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井选集
作者: 严文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写在父亲严文井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2015年10月15日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他离开我们也整整十年了。可是他的作品还在,仍然有读者眷顾。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百年,再次再版了《严文井选集》(上下)。这套书,名为选集,但集中了父亲写作生涯中的主要作品及精品,基本反映了父亲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写作风格,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风貌。
他像一条小溪流,蜿蜒地从家乡流出,不断地向前,不断地积蓄力量,流入大河、大江,最后汇入大海。
他出生在被列强欺凌的旧中国,看到无数的社会丑恶,因此他强烈地想表达美,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哲学理念。
他因偏爱写作,致使投考大学落榜,十九岁便独自去北平谋生,开始了人生的旅行。在北平,他不甘混日子,辞去稳定的工作,专事写作,写出了一点小名气,成为小京派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满二十二岁的他毅然奔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土改”……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时候,他在中国将士、干部与群众身上看到了一种平等、艰苦奋斗的新风,坚信中国一定会大变,那些在延安出生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女儿)都是未来的主人。他想送孩子们一个礼物,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他尝试着写了一批童话,被鲁艺的同事们拍手称赞。这样在他的创作中,除了散文、小说,又多了一种美妙的文体——童话。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文化界担任过一些职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在繁忙的会务中,在残酷的运动中,他心中始终保留着一片净土,不忘挤出时间为孩子们写作,直到他衰老。因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尽管诞生于复杂的环境中,却通过他的手和一颗童心,变成了无画的画帖,诗化的语言,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因而这些作品能经受住时间的历史的考验,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手中流传。
他的散文、文论也别具一格。他说过,人的本性都是喜新厌旧的,美在变动中。他不喜欢雷同,喜欢思考,喜欢语言流淌着音乐之美,所以他不惜在文章发表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这个好习惯,是他听从恩师沈从文先生的告诫养成的。他的小说不多,中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在抗战时期得到茅盾先生的推荐,茅盾先生还亲自为之写了序……
感谢王玉梅女士、罗君策先生,他们在2005年精心编辑了《严文井选集》,使九十岁高龄的父亲在世时看到这本书,得以欣慰。
感谢热情的杨渡女士,在她的努力、帮助下,《严文井选集》于2011年得到再版,补充了两篇父亲早期、晚期的作品,多封与友人、家人的通信,较为详尽的《严文井生平及作品年表》。
感谢包兰英女士,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几位老编辑退休之后勇挑重担,不负使命,使本书这次再版时又增加了两封海外家书。那是1991年,父亲写给在海外工作、学习的女儿和孙辈们的。这两年因又找到一些父亲的资料,对他的生平及年表又进行了部分补充与修正。包兰英女士以高度的责任心、细腻的编辑作风成为本书顺利再版的推行者。
最后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是他们使得父亲严文井“仍在路上”,与我们同行。
严欣久
2015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