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 项 “林耀华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林耀华主编
简介: 片断: 人类种族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奇观,原因决不在于它们之间的 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唯一 的一个分布范围遍布全球而没有在内部发生种系分化(speciation) 的物种。造成这种奇观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拥有文化。靠 着文化,人类能够从赤道分布到南北两个极圈附近,生存在截然不 同的环境中而保持着物种内部的一致性。这是任何一种别的高等生 物无法做到的。 总之,现代智人种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个统一的物种。这个 物种中的所有成员,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 造各种文化事物,且能通过有性繁殖而生育出健康的子代等最基本 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上任何种族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音节 语言和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混合的人种类型这两种现象即是明证。 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所有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 上面的讨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 完全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的结果,其中本来不 包含也不应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探讨 种族和民族的关系问题呢?换言之,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之间又 有什么相干呢? 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二者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 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humanp0pulation)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 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 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ethnicgroup,简称族群)与生 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 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种族和民 族看作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contin- uum)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 者则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讲,一 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 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成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虽 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前一种现象远较后一种现象为多。然 而,从研究实践上讲,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人类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很不相同,这就使得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在使 用中又有许多瓜葛。 首先,尽管我们严格地认为种族和民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但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这两个概念的外延还是有重合的时候。例 如在今日的美国,印第安人就不仅是个种族类型,而且是个包含有 许多支系的民族共同体,其中的每个支系又都往往被称作民族。又 如美国的黑人,他们不仅是属于赤道人种,而且显然是该国的一个 少数民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歧视现象,既有种族的原因也有文化 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种族和民族两个概念互换使用,应 该说是无可厚非的,尽管这样做不够科学。 后记: 编后记 本书是由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多年从事有关教学、 科研的同志集体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林耀华导言 庄孔韶第一、二章(初稿) 张海洋第二章(定稿),第三、四章 王庆仁第五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一节 金天明第五章第三、四节,第十四、十五章 陈克进第五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二节,第十二、十三章 祁庆富第六、八章,第九章第一、三、四节,第十、十一章 伊里奇第十六章 白振声第七章第二节,第十七、十八、二十章 陈长平第十九章 全书由林耀华提出构架并审订内容,陈克进负责统一体例和文 字修改。 同任何学科一样,民族学一直处在发展中,其研究领域和所涉 及的具体内容,日益广阔和丰富。虽然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民族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实 际,去阐述民族学的基本课题,以体现中国民族学的特色,但缺憾 之处仍在所难免,对此,俟日后再版时加以修订、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