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creation
作者: 丁邦清,程宇宁著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2)增加一次性的使用量。通过广告鼓励消费者一次性对某类产品或服务增加消费量。比如电话公司鼓励消费者通过电话长时间地聊天谈心,去“煲电话粥”。
(3)加大使用的频率。通过广告鼓励消费者增加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使用频率。比如洗手液的品牌劝说消费者每天应该多洗手,增加洗手的次数,从而扩大销量。
(4)巩固老的用户。巩固老用户对品牌的长期的忠诚与偏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倾向性,以对抗竞争者的吸引,防止消费者进行品牌转换,使以往偶尔购买该品牌的消费者变为稳定的持续的消费者。
(5)延伸用户的使用群体。比如牛奶品牌引导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去消费牛奶,而不应该认为只是儿童才需要饮用牛奶。又如儿童沐浴露的品牌劝说年轻的母亲使用。
(6)扩大使用的范围、用途或时间。如保健品除了自己使用还可以用来送礼,如饮料不仅夏天喝,冬天加热喝也不错。如醋不仅可以调味,也可以饮用或用来美容和保健。
(7)推广产品线延伸的产品。除了一般包装,还有家庭装,旅行装等。冰箱还有客厅用的小冰箱,儿童用的儿童冰箱,时尚一族用的彩色冰箱等。
(8)推广品牌延伸的产品。如生产领带品牌的企业,推出服装、皮鞋等,希望以往该品牌的消费者去购买品牌延伸的产品。
(9)推广新的品牌、新的功能或新的包装。广告为新的品牌、新的功能或新的包装的产品做上市推广,提升知名度,并鼓励喜欢创新的消费者去试用,去接受,迅速打开新的市场。
(10)配合促销活动。企业开展促销活动,鼓励更多的消费者在促销活动期间去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11)提醒消费者购买。可以是日常性的提醒,也可以是在特殊的日子进行提醒,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进行提醒。
(12)配合渠道建设。如为了招商,扩大销售网络,增加经销商的进货或补货,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配合销售人员多拿订单,增强对经销商的谈判能力,告诉消费者何处可以购买等。
(13)针对竞争对手。一是主动进攻竞争对手,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攻击进行广告反击。
(14)促进集团购买。日常性促进集团购买,或针对特殊时机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或年终促进集团购买。
(15)鼓舞士气。利用特殊时机、特殊事件鼓舞全体员工的士气,或者只是鼓舞公司销售队伍的士气。
(16)配合公关活动。如危机公关活动,公益性公关活动,以及陈列、展览、展示活动等。
(17)告知价格变化。如提价、降价,可以议价,或者是可以分期付款等在价格上的变化。价格战的广告是这类的典型代表。
广告的营销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样可以使广告目标更加清晰。如果可以量化的尽可能进行量化。
总之,对企业的销售目标,广告创意人员必须考虑,否则会造成在其创意的广告作品中诉求内容与该品牌的销售目标毫无关联性的后果。所有的企业都希望通过广告活动能取得一定的销售效果,所以广告创意就要针对企业营销目标。
二、广告的传播目标
1.接触目标
消费者对广告有多少(看到过或听说过)接触,包括广告的覆盖率与接触频次有多少,这主要体现为媒介目标。
2.认知目标
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认知度。消费者对广告告知的品牌或产品的内容知晓或记住了什么,记忆增加多少,了解加深了多少。如提升品牌或产品、服务的认知程度,增加消费者对自己的了解与熟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名称上的一般接触。
3.态度目标
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服务的接受的态度上的影响,是否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满意度,是否增加了消费者的认同,是否加强消费者对晶牌的倾向性。如提升品牌的附加值,为品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品牌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等。改变或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根据企业战略发展变化的需要改变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因为形象不佳需要进行改变。通过广告在社会大众、经销商、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树立企业的信誉、实力或专业性。
4.行为目标
消费者因为广告而去购买了产品或服务的。包括提醒、促进、说服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如房地产广告播出后,有多少人来到购买现场。DM广告发出后,收到了多少订单:
目标特别是传播目标是广告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创意策略的第一要素。“多数广告活动鼓励潜在消费者采取一定的行动,但就此把实现销售的全部责任都推给广告并不太现实。销售的终点是营销目标,而不是广告目标。在广告主劝服顾客购买之前,先必须向目标受众进行有关企业、产品、服务或问题的宣传、劝服或提醒活动。在确立目标时,牢记这条简单的格言:“营销是卖,广告是讲。”(Marketingells,Advertisingells)换句话说,就是广告目标应该与传播效果挂钩。”
广告目标还可以分为长期性目标与短期性目标。短期性目标是希望受众立即购买、接受或参与。长期性目标一般都是一个战略性的目标。
三、广告目标的误区
许多广告创意在策略上常常会犯目标要求过多、过高,野心过大的错误,走人误区。主要表现在:
1.目标对象过宽
期望自己的广告创意所有的人都接受、都欢喜,男女老少皆大欢喜。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也不是必要的。
2.使用目标过广
在广告创意上把产品说成所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的最合理的产品。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存在,即使真的存在,消费者也难以置信和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