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 项 “林幹” 相关结果
匈奴史
作者: 林幹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简介: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 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 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 历史都曾发生巨大影响。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 鬼方,荤粥、猃狁和戎 狄的各族。匈奴就是从上述各族经过长期的分、合 、聚、散,经过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四世纪渐露“头角”,至前三世纪终 于形成为个部族,登上历史舞台。
匈奴史料汇编
作者: 林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05月
简介:
本书收录战国到南北朝陈亡之间汉文典籍中的匈奴史料。 并逐条精选和逐条考订。以正史为主,以本纪为纲,重出者拾弃,溢出者保留,讹误者校正,歧异者注明。拾弃部分亦予以注明,以备查考。故在所收的全部资料中,有大量编者所作注释。所注多为:考订史实真伪;考订年月;确定方位;辨明歧异;纠正讹误;阐发微隐。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
简介: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括动的地区主要在大漠南北。这个地区疆 土辽阔,北界西伯利亚。西接阿尔泰山,东连大兴安岭,南逾阴山,大体 上包括清朝初年以来所称的内、外蒙古。在内、外蒙古之间,横豆着一片 大沙漠(大戈壁),故史书上通常称这个地区为大漠南北,或分别称之为 漠北、漠南。
History of Turks and Uygurs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总序 修订版前言 前言 上篇 突厥与回纥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 第一章 突厥的族源 一、丁零 二、高车(敕勒) 第二章 突厥族的兴起及其社会制度 一、突厥的发源地及阿史那士门的建国 二、突厥人的经济生活 三、突厥的奴隶制 四、突厥政权的组织和官制 五、突厥政权的政治职能及各族人民的反奴役斗争 第三章 突厥的盛衰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一、木杆、佗钵时期的突厥及其与周、齐的关系 二、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及沙钵略可汗归附于隋 三、都蓝、启民时期的突厥:突厥统一于隋 四、始毕、处罗时期的突厥:隋炀帝对突厥的错误政策;隋末地方势力勾结突厥统治者 五、颉利大举侵唐及东突厥政权的覆亡 六、唐朝对东突厥人的安置和优待 第四章 后突厥 一、突厥贵族的分裂活动及后突厥割据政权的建立 二、后突厥的奴隶制 三、后突厥政权的覆亡 第五章 西突厥 一、始祖室点密及达头可汗对东西突厥的短期统一 二、西突厥的强大及其分裂 三、西突厥政权的覆亡 四、政权覆亡后的西突厥——突骑施的兴起及阿史那氏的绝统 五、西突厥的奴隶制 六、西突厥的部族构成及各部的分布 …… 第六章 唐朝在东西突厥等地区设置的府、州、镇 第七章 突厥的文化和习俗 中篇 继突厥而起的突劂同族——回鹘(回纥) 第八章 回鹘概貌 第九章 元明清时期的畏吾——畏兀儿 第十章 突厥与回纥首领世系 下篇 古突厥文碑铭 第十一章 突厥汗国时期古突厥文碑铭译文 第十二章 回纥汗国时期古突厥文碑铭译文 附篇 突厥与回纥论文选 附录一 附录二 林幹主要著作目录
A general treatise on northern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China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999印)
简介: 北方民族这个学术领域虽然比较专门,但这部《通论》采取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使学术性、知识性、理论性和通俗性相结合;引用资料均注明出处,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引文中的难懂字句亦加注读音和诠释;为了使时间和空间明确,历代帝王年号加注“公元”,古今地理位置附入由我绘制的历史地图。因此可使非从事民族史专业的读者亦易于阅览。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以史论体裁综合论述北方民族三大族系各个主要问题的学术著作,没有先例可资借鉴。北方民族这个学术领域虽然比较专门,但这部《通论》采取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使学术性、知识性、理论性和通俗性相结合;引用资料均注明出处,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引文中的难懂字句亦加注读音和诠释;为了使时间和空间明确,历代帝王年号加注“公元”,古今地理位置附入由我绘制的历史地图。因此可使非从事民族史专业的读者亦易于阅览。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以史论体裁综合论述北方民族三大族系各个主要问题的学术著作,没有先例可资借鉴。
History of Huns
简介: 《匈奴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五百年的匈奴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族兴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匈奴的民族面貌、社会面貌和文化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一世纪(东汉初)。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迁,部族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其内容虽比较复杂,但书中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族的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虽也辩明是非,提出我个人的一得之见,但不多作纠缠。“旧作”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却受到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的重视和奖励,1988年被列入国家教委编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995年被评为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对外英语广播等媒体亦多有报道。
Study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China
简介:总序 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序论——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第二章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变迁 一、匈奴的变迁 二、乌桓、鲜卑与柔然的变迁 三、突厥与回纥的变迁 四、契丹与蒙古的变迁 第三章 应该正确阐明和正确处理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 一、“长城以北非中国论”及其变种的理论是破坏中华各族关系的反动理论 二、应该明确分清各种民族关系的界限 (一)要分清外蒙古独立前与独立后的界限 (二)要分清国内民族与国外民族的界限 (三)对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处理 三、应该深入探明北方民族对邻族战争的真正原因及其制胜之道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对邻族战争制胜的物质前提 (二)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部落兵制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制胜的因素 (四)北方游牧民族在战争中失败的潜在因素 第四章 西汉以来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评述 一、汉初与匈奴、乌孙的和亲 …… 第五章 对古代北方民族史中若干问题的辩正 第六章 对古代北方民族史中若干问题的探索 第七章 应该大力开展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0)国内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回顾与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
作者: 林幹等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简介: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内蒙古历史文化序论;古代北方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新议;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一代天骄”及其继承者五编。
作者: 林 幹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1988.8
General treatise on northern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China
简介:总序 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序论 一、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族系的划分 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概况 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舞台——大漠南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理 四、西域各族 第二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民族面貌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形成及其内部的民族结构 二、三大族系各族氏族部落的基本“细胞”——“落”与“邑落” 三、三大族系中入主中原与没有入主中原的各族氏族、部落的两种解体形式 四、三大族系各族原始氏族的遗迹与遗风 第三章 匈奴是中国民族;稽胡(山胡)并非匈奴后裔 一、匈奴族诞生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 二、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在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族兴起前已归中原诸侯国管辖 三、西迁中亚、欧洲的北匈奴人仅占匈奴全部人口的十三分之一 四、稽胡的异名及其分布 五、从稽胡的民族特征证明稽胡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六、从稽胡人口证明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七、从稽胡的姓氏和部落证明不是匈奴后裔或西域胡种 第四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社会面貌 一、三大族系各族的游牧经济及其特点 (一)畜牧业占主要地位 (二)游牧经济的特点之一——流动性 …… 第五章 三大族系各族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是三分制,不是“四分治理” 第六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物质形态 第七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的文化面貌——意识形态 第八章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北方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知多少 第九章 如何正确阐明和正确处理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各族与西方的关系 附录一 附录二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2003
简介: 本讲义的内容是: 首先要向有志于治民族史的读者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门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条顺利前进的通道。 其次要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了解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参考文献书目,便于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向上攀登。 第三要传授他们治史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治史的钥匙,便于他们打开史学之门,易于升堂入奥,显示他们的才华,不因袭陈说,自我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第四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运用思维的能力,明辨学术思想上的是非,并在史学界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内容复杂,作者把他们约略分类,大体上从狭义说,可划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如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大西边的西域各族。 本书虽把五大系统的各族都提到了,但重点仍在叙述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的各族。故“附录”中所介绍的国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民也完全限定在匈奴、突厥、蒙古这三大民族的范围,而且也仅能作简略的介绍,但在介绍时,昼注意遍及欧洲、美国、日本、蒙古和中亚伊斯兰等 各国的研究,使信息量较大一些和信息网较宽一些。 这本《通史》的具体内容,试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数千年的古代北方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兴衰、政治演变,及其与他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以期将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面豸描绘出一个轮廓。
History of Donghu
简介: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现时留存下来的东胡文献资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开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书根据近三十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东胡遗迹,对它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把东胡的历史向前追溯到它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根据各族的语言和活动地区,及根据各族的风俗习惯,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系统(族系):一是匈奴系统;二是突厥系统;三是东胡系统。这是指狭义的北方民族,即指主要活动在大漠南北(清初以来称为内外蒙古的草原地带)的各族而言;若从广义,还应包括活动在今东北三省的肃慎系统和活动在今新疆的西域各族。 东胡族系,源远流长。除两汉时的乌桓和鲜卑外,魏晋以后有由鲜卑分化出的段部(徒何)、慕容(吐谷浑在内)、宇文、拓跋、秃发、乞伏等部;北魏时又有柔然;唐末五代十国时继起的还有契丹、库莫奚、室韦,及辽、金时兴起的蒙古,都是属于东胡一系。本书断限,即上起早期东胡,下讫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蒙古,内容遍及东胡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兴衰、政治演变,及与他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均拟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因贯通上下左右,实际上是一部“东胡通史”。 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本书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专家林干所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Zhaojun culture series
作者: 林幹主编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人民出版社,2010
商务印书馆 2017年05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999印)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中华书局,1988.8
鹭江出版社,2003
作者: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