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 项 “董丽敏” 相关结果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作者: (美)Ralph Fessler,(美)Judith C.Christensen著;董丽敏,高耀明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简介:教师专业发展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作者历时8年,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访谈160多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建构了理解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模型。通过该模型,作者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8个阶段,详述了在各阶段中教师所受的环境影响及其专业发展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体系方面的建议。 全书的编写与目前国内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不同,采用情景描述和个案研究的方式,生动地分析了教师职业生涯。本书可操作性强。为中小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提供了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方案的策略,并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人员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分析框架。
空间、媒介和上海叙事
作者: 蔡翔,董丽敏等著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本书从空间和媒介两个视角,考察上海文学叙事过程文化观念形成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和文化关系的重构,分析由此形成的上海符号和符号体系。
白光LED用几种典型发光材料的制备
作者: 董丽敏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简介:本书主要包括:白光LED及发光材料概述;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几种稀土离子的跃迁及光谱特性、WLED用红色发光材料的制备、WLED用绿色发光材料的制备、蓝色及单一基质白色发光材料的制备。 本书为作者多年科研成果的结晶。以不同基体分布章节,以各个体系充实每个章节,并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形式新颖,内容详实,通俗易懂,为广大发光材料方向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阅读参考价值。
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是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大学本年度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二级学科所属的主要选修课。以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为背景,以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为切入口,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文学期刊”衍生、传播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梳理《小说月报》在译介外国文学、确立现代学术规范、塑造新文学创作范型等方面的得失,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相,力图重新定位“现代文学”观念。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旨在提高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深厚文化素养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为背景,以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为切入口,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来系统缕析其作为第一个“现代文学期刊”的生成过程,总结出版机构、社团论争、编辑立场等因素之于“刊物”这一文化产品面目塑造的特殊作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文学期刊”衍生、传播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梳理《小说月报》在译介外国文学、确立现代学术规范、塑造新文学创作范型等方面的得失,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相,力图重新定位“现代文学”观念。
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
作者: 王晓明,董丽敏,孙晓忠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是“名校名师名课系列”之一,全书共分12讲,主要对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这个课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讨论,具体内容包括《刺客列传》、《不计成败的英雄之志》、《逍遥游》、《地上的人生的大境界》、《草原》、《一种舒缓的生活节奏》、《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是热情而持久的关怀》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作者: 董丽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09月
简介:
本书在晚清以来由帝国主义殖民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背景下来研究商务印书馆这一近现代中国*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过程,在“媒介变革”“知识生产”与“文化转型”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格局中,讨论商务1902年至1932年间在西学译介、古籍整理、文学期刊运作、国文教科书编制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多种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参与中国文化/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资源以及所探寻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把握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中国“现代”转型的独特性,为重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洪深:激流中的呐喊
作者: 董丽敏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本书以学成返沪、剧协生涯、初入“明星”、执教岁月、南国年华、左联时期、烽火年代、艰难时世、最后一刻等几部分介绍了洪深的一生。
上海大学中文系2005届本科优秀论文选
作者: 董丽敏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2007
简介: 《致远之思》为大学中文系2005届本科优秀论文选。主要内容包括了:在阻隔中与自我相遇——论陈染在《私人生活》中对自我追寻、我病,我写,故我在——论丁玲的疾病书写与“自我”的关系、析萧红作品中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言语交际上的性别差异和金坛方言考等等。
文化上海
作者: 董丽敏,曾军主编
简介: 《文化上海》由董丽敏、曾军主编,本书首先以“质疑‘城市’”栏目开篇,足见这批学者对当下城市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反思能力;本书接下来“城市文化再解读”栏目主要凝聚了学者们对发展之后城市出现的新矛盾进行的有深度的理论反思;“‘城’长的烦恼”、“城市现场直击”栏目中文章虽然短小,但这些学者将目光深入到城市发展的内里,看到的绝不仅仅是浮面的外表,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文化上海’的宗教维度”栏目集中透视了上海近现代宗教发展史,“‘现代’都市文化生产”栏目主要是个案研究,在经过细致的史实梳理之后,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都市文化在知识界手中如何诞生的历史画卷,这两个栏目重在研读历史,之所以置于本书的最后,一是重在说明上海等都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沉甸甸的分量,更是寄寓着“让历史告诉未来”之意。
上海大学文学院回忆录
作者: 竺剑,董丽敏 主编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4-9-1
简介: 唤起记忆凝聚感情传承文脉面向未来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一个学院也有一个学院的记忆。激活个人记忆,并把记忆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个人回忆录;唤起一群人的记忆,把每一个人的记忆汇集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学院的集体记忆。 2014年是新上大组建20周年,伴随着新上大的快速发展,文学院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回顾文学院建院3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三个阶段来划分:1994年新上大组建前,作为一所应用型文科学校,老上海大学文学院办学有特色、服务社会有成效。成为新上大二级学院之后的十余年,随着学校的院系调整,文学院在不断进行着学科专业调整,从规模最大时的9个系15个本科专业逐步调整,至IJ2004年新上大lo周年校庆时,学院设4个系5个本科专业。学科建设成为学院工作的主线,更加重视科研工作。近十年来,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术科研水平,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能力。2005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单位;2007年,"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2012年,"世界史"跻身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队伍,"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获批,等等
家庭教育读本
作者: 刘玉梅,孙传远,董丽敏编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and design research
作者: 董丽敏,席淑丽,符云燕主编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数点梅花陪伴心:养育孩子如何去“娇贵化”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年01月
本书为上海家长学校“智慧父母成长手册”之一,丛书关注父母的成长启迪和智慧生成,侧重传递家庭教育与指导中“爱”“情”“智”“养”“权”的意识激发和能力培养,从家庭之爱、情绪管理、学习能力、过度教养、权利边界五个方面,让家长在阅读和学习中积聚能量,生成智慧,指导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成长为“智慧父母”。适合广大家长阅读。本书从过度照料、过度教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四个方面,道出当前家长教养孩子的“娇贵化”现状,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找到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法,提升家长多方面教养能力。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新媒体与青年文化
作者: 吴信训 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4-4-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商务印书馆 2017年09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学林出版社,2007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4-9-1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