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纲怀铜镜研究论集
作者: 王纲怀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简介: 这部论文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作汉镜、唐镜、唐后镜及和镜四个部分,王纲怀先生于此四个方面各有独到的贡献。
汉镜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高峰,历来受学者重视,而王纲怀先生尤重其铭文。他在2004年出版的《三槐堂藏镜》前言中说:“文字乃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演变史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秦汉之际,铜镜上就出现了铭文。由标准的小篆起,依次是西汉的缪篆、简隶,新莽复古行悬针篆,东汉中晚期的标准隶书,桓灵之际开始流行楷书、行书、草书,魏晋南北朝则盛行各种书体。”从收入论文集的有关文章可知,王纲怀先生研索汉镜铭文着重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如从镜铭论儒家思想及酒文化等,都能发前人所未发。
唐镜是铜镜发展的又一高峰,王纲怀先生别辟蹊径,与孙克让先生合撰《唐代铜镜与唐诗》一书,充分发挥他对“铜镜文化”的理念。他说:“唐诗是唐代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瑰宝,而唐镜亦是唐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奇珍,唐诗与唐镜堪称唐代文化的双璧。笔者既热爱唐诗又喜欢唐镜,将唐诗和唐镜这两种精品文化加以综合比较与研究,力求从‘边缘学科’这样一个互为交叉的新视角,对探索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一次大胆的尝试。”读者由论文集中几篇有关论文,也不难看到他的尝试是成功的。
唐以后镜的研究,带有开拓性质。过去我为程长新先生的《铜镜鉴赏》作序,曾谈及由于战国、汉、唐铜镜多有珍品,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力,以致忽略了后世的大量铜镜,“结果是我们对古镜发展的后一半历史半明半暗,许多疑难说不清楚”。很希望王纲怀先生在论文集所收诸篇基础之上,在这方面再多有新作。
和镜即日本镜。1991年,饶宗颐先生为拙作《比较考古学随笔》撰序,曾讲到“以某种特产在商业活动上来代表文化之交流”,“铜镜之路”和丝绸之路同样重要。中国铜镜传统对外国之传播影响,最显著的是在日本,日本学者因此对中国铜镜、在日本发现的中国铜镜,以及日本铜镜与中国铜镜的关系等学术问题,有非常众多而细致的研究。然而中国学术界,除了王仲殊先生等专家外,对日本铜镜可说罕有涉及,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2008年,王纲怀先生《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一书问世,专门讨论了在日本称为“纯和式”的蓬莱纹镜,“期望通过和镜蓬莱纹这一专题,尝试探讨蓬莱纹和镜与唐诗宋词以及和歌俳句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了解并重温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这本论文集中关于和镜的文章,也自当作如是观。
中国铜镜著录和研究的历史虽长,真正在系统和规模上形成一个足以分立的学科分支,还是晚近的事,正有着许多工作需要承担,许多问题等待解决。热盼有更多学者,像王纲怀先生这样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研究向深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