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existing and separating:aspects of ethno-national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作者: 陈衍德主编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东南亚的民族关系,着重探讨这一关系的正、负两
个侧面以及相关的问题。文化是探索东南亚民族关系演变的贯穿全书的主
线。东南亚历史的整体性造就了本地区文化的共同性,这种文化共同性成
为多民族共存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整合以及经济生
活的不可分割,又使多民族共存成为必然。但是,民族文化固有的接纳与
排斥的两面性,使由此生成的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加上经济利
益之争,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主义就成为东南亚民族关系的一体两面。
民族分离运动是民族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它在东南亚此起彼伏:缅甸克伦人、印尼亚齐人、泰南马来人、菲南摩
洛人都深陷其间。这几场分离运动各有特点,而后三场的参与者都是穆斯
林,他们与各国穆斯林激进派和温和派一起构成东南亚庞杂的伊斯兰文化
板块。政治-文化权利的诉求与经济平等的渴望相互交织,使一些少数民族
卷入漫长的斗争,主体民族也深受困扰。然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既碰
撞又共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其成为无果之争,双方的容忍和妥协又成为
必然。在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尼,爪哇族与外岛民族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公
实际上是政治-文化不平等在经济领域的投影,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多
重性,以及“共存-分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一些不易走极端又难以和谐
共处的民族关系大量存在于东南亚,增加了本地区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
被视为“外来民族”的华人既受土著民族排斥又在时移势变中被后者接纳
,成为处于“中间状态”的民族关系之典型,对此只有糅合文化与经济两
种因素才能有全方位的理解。重新阐释马来西亚马、华两个民族如何从并
存中的对抗转变为共荣中的竞争,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超越传统的
华人研究模式,将菲律宾、越南两国的华人问题置于民族关系的框架内予
以剖析,也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探索东南亚的民族关系可以有两个视阈
:一是从容忍和歧视入手,对“共存-分离”的对立统一发展进程进行历史
的解读,这是一种宏观的、外在的解读;一是从印象和评价切入,对民族
之间的“排拒接纳”进行心理层面的探察,这是一种微观的、内在的解读
。本书试图通过宏观与微观结合、外在与内在互补的分析,同时结合“民
族阶级”、“社会冲突 民族斗争”的多层面求索,探寻出一条研究东南
亚民族关系的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