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 hand of lightness
作者: 成追忆主编;萧星寒编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 二十世纪初,几乎是在电影诞生的同时,科幻电影就诞生了。
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位电影导演,他扛着刚刚出现的摄影机,借助一系列天才般的创意和技巧,拍摄了近四百三十部电影作品(包含大量片长仅几分钟的实验性短片),其中有不少可纳入科幻电影范畴。一八九七年,梅里爱拍摄的《小丑和机器人》时长仅一分钟,但里面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形象,也是可以查证的世界上第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短片。与之类似的早期电影短片还有《X射线新手》(一个病人被X光照射后骨骼离开了身体,这一情景相当惊悚)、《机械屠夫》(把猪塞进一台机器,然后熏肉和香肠就从另一头出来了)、《飞行机器》(长着翅膀的人力脚踏飞行器飞上了天空)、《一个过度孵化的婴儿》(因为加热孵化器出现故障,放在里面的婴儿成了一个衰弱的老人),等等。这些早期电影的片长在五分钟以内,想象非常大胆,尽管是黑白的还是无声的,但对于当时的观众而言,故事和画面都是相当震撼的。
一九〇二年,梅里爱推出《月球之旅》。这部影片长达二十一分钟,远超同时期的其他电影,堪称史诗巨作。该片的情节同时借鉴了两位科幻大师的作品。探险家们乘坐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中提到的星际大炮,来到月球。在那里,他们遇到了雪暴,躲进环形山时,遇到了威尔斯在《月球土著》中描写的原住民。地球人设法逃了出来,并且发现追赶他们的土著一旦遭到打击,就会爆炸成一道道青烟。该片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影片。
经过一百一十年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努力,如今科幻电影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类型电影。截止二〇一〇年年底,全球电影票房历史总排行榜第一名是科幻电影《阿凡达》,全球票房接近二十八亿美元。在该排行榜上,前一百名中,科幻电影占了四成以上。
对于科幻电影,一直有一个误会。很多人都认为科幻电影就靠光怪陆离的幻想吸引观众。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从梅里爱开始,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到乔治?卢卡斯,到雷德利?斯科特,再到“世界之王”——詹姆斯?卡梅隆,又到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导演在展示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铺陈故事塑造人物雕刻画面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超越个体的探索与思考。他们努力使科幻电影成为集科学、美学与哲学于一身的佳作。
反派——那些与正面人物作对的人物——是一部电影制造矛盾冲突必不可少的元素。很多时候,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反派形象,能决定这部电影的观影价值,甚至历史地位。在相当多的电影中,反派甚至超越正面形象,获得观众的广泛欢迎。对于科幻电影而言,同样如此。
本书题为“世界科幻电影反派集中营”,再明确不过地交代了本书的写作对象。有几点需要补充说明:
一、科幻本身是一个不够明晰的概念。它包括科学和幻想两个核心,在不同作者不同国度不同时代那里,对这两个核心的理解不一样。这就使得科幻一方面呈现出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显得混乱不堪。对于哪些电影属于科幻,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包括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战》系列,也有许多人认为它不是科幻。本书本着“兼容并蓄”的原则,以广义科幻的概念收入科幻电影。如果其中有你认为不是科幻电影的,或者有你认为是科幻电影而没有入选的,敬请原谅。
二、近乎所有电影都有反派,本书专写科幻电影里的反派。科幻电影是反派的定语,换句话说,本书所写的反派要有科幻特质,有别于其他电影反派的特质。比如,某部科幻电影里出现了一群银行劫匪,但他们与别的电影里的银行劫匪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反派就不会列入本书的写作。
三、本书将科幻电影里的反派分为十二个大类,这种分法的标准既不严谨也不科学。之所以这样分,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具体到某个反派的分类,也存在巨大争议。比如达斯?维达,到底是归于黑暗天王类还是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另外,动画电影中也有不少值得一写的反派形象,但把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编排在一起总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因此笔者将动画电影里的反派们单独列为一章。
笔者痴迷科幻二十余年,看过数以千计的科幻电影。在本书中,笔者第一次尝试从反派的角度重新诠释电影故事,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笔者收获了不少的东西,既有感慨,也不乏教益。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也能有所收获。
起源
成追忆
大家好!经过长时间的运作与准备,这本《光明的右手——世界科幻电影反派集中营》终于与广大科幻迷和电影爱好者见面了。
本书的书名取自著名女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所著《黑暗的右手》里的一首诗歌:“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算是名如其意,一语双关。
本书的创意缘起很早,大约在我上学的时候即开始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台录像机,还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日立888,于是我便和父亲开始了录像带租看生涯,父亲喜欢看欧美影片胜过港台电影,所以即是到了后来的VCD和DVD时代,我发现一些经典的譬如《星球大战》、《终结者》、《铁血战士》、《蝙蝠侠》等电影,我早就在小学时候“检阅”过了,更不用说什么《红》、《白》、《蓝》这样的教科书影片了。不敢吹牛,我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估计要有几千部。年少轻狂但又那么如醉如痴,如今到了而立之年,竟知愁滋味,却道看不动了,和志同道合者谈起的也均是逝去的青春回忆。
萧星寒兄就是我的志同道合者,他也是《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之作者,所以他对科幻以及科幻电影的见解应该比我强上百倍。我的创意和他的写作即是一次有益的合作过程。
纵观现代电影,文艺味道十足,它们均在渲染人性,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但如此一来也使得恶人恶不起来,特别是以往容易诞生毁灭人类大恶人的科幻片。在近几年拍摄的科幻电影中,我们就不容易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一些众人眼中的“罪恶核心”往往都算是个悲剧人物(如《X战警》中的万磁王等);而有些反派虽然做过坏事,但也不能就此把他定性为十足的坏人,因为他做完坏事之后没有行恶的快感,而是陷入到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中(如《蝙蝠侠Ⅲ》中的沙人等);有些导演与编剧则刻意模糊了善与恶的界限,使得影片中只剩下权益的纷争,没有对与错的认定,反派即使手段残忍也被归结为信仰高尚(如《守望者》中法老王等);一些科幻电影的反派出场有情有义、顶天立地,这使得反派们的犯罪行为被披上了一层情义或道德的外衣(如《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中的杜卡德等)……
电影叙事的发展带动角色脸谱的流变,本书应运而生为大家答疑解惑,争取做出一本可以“打开图书看电影”的书。本系列书还包括郑军编著的《光影两万里——世界科幻影视简史》(暂名)、吕哲编著的《科幻小说触电门——小说和影视之间的游走》(暂名),等等。共同构成我主编的“科幻文学馆”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