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志:1923-1941
作者: 上海图书馆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关于《中国杂志》的身份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它是一份中国杂志。《中国杂志》用英语撰写和出版,它的读者有很多却是中国人。不惟如此,我们说《中国杂志》是一份中国杂志,还有更充分的理由,即它的编者和作者都有较强的中国(或者中国文化)的经历与认同。分析它的创刊号作者群体,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杂志固然是由中外籍贯的英文作者主持的,但这些人和中国(或者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8年之前的《中国杂志》,基本上是一般同仁刊物通行的撰稿人制度,作者都是相对固定的圈内人。既然是以苏柯仁周围的生物、地质学家为主,自然也是英、美籍裔人较多。但是,在约稿和投稿的作者中,华裔、华人作者所占的比例不少,且连续不断,不断有新的作者加入。这些作者,都是各学科的一流人选,通观《中国杂志》的华人、华裔作者名单,大部分是在上海和通商口岸地区的教会大学、国立大学和政府机构中工作的学者,许多是有留学背景,或从海外来到大陆。伍连德、洪深、辜鸿铭、袁同礼、唐绍仪、江文汉、黎照寰、俞大絪、竺可桢等人属之,他们都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具有全局影响力。这类学者用英文写作,不假翻译就进入国际学术圈。1920年代的*学术界,在新式大学里成长起一批现代学者,他们掌握英语,更容易进入现代学术之门。但是,现代学术并不只是掌握外语,更重要在学术内容上创新和更新,这在科学界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杂志》为了发掘中华学术资源,无论是在传统文化(“汉学”)的领域,还是在经验研究(“科学”)的领域,都鼓励和采纳更有价值的学术。《中国杂志》虽然兼有知识普及的功能,但很少刊登国外现成科研成果的介绍。《中国杂志》立足中国的原创性研究,基本上只刊登有关中国的生物、地理、国学、国艺、历史、文学、政治、社会的研究。“在华言华”,显然是《中国杂志》的编辑策略,它使得一批华人学者更容易作为作者,参与到刊物中来。
清末民初华人进入世界科学之林,已有伍连德的防疫学成果被提名诺贝尔奖,但主要是区域性的成就,还拿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的普世性(Universality)项目。中国的学术杂志要办出国际水准,先应该“在华言华”,重视当地性(Locality)。在这方面,杂志主编苏柯仁和福开森的合作策略基本上是成功的。苏擅长自然科学,人脉局限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福开森的人脉比较多,政治参与深,“汉学”视野广,对中华文明自有体悟。在福开森的主持下,“美术”(“汉学”)栏目先后刊登了江亢虎、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倩人翻译,隆重推出,代表《中国杂志》的学术倾向。
【编辑推荐】
《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 )是 1923 - 1941 年在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汉学杂志。
1923年创刊时刊名《中国科学美术杂志》(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为双月刊,每年 1 卷;1925年改为月刊,依旧为每年 1 卷;1926 年开始改为半年 1 卷。1927 年 1 月,杂志的英文名“The China Journal ofSciences and Arts”改为“The China Journal”;中文名字到 1936 年 1 月相应地更改为《中国杂志》。该刊至1941 年 11 月停刊时共出版 35 卷 214 期。本书系该刊的全文影印,全书共 38 册,第 1 册为导论、总目卷,第 2 ~ 37册为原刊之影印部分,第 38册为索引卷。本次整理使用的底本均为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中国杂志》原版本,为方便起见,将书名统一为《中国杂志》(The ChinaJournal)。与以往乃至同期汉学杂志较多关注中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等不同,《中国杂志》刊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文章,从中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 20 世纪汉学研究注入的新活力,这也使得该刊成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汉学期刊。鉴于目前关于《中国杂志》的学术研究成果极为稀见。
《中国杂志》系近代西方人在华创办的*重要的汉学杂志之一,主要刊登中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事物的研究文章,内容包括动植物及矿产资源调查、生物化工研究、水文气候分析、地理物产调研、政治经济评述、风土人情介绍、时局动态跟踪、艺术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研究等等,对于促进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推动近代欧美汉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及学术价值。其所附图像资料亦丰富美观,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