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张英进[著]” 相关结果
City in mon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film:configur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 hardcover
作者: 张英进著;秦立彦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本书覆盖作品的时间跨度是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结语”部分简单概括社会主义时期到新时期(截至80年代未)的文学形态的发展。文本对象主要是小说,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但重点项目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徐訏,以及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理论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派、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
Screening China:critical interventions, cinematic peconfigup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i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作者: (美)张英进著;胡静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8
简介: 随着中国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西方中国电影研究表面的兴旺繁荣之下,其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各大电影节对获奖中国影片的类型选择对中国电影生产的影响、西方批评话语中的权威和权力,以及跨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对中国电影文本的误读等。 本书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
作者: 张英进[著]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简介:这是一部关于怀旧电影的评论文集,它将带你畅享世纪电影的无限美学。 本书所集有关中国电影与电影研究的文章,按主题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篇”,主要揭示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在电影制作与电影研究方面的表现,既分析好莱坞近百年塑造华人形象的模式,又指出西方国际电影节在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方面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响,还探讨西方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理论及方法问题。第二部分是“上海篇”,主要分析性别想象及都市叙事在电影中的呈现,人物形象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和摩登女性为例证,并探讨近年于香港和上海颇为盛行的对老上海的怀旧情绪。第三部分是“华语篇”,主要仍以“华语电影”中的城市为对象,包括上海、香港和台北,既有整体发展的描述,也有具体作品的分析,议题涉及香港历史上的超区域想象,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情怀,以及台北世纪末的时空重建等等。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
作者: 张英进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8-1
简介: 本书从学科史、文学史和文化史三个角度描述中西方人文学科近三十多年的整体发展,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强调跨学科特性,重点涉及比较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电影理论与都市视觉文化。
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
作者: 张英进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注重跨文化的视野,首先概述了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然后分析主要的理由和批评方法,重点揭露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兼论好来坞与国际电影节;第二部分注重跨学科的视野,概述美国文学史、电影史、文化史三个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变迁,然后以比较文学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学研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上海三联书店,2008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8-1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