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
作者: 萧焜焘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后记:
《自然哲学》(原定名为《宇宙自然论》)是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系列研究之一。这个系列研究包括三本著作,即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原定名《意识形态论》)、《科学认识史论》,预计1992年前后全部完成。我为课题组负责人。
大约1984年前后,我在探索自然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的时候.受到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明确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必须发展到历史辩证法.否则自然辩证法便不能进入真理性阶段,而历史辩证法就没有可靠的客观物质基础。这样就萌发了从宇宙自然研究到意识形态研究的构思。
与此同时,我在讲授西欧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探索科学技术的历史中,深感哲学史失之玄虚,而科技史又流于板实,两者都不能恰当地显示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的真理。于是,在1984年发起成立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希望找到两史的结合道路。这样就萌发了关于科学认识史的构思。两论一史并不是任意拼凑在一起的。自然哲学以精神哲学为归宿,精神哲学以自然哲学为前提,它们形成两个紧密衔接的圆圈,体现了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的整体圆圈运动。而科学认识史则是一种双螺旋形的进展,它是哲学与科学的“原始综合一科学分化一辩证综合”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达到哲学与科学融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真理性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认为就是我们的《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所揭示的理论内容。因此,科学认识史就成了两论的历史论证。
我在东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我希望把这两个单位的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带动起来,因此,主要吸收这两个单位的人员参加课题组,从事研讨与写作,着重点考虑人才的培养,并在实战中进行培养。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研讨便是根据这个方针进行的。科学认识史的研讨和写作因为部头较大,将另作考虑。
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研讨是统筹进行的,先由我详细地多次阐明我的主导思想及框架结构设计,然后系统讲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约半年,讲授的稿子于1987年出版.名为《精神世界掠影),算是本课题的副产品,也是纪念黑格尔此书出版180周年的一部专著。它对课题组成员了解我的思想的依据,以及如何进入黑格尔而又脱离黑格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精神进行独立发挥,是有所婢益的。
学习专著、统一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资料的准备,两书编译、搜集资料约300万字,分工写出资料提要约20余万字。在此基础上,由我编写写作提纲初稿.文课题组成员研究提出修改意见,我考虑这些意见后,写出第二稿,召开为期三天的会议,进行认真讨论.确定提纲.然后分工执笔。
《自然哲学》一书草稿写成,由我通读,逐章提出修改意见,交执笔人修改,然后交我审读。1988年我尚住在疗养院中,兼程审读、修改、补充,突然昏厥,医生认为必须绝对休息,遂搁置下来,迄于年底,才审定完毕。我的原则是,力争多保留执笔人的论述,只作必要的改写和补充。1989年初,书稿交到出版社,他们于4月交还,希望我再删改一下。延至8月,集中时间再行审改一遍,9月交出版社。10月,出版社同志审读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文风不一,二是层次不一,作为专著有待大加工。我问怎么办为好?他们建议由我个人从头到尾重写一遍,并决定作为重点著作出版。这对我是一个艰巨任务,踌躇再三,决定重写一遍。奋战半年,终于脱稿。这个交付出版的书稿,虽然是我个人完成的,但没有各执笔人提供的初稿,我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它仍然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参加〈帕然哲学》研讨并分别提供初稿的有:萧馄焘、苑金龙(第一章〕,王兵(第二章),方在农(第三章),徐启平(第四章),王卓君(第五、六章),薛晓东(第七章),金一虹(第八章),黄志斌(第九章).林啸宇(提供第十章部分资料),叶明(第十一、十二章),黄思群提供个别章节资料。
本系列著作,承江苏人民出版社领导关怀,列人出版计划,作为重点书出版,并由余孟仁等同志担任编辑,我深致谢意。
萧馄焘
19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