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 项 “方世明,李江风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Study on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作者: 方世明,李江风著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记录和自然遗产,地质 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基础和极其 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以及人类社会和文明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事 件或演化过程,也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风景旅游地的资源基础。1991年6月 13日,在法国迪涅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质遗产保护学术会议”上,来自 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代表共同签发了《国际地球记录保护宣言》,该宣言 指出,地球的过去,其重要性决不亚于人类自身的历史,现在是保护我们 的地质遗产的时候了。 作为对《国际地球记录保护宣言》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于1999年2月正式提出了“创建具有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址全球 网络,将重要地质环境作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予以 保护”的地质公园计划,并创立了Geopark(geological park)――地质公 园这一名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计划强调了要专门提高地质遗 产的价值,该计划是对“世界遗产公约”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一个重 要补充。 “地质公园(Geoparks)”是由国际教科文组织在开发“地质公园计划 ”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国土资源部发(2000)77号文件给它下的定 义是:“地质公园(Geoparks)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 、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 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 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 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 及的基地”。 近几年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自然遗产的评审中,更多地表现 出对它们在地质、地貌、生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价值的重视(张成渝, 2005)。像四川省黄龙、九寨沟那样,如果没有其独特的地质特性和价值, 单纯凭借自然美学的突出普遍性价值已很难跻身世界自然遗产的行列。“ 三江并流”的申遗成功,便是这一国际新趋势的最好表现。 鉴于上述国际新趋势和中国丰富的地质遗产资源,未来一段时间内, 无论是我国世界遗产研究申报领域中的自然遗产问题,还是自然遗产研究 中的地质遗产问题,都有必要得到学术界更多的重视。另外,随着近年来 遗产旅游和地质科普旅游的升温与快速发展,很有必要对地质遗产进行专 门系统研究,而这些都需要首先明晰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独立范畴的“地 质遗产”概念。 方世明,李江风的这本《地质遗产保护与开发》在对地质遗产概念厘 定及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 、地质公园建设系统研究、地质公园规划理论方法、信息技术与地质遗产 的开发保护工作等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河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 园项目的成功申报,对地质公园规划进行阐述。 《地质遗产保护与开发》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 和创新。 (1)对地质遗产概念及其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 研究。对于地质遗产的概念,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得比较少。在可查的文献 中,只有张成渝和姜建军先生等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结合近几年 所参加的一系列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及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研究项目,通 过综合对比分析,初步将地质遗产定义为:“地质遗产是在地球演化的漫 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 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它主要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 然遗迹,也包括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 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在 某种意义上讲,地质遗产是一种狭义上的地质遗迹资源”。 (2)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地质公园建设的核心,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 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因此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地质公 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理论 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也基本是引用传统旅游资源 评价的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地质遗迹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的区别,因此 ,本书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方法与评价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 套针对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划分 为资源景观价值评价和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两大类,其中资源景观价值 评价主要包括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 、经济价值等具体指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水平、 与中心城市距离、可进入性、基础服务设施、环境容量、地域类型组合等 具体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地质遗迹 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权重分配表。另外还对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子系 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功能模块划分。 (3)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对地质公园的概念、种类、 特点及建设现状、特征及空间层次结构和地质公园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分 析和阐述,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对地质公园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 地质公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系统,具有保护对象与非保护对象、社 会与自然、保护与开发、陆地与大气等复杂的矛盾,因此,地质公园系统 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地质公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外部 的相关因子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地质公园系 统动态平衡和稳定。 (4)对地质公园规划理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地质公园规划作为地质 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结果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地质公园建设的 水平。对于地质公园的规划理论,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作 者在结合参加几个地质公园规划项目的基础上,对地质公园规划的概念、 作用、特点、类型、内容、原则及地质公园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差异 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研究,并以河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对地质公园规划进行了实例阐述。 (5)将信息技术与地质遗产保护结合起来,对地质遗迹资源空间数据库 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图层划分及属性表的结构设计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流程等内容。指出地质公园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地理、 基础地质、环境、地质遗迹资源等方面,并对地质遗迹资源图层进行了详 细研究与划分,将其划分为地质遗迹资源、旅游路线、旅游辅助设施、公 园总体布局和环境保护等几大类,其中地质遗迹资源图层又主要包括典型 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水体景观、地质灾害、地质工程景观 、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等图层。最后以作者主持的“河南省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由于地质遗产的概念最近几年才被提出,目前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 研究,因此本书主要对地质遗产开发与保护进行了一些基础性分析研究和 总结,随着国际上地质公园计划的逐步实施,必将吸引更多的专家和学者 对地质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进行更多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地质公园计划 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