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丛书·萧伯纳:我的幽默
作者: 康桥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年07月
简介:
亲历中国丛书他们是大师,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们更是朋友。他们都抱有中国关怀、中国情结。在我们彷徨不定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指点前程;在我们遭受异族侵凌的时候,他们为我们呐喊奔走;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欣喜鼓掌;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热潮、一种力量。他们坚定的目光、自信的话语、超人的学识,他们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伟人: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他们的学说盛行一时,影响深远,曾经引起过轰动,也引发过争论和思考。
"亲历中国丛书"(第一辑)选取的是20世纪有代表性的文化、学界名人:内山完造、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萨特和波娃、海明威。他们都曾亲历中国。这些亲历中国的大师,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到当时中国发展中的困境、国民性,小至儿童教育、旅行见闻等问题。
本丛书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行迹,精选其在中国期间发表的演讲及谈话。从这些真实、有趣的文字中,我们会感受到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思想文化的撞击。这些谈话和讲演虽已成历史,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震动人心的力量仍有足够的阅读价值。大师们的中国情结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在今天读来依然能给人启迪和领悟。书后还配有中国的文化名人如徐志摩、胡适、蔡元培、鲁迅对这些大师的点评,可谓中外大师言论并录。
《萧伯纳:我的幽默》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来到中国上海,宋庆龄为萧伯纳举行的一个小范围的欢迎午宴会。当时在座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宋庆龄、林语堂、杨杏佛,史沫特莱等。从史沫特莱的记载中则可以看出萧伯纳在上海短短一天的访问是很愉快的,他那些引人思考、充满智慧的谈话常常语惊四座。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戏剧教育民众、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诉求在萧伯纳的作品中找到了知音。本书介绍了萧伯纳在中国主要是在上海的活动,并全文收录了他在中国的谈话,他在访华前、在华时及离华后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反映了萧伯纳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编辑推荐】
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亲历中国丛书(精装)共六种,分别为:《内山完造:魔都上海》、《杜威:教育即生活》、《罗素:唤起少年中国》、《泰戈尔:我前世是中国人》、《萧伯纳:我的幽默》、《萨特和波娃:对新中国的观感》,记录20世纪中国文化界同世界的对接和交流,在世界的视角展示当时中国学界、文化界的踌躇、迷茫、渴求,同时也从***大师的视角观看中国、阐释中国。
在中国访问、居住的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的行迹、演说等极大地影响着20世纪的中国文化,他们的思想言论涉及范围极广,大到当下中国发展中的困境、国民性,小到儿童教育、人生思考等等问题,大师们都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其中的有些理论至今仍在文化界占有一席之地。
重新跟随大师的足迹,回味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重读大师的经典理论,体味经典学说的永恒价值。
【前言】
千年以来,中国一直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作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自古就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包容心态,接纳过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无论是千年前的零星游客,还是百年来的传教士、学者或者大师,他们先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落寞和当代的崛起。他们经历了从好奇、探究、兴奋、赞叹,到幻灭、深思的心路历程,最后形成了专业的海外中国学。不知不觉中,这些亲临中国的朋友本身也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从五四时代起,有一批文化名人不远万里,亲临中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通过讲演、谈话和著述,带来新学说,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让我们不但有幸目睹他们的风采,从而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与世界沟通的愿望,并开始思索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些来华的文化名人中有美国的杜威,英国的罗素、萧伯纳,法国的萨特,印度的泰戈尔……他们是大师,是世界名人,更是朋友。他们多年来关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关注中国的历史命运。在我们彷徨不定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指点前程;在我们遭受异族侵凌的时候,他们为我们呐喊奔走;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欣喜鼓掌。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热潮、一种力量。他们的每一次来访,都曾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的重大文化现象。他们坚定的目光、自信的话语、超人的学识,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伟人,也曾激励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是的,他们与中国密不可分。或许他们的观点并不能让所有人接受,但历史会记住他们的真诚。我们收录这些大师的讲演、著述和谈话,记录他们在华活动的行迹,选录当时及之后的种种评论,试图以此重构这些历史画面。我们愿以此来纪念这些文化名人,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这就是我们编辑这套“亲历中国丛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亲历中国丛书》编委会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