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3 项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相关结果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作者: 侯杰泰等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简介: 在社会、心理、教育、经济、管理、市场等研究的数据分析中,当今称 得上前沿的几个统计方法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恐怕非结构方程分析莫 属。它包含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因子分析,弥补了传统回归 分析和因子分析的不足,可以分析多因多果的联系、潜变量的关系,还可以 处理多水平数据和纵向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多元数据分析工具。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结构方程模型和LISREL的著作。阐述了结构 方程分析(包括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统计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的应用、常用模型及其LISREL程序、输出结果的解释和模型评价。本书还讨 论了一些与结构方程模型有关的专题,是一本由初级至中上程度的结构方程 分析著作,可作为有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及应用工作者的 参考书。
当代教育学
作者: 袁振国主编
简介:近20年来出版的《教育学》大约不下200部。但有新意的却不多,都没有摆脱旧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体系仍然是旧的,还是因循原来的四大块,感到与热火朝天的教育现实不相称。最近读到袁振国教授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顿感面目一新。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在立意新、体系新、内容新这三个方面。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的《教育学》,想给学生些什么?我想,教科书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如许多自然科学的课本;另一类是观念性的,主要教给学生该专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例如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等的许多课本。当然,知识和观点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知识的观点是空洞的,没有观点的知识是盲目的。但从教学任务来讲总有一个侧重点。那么《教育学》教科书想教给学生什么呢?过去的《教育学》总想集多种任务于一身:既想给师范生尽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想给学生建立一种教育观念,还想教给学生各种教育方法。结果内容庞杂,学生抓不住要领,观念既建立不起来,方法也没有学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因此,我认为《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而获得的,而是要在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建立起来。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是有许多方法的,但需因事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教育规律是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教育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不断更新,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当代教育学》的新,首先体现在这本书的立意新。该书作者在第一页的“教学建议”中写道:“本书编写的一个基本追求是,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更希望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样想。我们相信,没有一种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或教育方法是惟一的或最好的,对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想,从而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不同的教育风格。所以本书的编写力图通过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不同模式的介绍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是说,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体系新。该书打破了旧的四大块理论体系,力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讨论教育内部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各种要素:理论要素、人员要素、信息要素(课程内容)、管理要素。下篇是讨论教育外部的关系问题,包括教育的两大功能,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不能说这个体系是最好的,但可以说它是新颖的、有新意的。旧的教育学体系是先讲教育的外部问题,后面讲的都是学校具体工作。越讲越具体,越讲越没有理论,学生越学越没兴趣。1980年我在编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时就发现这个问题,第一版我就把它颠倒过来,先讲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再讲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再讲教育的外部问题以及国际教育的新动向。谁知,中师教育学的老师说,这样的体系不习惯。第二版又只好改过来。可见习惯势力之顽强。这次《当代教育学》打破四大块的体系,把内容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把教育诸要素统一起来,从教育目的到教育评估和管理,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块作为提高部分,再讲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颇有新意。 最后体现在内容新。正是因为编写的立意新,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很新。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列出现存的概念和结论,而且介绍当代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内容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意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抛开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例如在讲“教育学的发展”时,不仅讲到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西方,而且系统地介绍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这是影响中国教育最深的三本教育学著作,然后讲到当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又如讲当代中国教育,不是像一般《教育学》教科书那样只讲中国的教育方针和学制,而是简要地介绍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再讲到今天的教育目的、结构。 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前瞻性。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当代教育学》专门辟一章“当代世界教育”,介绍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概况和各种教育思潮,其他各章中也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教师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把握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本书不仅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且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重视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书中有许多案例提供学生思考。特别是道德教育部分,讲到道德判断、两难问题时举了一些案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还专门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县的教改实验,这是我国本土最成功的实验,用它来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书中还有许多新的内容,或者是老问题的新解释。在这篇短文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可以说,该书从标题到内容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述,用现代时髦的说法,作者是企图建立新的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当然,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建立新的教育学绝不是容易的事。书中也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第一章教育发展的分期,在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之间,隔了一段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似乎在历史分期逻辑上不顺;又如,把“教学”说成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值得商榷。可以这样说,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应该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也应该是双方的行为。其他有些章节在逻辑安排上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做中学在中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案例
作者: “做中学”科学教育专家组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
简介: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发现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学会和别人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实践表明,要有效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社会行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活动最适合孩子们呢?就是科学实验活动。 “做中学”不是精英教育,不追求科学精英的培养和选拔,而是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差异,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夏帕克教授曾说过,“科学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生活的方式”。所以,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几个知识给孩子,更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去对会考试,它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良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培育21世纪的先进文化。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作者: (英)安迪·格林著;朱旭东,徐卫红等译
简介:本书是一本横跨欧亚的比较教育研究专著,涉及到了亚欧民族国家中教育体系的诸多方面――即国家政策、结构、过程和结果,试图通过系统的跨国比较来理解全球化社会背景和教育体系、教育改革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方法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本书被西方教育学界视为第一部探讨全球化与教育关系问题的著作,有利于中国读者了解不同国家教育的复杂背景以及促进区域间政策借鉴。 本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丛书<>里的一本。该丛书已经出版的图书有: <<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 <<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 <<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 <<政治、市场与学校>> <<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
How to Become a Qualitative Researcher: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Qualitative Methods
作者: 陈向明,林小英编
简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助益。由于研究者的反思笔记涉及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也适合所有对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Life and Education
作者: 冯建军著
简介:本书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基于生命的教育理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从人学的视角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命题,对生命与生命教育作了独特而有创造性的理解。本书以社会转型对教育本质的宰制,认识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并以此构建了以全面发展为面,以自由、超越、持续发展为线,以个性发展为点,以社会性发展为载体的生命教育理论。本书的核心思想: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的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持续而富有创造地发展。全书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生命在教育中的本体价值;二、生命在教育中的事实分析;三、教育的生命意蕴;四、生命教育的建构。本书所确立的“以生命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对传统教育从理念到策略进行的全方位的反思和变革,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理论借鉴意义。作为国内第一本在本体论层面系统论述“生命与教育”的学术专著,本书对于人学关于人的研究,对于教育学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对于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感和人文关怀,是一部理论关怀实践的佳作。
小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 (苏)Л.И.艾达罗娃等编著;汪昌仁等译
简介: 《家庭教育三部曲》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动的资料,分析和阐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种种问题和教育对策。《家庭教育三部曲》主要内容包括: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环境下的学习、个体品德与情感的教育,以及为了拥有有意义的人生而应进行的体育、艺术、情感陶冶等诸方面的培养,全面勾勒出小学生健康生活与成长的图景。 《家庭教育三部曲》由苏联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专家编撰而成,语言极富亲和力,对父母、学校教师以及关心孩子成长的人都有许多助益。
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Interper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陈向明著
简介: 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作者简介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更多>>
Pleasure of Learning:Toward Dialogic Practice
作者: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简介: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左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作者以“学习”为主题,从“学习理论的探究”,“作为实践的学习”,“教育话语的解构”,“走向学习的共同体”等4个部分,全面、系统、完整地分析和论述了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设置的诸般弊病,阐明了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儿童所需要的快乐的学习。这种快乐的学习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以及共同体的对话之中。“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Introdu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 陈云英等著
简介: 本书对中国特殊教育学中长期存在争议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一个深入而系统地探讨,力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全新特殊教育学体系。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含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特殊教育的研究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包含听觉障碍儿童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视觉障碍儿童教育和超常儿童教育。第三部分为残疾儿童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的问题。第四部分为第十二章的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全纳教育是目前国际上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后的各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热点,也是特殊教育发展和转型的一轮新思潮,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教改内容,也是实施全纳教育的一种教育与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实际。
Course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作者: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
简介:本书共分“理论与方法”和“研究与应用”上、下两编,前一部分主要对文化语言学的概念、学科定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下一部分则主要对语言与“物质文化史、制度文化史、精神文化史”等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方言与亚文化、双语与多元文化”等文化语言学的重点问题。全书结构清晰、语言生动而严谨,适用所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 本书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也可用于高年级本科生教学。文化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学科,在不少问题上学界还缺乏一致的认识。我们力求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突出本书为特色,为本学科的理论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思考和教师的课堂发挥,全书力求简明扼要。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The Rise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SA
作者: (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
简介: 本书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围绕“国家形成”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教育体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全书包括“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国民教育体系的社会起源、教育与国家形成、欧洲大陆的教育和中央集权制、美国的经验:教育、民族性和地方分权、英国教育和自由国家”六个部分,作者以另类视角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葛兰西的意识形态和霸权理论阐明了国家形成对于解释现代教育制度起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家形成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教育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本书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比教育学家和教育历史学家安迪·格林教授撰写的一部享誉西方教育学术界的教育比较史研究著作,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尽管碰到语言上、思想上、学术上的诸多问题,但尽力准确地传达作者在本书中的所思、所想。
学龄前儿童教育
作者: (苏)B.H.阿瓦涅索娃等编著;杨挹敏等译
简介: 本书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对O一7岁儿童的教育、 教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丰富、生动的资料揭示了这一阶段儿童 发展和教育的特点,帮助父母系统了解并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地帮 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使孩子身心都健康、顺 利地成长。同时,书中还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优秀品质 和良善情感的方法。 本书系由苏联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专家编撰而成。作者鼓励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倾注尽可能多的爱,对孩子的品德、情感、智力、身体各 方面的全面发展给予真正的、合理的关心,尽可能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 重并严格要求他们。全书行文流畅、娓娓道来,极富亲和力,且不乏独到的 见解。本书不仅对孩子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深有助益,而且对儿童早期教育 、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也颇有启示。
Childhood’s Secrets:Intimacy, Privacy, and the Self Reconsidered
作者: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 ),(荷)巴斯·莱维林(Bas Levering)著;陈慧黠,曹赛先译
简介:本书通过现象学的研究发现,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们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间的亲密性。这项研究还让我们认识到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够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书中大量的有关儿童对秘密体验的原原本本的叙述,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秘密是不好的、不健康的和不应该有的这一传统的错觉,并深刻地揭示了儿童的秘密与其成人之后的生活之间所具有的微妙关系。 本书用现象学的写作方式写成,通俗易懂,自1996年出版以后,已被翻译成英语、德语、荷兰语、巴西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的版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既是一本研究秘密和教育意义的学术专著,又是一本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秘密的通俗读物,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轻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更多>>
On Dialogue
作者: (英)戴维·伯姆(David Bohm)著;(英)李·尼科(Lee Nichol)编;王松涛译
简介:《论对话》一书的核心,旨在探讨我们如何交流和沟通这一问题。本书是在原同名畅销书的基础上修改并增订而成的,是迄今为止记录戴维·伯姆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对话这一形式堪称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近些年来,围绕着“对话”愈发出现了众多的实践、技巧与定义。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声称自己“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是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予以区分甄别,从而澄清它们各自的意图所在。基于此,本版本的《论对话》全面阐释了戴维·伯姆在这一领域中所做工作的根本意义、目的与独特性。 已故的戴维·伯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物理荣誉教授。 李·尼科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戴维·伯姆对话小组的成员之一。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Thoughts in Mulit-Perspectives
作者: 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
简介: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从《全球教育展望》2001-2003年各期中精选出46篇论文,组成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脑科学与教育、多元智能、默会知识、教育叙事、教育思潮等7个专题,这些专题紧紧围绕“人”做文章,研究人如何学习以及学习如何成为可能;研究学校教育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有效地将个人的经验和需要、社会的需求及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进行统整并以多元的方式呈现,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彻底改观当下学校课程生活的品质。
Discipline and Peideia
作者: 金生鈜著
简介:本书通过运用当代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有关思想理论,站在文化分析的大背景中,在理性精神、个体化过程、自我实现、理想、道德、知识六个方面分析了教育中规训形式和教化价值,研究了规训与教化两种教育形式在现代性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对抗,分析了现代性教育展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试图在当代的文化困境和教育问题中找出通过教化而重建文化理想,培育有理性精神、有个性、有德性的自我创造的公民的教育途径。本书的特点,以思想性、以哲学的分析见长,突出思想的建构与学理的分析,解析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现代性的两难困境。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宽广,把教育问题的研究放在产生教育问题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文化处境中,更深刻地揭示了教育问题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作者: 林崇德,申继亮主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编
简介:本教材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查,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教材。全书共分七章。从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自我发展、不良情绪、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入手,通过个案的分析,逐一剖析和展示不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解决策略与技术,在各个部分分别提出相应的心理教育措施,同时兼顾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所选案例和内容既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设计指导
作者: 陶保平著
简介:本书以研究设计为主题,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从专业角度和实际操作角度的结合上探讨如何进行研究设计,论述了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的基本规范与原则、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以及文献检索的方法,并提出了研究的伦理问题,试图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学习能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实际应用,提高科研能力。本书辅以大量的例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From Berkeley to Beida and Tsinghua: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S and China
作者: 马万华著
简介: 本书上编探讨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从大学的组织特征、决策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总结其发展特点,并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分析探讨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所需要的内外部办学环境和决策机制。下编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改革的措施、大学内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和多元办学经费筹措的策略等,并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为例,分析探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进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办学条件、外部环境、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些改革建议。 本书可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学中的行政和学术管理人员、高等教育学科的教师和学术以及关注中美高等教育发展和额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广大读者参考。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