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相关结果
资治通鉴
作者: (宋)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9
简介: 《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资治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资治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资治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资治通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
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篇幅宏博,价值极高的一部编年史,宋代司马光等修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于盈积简牍之中,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其中贤君昏主、忠臣奸佞、勇将懦夫、志士小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堪称巨制。由于全部用当时的文言写成,今天的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困难,因此,由中国社科院、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翻译,以便使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历史巨著。翻译底本为中华书局1987年4月第七次印刷的《资涌通鉴》标点本,与已出的20册标点本相对应,译文较为准确、流利、生动,以对译为原则,间有个别语序调整和意译。并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以展开面的形式出现,即左页为原文,右页为译文,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上的便携。
白话资治通鉴.第二十册,第二百八十五至二百九十四卷后晋齐王开运二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作者: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3
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宋神宗钦命之下组织人马根据大量资料历时19年修成的史学巨著,共294卷400余万字,上起东周下至五代,记述了1300余年的史事,是中国历史上篇幅宏博、价值较高的一部编年史,在中国历史编纂学上曾起过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经典性著作。本书是《资治通鉴》的白话本,由中国社科院、中华书局、北京大学等几十家学术单位的60余名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的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
出版社:改革出版社,1993
简介: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六册,第二百四十八卷至第二百九十四卷唐武宗至后周世宗(公元844~959年)
作者: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简介: 本书是我国宋代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西周至北宋千年的历史。书中资料丰富翔实,记叙清楚,是我国一部记述详尽的历史巨著。本书是研究和了解我国历史的一部很好的资料书。本书采用文的对照的形式编排,便于读者阅读参考,对进一步发挥这部古书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帮助。
中华书局,2009
中华书局,2012
中华书局,1993
改革出版社,1993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