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7 项 “吴格” 相关结果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作者: 吴格言著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阐述了文化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的功能;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文化传播的媒介等内容。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吴格明著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3
简介: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内容简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论述是一种尝试。国外有一些专门谈论批判性思维的书,因为国外的读者往往已经具有一般的逻辑学基础。国内的读者或许更希望伴随着逻辑来读指判性思维。这一尝试的努力主要在于,第一,批判性思维的一般理论分析;第二,从理论上阐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第三,从微观上说明逻辑形式与逻辑方法的思维意义;第四,加强逻辑应用的研究和个案分析;第五,充实非形式逻辑,特别是非形式论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批判性思维的眼光来审视逻辑体系自身,以便使逻辑体系更加完善。
Identify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earch articles: a contrastive study
作者: 吴格奇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对比研究》(作者吴格奇)通过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作者构建身份的不同方式。结果表明,个人身份和话语构建者身份构成了英语论文作者身份的主要方面,而专业身份和机构身份是汉语论文作者身份的重要构成方面。身份构建方式的差异反映了英汉论文作者对社会伦理规范、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原则等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学术规范的不同方式。研究结果对学术论文写作及其教学有借鉴作用。论文对学术论文的人际互动侧面进行分析,目前研究成果尚不算多,而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对比分析目前在学界还是开拓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了学术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的分析框架和语类理论,使分析更趋全面。
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 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说读写既是语文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本书将为你分析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方方面面的关系。通过这种分析,或许能使你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使你的教学得心应手,臻于完美。
王阳明诗文选译
作者: 吴格译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
简介:《王阳明诗文选译(修订版)》内容简介: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五十七。因曾于故乡阳明洞聚徒讲学,自号“阳明子”,当时及后世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阳明的先祖王性常,明初曾任兵部郎中,后赴广东督运军粮,归途遇海盗殉职。此后数代,皆在乡耕读,没有出仕。祖父王伦,守着祖上遗留的数箧图书,啸咏竹林,被人目为晋代陶渊明一流的人物。父亲王华,早年也备尝贫苦,与夫人郑氏艰难起家,虽然在成化十七年(1481)中了进士第一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景况略有好转,不久又因阳明得罪权臣刘瑾,被迫致仕,抑郁以终。
文化国防战略研究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简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企图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他们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企图用似是而非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概念破坏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并将突破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阵地作为“经济援助”或“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我国将逐步开放信息产业、资讯、影视乃至传媒等领域。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高到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在有关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阐述,从政策、制度、工作等不同层面,既有完整系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也有比较具体的五年规划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样,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研究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急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努力解决“三个确保”的时代课题,就成为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逻辑导论[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吴格明,辛菊主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1999
简介:
续四库提要三种
作者: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简介:《续四库提要三种》为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作,旨在补辑《提要》失收之古人著作并增辑《四库》未收之清人著述共一千余种。所撰解题、提要钩玄,考订精核,为清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以后续提要类著作中相当重要之学术成果。 《续四库提要三种》由三部分组成:《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收《四库》应收未收、《提要》之引而未载,《四库》焚毁、《四库》所收非足本、中土久佚而归海外、自《大藏经》、《道藏》钞出之书凡七百四十余种;《许庼经籍题跋》收清人著述共四百余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类稿》收书八十六种。书稿整理者吴格据尽归复旦图书馆之胡氏手写自订之遗稿,历经数载录标点,编成《续四库提要三种》稿,并补编目录、索引,以利读者查阅。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
作者: 吴格,眭骏整理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简介: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系原北平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于1931-1945年间,组织中国部分学者集体编撰的大型古籍提要目录。《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丛书部,收录清乾隆修撰《四库全书》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所出丛书的书目提要,对每种书的编者、内容、子目、版本详加记述,间有考订和评价,对于古籍研究、版本目录学研究有重要价值。复旦大学吴格先生等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稿本为底本,进行标,点整理,对提要条目分类整合,更方便读者使用。
四库提要分纂稿
作者: (清)翁方纲等撰;吴格,乐怡标校整理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汇集清代四库馆纂修官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程晋芳、邹奕考、郑际唐等各撰四库提要八种,共1120篇,作者皆一代士林华选。该书之价值,除显示纪昀汇总撰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据原稿原貌,具备版本、目录、文献、学术评估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以外,对于四库全书的编修经过、存毁标准、著录存目的斟酌过程等相关细节探索,也多具参考价值。全书采用新式标点标校,并按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编排,各篇题末均注明出处的册页或卷次,并对照通订本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之异同等具体情况,于篇末酌加按语说明,另附书名、著者等综合索引,以资检索和参考。
复旦百年经典文库:文献学讲义
作者: 王欣夫 著,吴格 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08月
简介: 《文献学讲义》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传播学:信息化·全球化·军队文化工作
作者: 吴格言编著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2006
逻辑原理
作者: 苑玉成,吴格明主编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
作者: (清)翁方纲撰;吴格整理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简介:《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鑒於影印本流傳不廣,識讀非易,澳門中央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再度合作,由卜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據2000年影印本整理之標點排印本。意義尤為遠。筆者承澳門中央圖書館鄧美蓮館長之嘱,從事《提要稿》之識讀整理,寒暑屢更,五年於玆,際此交稿之時,略述《提要槁》流傳原委及编纂特點,以饗讀者。
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
作者: 吴格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简介:《坐拥书城 勤耕不辍:钱存训先生的志业与著述》主要收录了抱简劬书后学楷模——访钱存训先生、钱存训先生的学术与事业成就——兼忆我的芝大求学岁月、拜见学界泰斗钱存训先生、国宝播迁话沧桑——钱存训先生采访录、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之泰斗、芝加哥大学设立钱存训中国文化研究基金等内容。
中国索引
作者: 吴格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简介:《中国索引(第二辑)》以促进我国索引和数据库研究和创新、推动索引和数据库事业发展、普及索引和数据库知识、加强索引和数据库领域的靠前交流为宗旨,以文献、信息和知识的检索为核心,分为8大板块,多方面收录登索引与数据库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和资料,包括传统索引与检索工具、文献数据库与计算机检索系统、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搜索引擎)等领域。
逊志堂杂钞
作者: (清)吴翌凤撰;吴格点校
出版社:中华,1994
简介:十集。内容为钞辑群书中辩证经史文字及掌故异闻,并附以撰者己见。
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共分七部分。分别是敦煌文学与归义军文学;归义军文学的地域文化渊源;归义军文学的社会现实基础;张议潮时期的敦煌文学;张淮深时期的敦煌文学;张承奉时期的敦煌文学;敦煌归义军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马可·波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简介:马可·波罗(1254~1324)是十三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从17岁的时候踏上去往神秘而遥远的东方世界的路程,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到达了当时的大元帝国,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并在当时的政府中担任官职。在回国后,由他口述、比萨作家鲁斯梯谦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用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清楚准确地传递了大量关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的信息。在它的影响下,西方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书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探讨了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去伪存真,按照历史顺序的先后,加以叙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某些细节进行了想象和虚构,重现了马可·波罗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一生。
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
作者: 吴格非著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门课题。上海三联书店于2004年出版了葛桂录博士的《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它从宏观上讨论了中国文学在英国的流播与评价、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评价、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以及中国作家笔下的英国形象等。其实,在很多诸如中国比较文学史等相关的著作中,都会提到中英文学关系研究的情况,例如:王向远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第六章专门用一节来讨论中英文学关系的问题。可见,这一课题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 中英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动态性、立体性和双向性。动态性强调的是文学、文化在历史发展当中的多样化;立体性强调的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创造的文明、文化如同人类社会本身一样,都处在一种网络式的结构之中,所以中英文学之间的交流自然也是立体网络式的;双向性强调的是文学交流时的双向互动,以避免片面、偏执和主观性。吴格非教授的新著《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从文学、文化、翻译等交流、互动、吸收的视角,比较好地体现出了这几个特点。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语文出版社,2003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
作者: 张伯伟编
中华书局,200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凤凰出版社,2011
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地震出版社,1999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08月
解放军出版社,2006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