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4 项 “赵园” 相关结果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 赵园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作者: 赵园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8-1
简介: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沈从文名作欣赏
作者: 赵园主编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简介:选编沈从文小说、散文佳作,赏析文章引导读者看到一个特定地区的风俗史,一个奇异神秘的世界。
艰难的选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简介:“文库”主要从本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中精选最具原创性、最富前瞻意义的优秀著作,同时也适当选收一些虽非本社原版、但也本社出书风格比较接近的学术著作。 “文库”将分辑出版。每本著作均由专家学者撰写学术性的导读文章,对其内容作同具体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学术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热心者的恒久努力。我们希望,我们这项出版工作能够得到读书界、学术界、出版界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营造学术氛围,传播文化知识的路途上,请让我们携手共进。大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人“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不是死,就是生”,——现代中国的知识者,何曾遇到过这样的“大时代’、如此矛盾的生活?当然,应当承认,大革命后的中国小说界,没有产生’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没有产生中国自己的普希金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这并不改变如下事实:大革命后小说写知识分子的成功作品,也正是在一种“作为外界风暴之反映的内心风暴”的撞击下。在“俗语叫做‘灵魂’的那个东西分裂为两半或好几部分的时代”①产生的。它们是社会矛盾尖锐与人的精神矛盾尖锐的共同后果。而且由此开始,在对于矛盾的继续发现的长过程中,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学形象,引出新的创作矛盾。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中国现代史特殊的矛盾现象中,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小说的独特品格,产生了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创造的基本特色——经由人物的性格矛盾对于时代矛盾的把握,由矛盾着的性格体现人物作为“历史人”与过去、未来的联系,即现代知识分子在历史链条上的位置,以及由矛盾着的性格体现人物作为“社会人”与构成社会的其他部分的关系,也即现代知识分子在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整体中的位置。 因此,当你由小说家们写在当年的创作谈中,昕到作者诉说“矛盾”的苦恼的声音时,你不必为此而滥施悲悯。没有茅盾1927年在牯岭上剧烈的内心冲突,就不会有他的《蚀》;虽然《蚀》的成功由于“矛盾”,而缺失也由于“矛盾”。更不能设想,倘若巴金的那些个矛盾在一个早上突然统统消失,还会有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个巴金,还会有他的打着鲜明个人印记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文学成就正依赖了那些“矛盾”,无论他在说到这些矛盾时有多沉痛。甚至那些质量较为低劣的作品也 不例外。鲁迅正是由《小小十年》(叶永蓁)中人物以及作者的矛盾中,找到了那本书的“意义”所在。他又以同样的批评眼光,发现了柔石小说《二月》的价值。历史事件引出的后果往往出乎当事者的预计。当着大屠杀在南半个中国到处进行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历史的悲剧反倒促成了文学的普遍成熟呢? “矛盾”的发现,甚至影响到整个时期的文学风格。人们谈到大革命后“五四”式的浪漫主义文学的衰落,总不免要归因于时代生活的变迁。理论上的有意疏引(同时也伴随着片面性),作家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的变异。这些无疑都是条件,而且是一些重要的条件,但下面的条件也不应当忽略:在作家们的认识中,生活突然间变得复杂了,而原先用惯了的那种单纯的抒情形式,已经像是由于人的体格的壮大而显得狭小了的衣服。他们需要找到容纳复杂化了的生活印象、感受的小说形式和风格。于是,一方面,有上文所说的长篇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有精确地写实的创作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明确地集中在这样一点上:写人,写性格。迷惘者。动摇者。复仇者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指出作为这一时期小说形象创造的一般特征的“矛盾性”、“复杂性”,——内容的,和作者思维方式的,而由作品去更具体地把握从事创作的当时作者们的心态,那么你会比较容易地捕捉到那一时期作者心理状态的普遍的极端性。 你看到的,是形象的鲜明性,个性的强烈性,是清晰地勾出的轮廓(往往略去了中介部分),光暗分明的影像(缺乏更细膩的层次)。人物之间区分得清清楚楚,“本质”一目了然。生活的朦胧性,性格的模糊性,被排摈在文学之外。有代表性的,自然首推茅盾。(蚀》三部曲,是茅盾小说风格的起点,——起点中包含了茅盾艺术个性的几乎所有重要特征或其萌芽:图像清晰、影调强烈的广阔图画,每个人是一种“代表”。还应当谈到巴金。写《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的人物,他通常使用的是对比的原则,人物分别处于两极(或多极)。他们之间的对比如此分明,几乎看不出“参差”、“交叉’、“重叠”①。 与其说生活原本是这样的,不如说作者们这样地看生活。这是激情状态下的创造。鲁迅曾以为激情状态下的创作会杀掉“诗美”②。闻一多则谈到过自己作诗常在“感触已过”,印 象、情绪经了时间淘洗之后。在他看来,这种状态下的诗可免于“刻露”③。但不妨认为,激情状态的特有诗情也会导致独特创造。不但形象类型(包括形象的美学类型)、形象本质(包 括审美本质)应当是多样的,创作状态(审美心理,情绪状态等等)也应当多样,——后一种多样正是前一种多样的主观方面的基础。 前于此,后于此,知识分子形象都很少有如这一时期那样轮廓清晰而色彩强烈。大革命前后的小说家们在强大的激情中思考生活,在极端性的心理状态中思考生活,“激情’、“心理 状态’依各自的方式进入了文学性格。 这种心态的极端性,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与生活和认识的矛盾性不相容。既矛盾,又极端,类似的思维特点难道是罕见的?一方面,是空前复杂化了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认识眼光,另一方面,是思维的极端性厂——必然造成特殊的审美效果。比如:人物作为个性,相对于“五四’小说人物(指一般作品中的),其社会本质和审美特征的复杂性,个性自身的矛盾性,同时,世界图景(主要由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对环境的关系构成)的单纯性。这种“极端性”(心态)、“单纯性”(图像)又不可能不限制了小说家对生活的复杂、矛盾性的进一步发掘与表现。 这种情况,在大革命前后小说界推出的三种形象类型那里得到了证明。这就是:迷惘者,动摇者,复仇者。这是由大革命造出的性格类型。而其中的“迷惘”和“复仇冲动”,更属于大革命失败最初瞬间知识者中普遍的精神反应。迷惘者,这样剧烈的震动,不是任何人都能遭逢的。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撼,在力度上,超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民主要求,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积累。即使新文化运动,也有其由渐进到狂飙突进的过程。而自1926年北伐誓师,到工927年“四一二”政变的一年间,才真正可谓“笑啼杂作.,“可歌可泣”,“演尽了人事的变幻”(茅盾《蚀·追求》)。中国知识者仅仅由个人的经验中,也会预料到封建顽固派对于新文化的抵抗和反扑,但他们有限的政治经验,还不足以应付像“四一二”前后发生的风云突变。愤懑,迷惘,动摇和复仇冲动,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知识者。及时捕捉住大革命失败后那一刹那青年的迷惘神情,生动地描绘出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关头这一重要的精神反应的,是茅盾的《蚀》三部曲。 《蚀》,尤其是它的第三部《追求》,是一部大革命失败后知识者“瞬间迷惘”的记录。 “迷惘”,也并不是大革命后特有的精神现象。“五四”时期以及稍后,就有那一时期的迷惘和迷惘者。由王统照的《钟声》,张闻天的《旅途》,一直到后来庐隐的《风欺雪虐》、《曼丽》、《时代的牺牲者》、《蓝田的忏悔录》,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都表达着对于“五四”时期流行主张、“新思潮”(多半限于“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迷惘,迷惘中充满了碰了壁的理想主义者浓重的幻灭感。 《蚀》中迷惘者的迷惘,在一些基本点上,与“五四”小说人物的迷惘区别开来。这里的迷惘是更带有根本性质的:大革命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大革命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因而只能是大革命后知识者的迷惘。《蚀·追求》里青年张曼青的书架上那本簇新的《WhetherChina?》(意即“中国往何处去?”),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迷惘之来和迷惘的性质。……
Fundamentals of ecotoxicology
作者: (美)迈克尔·C. 纽曼(Michael C. Newman),(美)迈克尔·A. 昂格尔(Michael A. Unger)著;赵园,王太平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毒理学家michael c.newman和michael a.unger 。撰写的fundamentals of ecotoxicology第二版的中译本,旨在向广大读 者介绍生态毒理学各种基本原理,填补国内在生态毒理学领域尚缺乏一本系 统性教材的空白。 本书共分为15章。第1章给出生态毒理学的基本观点;第2章详细阐述了 当今主要污染物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循环和归趋;第3章~第12章按生态 结构从低到高的顺序详细讨论了生物富集和污染物效应;第13章和第14章中 讨论了环境风险评价,同时涉及部分管理方面的内容;第15章总结全书。附 录3、附录4、附录5分别总结了美国、欧洲、中国环境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规 。书中还穿插有由专家撰写的短文,以充实重点概念并给出代表性案例。 本书内容详尽,条理清晰,不但适合作为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 生的教材,也可供环保专业人士参考。
赵园自选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 《赵园自选集》内容为:八十年代拔乱反正,思想解放,学术中兴,一批在人文社科领域崛起的青年学者大胆反思,激情探索,把学术探讨与关怀现实合二为一,他们思考深邃,立论精严,良有创获,既不囿于前人习见,更不因循旧步,善于曲径通幽,或直叩本心,视野极为开阔,持论则相当平正,各人起点有异,专攻不同,师承与人生道路更是千差万别,所展现的学术风貌自然各不相同,但均能代表各自领域的当下水准,体现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范和学者情怀,各人所自选论文既是其研究的代表成果,同时又兼顾学术历程的演进,朝花朝拾,牛花自多良悟。
昔我往矣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 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 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 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 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 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 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 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本书是赵园的《昔我往矣》。
想象与叙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简介:《想象与叙述》内容简介: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吸引了我的,始终是人,是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即使面对“事件”,吸引了我的也更是人。能感动,被光明俊伟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 打动了我的,始终更是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还应当承认,某些言论材料的被我选中,也因了富于感染力的表达。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也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言说被抽离了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生命,不再是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清理他们有关井田的谈论,我都曾感动于明代、明清之际士人立身处世的严正……在一个堤防随处溃决,似乎一切都漂移不定的时期,我的确怀念那种严肃:对历史的庄重承诺,对意义的追寻。在别人读出洒脱、飘逸的地方,读出严肃,不消说也出于对“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
北京:城与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7-1
简介: 《北京:城与人》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描述都市北京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泛乡土文学,探讨文学中的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再经由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绘者与这城市之间的多种精神联系及联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读解北京文化。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萎、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本书是作者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关于“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的继续,以明清时期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试图尽可能接近当时的士大夫状况。书中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以及士人在清初这一敏感时期所遭遇的伦理难题,阐述了士人在当时的常态与非常态的流动。作者所强调的是“明清易代”这一历史情境的特殊性,以及际此世变的人及其选择。
加拿大留学移民手册[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赵园,周瑾主编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本书融加拿大留学与移民指南于一书,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可谓留学或移民加拿大的完全手册。本书是当代留学移民参考书系之二。当代留学移民参考系还包括《透视美国》、《澳大利亚留学移民手册》、《新西兰留学移民手册》等。
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简介: 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与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与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式。
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赵园作品系列·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主要内容包括:宁都;宁都·翠微峰;宁都·冠石;南丰—星子;附录一 翠微峰记/魏禧;翠微峰易堂记等。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 赵园作品系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7-1
简介: 明末清初,明遗民们深怀民族故仇之恨,对清廷采取坚决不认同的措施,想尽办法试图变乱运作,但不争气的南明政权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从而明朝遗民只能隐居山林,他们复杂多样的生活方式与表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作者对此现象作了深入的勾勒,学界反响强烈。
大专英语词汇造句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简介: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赵园作品系列:想象与叙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作者从明清之际人物文集入手,关注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以及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透过这些描述,士大夫的“精神气质”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回到那一惊天动地的具体情境,关注那些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化感染性与学术生命力。
北京:城与人 赵园作品系列
简介: 本书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所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包括话说“京味”、何者为“京味”、风格诸面、当代数家、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等角度展开论述,极有学术价值。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士风与士论 赵园作品系列
简介: 明清之际是一个山崩地解的时代,农民起义的怒涛,满清的入主中原,在在都是杰出士大夫感到震惊,在这种惊魂未定之下,当时的士大夫表现出的气节、心迹与言论,颇有可观之处,作者从历史文献入手,步步紧逼历史深处,从不少有趣的侧面勾勒出当时士大夫的整体风貌,既有学术贡献,又极具文学价值,堪称近三十年中国文史之学的代表作。
论小说十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简介: 《论小说十家(修订本)》并非据一九八七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论小说十家》重印,而是那《论小说十家(修订本)》的修订版。二〇〇七年末,台湾的吕正惠先生提议由台北人间出版社出版那《论小说十家(修订本)》的繁体字版,并就选目提供了建议。台湾版较之原书,有个别篇目的抽换删减,并未改动入选诸篇的文字,以存原貌。吕先生为台湾版写了序言,我则写了带有解释性质的后记,以方便台湾读者的阅读。
北大百年散文精选[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盛珂,子非选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一代孤高百世师
作者: 刘琅,桂苓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8-1
穿透历史
作者: 田余庆等著
译林出版社,2013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始有集
作者: 刘铮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Selected works of Xu Zidong.Volume II
作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大学往事:一个世纪的追忆
作者: 季羡林等著
昆仑出版社,2002
著者还有:俞敏、赵园园、陈颖健
作者: 倪振峰[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中国.第十一辑
作者: 陈平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
作者: 王光明,胡越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