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ailing becomes trendy
作者: 张朝晖著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简介:现在是一个还没有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没有长大,是因为中国
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怀旧,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正在经历社
会变迁的痛苦时,看到了前景,而又无法指望那个前景的同时,人们不
得不怀念孩提时的纯真年代。这似乎是一种尴尬的社会心理,这个社会
心理与这个时代的无奈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这便是被主流话语所控
制的大众舆论和各种娱乐节目不再奢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了,也
少有触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是拼命地怀旧,北京的大小荧屏热衷肉麻
的各类清宫戏,上海舆论迷恋“东方巴黎的种种破碎的梦境”,在这个
背景下,“50年代的人”、“60年代气质”和“生于70年代”的主题不断
出现在大众话语中,这从总体上都是无可奈何的“怀旧心态”的体现,
因为面对未来,大家都很茫然,面对现实,又觉得很累,一切无从说起。
只剩下回忆过去时所能得到的一点自慰。
当崔健变胖发福,没有力气再唱《一无所有》而是与洋歌星有板有
眼地唱双簧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所代表的一个60年代的某个气质已经
结束了,并隐约开始了一些人的怀旧历程。艺术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一
个时代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的看法和认识。当
50年代的人出国的出国,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体的时候,60年代的人
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眷顾过去和思考现实。但60年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
题,涉及广泛的领域。我将焦点集中在60年代出生于北京,并在这个城
市长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实践打上了鲜明的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的烙,
印,或者说北京在60年代以来的各种变迁和古老城市文化氛围造就了他
们艺术的特质。这几位艺术家是60年代初出生的展望,60年代中期出
生的王玉平和喻红,以及晚期出生的章剑。这几个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在80年代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有人说:“‘60年代气质’,这却好像是一种倒错的说法。因为人们
往常提到三四十年代的人时,一般的意义是指‘生存’在那个时代的人,
而并非‘出生’在那个时代的人。二十多年前,作曲家谷建芬有首著名
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其中唱道:‘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
那么这个‘80年代新一辈’也绝非指出生在80年代的人,而是指生活
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样的说法是有些偏颇的,“60
年代气质”。可以理解为“出生于60年代的人的气质”,也可以理解为
“在60年代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代人的气质”。实际上,正如我们说大学生
有“89级”和“89届”之分,前者指这年入学,后者指毕业。虽然“60
年代气质”没有“级”和“届”的明确说法,但在中文语境中,活跃在
“60年代”的一批人是已经被历史定格过的“老三届”、“红卫兵”,他们
是“文革”气质的一代。所以“60年代气质”很明确,是指60年代出
生,并在90年代浮现出来的新一代人。
出生在60年代的北京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王朔的小说和电影《阳
光灿烂的日子》中有生动的描绘,但那只是一个有北京特征的局部,即
一种新八旗式的虚骄与狂妄,毫无疑问,这是新版本的北京市井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和现代政治文化反复较量的中心,北京60年代体现出明显
的废墟意识和历史的沧桑感,以及现实的虚无感,“文革”中大量的知
识分子被迫害,权力倾轧给全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北京的知识分子更加
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的忧患意识——例如最近畅销的《往事不如烟》所反
映出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现代化的鼓噪下,传统文化被消耗
殆尽,而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和法律仍然步履维艰,难以建立起
来,而行政化市场经济也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泡沫。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