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39 项 “傅璇琮” 相关结果
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敦煌资料]
作者: 傅璇琮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1987
简介:《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最高成就。
唐代科举与文学
作者: 傅璇琮著
出版社:
简介: 《唐代科举与文学(文学类)》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想尝试运用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做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以作为文化整体研究的素材和前姿。
全宋诗.第一册
作者: 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
简介:一、本书汇集有宋一代诗歌,长篇短制,细大不捐,断章残句,在所必録。以人系诗,以诗存人,旨在保存一代文献。 二、宋人诗集,逸佚良多,单篇零句,散见颇广,一时爬罗,实难罄尽。兹以传世诗集及辑佚大宗纂为正编,嗣后续有所得,另纂补编。 三、本书收录断限,凡唐五代人入宋以后有诗者,将其入宋以前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凡宋亡以前有诗者,将其入元以后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其人或入或出,虽历经宋朝,而无宋时诗作,一概不录,如其诗写作时代难以确定,则从宽收入。 四、五代十国入宋之君王,辽、金两国全部作者,其人其诗,本书概不阑入。 五、本书编次,以作者生年先后为序。生年难以确考者,或参以卒年,或参以登第、仕履之年,或参以其亲属、交游之有关年代,略推其大约生年,据以编次。世次一无可考者,另立专卷,编于书末。 六、凡作者悉称本名或通用名,宗室诸王亦同此例,唯帝王后妃则用庙号、封号。方外僧尼,一般于法名上冠以释字,裨便识别。道术之士,仍以本姓名立目。 七、帝王、宗室、释道、闺秀之属,分别次于同时作者之间,不立专卷。无名氏诗人,有人际关系可考者,随关涉之人编于相应之处;无人际关系可考者,另立专卷,编于书末,其中有世次可考者居前,无世次可考者居后。 八、诗人小传,写明生卒年代、字号、籍里、科第、主要仕履、封赠、著述。凡正史有传者约略言之,无传者依据有关史料撮述其要,注明出处。旧说有误者正之,文献不足者阙之,异说可参者并存之。要必言出有据,无征不信。 九、本书按作者时序,总分为若干卷,或数家合为一卷,或一家分为数卷,其原则一以诗章多寡为准,一以别集原卷为据。诗篇目次,凡据别集、总集录入者,悉仍其旧,或分体,或分类,或编年,不求划一。个别增补较多者,予以重编。杂取诸书者,先编整诗,后编零句,诗、句一般各以有题者居前,无题者(一律称“诗一首”)居后,但同出一书者,则归一按序编次,不受此限。有题、无题两类中又略以所出书成书先后为序。联句诗依其原来出处保存各家集中,不删重复.参与联句的各家,在其名下重出该诗,如编排相次,则仅保存诗题,注明参见。 十、本书重于校勘。凡成集之作,必考察版本源流,选择善本、足本为底本,确定有价值的本子为参校本,比勘对校,并于诗人小传之后专段叙述版本依据。凡辑录之诗,酌情略作他校。出校以校是非为主,酌校异同,务求简明。校语随文夹注当字之下。 十一、本书所收各家诗,无论绿自别集,抑或辑自他书,均详注出处。凡旧籍中一诗互见数人集中或名下而难以确定归属者,一律重收,各于题下互注又见。凡可确证系他人之诗而误收或误题者,则移入存目,并说明原由。凡旧籍误收、误题之诗系非宋人之作而不见本书者,则删归附录,略作辨正。 十二、凡仙鬼、梦幻依托诗,小说中虚拟之宋人诗,另立专卷,编于书未。 十三、本书全部编定之后,以题词、序言、凡例、总目、引用书目作为卷首,书后并附作者索引、篇名索引,以便查检。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想尝试运用一种方法。这种言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做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以作为文化整体研究的素材和前姿。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 二百余万字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本书分初盛唐卷、中唐卷、晚唐卷、五代卷。
全宋诗.第五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
简介: 中国宋代是继唐代之所出现的又一个诗歌高潮。宋代诗人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远比唐代为多。并且宋诗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代表了一种高度成熟的典范,则宋诗则代表了另一种转型新变的典型,形成了两大艺术系统。本书精心选录了一百首宋诗,并且进行了注释和评点。从中,可以一窥宋诗的风貌。
宁波通史.5,民国卷
作者: 傅璇琮主编;王慕民,沈松平,王万盈著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2009
简介:《宁波通史(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三面环山,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三江流贯其中,构成了“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独特地理形势,并发育为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宁波地理位置优越,自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勤劳聪慧的宁波人民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宁波通史》的编纂正是为了揭示宁波这一极具内涵和特点的地域单元的历史、文化面貌。
翰学三书
作者: 傅璇琮,施纯德编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先生与仆论官制,因言及玉堂故事。先生曰:且如“玉堂”两字,人多不解。太宗皇帝尝飞白题翰林学士院曰“玉堂之署”,盖此四字,出于李寻传。且玉堂,殿名也,而待诏者有直庐在其侧,李寻时待诏黄门,故曰“久污玉堂之署”。至英庙嗣位,乃撒去。及元丰中,有翰林学士上言,乞摘去二字,复榜院门,以为臣下光宠,诏可。是乞以殿名名其院也,不逊甚矣。仆退而检《汉书》,盖汉之待诏者或在公车或在金马门,或在宦者庐,或在黄门。时李寻待诏黄门,哀帝使侍中往问灾异,对曰:“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师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宫。”然制度不见其详,独翼奉传略载之。奉堂上疏曰:“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繇役,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承明耳。”以此考之,则玉堂殿乃武帝所造也。仆后以问先生,先生曰然。马永易《元城先生语录》。 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设并衣服,中和节赐红牙银寸尺,上巳、重阳并赐宴曲江。清明赐新火,夏赐冰,腊日赐口脂,及红雪、澡豆。岁前赐历日。有所修撰,则赐茶果、酒脯。策试程文,则赐设并匹帛。社日赐酒、蒸饼、*饼等。事见唐人文集。李邕号翰林六绝,谓文学书翰等六事过人。李绛初入院,宪宗亲择笏以赐之。李昉久掌内制,太宗朝作相,赴学士院敕设赋诗,奏谢,序述七盛,如请真俸,给食钱,朱衣双引。初除宣召,敕谕正谢,赐鞍马之类。皆前代所无也。太宗好儒,尝宣谕苏易简曰:“词臣清美,朕恨不得为之。”夜幸本院,易简已寝,内侍以秉烛自窗照之,俾其衣冠,窗纱燃破,后不复补,以示优礼。帝善书,他日 作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易简。至元丰中,神宗一新官制,学士与六尚书一等,带皆重金。苏子瞻谢表云:“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宝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建炎改元,予忝召命,谢章以“七盛”对“六绝,“燃窗”对“择笏”,亦前辈偶然未用者也。是岁议裁省百司冗费,学士院月给餐钱三百个(注:学士食料待诏人吏等添给锁院御药并人从宣召快行家事例,皆用此钱),亦在裁去之数。余与宰相论之,不从,因经筵奏事,为上言七盛故事,云餐钱其一也,祖宗旧典,近岁未尝增数,岂可与百司弊事同废哉?上大以为然,今传旨如故。朱胜非《秀水闲居录》 凡玉牒,每十年一次,宗人府具各王府宗支开报,内阁奏请学士等官二员纂修,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一卷,著作提要:大陆部分一九四九~一九八○港澳部分一九四九~二○○○
作者: 傅璇琮,罗联添主编;余恕诚,邓国光,叶帮义卷主编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4
简介: 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唐代文学研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最富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唐代文学研究在观念、方法与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果宏丰。而台湾自1945年光复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来两岸研究人员学术交流来往较少,对研究成果与现状缺乏全面的了解,为避免重复劳动而做到资料共享,从而推动唐代文学研究共同深入发展,我社隆重推出由傅璇琮、罗联添两位著名学者主编,由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撰的《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本卷为:著作提要:大陆部分1949-1980;港澳部分1949-2000。
李德裕年谱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简介:在这部年谱里,谱主的事迹完全织入到围绕牛李党争而展开的历史画面里,使读者能从整个中晚唐的时代背景下,更充分地理解李德裕政治革新的历史意义。
唐代诗人丛考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3
简介: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哲理卷
作者: 傅璇琮主编;邓安生,李玉奇注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套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勒各时期特色,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相当于一篇文类史,读者可由此了解各类散文的起源、流变及概貌。又因前言为古典散文研究专家所撰,其中既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亦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正文包括选文及其注、译、评四部分,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使这套书也为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之作。对于典章名物及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均有清楚、详细的注释。除抒情小赋因其多丽靡之辞不宜今译外,其他七类每篇均有今译。译文力求信、达、雅,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重要作品和有争议、有特色的作品篇后有选者简评或点评,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普通读者可借助注、译、评,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历代的名篇佳作,专业研究者亦可便中查阅有关资料。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
作者: 傅璇琮主编;余喆,黄松注译
简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的共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游记散文这一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讴歌祖国的河山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关于我国游记散文的起源,钱钟书先生有一段较为清晰的叙述:“尝试论之,诗文之及山水者,始则陈其形势产品,如京都之赋,或喻心性德行,如山川之颂,未尝玩物审美。继乃山水依傍田园,若茑萝之施松柏,其趣明而未融,谢灵运《山居赋》所谓‘仲长愿言’,‘应璩作书’,‘铜陵卓氏’,‘金谷石子’皆‘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栖盘’即指此也。终则附庸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袁崧《宜都记》一节足供标识:‘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游目赏心之致,前人抒写未曾。六法中山水一门于晋宋间应运突起,正亦斯情之流露,操术异而发兴同者。”(《管锥编·全后汉文》卷八九)这里是说,东晋以前,自然景物的题材不是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的对象,即使有的作品中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只是处于附庸地位,与欣赏大自然的作品不同。比如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上林赋》,其中写了山水、动物、植物,也只是叙述了山水的形势及物产而已。同一时代的董仲舒作《山川颂》,用山水来比喻品德,把大自然山水人格化,成为君子品德的寄托,也不是出于对大自然美的欣赏。至于东汉人仲长统“欲使居有良田广宅,在高山流水之畔”的愿望,三国时魏人应璩的“托崇岫以为宅,因茂林以为荫”,“铜陵卓氏”在山川附近开采铜矿,晋代石崇建金谷园,等等,或是借山水点缀衬托田园,或是从经济利益考虑,都不是从欣赏自然出发,也与隐居山水情趣不同。而游记文学的创立大概肇始于东晋,袁崧的《宜都记》就是一篇山水游记。那么,游记文学何以肇始于东晋六朝呢?简单地说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整个社会长期处于无休止的战乱、饥荒、疾疫之中,阶级之间的、民族之间的、统治集团之间的杀戮充斥于这一历史时期,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引起文人们的不满、厌恶以至恐惧,从而采取了无可奈何的退避之术——归隐山林,以全身远祸。这样他们就把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抒情的凭借、吟咏的题材;二是这一时期的大动荡表现在意识形态与文化心理上,是儒学的统治地位的动摇,荒唐的谶纬之学,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的垮台,异端思想的出现,老庄思想成为时髦,玄谈之风大盛,以及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觉醒,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山水的那神秘庄严的面纱渐渐被揭去,因此自然山水成为人们游赏的对象,也成了文人们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人的思想相对解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对自然的审美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从而能艺术地表现山水主题,不仅能绘声绘色地描摹自然山水之美,而且已经开始借山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东晋六朝的游记文学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传下来的极少,本书选录了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三篇书信体的山水游记。鲍照写山水荦荦大气,远眺近览,不拘泥地点方位,凭借想象,超越时空,气势恢宏。他写道:“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此段写得雄奇壮丽,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而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则文辞清秀,风格恬淡安逸。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又是一种清丽细致的风格,我们从这篇小文中,不仅能看到作者对秀丽景色的欣赏,同时也可窥见作者避世退隐的淡泊情怀,以及对世俗官场利禄之徒的蔑视。这三篇游记的不同风格反映了三位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们三人融入作品中的不同个性。此外,在六朝时期,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两部描写山川风物的著名作品。应该说这两部名著只是记述地理人文的“学术著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但它们描写山川风物的文字绘声绘色,十分生动,对后世的游记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中国的游记文学脉络是肇始于东晋六朝,成熟于唐宋,大盛于明清。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篇章,而我国的游记文学发展到此,也开始步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上说,大多表现的是壮志难酬、遭际不遇的愤激和无可奈何的超脱。这里我们要提到的两位作家是元结与柳宗元。元结写了不少短小精致的山水铭文题记。这些作品与前人不同之处就是元结的作品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具有较高的现实性。他的《右溪记》记述了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风景秀丽的无名小溪,过去“无人赏爱”,经作者整治后重放光彩的经过。全文语言质朴,风格清峻,写景叙事之中寄托感慨,读来令人回味。柳宗元是唐代游记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作品也是我国游记文学成熟的标志。他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是写景、抒情、哲理、象征有机的组合,开创了游记以山水抒写情怀的传统,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对大自然的观察至微,对大自然的体会至细已经到了“入妙”的地步。例如在《袁家渴记》中,柳宗元描绘风中的袁家渴:“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他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性格和情感,将大风中的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思。同时,他也被这大自然的气象所感染,为之震撼、惊叹、陶醉,自语对这美景也“无以穷其状”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朱光潜语)。倏忽风过,子厚亦有几多感悟,所谓深入所见于物亦深,大概说的就是柳子厚吧! 有宋一代,游记文学更趋成熟,此时的游记文学有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体裁的扩大。出现了日记体游记,即出现了陆游乾道五年(1169)任夔州(今四川省)通判,次年闰六月从山阴出发,十月至任所,写道路经过的《入蜀记》和范成大淳熙四年(1177)由四川制置史任所回朝,自成都至平江,一路写下的《吴船录》这两部日记体游记。二是宋人将“理趣”融入游记,以“山水说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山水说理”的名篇。从而把游记的思想内容提高了一步。 我们说游记文学大盛于明清,是基于以下几点说的。一是描绘的地域范围更加扩大,东北、新疆、西藏、台湾等地都有所涉及。这是和国家的统一,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分不开的。二是题材更加广泛,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有对边疆风土人情的记述,有即景抒情、睹物怀旧的小品、有诙谐有趣的拟人化的山水游记,还有对游地沿革的考证的“学术游记”……另外,作者群也更加壮大,各骋其能,创作更加繁荣,真是异彩纷呈。有明一代游记首推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此书是作者从22岁起进行旅行考察,直到56岁病逝,足迹遍及现在的华北、华东、东南沿海,云贵地区,历尽艰险的心血结晶。作者将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对山脉、河流、地质、生物等方面作了详尽记载,而且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也作了如实的描述,写下了篇幅很大(现存六十多万字)的旅游日记。这笔宝贵财富经后人整理,编为《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名著,由于它文笔优美,又是一部文学名著。明代初年,宋濂的《游钟山记》借记述游山,婉转道出了对山川的钟情,对纷繁世事的厌倦,文笔朴素简洁,自然流畅。乔宇的《恒山游记》又别具一格,乔宇身为朝廷重臣,游恒山又负有使命,所以他的这篇游记不似寻常游记“轻松”,全文始终贯穿神灵、国家、君臣之思,虽也不乏景物描写,但让人读来仍感沉重。明代正德六年状元、著名学者杨慎的《游点苍山记》是他遭事谪戍云南永昌时所作,这篇游记是记述点苍山景致较为完整的游记之一。“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游记《满井游记》、《虎丘》等“忠实地贯彻”他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作游记清新活泼,颇具特色。晚明小品中,堪称代表的是张岱,他的诗文取公安、竟陵两派之长,描写自然风景的小品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写得清丽活泼,富有诗情画意。有些回忆往事的小品,又多寄托故国之思,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有清一代,游记各体皆备,风格多姿多彩。顾炎武的《五台山记》实际上是一篇“考据调查报告”,结尾处总结斥佛不力的教训,表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朱彝尊的《游晋祠记》讲述晋祠沿革,睹塞外胜景,引发对故乡的情思,让人读来感慨不已。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描述了北国的风土人情。郁永河的《采硫日记》记录了台湾的海岸、地理、火山、矿藏、风俗,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各族人民为开发宝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洪亮吉的《游天台山记》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骈文游记。而龚自珍的《己亥重过扬州记》,则写扬州的由盛至衰,折射出整个世运的衰微,表现了作者一种对时代的敏感和对国家的热切关注与忧虑。 上面我们对我国的游记文学做了一个极简略的叙述。我们在编选此书时力图使选入的作品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游记文学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照顾到地区及作家。由于水平所限,在编选、注释、翻译之中,如有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教,不胜感激。 马第伯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马第伯马第伯,东汉初人,其事及生卒年不详。建武三十二年(56)二月,光武帝刘秀登泰山封禅,马第伯作为随从参加封禅的全过程,并写下了《封禅仪记》这篇游记。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即古书上所谓的“封泰山而禅梁甫”。本文选自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这里选录了马第伯自述自己先行登山探路情况的一段。
A Surve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赵敏俐,谭家健卷主编;常森等撰稿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学术工程,是由傅璇琮先生担任总主编,由五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20位学有专攻的专家耗时四年通力合作完成的力作。"先秦两汉卷"是"通论"七卷本之一,由赵敏俐、谭家健充任分卷主编。全书分先秦两汉文学的基本内容、先秦两汉文学与社会文化、先秦两汉文学的基本文献等若干部分,科学而又全面地展示了先秦两汉文学的全部内涵。
唐人选唐诗新编
作者: 傅璇琮编撰
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1999](中华民国八十八年)
简介:
傅璇琮自选集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治学清历(傅璇琮自选集)》内容简介: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采。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中挑选符合体例的图书,编辑成《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纪念辑》,这将更完整地反映北京学人在学术风范和学术使命上的历史延续。
全宋诗.第九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简介: 《全宋诗(9)(精)》共收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4朝的刘敞、司马光、张载、张公庠等位诗人的作品。
全宋诗.第十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
简介:本书研究西方国家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的法学基本理论——通称“法理学”或“法律哲学”,对这一期间它的各主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学说进行了论述、分析和批判。全书由导论、新自然法学和价值论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其他法学5编组成,共28章。
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11
简介: 《唐翰林学士传(晚唐卷)》主要内容包括:文宗朝翰林学士传,王源中,宋申锡,郑瀚许康佐,李让夷,柳公权,丁公著,崔郸,郑覃,路群,薛廷老,李珏,陈夷行,郑涯,高重,元晦,李训,郑注等等。
作者: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刘扬忠卷主编;董希平等撰稿
简介: 本书以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全部内涵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 本书纵向上探索了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内在轨迹,揭示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横向上剖析了文学与各种外部因素的关系,展示了不同时代文学的主导倾向。 。本书全面地整理、研究、总结了传世文学文献,为学界提供了学术研究途径,规划了学科发展战略。进而促使了中国学术在有序、均衡中良性发展。
考场风云
作者: 王士祥著
中华书局,2013
四书五经:插图本
作者: 孔子等著
凤凰出版社,2012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田余庆卷
作者: 李克主编
万卷出版公司,2011
聊斋志异:白话插图
作者: 蒲松龄著;卢绍冉整理
万卷出版公司,2009
中华书局,1987
说文解字:插图本
作者: (汉)许慎著
作者:
中国藏书楼[敦煌资料]
作者: 任继愈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辽海出版社,1998
Research on the nineteen old poems and Jianan poetry
作者: 木斋著
人民出版社,2009
二十四史精华:插图本
作者: (汉)司马迁等著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作者: 祝尚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