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of pain medicine
作者: 刘延青,崔健君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简介:
诚如著名疼痛医学家R.Melzack等所指:疼痛是医学和生物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什么是疼痛?且缺少明确的客观检查指标去认识和评估它的发生、存在和转归等诸多问题,就属其中原因之所在。医学界已认识到疼痛是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倘入主观上感受到疼痛之时,就是人的患病之始,此时的疼痛若作为相关疾病的症状,就是“急性疼痛”,它会在原发病及时合理治疗后,病愈痛消。另一种“慢性疼痛”,则非“症”而是“病”的本身,它的发生与存在严重的干扰了人的生活质量,给家人、给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虽举目可见,却难获共识:医疗机构里没有检测和实录“疼痛”这一生命体征的认知和要求,在体温表內除记录体温外还仅有脉搏、血压和呼吸被记录;至于对陵性疼痛的认识以及它应在哪科诊疗?采用什么方法予以合理诊治等诸多问题,长期困扰着医学界,千呼万唤亟待整合医学资源,共同攻克临床上慢性疼痛这一顽症。为此,疼痛学的医教研各项工作亟需各界的给力!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适时的于2007年7月16日,就以卫医发[2007]227号文布告世人:在中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里,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专司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至此结束了一个“慢性疼痛科科治,科科难诊治”的尴尬历史,同时也开创了诊治慢性疼痛的“疼痛科”,名正言顺的跻身子一级临床科室之列,正式成为其中一员,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充满信心地去开创卫生部领导赋予的“为民除痛,造福社会”嘱托的新纪元。福音所至,医患皆欣。
目前,正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医生,由于历史原因,其中之多数出身于多学科多领域,虽早已获得从医资质,又多有各自的从医经验和心得,只是在新形势下,面对占人群35%的慢性疼痛患者的诊治之需,担当如此之大的社会责任,适时的跟进、主动的投入,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充实和完善自我实属必要;也唯如此,才能在充满变数的疼痛天地里得心应手地去为患除痛,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尽管在疼痛科建科前后,韩济生院士、邱贵兴院士、孙燕院士以及许多相关学科的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疼痛”这一主题词,书就了诸多颇具新意又具高水平的著作,适时地指导了临床疼痛工作,也收到了显见的社会效益和科学效益;但随着疼痛科的不断壮大发展、疼痛医生队伍的,不断扩充、疼痛诊疗理念的不断更新、疼痛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即或是有更多的新著出版,也实难满足门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疼痛科拓展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