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5 项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温世仁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免费互动式英语学习网站,内附英语直通车网站使用说明。 台湾著名企业家温世仁先生最新力作——为您揭开最惊人的英语学习方法。 网络互动式学习——给予您的一种最现代的学习捷径。 短期内可以达到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想到就会讲,听到就会答。 免费奉送VCD光盘——温世仁先生亲自向您解说英语学习的真谛。 热销台湾,并跃登台湾语言学习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作者: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引领你体验不同的改变方式…… 这本广受赞誉的、以最佳方式组织的第五版,高度融合了各学科之间的研究,并随着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更新,对于生物学研究和环境研究领域中的相互争鸣进行了客观的评述,注重理论和研究的实际运用。 “本书汇总了各家所长……” “贝克的这本书超过了其同类书……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接触到儿童发展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并且此书文字清新极易阅读。” 劳拉·E.贝克(Laura E.Berk)是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杰了的心理学教授。在伊利诺斯州大学任教期间,她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儿童发展这一课程。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获得心理学的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她的儿童发展方向的硕士学位和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她还曾做过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的访问学者。贝克教授曾就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出版过许多著作,最近就儿童语音的发展也有不少个人专著。贝克教授的研究得到了美国教育厅以及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资助。她的研究大量见诸于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包括《儿童发展》、《发展心理学》、《墨跋季刊》、《异常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等。贝克教授的研究经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引起了包括《今日心理学》和《科学美国人》在内的公从杂志的关注。贝克教授同时还是《幼儿周刊》杂志的学术编辑,并为《幼儿研究季刊》充当顾问编辑。贝克教授还是《课程研究手册》一书有关课外活动章节的作者、《21世纪心理学研究概貌》一书有关发展研究章节的作者。她曾经出版的著作包括:《私人语言:从社会互动到自我规范》、《建构儿童的学习:维果茨基和早期的儿童教育》、《儿童发展的概貌:研究文选》。除了本书的编写,贝克教授同时还是Allyn and Bacon出版社出版的畅销课本《婴儿、儿童与青少年》以及《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作者。 《儿童发展》一书中,在近六十年大学教学经验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个体从受精卵到成人所走过的生理和心理历程。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而且它“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深度,也要尽量全面地涵盖本学科的范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达九百五十个十六开页码的第五版汉译本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创作理想已经实现的证据。全书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二十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策略,并从遗传与环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上论述了儿童发展的基础,而后分别从认知、语言、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具体描绘儿童发展的轨迹。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最新视角对儿童发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同龄人、媒介以及学校环境进行了深刻而周到的讨论。通读全书,你会很容易地发现在人生的每个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要留下的足迹,清晰地看到我们每个人是如何从呀呀学语到出口成章的,是如何从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如何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自我中心到独立自主、自知知人、自利利人的,也会清晰地了解,在我们迈出的每一个脚步中,我们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传媒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走过的路,警醒我们注意那些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的经验、教训,进而明白在未来生活中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孩子应该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 《儿童发展》中,作者突显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关于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新研究,与发展心理学有关的一些跨学科研究。从教材格式的编排和栏目的增删,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到具体内容,作者都进行了更精致独到的设计。例如,在某些章节增加了“从研究到实践”栏目,增加了对如何为人父母的讨论,迎合了将研究发现应用于现实生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社会需要;更为关注新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包括未婚单亲家庭中儿童发展的问题、电子游戏和因特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作者: 温世仁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英语直通车》提倡的是一个新的学习英语的理论,经过许多人试用后,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英语直通车(直觉造句附光盘)》对此进行了介绍。
作者: 李荣主编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有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于1999年初全部出齐。这部大词典由著名语言学家李荣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由41部分地词典构成,这41个地点分别是:崇明、苏州、厦门、长沙、娄底、西宁、太原、贵阳、南昌、武汉、梅县、乌鲁木齐、南京、丹阳、忻州、柳州、黎川、西安、扬州、徐州、金华、海口、银川、洛阳、济南、东莞、万荣、杭州、温州、上海、宁波、萍乡、南宁、牟平、成都、哈尔滨、福州、建欧、广州、雷州、于都。每部词典收词都在8000条左右,全书收词总数约32万条,总字数约两千万字,是一部精心设计的煌煌巨著。41部分地词典的选点都是经过反复讨论后才定下来的,大的方言区一般选三四种,能从总体上比较充分地反映现代汉语各方言间词汇异同和语法虚词用法的基本情况。每部分地词典的内容都是统一设计的,包括下列五个部分:首先是李荣教授的《分地方言词典》总序””总序”说明编写方言词典的意义和工作程序,指出”分地方言词典的要求有两项:一是为综合的方言词典准备条件,二是反映本方言的特色”另外还对分地词典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第二部分是“引论”。“引论”内容共有八项。第一项介绍该方言点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和人口构成等与方言变化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第二项描写该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该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连读变调,轻声,儿化,重叠等语音变化情况。第三项说明方言的内部差别,包括该方言所属范围内城市与农村、新派与老派、四乡之间的社会差别和地域差别,并说明词典所描写的方言派别(一般是城区的老派)。第四项是单字音表。单字音表表头第一行是韵母,一个韵母占一栏,第二行是声调,该方言的单字音声调都在同一栏内,纵行第一列是声母,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栏排列,声母和韵母、声调相交的地方就应该有一个方言读音,有音有字者列出该字,有音无字者用一个圆圈表示,生僻字、方言字和圆圈都在表下加注释,无音无字处空白。第五项说明该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方言特点的确定与编写者的主观认识有关,一般是和普通话比较后得出的,有的也说明该方言在所属方言区中的特点。第六项是词典凡例。凡例的繁简各词典并不完全相同,但要求各词典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条例。第七项是对词典例句中常用字的注释。这是因为词典中的例句都要求用地道的方言,提前解释就可以避免出现刚开始使用词典就要先查词典这种情况。第八项是方言音节表。音节表的编排顺序按单字音表:以韵母先后为序,同韵的按声母顺序,声韵相同者按声调顺序,每一个音节都标明该音节在词典正文中出现的页码,实际上是该词典的音序检字表。 词典的第三部分是词典正文,即词典条目。每一部词典条目的多少不完全一致,一般都在八千条左右,原则上是大词典编委会规定的三千五百个统一的条目都得有,在此基础上尽量多收有当地特点的方言词。每一个条目词都包括字形、注音、释义三个部分。因“子”尾、“儿”化、轻声、重叠等构形方式形成的同义词采用参见的方式出条。字形上,汉语方言词典采用繁体字。这主要是普通话中已规范简化的字形有限,而各地方言都有一些方言字、俗字和生僻字,这些字大都没有规范的简化字字形,如果采用简化字,势必比照普通话的简化原则来自造简化字,其结果是,字形虽然简化了,但仍可能出现新的不便和麻烦。因此,比较简便的解决办法是仍然使用繁体字。此外,使用繁体字也便于文史工作者直接引用和打开海外市场。41部分地词典都是用国际音标注音。这是由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各地的汉语方言差别很大,单就声调而论,少的只有3个,多的有12个,汉语拼音是专对北京话制定的,对大多数汉语方言不适用,而我们国家到现在还没有为各地的汉语方言制定全国通用的汉语拼音,因此只能用国际音标注音。 第四部分是词典条目的义类索引。索引正文前有索引目录,索引目录先把词典条目分成天文、地理、时令/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军/政/法、交际、文化教育、文体活动、动作、位置、代词等、形容词、副词/介词、量词、附加成分、数字、其他等三十大类,有的大类下面还分小类,如“日常生活”下面又分“(1)衣”“(2)食”“(3)住”“(4)行”这样四小类,大类小类后面的页码都是该类词条在索引正文中的页码。索引正文按大类>小类>词条的顺序列出每个条目在词典正文中的页码。分类后难免有的词条有两属甚至三属的情况,编制索引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查找,因此,两属或三属的词条就两处或三处出条。 第五部分是词典条目的首字笔划索引。首字笔划索引的编排原则有三条:一、按词典正文条目首字笔划的多少由少到多依次排列;二、笔划相同的字按前五笔横、竖、撇、点(包括捺)、折的顺序排列先后;三、一个字因读音不同而在不同页码出现的分别注上页码。字的笔划顺序都按国家公布的规范来确定。索引中字右边的页码是词典正文页码。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继《现代汉语词典》后向社会奉献的又一词书精品。和《现代汉语词典》相比,这部词典有以下几个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范围主要是全国通用的规范词语,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收一些方言词和古语词,以规范性为主,兼顾实用性;《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本主要收当地方言中比较地道的方言词,也不排斥已进入当地方言的普通话词语,以实用性为主,兼顾规范性。二,《现代汉语词典》用汉语拼音注音,社会通用性比较高,属于通用型语文词书;《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用国际音标注音,各分地词典主要服务于所描写的方言区,社会通用性比较低,属于专用型语文词书。三,从使用繁体字、用国际音标注音、本字不明者可以用方框代替等情况来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学术性比较强,对使用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总的说来,这两部词典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 从汉语语言学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是二十世纪汉语语言学史上的重大工程之一,其学术意义可以从以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开始,汉语方言学家们很快就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汉语方言语音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调查者用一本《方言调查字表》,在几天之内就可以把一个方言的单字音系调查出来。词汇的调查则困难得多。首先是词汇的数量比较大,只就五、六千条常用词语来说,调查所费时间就得一个月以上;另外,如果调查者不是当地人,对词语的解释和细微的词义分辨都比较困难。由于这种工作上的客观困难,几十年来,汉语词汇的调查研究一直远远滞后于语音的调查与研究。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丁声树先生早在1961年就在《中国语文》上发表题为《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的文章,大声疾呼加强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工作,然而,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工作仍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几十年来,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的学者基本上只能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汉语方言词汇》中提供的二十个方言点、1230个词条(1964年版为905条)的基础上摸索、总结汉语方言词汇的规律和异同。《汉语方言词汇》是一本有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的汉语方言学著作,但从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部著作的局限性主要有三点,一是所选方言点的代表性不够强,二是词汇量比较小,三是受表格的限制,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无法得到体现,一个词只能列一两个最常用的义项,更不可能为一些词义比较微妙的词语举出例句,使读者可以通过例句来准确把握词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共四十一部,每部词典的条目都在八千左右,合计四十一个方言点相同或不同的词汇总量约为三十二万条,总字数约三千万,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语词词典之一,堪称煌煌巨著。这部词典出齐以后,把汉语方言词汇调查和研究的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汉语方言词汇调查落后于语音调查”的说法从此可以休矣。 第二,从五十年代以来,在全国陆续出现了一些方言词典或有词典性质的词语集之类的著作,有的以省命名,有的以方言区命名,有的则以地点命名。体例大多各不相同。收词范围不大一致,有的偏重口语,有的只收书面语,收词数量也多寡不一。有的用拼音字母给方言注音,有的则用国际音标。词典质量也很不均衡。单独就所描写的方言来看,多少都有一些用处,如果想做大范围的崐比较研究,其作用明显不如《汉语方言词汇》。《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地词典》都是由有一定方言调查经验的方言学者调查方言口语,然后根据实地调查的材料来编写,都是用国际音标注音,有可以作全国对比的基本词条,体例不但是统一的,而且,比较完备而周详。词典是供人查用的。衡量一部词典质量的高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试着查一下这部词典,看能不能很快查到读者想查的词语。《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在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词典前有音序检字表,后附义类索引和词条首字笔划索引两种检索方式,非常便于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查阅词典。首设义类索引,可以说是这部词典的一大创举,这不但便于模糊查找一些用方言读音和首字笔划难于查找的词,而且非常便于方言间同一类词语的比较研究。可以说,这部词典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汉语方言词典的编写水平,为方言词典的编写提供了一批示范性的作品,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汉语方言词典的编写和汉语方言词汇调查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第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对汉语方言学的贡献不限于词汇方面,对方言语法的研究也有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语法研究可以分成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中构词和构形的研究都必需以词为单位。《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四十一个方言点的三十二万条词汇,为研究、比较现代汉语各方言构词法、构形法的异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料,这是一个方面。第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要求特别注重对语法功能词作详尽描写。在义类索引中,按语法意义归类的类别有五六种左右,下面是《南昌方言词典》中有关的部分:(二十四)代词等,(二十五)形容词,(二十六)副词、介词等,(二十七)量词,(二十八)附加成分。语法功能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而千百年来各汉语方言的发展情况又不完全一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用法往往差别很大。比如,北京话中的”着”可以表持续,不能表被动,成都话中的”着”可以表被动而不能表持续。如果把四十一部分地词典中”着”的用法全都抽出来比较研究,就可以把现代汉语中介词”着”的用法差别大致归纳出来。于此可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这部词典的学术意义并不限于语言学。李荣先生在《分地方言词典总序》中指出,“文史方面的学者,也可以取用其中的材料。”这说明,方言词典对文学史和历史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比如几年前对《金瓶梅》作者的考证,争论的各方几乎都是根据《金瓶梅》中使用的方言词语来推测其作者的。同时,对一些相关的学科如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民族接触,人口迁移,民风民俗,社会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四十一部分地词典中的三十多万条词语,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最后,我们还想指出一点,这些分地词典还具有一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前几年,“中华鳖精”在全国卖得比较火,但在一些地方却打不开市场。原因不在于销售人员无能,而是”鳖”字在这些地方是禁忌字,很难想象人们会去买一个说不出口的东西来作礼物送人。因此,这部大词典还可以为商品的命名提供重要参考。工商从业人员在给产品命名时应尽量回避各地汉语中的禁忌字,避免意外的经济损失。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加里·鲍里奇生长于芝加哥南部,他在那儿的孟德尔高中念书,后来在伊利诺州奈尔斯市的一所中学执教。他在印第安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尼古拉斯·J.阿纳斯塔修斯主管的儿童研究中心任评价主任。鲍里奇博士目前就职于奥斯汀市的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曾任专门对教师教育认证的国家没验局委员会委员。 鲍里奇的其他著作还有《旷世超群:让你的课堂每天都有价值》,《成为一名教师——同初登讲台的教师探讨》,《有效教学的观察技能》(第三版),《课堂中的真实评价》《教育测试和评价》,《教育心理学:一种现代的方法》。
作者: 华人德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为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7卷中的“两汉”卷,由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学者华人德主笔撰写。作者对两汉的简牍、铭刻、碑版的形成以及风格特色,主要书家代表作品以及两汉书法教育和书学影响,以一个史学家的高度,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觉作了分条缕析的爬梳。作者曲尽前人和今人未竟之处,其对石刻、砖文、瓦当的独有情钟,加上他本人在书法篆刻上的实践和领悟,使得本书在学术上和艺术上都有相当特色和高度。
作者: 周积寅,王凤珠编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唐人的这两句话,对于做学问的人都有用。然而,做学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故所谓'处则充栋宇',这里面的意思,还包含着:大凡著书立说,不能不借重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某些学术成果。如果学术研究,一切都要自己从头找起,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梁启超说“治史宜自重而重人”,梁公还具体地说:“学人必重工具书。” 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三十多年来,教学之余,把不少精力放在美术史研究的筑基工作上,他的这一工作,既有利于个人的攻读,也有益于他人的研究。 今年12月,周积寅教授陪同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近藤秀实教授到杭州等地考察。相见之时,周君出示鞭《中国历代画目大典》(以下简称《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的二校样,我读后深感其治学精勤,锲而不舍。倘非昼夜耕作,扎扎实实地花下功夫,绝不可能有此巨编之成。 关于“画目”之编,历代有之。六朝时有《太清目》;唐宋时有《贞观公私画求》、《画史》及《宣和画谱》;至元明清则更多,有如《书画目录》、《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近现代则有30年代金陵大学出版的《历代著录画目》,之后台湾出版有《故宫书画录》以及徐邦达编的《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等等。在我数十年的画史研究中,这些“画目”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在同等专业的学术研究上,往往他人花了时间,对我就节省了精力。人生苦短,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如'画目'之编,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何况周积寅教授现在所编的这部《画目大典》,无论在内容排比以至汇编方法上,都比前人进了一大步。 周编《画目大典》,分四卷,始自战国,下迄清代。编入画家五千余名,包括各类画迹七万余幅,而典中的这些画目资料汇自海内外六百多家博物馆(院)、美术馆、美术教育单位、美术研究单位及私人收藏的古代墨迹,也还包括近一个世纪来出版影印的有关画册、图片等。尽其所能,文征博引,实非易事。汇编方法,不只列其目,标出年代与尺寸,还对画题、幅式、材质、题款、印记、藏家,以至前人或近人的著录、鉴赏等等,都缀集一起,成为一条词目有多种内容相互联系的辑录;更为重要的,作者在有些词目下,还加上必要的“按语”。该典对画家及其作品,虽不在品评,但所起检目的作用,不仅查阅方便,而且较过去周详。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当代对中国历代画目研究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在书林中“崭然见头角”,必将为国内外学人及美术史论研究者所欢迎。 本典对历代五千余名重要画家(包括佚名)的存世帛画、纸画、卷轴画七万多幅加以著录,并图录画家的代表作,以资对照。分四大卷出版,即:战国至宋代卷;辽至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 编篡画目主要来源于海内外六百多家博物馆(院)、美术馆、美术研究院(所)、文化单位、高等院校以及私人收藏的古代绘画墨迹以及有关历代绘画著录书籍。 在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原则上第一朝代以画家出生年先后排列(特殊情况例外)。每位画家立一小传,接着系以画目,以一画目为一词目,包括画题、幅式、年代、材质、纵横尺寸(厘米)、题款、印记、收藏、影印、著录、鉴赏及按语等。
作者: 黄惇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立了蒙古汗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兵压境向南进军。宋高宗咸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阔。战火连绵使人民痛不欲生,但其后南北统一却使各民族间的文化得比相互交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东西方之间因渠道畅通,科学、文化的交流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蒙古定都北京,又以中国为汗国之中心,即是看中了当时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汉文化和汉族的封建经济实力。“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在战争中,蒙古贵族首领逐渐改变了游牧民族的陈旧观念。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更注意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以文治之道为立国之本。他采纳契丹人耶律楚材和汉人学者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的主张,推行“汉法”,所订制度,多参照唐宋体例。 元初,尽管因战争的原因,各民族得以广为接触,然因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各族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指西域人)为二等,汉人(指女真人和原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人)为三等,南人(指淮水以南原南宋人)为四等,因此汉族人民及汉族士大夫地位卑下,思想十分痛苦。尽管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统治者采纳了汉族儒士提出的“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的建议,重开科举制度,但因此走入仕途的儒生,依然很少。国家各级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上,汉人入仕者仅为附庸。元世祖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曾命程钜夫往江南访贤,征得儒士24人,赵孟頫居首选。赵氏出山以后,对元代书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代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思想上却并没有重大的钳制,比较宽松。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使汉族士人仕途无望,于是许多人转向文学、艺术方面的奋斗,促使散曲、杂剧、书、画在元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继宋词后发展出的元曲以及在前代基础上发展出的元杂剧,在元代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社会的矛盾,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这显然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无望仕途,而与民间艺人和下层广大人民广泛联系的结果。尽管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但那些鞭挞社会黑暗、歌颂纯真爱情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倾向,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在绘画方面,元代如赵孟頫、李衎这样官居高位的艺术家毕竟太少,因此那些拒不入仕或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便以陶渊明为理想人物,而小隐于市。他们以山水画或梅、兰、竹、菊寄托情怀,抒发爱国之心与崇高的气节,导致了以重主体情感的写意山水画为主流的文人画的发展。其实即如赵孟頫亦属于在痛苦中度过一生的士大夫文人艺术家,他的作品亦以上述题材为主流,因而在思想感情上他与隐逸画家是一致的,元季山水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无不受到他的影响。 书法的发展,与文学、绘画等各类艺术一样,都因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歧视而受到影响。但由于书法的实用性一面,作为文字的载体,它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的统治者都不可能回避的。元世祖不善书,却为了他的子孙能在这块汉文化的土地上坐稳江山,而令太子裕宗向指定的名儒学习书法,临写的大字珍藏于东观。其后英宗、文宗、顺帝都研习书法,文宗书受赵孟頫影响宗晋人,顺帝之子爱猷理达腊则书学虞世南。尤其是元文宗于天历二年沿“玉堂”旧制建立了奎章阁,由学士虞集撰《奎章阁记》,集因代法书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元文宗还命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并在奎章阁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由蒙古贵族为统治者的元代,有此盛举,不能不说是书史上的大事。可惜奎章阁是短命的,仅仅五年,柯九思就因大臣争权、宗室内讧而被撵出朝延。 元代书法的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客观地说还不是帝王于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元初的少数民族书家如辽宗室耶律楚材(1190—1244)等,虽善书,但也不足以有震动书坛的影响力。其最重要的因素仍是由于领一代风骚者赵孟頫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赵孟頫以精妙绝伦的书画赢得元世祖恩宠和朝野的好评,荣际五朝,官居一品,使得元代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仰慕于他。由于他书法推崇二王,提倡复古,影响甚大,因而形成了队伍庞大的赵派书家群。 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画开启了元四家,在艺术思想上乃与隐逸画家相通。因此这种被压仰的精神创伤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书法。书法既不同于绘画直接以形表现,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诗词可以吟哦出内心的痛苦,只是书法反映得较为隐蔽罢了。在元人统治下,赵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点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说其有一点寻求超脱之意。他的书法以遒丽、秀逸为基调,以清新脱俗、高雅出尘开启了一代新风,将北宋苏、黄、米等提倡的文人书法,在南宋后期衰微之后,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其书法中体现的书卷之气,后来成为涵盖书坛近500年的楷模。诚如此,元代以赵孟頫书风为主流的书法,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则是元代的社会条件之局限使然。 元代的书家除开赵氏一脉,还有隐士一脉。尽管其中不少作者也受到赵氏影响,或因社会地位的共同性而具有一致的审美取向,但其中为数不多的隐士书法家,却有别于赵派书法的风格特征。他们虽具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却不能出仕而报效国家,苦闷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只能以书法来表现情性,因此比起赵氏一脉来,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个性,如吴镇、杨维桢、倪瓒、陆居仁等。虽然此脉远不及赵孟頫影响之大,但不可忽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元代帝王为巩固统治还大兴宗教,对各教派基本一视同仁,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得以传播,其中因佛教和道教在蒙古统一天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因而此二教力量最强,影响量大。佛教寺院之多,道教庙观之大,都是空前的。与此同时,元代帝王采纳汉儒士主张,仍然推重宋代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在元代的文学、戏剧、绘画中反映出来。元代书家留下了许多他们所抄写的佛经、道经,也正是宗教影响的结果。同时,更因佛教、道教的流行,涌现出一批佛家、道家书法家。例如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人,俗姓孙,性睿敏,元代高僧,为高峰妙和尚的弟子。他是赵孟頫夫妇的佛门师傅。晚居浙江天目山,仁宗召聘不出,赐谥普应国师。书虽初学王羲之,然用笔尖起尖出,类“柳叶”,自居家数,其书作流传日本较多。又如一山一宁(1247—1317),俗姓胡,浙江台州人。南海普陀高僧,大德三年(1299)奉元成宗命,持诏书出使日本,后留住日本镰仓建长寺、圆觉寺和京都南禅寺。圆寂后日本人追赠“一山国师”,所传佛门学派世称“一山派”。其草书在日本极负盛名,日本当时的书家雪村友梅、虎关师炼均出其门。他的草书师承颜真卿、怀素,狂放有法度,元气淋离。有《雪夜作》、《六祖偈》、《法语》等墨迹传出,在日本尊为国宝。再如雪庵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元代高僧。学兼内外,淹贯百家,书画俱入神品。其书学颜、柳,“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书”。他的榜书还影响了高丽。此外,元代禅僧古林清茂(1262—1329)、明极楚俊(1262—1336)、清拙正澄(1274—1339)以及元叟行端、祖瑛、月江正印、龙岩上人、楚石梵琦、了庵清俗等,书法各具特色,表现了佛门书家特有的孤介绝俗之气息。因佛道书家并非元代书法的主流,后面不再展开。 由于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时代,因此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一些汉化的高层知识分子。他们大都长期生活在中原,与汉族文人接触而受到感染,其中也不乏朝中重臣官僚,如康里巎巎、周伯琦等,都在元代书法家中身手不凡,并对后世书法颇有影响。这些少数民族书家对于交流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代书法的发展,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特殊地位所决定,这是我们了解元代书法时所不能忽视的。 二、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 元代的书法约可分为三期,前期包括蒙古王朝之初到大德之前,即指忽必烈的统治时期。蒙古统一中国之前,因战争连绵,书法不振,所以前期实际上主要指忽必烈灭南宋之后约20年间(1279—1294)。元初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中期指从成宗大德时代至文宗天历、至顺时代(1295—1331),元代的书法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赵孟頫的书风风靡朝野,而且赵氏的学生辈如虞集、张雨、柯九思、朱德润等亦都活跃于江南和大都,更因文宗酷爱书画设立奎章阁,而使元延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书画艺术家。文宗以后至元末的顺帝时代(1333—1368)是为后期,这一时期康里巎巎 、周伯琦成为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书家。此外隐士书法在乱世中也得以突现。总体而论,88年间因赵孟頫的影响,元代书法整个表现出全面复古的趋势。 回顾历史,北宋书法在“宋四家”的倡导下,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写意特征。自宋南渡后,这种文人书法的写意特征却没有再得到充分的发展,模拟当代书家之风转而抬头。最突出的是苏、黄、米的影响,不仅在北地,金朝的书家竞相仿效,南方亦如此。宋高宗赵构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其《翰墨志》云:“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他自己的书法实践,即初从黄,再从米,而意识到须追本源后,则从智永上追二王,故其自云: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贴》,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 惜南宋为时代所限,宋高宗的这种以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未得拓展。 元初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学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即连由金入元的的鲜于枢,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浸染。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继而延续至明代中期。我们将书法史上的这一转折,看成是一次重要变革。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正来源于赵构,他在仕元之前,便从赵构书法入手。一是其为宋王室后裔,所谓嫡系之传;二是赵孟頫的书学观,受赵构影响颇深,只是仕元后赵孟頫因政治上的原因,隐匿不言而已。但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毫不隐匿自己的观点,而坦露俗继承宋高宗遗志的决心。赵孟頫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于印章则提倡汉魏印章贵有“典型质朴之意”,抨击“新奇相矜”、“不遗馀巧”的世俗审美观;其“作诗文皆从李、杜、韩、柳中来,顿扫旧时(指南宋以来)之气习”。因此他的艺术审美观完全是以崇古为立场的,这种崇古思想,导致了他在书法上以晋人书风为尚,再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所以他广涉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由于赵孟頫的影响,各种书体在元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吾衍、吴叡、周伯琦等多数书家以篆隶名世;印章亦因赵、吾的倡导而由实用艺术转而成为文人艺术,并得到自隋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元代的篆隶艺术和文人印章艺术成就,向不太被人重视,而实际上是书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以后明清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章草一体,唐宋罕有人作,而在赵的影响下元代则不乏好手,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俞和等均擅章草,元末宋克法前人而创造性地将章草与今草糅合,使章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此外小楷的振兴,也与赵氏的身体力行有关。这些风气使元代书法反映出鲜明的全面复古现象。 赵氏的书法观,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句话:“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所谓“则古”,即以古法为准则;所谓“今人”,则显然是针对南宋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而言的。因此赵氏的崇古书法观,正与赵构合拍。不论其初衷如何,客观上却显然有着振兴之意,犹如唐宋八大家之古文运动,乃借古以开今,以法古而力矫时弊也。虞集曾说: 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山,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短古法……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张即之)之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知张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公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 此段话精辟地概括了赵氏开一代书风的原因,也将赵氏在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阐明。 明代的董其昌一生以超越赵氏为目标,正是从赵孟頫本身超越宋人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大凡书史上开派的一代宗师,都清楚前辈人的笼罩是开启一代新风的最大屏障,因而注意师法文人书法本源。而赵孟頫所领导的这一古典主义的回归潮流,正具有了这种特征。董其昌云: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这一高屋建瓴的评论,以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观照书史,既含蓄地批评了宋人欠法、元人欠意,又含蓄地肯定了宋人取意、元人取法而各能超越前代的优势。而董的意、法统一目标,正是晋人的韵。然平心而论,他的这一目标实是与赵孟頫相同的,只是赵氏所处的时代,既不可能有苏东坡那种抒发个性的自由境界,也不能似米、黄那样狂放颠逸而振迅天真。他也并非完全如董氏所云“虽已意亦不用”,而如宋濂所评的那样,“笔意流动而神藏不露”。客观地说,这是赵氏书法的长处,亦是其弱处。这种在全面回归中恢复古法纯洁性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个性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并因此而成为这一书法潮流的主要特征。诚如此,以赵氏崇古导致的元代书风,以其典雅、秀逸的书卷之气,为文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 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的开端 元代书家中,书、画集于一身者十分普遍,较之宋代更向前迈进一步,苏轼、米芾尚未在画面上加以题跋,而元代书画家如赵孟頫、柯九思、倪瓒、吴镇、张雨、杨维桢等,均喜在画面上题跋、钤印。画成之后,将时间、姓名、作画的感受、题画诗跋于画上,再钤上印章,一可补意之未尽,二可使文学、书法、印章与画相映成趣,增加了形式感。这种题跋的形式使元代文人画形成了新的风尚。与此同时,画中的书法用笔,在崇尚古法思潮的影响下,也越来越被人重视。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种观点可视为此时画家自觉地将书法融入绘画用笔的代表。柯九思善写竹石,他甚至认为“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由此元人在观赏柯九思《竹木图》时,如此写道:“绝爱鉴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疏篁。细看古木花藤上,更有藏真长史狂。”元代以书法笔法观照绘画的认识,一方面乃由元人重视恢复古法派衍而出,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北宋以来文人画的用笔技巧。反之文人画在元代的发展也大大促进文人学习书法的欲望,因而成为书法本身发展的一种动力,当时的书画家力主以书入画,认为“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所在”。画上的题跋与以书法入画的风气,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起来,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roblem - Based Approach
作者: (美)威廉·G.坎宁安,(美)保拉·A.科尔代罗著;赵中建主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作为教育管理的导论性著作,《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向读者展 示了教育管理领域当前变革的各个方面及其思考,展示了学校管理者每天都 会面临着的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和挑战,如学校和社会的日益多样性、教 育改革和技术发展对学习环境的影响等。该书不仅继承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社 会科学的、研究性和经验性的传统,还仔细考察了道德的、种族的、行为的 意义以及批判性思维、最佳的实践和实地情境的机会。该书运用了问题解决 的方法,向读者提供了分析并应用知识于真实情境的机会。 本书为实际的学校组织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包含有反映当前争迫的 教育问题的真实例子,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发展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 机会。 本书辑选了众多学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教育管理实践性问题的反思性 论文。 每一章有为开发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践。 第六章展示了诊断性清单,以让读者有机会辩别自己的领导风格,并分 析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表现这些领导风格的。 第十三章展示了4个独特的、真实的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
作者: (美)D.J.阿伯斯(Donald J. Alberts)等编著;袁向东等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国际数学家大会面年图史》一书,以富于历史意义的照片和简明的文字,介绍了历届大会的概况,反映了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在20世纪发展的主要脉络,极具收藏价值。原书因出版年代限制,仅介绍到1986年icm的伯克利大会。现根据1990、1994和1998三届icm的会议录,我们撰写了关于这几届大会的简要情况,并选择了若干相关的照片,以附录形式作为原书的补充。这样,读者一书在手,就能粗略地了解到了icm的百年史。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 (美)彼得·诺思豪斯(Peter G. Northouse)著;吴荣先等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彼得·诺思豪斯为透过各种视野同顾领导理论提供了一个结构性机会……该书是用对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实用的方式来对研究进行综述的。诺思豪斯的写作干净利落,直接、明晰。 ——美国《公共生产力和管理评论》杂志 彼得·诺思豪斯是西密歇根大学沟通交流学教授。20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领导学和组织交流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发展和教学工作。除了参与撰写了多部图书,他还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是《健康沟通交流学:健康职业人员的策略》的作者之一。他现在是国际交流协会的健康交流分会的主席,是《健康交流学杂志》编委会成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领导与成员关系中的交流、变革型领导和冲突解决。他还曾经在包括领导学、冲突管理和组织交流等很多领域担任咨询工作。 本书展示和分析了众多的领导学理论,如特质理论、风格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团队领导理论、女性与领导、领导伦理等,尤其关注如何使这些理论帮助雇员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能力。 每一章都讨论了这种理论的优点与缺点,帮助读者把握每一种理论的有关特点。 每一章都包括应用部分,介绍了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组织中去。 每一章都提供了三个案例研究,说明了领导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总是作困境。 每一个案例之后都有思考题帮助读者更好地分析理解案例。 每一章都提供了领导测量表/问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领导风格或情境。 全书提供了大量的图表与统计数据来说明理论,使各种观念更有意义。 本书准确易懂的写作风格,使它可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适用于贸易,商务交流,领导、管理、传播、组织沟通,政治科学、领导学培训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专业的学生。尤其适合作为组织行为学核心课程的补充教材,或者作为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泛读教材。本书亦适用于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各种需要。
Cours de Lingutstique Generale
作者: (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著;裴文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普通语言学教程》主要内容:在数千年的西方文明史中,如果要撷取百部经典,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必在其中。因为语言学是每个文明人都应该关注和了解的,而正是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语言的基础。此书问世近百年,全世界主要语种都有译本,成为大学生的必读书。裴文的译笔严谨而流畅,典雅而生动,使我们得以走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聆听他充满睿智的声音,感受他思辨的灵动和深邃。
作者: 程晓樵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我们编纂这套丛书,希望能反映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能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我们还希望这套丛书既能体现严谨学风,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生动、活泼的文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些愿望是否变成现实,待这套丛书陆续出版后,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加以评说。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对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 朱关田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打开这本架构庞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的书法专著,如同漫步在我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隋唐时代。该书10个章节,系统论述了隋唐及五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各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介绍了各个时期有关书法名家,并追溯其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还充分论述了唐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唐代墓志、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和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本书主要介绍了隋代与初唐书法,唐太宗与书法复兴,盛中唐书法,雄秀独出的颜真卿,晚唐书法,唐代文化与书法,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法家等内容。
作者: 姚新勇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为了使本书的分析能够在我所设想的范围中展开,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应是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文化”一词。不过我不准备给它以抽象的定义。正如大家知识的,文化一词的含义是极为丰富且混杂的,被言明的和未被言明的含义有上百种之多。 <
作者: 丛文俊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本丛书系统论述了四项内容:一,探讨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为三千年书法史的发展寻找活的灵魂。二,总结、评价古人对书法的理解和阐释,充分利用古代书论,帮助我们复原或接近历史的真实。三,以书体演进的线索系挂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概括说明前期书法史。四,以书家和书法传承系挂作品,证以时代风尚及流变,系统梳理书法史。 <
作者: 虞永平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繁荣教育理论著述,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为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以爬梳整理、分析研究当代教育新理论为主题的“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这是一件令人欣慰和鼓舞的事。 这套丛书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以“新”为基本出发点,以教育新学科、新论点为主要内容,力求反映当前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向,有益于我们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所思考和回答。各本著述力求相对成熟,自成体系。 我们编纂这套丛书,希望能反映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能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我们还希望这套丛书既能体现严谨学风,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生动、活泼的文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些愿望是否能变成现实,待这套丛书陆续出版后,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加以评说。
作者: 周积寅,王凤珠编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唐人的这两句话,对于做学问的人都有用。然而,做学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故所谓'处则充栋宇',这里面的意思,还包含?牛捍蠓仓书立说,不能不借重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某些学术成果。如果学术研究,一切都要自己从头找起,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梁启超说“治史宜自重而重人”,梁公还具体地说:“学人必重工具书。? 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三十多年来,教学之余,把不少精力放在美术史研究的筑基工作上,他的这一工作,既有利于个人的攻读,也有益于他人的研究。 今年12月,周积寅教授陪同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近藤秀实教授到杭州等地考察。相见之时,周君出示鞭《中国历代画目大典》(以下简称《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的二校样,我读后深感其治学精勤,锲而不舍。倘非昼夜耕作,扎扎实实地花下功夫,绝不可能有此巨编之成。 关于“画目”之编,历代有之。六朝时有《太清目》;唐宋时有《贞观公私画求》、《画史》及《宣和画谱》;至元明清则更多,有如《书画目录》、《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近现代则有30年代金陵大学出版的《历代著录画目》,之后台湾出版有《故宫书画录》以及徐邦达编的《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等等。在我数十年的画史研究中,这些“画目”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在同等专业的学术研究上,往往他人花了时间,对我就节省了精力。人生苦短,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如'画目'之编,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何况周积寅教授现在所编的这部《画目大典》,无论在内容排比以至汇编方法上,都比前人进了一大步。 周编《画目大典》,分四卷,始自战国,下迄清代。编入画家五千余名,包括各类画迹七万余幅,而典中的这些画目资料汇自海内外六百多家博物馆(院)、美术馆、美术教育单位、美术研究单位及私人收藏的古代墨迹,也还包括近一个世纪来出版影印的有关画册?⑼计等。尽其所能,文征博引,实非易事。汇编方法,不只列其目,标出年代与尺寸,还对画题、幅式、材质、题款、印记、藏家,以至前人或近人的著录、鉴赏等等,都缀集一起,成为一条词目有多种内容相互联系的辑录;更为重要的,作者在有些词目下,还加上必要的“按语”。该典对画家及其作品,虽不在品评,但所起检目的作用,不仅查阅方便,而且较过去周详。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当代对中国历代画目研究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在书林中“崭然见头角”,必将为国内外学人及美术史论研究者所欢迎? 本典对历代五千余名重要画家(包括佚名)的存世帛画、纸画、卷轴画七万多幅加以著录,并图录画家的代表作,以资对照。分四大卷出版,即:战国至宋代卷;辽至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 编篡画目主要来源于海内外六百多家博物馆(院)、美术馆、美术研究院(所)、文化单位、高等院校以及私人收藏的古代绘画墨迹以及有关历代绘画著录书籍。 在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原则上第一朝代以画家出生年先后排列(特殊情况例外)。每位画家立一小传,接着系以画目,以一画目为一词目,包括画题、幅式、年代、材质、纵横尺寸(厘米)、题款、印记、收藏、影印、著录、鉴赏及按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