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The Smile in Life
作者: 郑石岩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片断: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一段春风有雨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无德禅师
禅是能够让我们契入生命底蕴的法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透过它,我们可以试亮自己的“法眼”,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圆满的人生。每一个人都需要禅的智慧,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因为它能洗去烦恼,恢复的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
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丰富的。但生活是智慧却是狭隘的。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不快乐。诚如西哲苏格拉底所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保证自己活得有创意,能带来光明的人生。然而,什么是生活的智慧呢?这要从禅的传承说起。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他手理拈著一朶花,对著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弟子叫大迦叶的,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燈。他们师徒之间完全的会心,心传密付了。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
“吾有正法眼藏,湼盘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大迦叶。”
禅是教外别传的。它不属于宗教,但又属于宗教;它不属于哲学,但又属于哲学;它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是。因为它发生在彼此见面的时候,一个恬悦的微笑,它传递了一切,包容了一切。它绽放著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让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佛陀对大迦叶所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有“正法眼藏”,即指正确的人生观。那是要放下(即寂灭)一切无知、烦恼和不合理的欲望之后,去孕育“湼般妙心”。这个湼盘妙心,看出了生命的本质,孕育了生活的智慧。所以能笃笃当当、欢欢喜喜的过悦乐充实的生活。
禅所谓的湼盘,是要把心理头的成见放下来,把思想和情感的障碍放下来,把人际间的障碍放下来,把所学的知识放下来,把读过的经典通通放下来。这时剩下的是什么呢?这唯一实存的就是智慧,一种光明的创造性。智慧是一切精神现象的主体,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跨出第一步,也只有智慧能告诉我们第二步又是什么。由于知识是死板的,所以它不可能回答人生。要回答人生就必须孕育湼盘的妙心,它即是“实相无相”的禅。
湼盘妙心不是宗教,但却是佛教的一部分。在中国佛教的十个宗门之中,每一个宗门都要修禅,因为它是导致一个人正等正觉和媒介。特别是禅宗,它完全从心地法门入手,教外别传,以心传的方式,达到自心的解脱,见自本性的开悟,从而成佛。
也许你现在要追问,佛陀为什么要拈花微笑呢?很明显的,这是一种意义丰富的象征式语言。佛陀手中拈动的那朶花正象征著生命,生命正是那朶从未开到恕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著花,告诉大众,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著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就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活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下,我们接纳了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如如实实地过实现的生活。
当我们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准时,我们便活在如如实实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如来”的生活,而如来是要从湼盘妙心出发。禅便是要点亮这盏如来心灯,让它流泻著光明的智慧,照亮自己的心灵世界。禅家说,一灯能除万年暗,正是这个涵义。
禅灯是什么?它代表著一个光明智慧,是一个生活的法门。如果用禅者的语言简要的表达,那就是“真空妙有”。它是意思是,一个人必须懂得把心裏头的一切障碍、烦恼、不合理的欲望等等加以清除,这个功夫就是“真空”。然后依据真正自己的本质,自在地生活,好好地实现,那就是“妙有”。禅家说: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长空就是放下一切虚荣、成见、偏见和贪婪,甚至要放下知识,放下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刻板观念。当我们放下这些障碍时,我们就能自由的创造。生活的本质是,自己必须把手中握著“尘土”放开,然后才可能张开你的双手,握取生命的“明珠”。当我们放下手中紧握的一切,才有可能去工作,实现生命所赋予的潜能,这样才可能活得好。当我们肯把自己的收获拿来跟别人分享布施给社会时,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实现。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谛,就是禅。宋朝的善能禅师说:
“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
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善能的意思是说,你不能把生命看成永恒,它只是一朝风月而已。因此你用不著执著在一朝风月中的荣华、成就和美誉。生命毕竟也不是空的,如果你把生命看成消极的空相,那么你就看不出一朝风月的美好和意义了。注意!一朝风月正是现在有苦有乐,顺逆无常的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有顺有逆,在这一朝风月之中,免不了要跌倒的。人不可能免于跌倒,但必须学习如何跌倒;人免不了有失败和灾难,但必须懂得接纳它。当我们把抱怨、委屈、愤懑放下时,我们即刻又勇敢高兴地站了起来,这就是真空妙有。就在这一刹那,我们会得到一个新的体悟,心灵得到自由与成长,那就是禅。所以禅家所说的“空”,指的是“真空”,它含著“妙有”的精神活力和智慧。
空几乎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怎么说呢?有一天我的孩子突然问我说,台湾地区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我回答说,也许是车祸。接著换我问他,为什么为发生偌多车祸呢?他告诉我可能是不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可能是疲劳驾车,可能是车辆保养不好等等。我听完之后告诉他,车辆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失去空间。空间是祸福的关键,有空间便能生存,就有福气,没有空间就有灾难,就要灭亡。我们之所以制订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要每一个人遵守它,正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伦常,社会上通行的规范和法治观念,都是为了维护生活上可供回旋的空间。没有空间不只会发生车祸,在生活上就有了冲突和紧张,在政治上就有政争,甚至造成暴力和流血。
生活在一个人口密集而忙碌异常的社会,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生活的空间狭隘。因此,我们急需要另一个空间,好调整我们的生活。这个空间就是心理生活空间,也是禅家所谓的禅法。《六祖坛经》上说:
“摩诃般若波罗密法。”
摩诃是心量广大有如虚空,般若是透过广大心量和净化心中种种烦恼所披露出来的智慧,波罗密是指从烦恼的此岸到自由喜悦的彼岸。全句的旨意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就是禅法的精义,亦是空的本旨。
在禅法里头,可以把空字当动词来看;这是把自己内心里头种种的成见、偏见、烦恼、印象等等放下,便可以产生禅定而孕育智慧。比如说,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很听话,最好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事实上,把孩子管教成一个小大人,日子久了,他便拘束定型。他的创造性和适应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无法适应新环境。那是因为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被父母完全支配的结果,他失去了自由创造和思考的空间。
夫妻吵架是因为缺乏空间所致。有一对夫妻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他们告诉我说,许多事他们彼此一看就不顺眼,再看就要指责对方几句。比如说,先生挤牙膏总是从中间压挤下去,造成一条牙膏双头翘的形状,太太看了就批评他一番,接著就大吵起来。这种现象就是缺乏心理生活空间,因为他们的心里头被成见占满了,变得郁闷,心灵智慧都要窒息了,所以要吵嘴。太太的成见是牙膏不能从中间压挤,先生的成见是太太总是找碴儿。只要把这些成见放下来之后,彼此的人际关系就会好起来。
所以人的生活需要空间,需要心理生活空间。爱情没有空间便会起冲突、闹敝别扭;生活安排得太紧张而有空间,就变得焦虑不安;人际关系上如果没空间,则会造成许多纠纷。空间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应怎样开拓空间呢?现在我们来看看禅家的看法。
宽容是性情的空间
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懂得宽容别人,自己的性情就有了转折的余地,不容易发脾气、闹别扭情绪,当而跟别人起冲突。佛教里头,有一尊菩萨叫弥勒佛,在经典上祂的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尊佛代表著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中可以看出全部的弥勒法门:祂笑容满面,肚子大大的,表现了宽容的生活智慧。据禅学典籍的记载,弥勒佛会经在中国示现过,他就是布袋和尚。他平常提著一人布袋,手持禅杖,四处化度有情众生。虽然到处弘法很辛苦,但他每天都是笑容满面的,充满喜悦自在。他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人生的达观与宽厚。听说,弥勒佛的造型就是依照布袋和尚的样子雕塑的。它透过象征式语言,表达了深奥的弥勒法门:笑容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的心情,方耳象征著福气,大肚表示宽厚能容。
于是,当我们拜佛的时候,就在佛像中看到宽容、平直和开怀。就在礼拜之中,自己成为弥勒法门的实践者,也就薰习了宽容、喜悦的福气。我们在礼拜弥勒时,受到甚深微妙的启发:生活之中肚量是为重要,它给我们广大思想空间、无量的性情空间,更给予我们无尽的欢欣。布袋和尚说: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谓的大布袋,展开在像遍十方那样宽大,那才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任由自己优游,生活得自在,到那里都可以契机应缘,都可以和谐圆满。
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同时能引发别人的迴响。禅宗有一则知名的公案:古代一个禅院里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他出来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便走过去那里,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著。过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各尚翻墙,踩著老和尚的背跳进院子。学生看到自己刚刚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便惊慌失措,张口结舌。这时,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裳。”这位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自己不陷于气急败坏,学生也因为老师给了他冷静的反省空间,而发生醒悟。嗣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情,可是所有禅院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没有人再越墙到外头闲逛。这就是禅师的肚量,它提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空间,也孕育了教育与成长的机缘。
禅者以空的行持,换来了性情的空间。人如果能实践宽容,知道在性情生活上看出空间,在生活上便显得十分微妙,处处顺利和融洽。当老板的懂得宽容伙计,便能激发他们工作的意愿和创造力;身为一个主管若能懂得宽容之道,便有了带动群策群力的禅机;一个老师知道宽容,就给学生带来教育的机会。一切都是性情所发生的力量和感召,它是宽容所孕育出来的高贵性情。
从容是作息的空间
禅认为最庄严的生活态是从容。人若能保持一点从容,作息就能游刃有余,所以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打个比方说,你要为一个团体作演讲,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好,才有安定的心情演讲。倘若把时间预估得太仓卒而迟到,以致礼堂都坐满了?book_contents=自序
第1章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第2章自己即是如来
第3章纯真便是自在
第4章禅的悦乐
第5章从禅定到自由
第6章化尘劳为菩提
第7章顿悟与参禅
第8章空与智慧
第9章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第10章结语——禅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