译
简介: 在中國敘事文學的研究裡,晚清小說一向較少受到重視。但不論從歷史、美學、意識形態及文化生產的角度來看,此一時期的小說所顯現的活力及複雜面向,都足以讓人大開眼界。尤其對治現代文學者而言,晚清小說豈止僅代表一個從傳統到現代過渡階段;它的出現,還有它的被忽視,本身就已經見證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一端。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藉五四以來已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對晚清小說作更深入的考察。作者將「晚清」的時代範圍擴及到鴉片戰爭以後,並力求打破以往「四大小說」或「新小說」式的僵化論述。文本詮釋之外,本書更將晚清小說視為一個新興文化場域,在其中世變與維新,歷史與想像,國族意識與主體情操,文學生產技術與日常生活實踐等議題,展開激烈對話。書中的四章專論——狎邪豔情,俠義公案,譴責黑幕,科幻奇譚——因此不只限於文類研究而已,而指向四種相互交錯的話語:欲望,正義,價值,真理。這四種話語的重新定義與辯難,適足以呈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文化建構的主要關懷。 < TOP>
大汉天子的豪情与哀愁
作者: 南宫搏著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作者: 亨利-皮耶·侯歇(Henri-Pierre Roché)著;黄琪雯译
少食多滋味
作者: 郜莹著
After the full stop
作者: 陈大为著
简介: 二○○二年寒假,作者試圖用較沉穩、纖細的筆調,寫下對母親的理解與傾訴,還有早夭的妹妹。 在開始構思的階段,心裡就浮現〈垂立如小樹無風〉的篇名,它很準確地描述作者面對母親時的心境和姿勢。後來又寫了〈句號後面〉、〈將軍〉,悼念往生多年的外婆和外公。 外婆的往生對作者的衝擊非常巨大,不但改變作者對生死的看法,更深化了親情在生命中的比重。從回憶到現實,層層剖開長年被太理性的詩作埋藏的內心世界。作者遂決定寫一整本以人物為主題的散文集,一本像家族史,卻又不是「正宗」家族史的東西。在作者的構想中,它比較像是「家族列傳」。 作者想寫一本化整為零的家族故事,學《史記》,用「列傳」的形式,以及「互見」的技巧,每一篇列傳都有不同的主角和事件,看似獨立,但彼此暗中絲連,閱畢全書即化零為整。如〈垂立如小樹無風〉和〈句號後面〉都提到外婆往生的情景,但敘事視野和比重不同,而且作者故意重覆了其中一幕,製造這兩篇文章的臍帶關係。此外,作者又用一場畢業典禮將〈垂立如小樹無風〉和描寫父親的〈蟬退〉連接起來。 至於繫聯起〈左右〉和〈大俠〉的,則是一場表兄弟之間的搏鬥;而同樣具備武俠色澤的〈青色銅鏽〉和〈大俠〉,主要透過對「俠」字的解讀(異中有同)。〈青色銅鏽〉是一篇不怎麼滿意的武俠散文,前後修改了七次才勉強定稿,總算大致軟化了原稿的硬意象和重量感。後來,又抽出「俠」字重寫一篇,那就是〈大俠〉的由來。 必須一提的是:作者「重用」了一位鄰居──「瘦鯨/秀瓊」──串起〈急急如律令〉、〈瘦鯨的鬼們〉和〈青色銅鏽〉,還有幾位跑龍套的鄰居和玩伴,也扮演著同樣的繫聯角色。如果肥婆瘦鯨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描寫外公的〈將軍〉看似獨立成篇,但為了強化〈青色銅鏽〉的真實性,作者把外公借去當一位主要的見證人,同時又偷偷交付某種「反證」的任務。就創作的快感而言,作者最喜歡〈瘦鯨的鬼們〉,一人分飾二角,掰著掰著,差點把它掰成靈異小說。還有許多創作的小心思隱藏在字裡行間,所以它應該是最熱鬧的一篇。 本來,最後完成的〈憑空〉無法落實「人物繫聯」的設計,完稿後跟母親確認一些舊憶,才發現弄錯了人物,最後修正的結果,〈憑空〉中的「中年道姑」竟和〈垂立如小樹無風〉的「神婆」竟是同一人,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急〉、〈瘦〉、〈憑〉三篇,算是作者對靈異散文的更進一步的嘗試。不過,這種怪力亂神的文章,還是少寫為妙。穿來插去,累了自己,忙了親戚,不過作者相信如此一來會增添這本散文集的閱讀樂趣。 可惜有兩篇散文成為「聯盟」的遺珠:〈家有女巫一隻〉和〈緬甸,一九四八〉。因為背景一在台灣一在緬甸。〈家有女巫一隻〉原來是應《幼獅文藝》月刊而寫,怡雯到他們舉辦的文藝營上課,每位授課的作家都得找朋友寫一篇「另類的傳記」,所以作者就寫了篇一千八百字的短文(篇名相同),文章寫得太急,又短,實在不足以描繪她的「生活百態」,事隔一年作者再次重寫,增訂了一倍,才比較滿意(所以這篇散文有兩個版本)。主編吳鈞堯好幾次叫作者去上課,作者都沒敢答應,怕在她手中「慘遭不測」。新版的〈家有女巫一隻〉在馬來西亞發表之後,竟然得到不可思議的回響──從來不讀文學作品的岳母竟把文章大意背了起來,在越洋電話裡取笑怡雯。很顯然,她透過這篇散文重新認識了女兒。 〈緬甸,一九四八〉是作者為《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試寫的序曲,後來作者和怡雯都皈依了心道法師,為了紀念這分因緣,以及這次奇特的創作經驗,遂將這篇「徒弟寫師父」的散文收了進來,成為全書最後一篇。這本散文集共收錄十二篇散文,平均每篇四千字,共四萬八千字;再加上一萬三千餘字的長篇後記,全書逾六萬字。全部作品發表在二○○二和二○○三年。 本書一如作者最初構想的樣子──這本《句號後面》的筆觸,忽而潛龍,忽而脫兔,前有神號,後聞鬼哭;儼然一部風風火火虛虛實實鏗鏗鏘鏘生生死死的家族故事。作者不打算請人寫序,所以寫了一篇很長很長的後記,分別交代了作者的國家意識、敘事詩的創作意念、人物傳記的撰述心得、繪本的製作經驗,以及這本散文集的構圖。此文大略描述了十五年來的創作歷程,主要是為自己記下一些重要的想法和感受。 < TOP>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作者: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贾士蘅译
简介: 本書談的是近四百年來知識在西方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一部關於「西方近代知識與社會交融史」的導引。跨越的時間從一四五○年前後活字版印刷術在德國古騰堡的發明,到一七五○年代狄德羅陸續出版《百科全書》為止的三個世紀。 柏克從以知識為業的知識分子談起,然後提及建立知識的機構--大學和學會,知識的分布(知識地理學)、知識的分類(知識人類學),對知識施行控制的教會和國家(知識政治學),銷售知識的市場與出版界,知識的消費者--讀者,最後在尾聲中提出信任與不信任知識的哲學性問題。柏克的用詞力求通暢明白,所以一般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有平常閱讀「西方大師」時的「大失所望」。 這本書著實對社會史及社會-文化史的貢獻卓著,但它同時也引起了科學史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地理學家的興趣。 < TOP>
韩良露与朱利安的美味情境
作者: 韩良露著;朱利安绘图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The Rise of Female Narrative in Early Morden China
作者: 胡晓真(Siao-chen Hu)著
六年级生与台北城的时空对话
作者: 张维中著
栎树的囚徒
作者: 蒋韵著
文化外史
作者: 刘学铫著
简介: 這是一本適合國高中學生閱讀的中國文化史輔助教材。 作者以生動活撥的筆觸,將中國歷史上一些大家雖然耳熟,卻不能詳的事蹟,如王昭君出塞時真的彈著琵琶嗎,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真正的身世如何,京劇中的臉譜出自哪裡,喇嘛教裡為什麼有活佛,吐番皇帝為什麼會湊在一塊,成吉思汗如何名遠揚,詩仙李白,詩豪劉禹錫原來是胡族的後裔等等,從另一種角度,介紹給大家。 作者質疑一般傳統的歷史記述,用漢人的思維邏輯來評論邊疆民族或少數民族的人物和史事,以漢人的價值觀,來衡量一切,凡是和漢人不同的,都以予負面的評價。 作者主張中國的歷史是由許多民族所共同寫成的,而中國文化就像一顆枝葉茂盛,花朵鮮豔的大樹,雖然最初是由華夏民族長出主幹,但是枝芽,花葉卻是由古往今來許多邊疆民族所共同添加上去的。 < TOP>
踏蛇
作者: 川上弘美著;苏惠玲译
四大古典小说中的绝妙好辞
作者: 周芬伶著
L’éléphant de L’été Dernier
作者: 周丹颖著
Vulva
作者: 孙梓评著
麦田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