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ication Manual for Common Trade Birds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简介: 序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丰富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作。全世界共有9000多种鸟类,分布于全球各地。它们随地理区域、种类、性别、成幼等的不同,而在形态、习性,等方面千差万别。鸟类以其美丽多彩的羽毛、婉转动听的鸣声、多姿多样的体态,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增添绚丽色彩和诗情画意,赋予了大自然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鸟类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控制虫害、鼠害,对农林牧业的发展起着维护作用。鸟类一直为人们用于食物、科研、医药、体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鸟类贸易历史悠久,在19世纪初叶,每年就有包括人工繁殖的白玉Serinuscanaia在内的大量的笼养乌从欧洲出口到北美市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鸟类贸易更为活跃。资料表明,全球每年野生乌的贸易量大致在500万只以上,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峰期曾一度达到每年700万只,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野外,亦有一部分是人工繁殖所获。据统计,大约2600多种鸟类进入国际贸易记录,这些鸟类大多来自非洲、亚洲、中南美洲,主要集散地是欧洲和北美地区,当然其他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贸易。入国际贸易的鸟类主要是作为宠物(如鹦鹉类Psittacidaespp.)和食物(如多种雁鸭类Anatidaespp.),还有部分用于科学研究、动物园观赏等。大量的鸟类贸易,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猎捕、运输等过程造成的损耗,加之许多非法贸易的存在,对鸟类资源造成巨大的威胁,许多种野生鸟类数量锐减,有的甚至濒临绝灭。当然,对多种鸟类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驯化和繁殖培育,扩大了种群,并大量进入国际贸易.已形成了不小的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鸟类贸易问题早就成为国际上关注的问题之一,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就将许多濒危鸟类列入其附录,以加强对鸟类贸易的控制和管理。许多国家都已采取措施,如制定并健全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加强执法、开展宣传教育等,来加强对鸟类的保护和贸易控制:一些国家间还签署双边的或多边的协定,以共同加强对迁徙鸟类的保护。我国自然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现有鸟类1250多种,是拥有鸟类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有绿尾虹雉LophophorusIhuysii.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等100多种特有鸟类。在我国,饲养鸟类做观赏或食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大规模饲养的有作为食用的鹌鹑CoturnIXcoturnix,鹧鸪Francohnuspintadeanus,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等,以及作为观赏的虎皮鹦鹉Melopslttacusundulatus,牡丹鹦鹉Agapornisspp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等数十种。近20多年来,随着一大批繁育中心救护中心、野生动物园或动物园的建立.还陆续从世界各地引进多种鸟类,用于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繁育研,其中许多种类都已繁殖成功.丰富了我国的鸟类多样性。我国一度是鸟类出13大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每年出13大量鸟类,其中有红嘴相思乌Leiothrixlutea银耳相思乌Leithn~x8rgentauris等野生乌类,也有虎皮鹦鹉等人工繁育鸟类。这些鸟类主要出13到北美、欧洲以及亚洲邻国。这期间,曾有多种非法捕获的鸟类被夹杂在合法贸易的鸟类当中而被走私到国外,也有因运输、防疫不当而死亡的,已对国内野生鸟类资源的保护造成威胁,也带来许多不利的国际影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鸟类的保护和贸易管理。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鸟类保护区,保护鸟类栖息地,并开展乌类环志、濒危鸟类繁育等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82年至在全国范围连续开展“爱乌周”活动,普及鸟类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爱护鸟类的意识。1991年开始开展的“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全民爱鸟护乌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我国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签订了《中日候乌保护协定》,《中澳候乌保护协定》,共同保护迁徙鸟类。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对国家重点保护和国际公约限制的鸟类的贸易进行管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225种我国分布的珍稀濒危鸟类。2000年颁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将经常或大宗贸易的鸟类列入该名录中。许多省份也将一些鸟类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了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