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82 项 “西溪”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3D Studio VIZ R3建筑装修效果图培训教程[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作者: 冯群亮,何宁编著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是一部供广大3D Studio VIZ软件使用者自学以提高实践应用水平的教程,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大部分。 理论篇提供了在使用3D Studio VIZ R2/R3进行建筑装修效果图创作中重点和难点的详细分析,具体分为基础知识、3D Studio VIZ R2/R3和AutoCAD的数据交换、建筑模型、材质的制作和调用、灯光应用技术、背景与环境的协调、效果图的渲染等七个部分。 实践篇提供了画框、圆桌台布、休闲椅、真皮沙发和双人床、窗帘、壁炉火堆、文字造型、栏杆的制作与放置、钢琴、西溪别墅、湖滨小区、会客室等12个经典范例,其中的模型场景和材质贴图均为建筑装修中所常用的。本书范例中所用到的材质、贴图和模型均包含在配套的CD-ROM中,读者可以参考书中介绍的详细操作步骤,并结合CR-ROM中提供的素材,自学使用3D Studio VIZ R2/R3制作建筑装修效果图。 本书适合建筑效果图师、装修效果图师,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的三维设计爱好者阅读,也非常适合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培训中心作培训教材之用。
作者: 张珞平[等]著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2009
简介: 本研究范围为厦门湾及毗邻海域,包括泉州市围头角至龙海市的镇海 角连线以西、九龙江河口紫泥镇以东海域,包含厦门西海域(俗称西港)、 九龙江河口湾、厦门南部海域、厦门东部海域、同安湾、大嶝海域、安海 湾和围头湾等8个主要海域,行政区分属泉州、厦门和漳州3市管辖。 厦门湾及毗邻海域具有较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改革 开放以来,作为经济特区,厦门市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闽东 南以及福建省的龙头,但同时也给厦门湾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 1.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水环境:厦门湾及其毗邻海域水质无一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水质类 别以劣四类为主,仅大嶝海域、围头湾为三类。无机氮和活性磷超标情况 较普遍。安海湾污染最严重,除pH值和石油类,其他项目(尤其是重金属汞 、铅、镉)均超标。 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基本符合第一类标准。 生物样品质量较好,重金属含量部分超过一类标准,但绝大多数符合 二类标准;六六六、滴滴涕均符合一类标准。 生物生态:珍稀物种数量普遍降低;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湾内的海洋 捕捞基本消失;叶绿素a的整体含量较高,赤潮目前已经成为厦门湾海域生 态环境的重要威胁,近几年赤潮持续发生。 污染源现状:厦门海域的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污染负荷主要 集中在九龙江河口湾、同安湾海域和西海域。 2.回顾性评价 自1950年以来,厦门湾海域共进行了约62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总面 积约125.74 km2,主要集中在西海域和同安湾。围填海工程造成各海湾纳 潮量下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1938年比,西海域1984年减少32.4 %,现状减少25.5%,马銮湾的开口增加了纳潮量;同安湾1984年减少 20.6%,现状减少21.8%。 各海域水质总体呈现恶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主 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各海域水质达标率不及30%,已无环境 容量可言。 围填海工程是文昌鱼资源锐减的直接原因之一,大面积围垦使同安湾 的底质从沙质变为泥质,直接导致文昌鱼资源的衰竭;同时围填海工程也 直接造成红树林分布面积缩小;另外,围填海工程可能对海洋珍稀物种如 中华白海豚和中国鲎的物种数量的降低、渔业资源锐减和渔场消失有一定 影响。 评价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污染物人海量 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造成厦门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围填海 活动及其造成的水环境容量的下降对海域水质和生物生态必然也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3.预测评价 各围填海工程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容量、生物生态和珍稀物种等均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着各工况的不断叠加,产生的累积效应不断 增强。厦门湾各海域水质均无法达到其功能要求,已无环境容量,赤潮发 生较为频繁,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湾口填海对西海域动力条件和纳潮量的影响较大,从而明显影响到海 域的环境质量。工况1可行,工况4不可行,工况2和工况5应慎重。 九龙江河口湾的围填海主要包括北岸海沧港区和南岸招银港区的港口 建设需求。工况1和工况2可以实施,但相对工程成本,其生态、环境与资 源损失较大;南岸招银港区工况3和工况4过于外突,对局部流场的影响较 大,因此不可行;北岸海沧港区工况3海沧港区二期工程工况涉及红树林保 护区的范围,应报省人大批准。 同安湾将是厦门湾海域下一轮围填海需求的热点地区,涉及的工况众 多。综合各方面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提出同安湾的工况优选方案为:工况1 和工况2可行;工况3、工况4、工况8和工况9对水动力和环境容量影响较大 ,不可行;工况5至工况7需慎重考虑。 厦门南部海域、大嶝海域和围头湾的围填海需求多数基本可行,工况6 至工况9应慎重。 由于安海湾海域狭小,围填海对其水文动力和环境容量的影响特别大 ,因此,各工况均不可行。 4.建议 鉴于厦门湾各海域水质均无法达到其功能要求,已无环境容量,赤潮 发生较为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严格控制围填海、确保一定的环境 容量以外,还必须削减污染源强,才能改善海域水质。建议开展海湾环境 容量和污染总量控制研究,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负荷。由于厦门海域的污 染源主要来自河流流域,控制九龙江流域和同安东、西溪流域的非点源污 染成为当务之急。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l of Xixi wetland
作者: 周膺,吴晶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简介: 《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模式研究》着重于对其保护利用模式的研究,全书主要从西溪湿地的生成机制和结构功能、西溪湿地的生态特征与文化价值、西溪湿地的演替与发展、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部的天目山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接区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较多被研究的城市湿地公园。
作者: 周膺,吴晶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是作者在多年来对西溪湿地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汇集了大量技术和思想素材。西溪湿地自是杭州十分重要的生态物质要素,但其赖以延续或存在的却是人类的思想或文化要素。作者在审视西溪湿地的过程中主要清理出两种思想元素,一是生态思想元素,二是存在论思想元素。在一个日益走向生态危机的世界环境里,在必须走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研究生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推脱的功课。当人类普遍患上“增长癖”、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推行极端功利主义的时候,必须回到生态根基上来重新审察自己的生存基础和生存价值。在当前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境况下,尤其需要用生态理性慎重选择,需要以生态审美的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生产生活资源,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存在空间。
作者: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编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简介:《顶级酒店餐厅》收录了顶级酒店餐厅的案例,具体内容包括:杭州西溪喜来登度假酒店餐厅、大阪瑞吉酒店餐厅、广州花都合景喜来登度假酒店餐厅、广州白云万达希尔顿酒店餐厅、广州圣丰索菲特酒店餐厅、贵阳中天凯悦酒店餐厅等。
作者: 周膺,吴晶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苏东坡、唐伯虎、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留下大量的诗词、匾额、碑刻、游记。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游历西溪,并题写了若干御诗。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龙舟胜会”、“集市灯会”、“西溪花朝节”等传统民俗历史悠久、雅俗共享。而今的西溪湿地景区,恢复了高庄、洪钟别业、河清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钱塘望族洪氏家族文化,西溪文化、西溪影视创作和红学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名人云集西溪。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了西溪湿地的内涵,提升了西溪湿地的品位,奠定了西溪湿地在全国湿地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 刘建平主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简介: 《陈少梅绘画全集》内容简介:舟中听泉图 柳村渔舟 秋日轻舟 蘉庵图 征聘图 姻霭秋涉图 春蕉高士图 柳谿填词图 竹流观瀑 桐月抚琴 松下问童子 竹溪高士 秋月临风图 松下听泉 春游载酒 倚柳赏荷 听泉图 群仙祝寿 海屋添筹 山深树茂溪水清 赤壁夜游 松溪泛舟 川江行舟 梅山眷侣 柳舟图 山远江阔 山远江阔(局部) 江上行舟 西溪渔隐 江山秋兴 江山秋兴(局部) 松峰高士图 高木春风 寒香室填词图 寒香室填词图(局部) 清江泛艇 探梅图 松崖轻舟 泊舟远眺 秋山江阔图 临衡山 溪山舟渡 山间竹楼 轻舟探梅 秋山古道 江风三里图 湖光山色 探梅图 松下独吟 山居松风图 景山水 景山水(局部) 夏山赏云图 松江行舟 居山行旅图 观瀑图 江上吟 江上吟(局部) 溪桥策杖图 古道秋风 岁朝图 寒林图 百舸争流 山水四条屏之一 山水四条屏之二 山水四条屏之三 山水四条屏之四 四景山水之一 四景山水之二 四景山水之三 四景山水之四 灌木丛篁 秋山行旅 青山放艇 竹溪放棹图 山居幽赏图 松溪放棹 崖泉访友 桃花源图 夏湖钓艇 探幽图 早春图 山中读书楼 唐人诗意 临流论诗 清秋斜晖 赤壁游 仙山碧阁图 湖崖论诗图. 万壑云涛万仞松 山间对饮 野林 远问溪流 轻舟行 探梅图 《少梅绝诣册》之一——深谷谈艺图 《少梅绝诣册》之二——抚松临流图 《少梅绝诣册》之三——一叶扁舟一壶酒 《少梅绝诣册》之四——深谷探梅图 《少梅绝诣册》之五——湖水净如碧玉 《少梅绝诣册》之六——秋原行旅图 《少梅绝诣册》之七——梅花书屋图 《少梅绝诣册》之八——崖下轻舟图 《少梅绝诣册》之九——泉声清耳目 《少梅绝诣册》之十——松林访友图 《少梅绝诣册》之十——松林访友图(局部) 拟邵僧弥笔意 深山行旅 仿郭河阳山水 仿郭河阳山水(局部) 听松听泉图 柳燕图 荷塘清夏 山静日长图 桃花源手卷之一 桃花源手卷之二 桃花源手卷之三 桃花源手卷之四 桃花源手卷之五 桃花源手卷之六 山窗读易 秋山行旅图 长夏山居图 赏云图 曲径通幽 江上笛声 赏秋觅句 雄岩泊舟 溪山窈窕水木清华 溪山窈窕水木清华(局部) 秋山载酒 秋山负米图 雪霁图 楼湖渔钓 观瀑图 山川寂寥 泊舟图 春深归庄 来庐抄书图 桃竹春色 东坡诗意图 江青山远 草桥沽酒图 荆关遗韵 碧山深处 秋水泛舟图 青山濯足 夏山图 北京西山秋景 秋帆图 柳荷白鹭 山居渡口 江阔帆影 丛林深处 消息在南枝 数点梅花宇宙心 山河勤读图 秋林幽径 深山茆屋 江南春晓 海阔天空 颐和园玉琴峡 江南春 江南春(局部) 溅瀑图 秋涧激流图 蕉桂图 苍松图 松萱益寿 松萱益寿(书法部分 竹石图 双清图 枯木竹石 竹石图 墨竹图 翠竹图 松石双鹤图 松石双鹤图(局部) 东风一枝 兰溪竹石 柳荫觅句 深山幽居 崖下待棋 柳江迎客 远眺 松林杖旅 柳岸归舟 十八罗汉图 桐荫仕女 柳荫偕步 无量寿佛 达摩尊者 山水人物册之一 山水人物册之二 山水人物册之三 山水人物册之四 山水人物册之五 山水人物册之六 山水人物册之七 山水人物册之八 山水人物册之九 山水人物册之十 山水人物册之十一 山水人物册之十二 柳荫泛舟 桐荫仕女 幽园仕女 松荫观瀑 观音图册之一 观音图册之二 观音图册之三 观音图册之四 达摩渡江 达摩渡江(寿弥题跋)。 无量寿佛 二十四孝图说 古代人物屏之一——刘长卿 古代人物屏之二——杜甫 古代人物屏之三——老子 古代人物屏之四——达摩 古代人物屏之五——仙翁 古代人物屏之六——东方朔 古佛图 高士图 崖下鸣琴 柳荫仕女 双清仕女 斗茶图 对弈图 童子折桂 松下调琴 贵妃出浴图 高士图 高士临溪图 高柳春风展 下琴声 仕女图 玉兔嫦娥 莲花集仙子 纨扇仕女 李太白举杯图 达摩面壁 仿唐寅仕女 观音 人物条屏之一 人物条屏之二 人物条屏之三 人物条屏之四 蕉下听琴 仙山秋风 观音 寿星 高士临流 松下观泉图 树下老者 柳下行 松菊犹存——历代四诗人条屏之一 东坡戏趣图——历代四诗人条屏之二 春园簪花——历代四诗人条屏之三 诗婢图——历代四诗人条屏之四 东方朔图 闲吟图 柳荫觅句 松荫吟句 纨扇仕女 双清仕女 蕉石仕女 柳荫仕女 淡妆粗服亦倾城 竹石仕女图 翠竹轻摇 挑帘图 桂园仕女 桂园仕女(局部) 洛神 洛神(书法部分) 春荫图——四屏条之一 夏松图——四屏条之二 秋风图——四屏条之三 冬梅图——四屏条之四 西园雅集图 长寿图 竹径仕女 庭园读易 梅下高士图 束书图 高士屏条之一——琴赋 高士屏条之二——诗会 高士屏条之三——题壁 高士屏条之四——听琴 望柳 高士图 金陵十二钗之一 金陵十二钗之二 金陵十二钗之三 金陵十二钗之四 金陵十二钗之五 金陵十二钗之六 金陵十二钗之七 金陵十二钗之八 金陵十二钗之九 金陵十二钗之十 金陵十二钗之十一 金陵十二钗之十二 秋桥行旅图 南极仙翁 倚窗仕女 松林听泉图 卖饼儿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局部) 秋声赋 抚松临流 竹下研诗图 嬉春图之一 嬉春图之二 嬉春图之三 嬉春图之四 二十四孝图之一——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图之二——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图之三——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图之四——百里负米 二十四孝图之五——芦衣顺母 二十四孝图之六——鹿乳奉亲 二十四孝图之七——戏彩娱亲 二十四孝图之八——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图之九——刻木事亲 二十四孝图之十——行佣供母 二十四孝图之十一——怀橘遗亲 二十四孝图之十二——为母埋儿 二十四孝图之十三——扇枕温衾 二十四孝图之十四——拾葚异器 二十四孝图之十五——涌泉跃鲤 二十四孝图之十六——闻雷泣墓 二十四孝图之十七——乳姑不怠 二十四孝图之十八——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图之十九——恣蚊饱血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扼虎救父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一——哭竹生笋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二——尝粪忧心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三——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图之二十四——涤亲溺器 松石临流图 景阳岗上 白洋淀 农业合作社 幽岩悟道 寿星老 达摩 送饭图 采棉图 送粮图 简笔山水(扇面) 折桂(成扇) 小园仕女 洛神(扇面) 西园雅集(扇面) 十二金钗之一(成扇) 十二金钗之二(成扇) 竹荫仕女(成扇) 西园雅集图(成扇) 幽篁仕女(成扇) 携童远眺(扇面) 梅溪仕女(成扇) 亭亭南轩外(扇面) 溪岸远眺(扇面) 踏秋图(成扇) 林中论道(扇面) 观瀑抚琴(成扇) 南台静坐(扇面) 野林细错溪岸宽(扇面) 满园桃李都难比(扇面) 举案齐眉图(成扇) 山林过溪图(扇面) 高岩听泉(成扇) 高柳长吟(成扇) 观梅图(金笺成扇) 一片江南(成扇)。 桃花源图(扇面) 早春图(成扇) 板桥诗兴(成扇) 山林深深溪水平(扇面) 轻舟客话 秋林觅句图(扇面) 踏歌图(扇面) 携琴访友(成扇) 松梅高士(扇面) 双清(扇面) 速写作品
作者: 王丽梅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苏东坡、唐伯虎、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留下大量的诗词、匾额、碑刻、游记。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游历西溪,并题写了若干御诗。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龙舟胜会”、“集市灯会”、“西溪花朝节”等传统民俗历史悠久、雅俗共享。而今的西溪湿地景区,恢复了高庄、洪钟别业、河清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钱塘望族洪氏家族文化,西溪文化、西溪影视创作和红学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名人云集西溪。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了西溪湿地的内涵,提升了西溪湿地的品位,奠定了西溪湿地在全国湿地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 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
出版社:齐鲁书社,2002
简介: 网罗近人题跋 力图订误补缺——《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评介 杨锦先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1787—1855),其子绍和(1830—1875)、孙保彝(1852—1910)均克承先志,故藏益丰。当咸丰初年,吴门汪氏艺芸书舍藏书散出,杨以增时官江南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因利乘便,所得独多。汪氏藏书,主要来自黄氏士礼居;士礼居所藏,多清初毛、钱、徐、季诸家故物;以增又续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所藏,于是江南藏书精华,辇载而北,使明、清以来藏书以江、浙为重镇的格局为之一变,亦为山左千百年来所未有。以增遂辟“宋存书室”和“四经四史之斋”以视珍宝。其后绍和官京师,适值清宗室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绍和颇得精善之本。乐善堂藏书得自昆山徐乾学、泰兴季沧苇,徐、季二氏所藏,来自清初毛氏汲古阁、钱氏述古堂。因此杨氏藏书,渊源有自。大抵十之七八得于南,十之二三得于北,两地精华萃于山左,蔚然为北方图书之府。绍和子保彝,亦官京师,每遇善本,辄多购置,更加丰富了海源阁藏书。当时与海源阁齐名者,有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号称晚清藏书四大家。陆氏传至第二代,即举其所藏售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丁氏所藏亦于光绪三十三年尽归江南图书馆。海内岿然独存者,只有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故世有“南瞿北杨”之称。二家藏书渊源略同,又皆传世悠久,交相辉映,诚为藏书史上的佳话。唯瞿氏藏书保存得尽善尽美,建国后由第五代主人捐献给了国家,得到了最好的归宿。而杨氏藏书在第四代主人杨敬夫时,以地方不靖,于1927年将部分宋元珍本?FDA8?载到天津出售,又以92种精品抵押天津盐业银行以为经商致富的资本,1929、1930年又迭遭匪劫,致使书散楼空,所幸海内有识之士纷纷抢购,才使大部分珍本秘籍得以妥善保管,流传至今。今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等有不少镇库之宝即来自海源阁,说明杨氏藏书也终究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归宿。 像多数清代私人藏书家那样,杨氏为自己的藏书编制了书目。据王绍曾先生多方考求,得知现存的杨氏家藏书目共有5种:①《楹书隅录》5卷,《楹书隅录续编》4卷(以下均简称《隅录》、《续编》),杨绍和撰,光绪二十年杨氏海源阁刻、民国元年武进董康补刻本。②《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4卷,杨绍和撰,杨氏海源阁抄本,今藏国家图书馆。③《海源阁藏书目》1卷(以下简称《江目》),杨绍和撰,光绪十四年元和江标刻《江刻书目三种》本;又有清孙传凤抄本,江标?F9A6?笔批校,今藏国家图书馆。④《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4卷,杨保彝撰,1931年王献唐校订,《山东省立图书馆丛刊》第二种排印本。⑤《海源阁书目》不分卷,杨氏海源阁抄本,原书未题撰人,书后有杨保彝题记,后人即以为杨保彝撰,经王绍曾先生考证,此书实为杨绍和撰,杨保彝增补,今藏山东省图书馆。这5种书目,全面反映了杨氏庋藏之盛。除第一种为题跋目录外,其余四种均为简目。第五种杨氏视为普通本书目。现将五者分别整理订补,汇为一帙出版,使杨氏藏书均有目可据,是王绍曾先生多年的心愿。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五种,仅以抄本流传,从未刊刻,亟须问世,以丰富和拓广版本目录学的研究素材。因此,自1987年起,王先生就发凡起例,开始了艰难的整理工作。在友生的协助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终于出版了。本书是继《山东文献书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之后,王绍曾先生在目录学研究领域的又一贡献。概而言之,《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的学术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考海源阁书目的编纂原委,对其中三种进行补遗,清理并完善了海源阁藏书的书目体系。海源阁四世藏书,但海源阁书目皆成于第二代主人杨绍和和第三代主人杨保彝之手。《隅录》创编于同治二、三年间,成书于同治八年,《续编》成书于同治十年,二者用题跋之体,共著录善本286种。杨绍和《续编·序》云:“予年来嗜痂所在,不乏珍笈,手校诸籍,亦颇罕秘,《三编》之纂,拟俟诸他日。”据王绍曾先生考察,杨氏孤本秘笈为《隅录》及《续编》所脱漏者,为数甚多。可惜杨绍和在完成《续编》后不到3年,就于光绪元年去世,撰写《三编》的愿望遂成为泡影。为弥补杨氏的缺憾,王绍曾先生广泛搜集海源阁藏书散出后,海内名家如傅增湘、赵万里、王重民、王献唐、周叔?B82A?、叶恭绰、王文进等人经眼时所作的题跋批校,凡不见于《隅录》及《续编》者,共得113种,辑成《隅录补遗》。这个《补遗》,实际上就是杨氏的《三编》,杨氏未竟的夙愿,在王先生手里得到了实现。至此,杨氏收藏的善本书有题跋者已多达399种,这是一笔与藏书史和版本学研究关系密切的珍贵的财富。 杨绍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4卷,成于《隅录》及《续编》之后,是杨绍和晚年编的善本书目的定本,共著录了397种,每一种书的著录项目,包括版本、书名、卷数、册数、函数等。《江目》,据王先生分析,系以孙传凤抄本为底本,但这个书目,实脱胎于杨绍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的初稿本,故只著录363种,书名、卷数、册数、函数及编排次序,亦不如《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精整。《江目》流传既广,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为首次面世,故王先生将二者并存,以供读者有所别择。 杨保彝的《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原题《宋存书室藏宋元秘本书目》,乃保彝承其父《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之旧称,加以补充而稍变其体例。因《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长期沉?E85F?,不为人知,王献唐先生亦未及寓目,遂改名为《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此目集杨氏善本书之大成,既包括了《隅录》及《续编》著录之书,又收录了杨绍和、杨保彝父子晚年所得之书,共著录宋元抄校469种,使海源阁宋元秘本大体臻于完备。王先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海源阁仍有极重要的宋元秘本为杨保彝所脱漏,遂广稽博考,又得123种,撰为《补遗》。经王先生清理,海源阁的珍本才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书目。海源阁收藏孤本秘笈592种,其数量之多,堪称近代藏书史上的奇迹。 《海源阁书目》著录杨氏所谓的普通本,共著录3416部,其中宋、元、明刻本和校、抄本占五分之一强,余皆清本,类多精刊精印。当日杨氏视为普通本,今多可视为善本。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大宗藏书历经折曲,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主要藏于山东省图书馆。王绍曾、崔国光二位先生又将现存山东省图书馆、非《海源阁书目》著录之书,辑为《补遗》,又得324种。至此,杨氏所谓普通本亦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清理。 书目是藏书的直接反映,杨氏父子的5种书目,加上王绍曾先生的3种补遗,构成了杨氏藏书最新的书目体系。不仅体现了杨氏藏书的辉煌,更以周密的考据和精细的整理体例,把杨氏原有书目价值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摸清了海源阁藏书的家底,对见于书目记载的每一种书的存佚及授受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杨氏藏书号称数十万卷,通过王先生对书目的整理,基本上摸清了海源阁藏书的家底。其善本书见于《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和《补遗》,凡592种,15176卷;其普通本见于《海源阁书目》和《补遗》,凡3738种,164806卷。二者相加,为4330种,179982卷(内有部分书不分卷)。杨氏收藏之富,从此有了明确的数字表示。 陶南旧藏和“四经四史”的命运,曾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为了表彰众多的藏书家和版本学家抢救海源阁遗书的功绩,也为了考辨弄清杨氏每一本藏书的去向,王先生不避繁难,在考究授受原委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从而把原本简单的书目整理变成高水平的书目考证,创立了私家书目整理的新体裁。例如《楹书隅录》“宋本《周礼》十二卷”下云:“此本为杨氏四经四史之斋宋本四经之一。散出后先归周叔弢,转归北图。”“校本《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下云:“此本散出后由济南敬古斋归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转归济南张亦轩先生。”《楹书隅录续编》“校本《封氏闻见记》十卷”下云:“此本散出后,王献唐曾为山东省立图书馆购藏,并过录一本,过录本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原本去向不明。”“校明抄本《西溪丛话》二卷”下云:“此本散出后,傅沅叔、周叔?B82A?、王晋卿均曾经眼,后归吴兴张氏,转归中央图书馆。”诸如此类,俯拾即是。王先生能够叙述得元元本本,如数家珍,除得力于识见广博外,还在于得到了冀淑英先生的帮助,并利用了3种鲜为人知的资料。 因海源阁善本书主要归于北京图书馆,所以王先生在整理时遇到疑难,每每请益于主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的版本目录学家冀淑英先生,冀先生不但有问必答,而且亲自到善本书库核对原书。自1987年4月至1995年9月,回覆书札15通(《书目》附录,漏收3通),涉及海源阁遗书80余种。信中所谈海源阁书的来龙去脉、版刻印记及北京图书馆的收藏情况等,皆为王先生所取资。王先生曾多次表示,如果没有冀先生的倾力相助,便不可能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 至于3种鲜为人知的资料,更为王先生考辨图书流传提供了直接佐证。其一是上面提到的《海源阁藏书目》的孙传凤抄本,江标据以刊刻以后,为文禄堂主人王文进所得,在海源阁书散出时,王氏就他所知见的版本特征及授受源流在上面作了扼要的记录,王先生在整理《海源阁藏书目》时,将所有的记录统统加以誊录。其二是中华书局收藏的《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佚名批注本,也保存了较多的图书流散情况。其三是周一良、周景良先生提供了周叔弢的《楹书隅录》批校和题记,让王先生了解到更多的海源阁书的版本特征和授受源流,特别是周叔弢每见到海源阁遗书,总要把书中名家题跋原稿,与《隅录》核对,发现《隅录》很多错误和脱漏,这对于今天整理《隅录》,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经王先生的爬罗清理,海源阁遗书的去向终于可得而言了。善本书592种,现存361种,去向不明者231种。316种当中,261种归于北京图书馆(其中36种于抗战期间移存美国国会图书馆,上世纪50年代移存台湾中央图书馆),10种归于台湾中央图书馆,6种归于大连图书馆(解放战争期间流出国外),3种归于北京大学图书馆,27种归于山东省博物馆,另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以及谢国祯各收藏1种,其余几十种仍在各私人藏书家手中。去向不明的231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陆续发现。 261种珍本的妥善保存,确实不易,其中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为了褒扬保存海源阁遗书的功臣们,王先生满怀激情地为他们一一列传。首当其冲的是天津存海学社的成员,以潘复为首,另有常朗斋、张廷谔、王绍贤等人,他们在杨敬夫押入天津盐业银行的92种宋元秘本到期无力赎回的时候,毅然成立存海学社,以8万元将92种全部赎回,1946年由北平图书馆收购,成为北图入藏海源阁书最大的一宗。周叔弢则是收购海源阁遗书最热心的人,共得海源阁精品57种,1952年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刘少山所得20种,亦属宋元旧椠中的精本,也于1952年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其他傅增湘、陈清华、李盛铎、潘宗周、张乃熊、莫伯骥、邢赞亭、王献唐、叶恭绰等具为海源阁遗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济南人士辛铸久、苗兰亭、张蔚斋则于1944年以伪币300万元购得海源阁普通本书2243种,1945年悉数捐入山东省立图书馆。这都是抢救海源阁遗书的功臣,王先生为他们一一列传,他们的名字,必将与海源阁连在一起,永垂千秋。 三、广泛收录近代藏书家和版本学家有关海源阁遗书的题跋,充分反映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纠正杨氏原书目的失误。《楹书隅录》及《续编》每书皆有题跋,在海源阁书目5种中最为重要,也是王先生整理时最下功夫的一部。《隅录》及《续编》的学术价值,通过这次整理,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海源阁遗书星散以后,国内版本目录学家王献唐、傅增湘、张元济、赵万里、王重民、周叔弢、叶恭绰、王文进等先后获读原书,鉴赏之余,辄加题记,出现了一大批海源阁遗书的研究资料。王先生整理《楹书隅录》及《续编》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充分吸取了诸大家的研究成果。王先生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杨氏原来题跋之后,完整地记录诸家的题记,多达451则。诸家题记较之杨书原跋,后出转精,著录的内容和体式更加详备,鉴别版刻更加精确,多能补《隅录》及《续编》题跋之遗、匡前人评跋之疏。 第二,利用诸家题跋,更正杨氏误定的版本。杨氏由于时代的局限,不曾利用讳字和刻工鉴别版本,难以发现书贾作伪的痕迹,致有不少鉴别的失误。有把元本误定为宋本者,《大戴礼记》即是;有把宋本误定为元本者,《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集》即是;有把抄本误定为稿本者,何义门《字书八法》即是;等等,在《隅录》及《续编》里不下20种,王先生皆一一订正。 第三,根据诸家题记,特别是经弢翁的《楹书隅录》批校,校正文字的舛讹,增补前人的评跋。《隅录》及《续编》虽经杨保彝刻印时仔细校理,但鱼鲁亥豕,文字脱漏,触处即是。如元本《东坡乐府》黄丕烈跋“此种宝物意以贱值得之”,“意”是“竟”字之误;校宋明抄本《李群玉诗集》黄跋“合上中下三卷目录”下,脱“及卷中诗大段相近,惟后集五卷宋刻无目录”十八字;校宋本《春渚纪闻》脱黄跋12则,等等,不一而足,王先生皆详出校记,加以增补。尤其是增补黄丕烈跋,改正了黄跋的舛误,为《荛圃藏书题识》进一步拾遗纠谬,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根据弢翁的批校,对杨氏误录的藏书印记逐一予以改正和补充。藏书印是藏书授受源流的直接反映,杨氏原跋非常重视藏书印记的著录,但间有印文错误和脱漏。如宋本《周礼》,杨氏著录“秘书少监”印记,“少”字应是“外”字;又著录“高□”的印记,用墨框表示下字无法辨认,经?B82A弢翁核对,应是“岱”字;宋本《说文解字》,杨氏著录“中吴毛叔子收藏书画记”,“毛叔子”应是“毛奏叔”;宋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杨氏脱漏“宋本”、“?DA49?印”等七方印记。有时脱漏了一方印记,就等于泯没了一道收藏环节,如宋本《孟浩然诗集》,经B82A弢翁补“文登于氏小谟觞馆藏本”印记,才使人知道,此书艺芸书舍散出后,先归文登于氏,然后才归海源阁。 总之,王先生广征博引,把点校、纠谬和保存文献完美的结合,灵活地使用了辑录体,整理出了迄今为止《楹书隅录》及《续编》最有参考价值的本子,为清代其他私家书目的整理,树立了楷模。
作者: 林文光选编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扬州旧梦寄语堂》、《西溪的晴雨》、《玉皇山》、《立秋之夜》、 《一个人在途上》、《移家琐记》、《故都的秋》、《雨》、《江南的冬景 》、《志摩在回忆里》、《光慈的晚年》、《雕刻家刘开渠》、《记耀春之 殇》、《怀鲁迅》、《悼胞兄曼陀》、《一封信》、《北国的微音》、《零 余者》、《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本书作者精心选编了郁达夫最具 代表性、最经典的散文结集,使读者得到情感的熏陶、艺术的享受。
作者: 汪昭义著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 ……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 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 “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作者: 倪国华著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 ……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 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 “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是为序。
作者: 王藻主编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杭州全书·西溪丛书:西溪民俗》可供民俗研究者作研究资料。东岳庙会,民俗研究者调查过,还可作进一步研究。又如余杭滚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作重点研究。西溪地区山水相依、渔耕共存、历史悠久、文野相杂,并与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原城区相毗邻(今已划归杭州市),其民俗可为民俗学人作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作者: 朱时均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作品集》收录大赛优秀获奖作品,除展示作品的效果图、设计图之外,还将展示作品的相关情况、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师的照片与简历,全方面展示作品与设计师风采。包括:1、酒店?医疗空间 2、餐饮空间?产品设计?娱乐休闲会所 3、办公空间?售楼处 4、商品房/样板间?别墅空间 5、文教/体育/交通?艺术陈设/展陈空间 6、商业/金融空间?园林景观?高校设计作品 ,共6个分册。
【目录】
《办公空间·售楼处》001 办公空间002 南京扬子科创中心006 深圳金立大厦010 丝路国际创意梦工厂(一期)1#、2#、4#、5#楼室内装饰装修设计项目014 物景方圆——JINKA办公空间设计018 中国烟草总公司合肥设计院科技服务综合楼室内装饰设计022 中山移动生产调度中心二次装修工程设计026 东丽湖科技园起步区众创大厦030 正凯?诺德财富中心AB楼公共空间室内设计034 珠海中城建大厦038 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042 乡韵?三川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046 深圳泰智会创客中心050 南京伟思医疗科技研发大楼054 金融城9号楼改造——金融梦工场058 锐拓资本大厦室内装饰设计062 张江中区C-2-4地块研发楼室内装修设计方案066 威海迪尚大厦精装修设计070 深圳瑞和大厦办公楼074 滴滴出行新办公大本营078 金螳螂商学院082 置业房地产公司办公室086 行册_设计艺术图书共同工作空间090 虹桥世界中心(L3号)办公室内设计094 深圳宇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办公室098 华星光电办公楼室内设计102 海晟国际大厦11-14层精装修工程106 喜来婚礼110 达圆设计台北办公室114 深圳市华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室内装饰工程设计118 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办公楼122 南京苏宁环球总部办公空间126 旺座国际城E座130 中粮样板房办公室133 云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137 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西区望京研发新基地B12一期项目3#楼公共区域141 李晓鹏设计组145 售楼处146 三盛CITY营销中心151 绿地海珀黄浦售楼处155 COSMO天廊广场售楼部159 深圳星河智荟售楼中心163 桂林桃花江憩居项目售楼部167 厦门环球广场售楼处171 南京瀚威中心营销中心175 北京恒大滨河左岸项目售楼部179 珑玺台售楼处183 即墨永昌实业生态庄园售楼处《餐饮空间·产品设计·娱乐休闲会所》001 餐饮空间002 普利欧简餐(上海)005 星球吃货空间站008 福州新华都海物会011 海银海记潮汕特色牛肉火锅014 南宁无非茶文化会所017 一道烤茶020 鲁氏会馆西餐厅023 南洋印象海南博鳌店026 飨泰多泰式风格料理029 拾味馆032 Mixed cafe&bar035 放料038 沙拉市集041 神韵 游离 动静之间044 “无二”自助餐饮047 芭缇沁园051 北京故宫面馆055 枫树湾时尚餐厅湘阴店058 鹭溪赣州客家菜061 四川火锅064 夏日里的涟漪?火锅店067 小厢房餐厅柳园店070 玺宁?宴072 苏州祥记餐厅075 新区某茶社078 苏SHOW人文雅集081 SILVER ROOM085 佰悦轩餐厅088 川炉火锅092 归来095 韩舍韩式烧肉098 行册Walkingbook101 辣就好餐厅104 莫卡2013蒸汽海鲜107 闻雨小院110 西美集团港式火锅店114 上小楼餐厅119 产品设计120 素月124 无有斗拱桌128 心晴131 娱乐休闲会所132 冠德鼎极交谊会馆136 遇见沪140 深圳前海凸出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44 幸福里G-ART会所148 易庐会所152 御金台会所空间设计155 嘁茶文化会所159 广源闸中式会所162 东郡会所166 优源办公体验会所空间170 上海OMG电竞中心174 三亚禅意私人会所178 达海会所181 创战纪第一季185 澜宫雀酒吧189 茶光健兴楼升级改造项目B栋十层会所192 悟空人文设计会所《酒店·医疗空间》001 酒店空间002 三和概念酒店006 皇帝洞廊桥酒店009 缅甸私人酒店012 苏州市阊门饭店016 盗梦空间主题酒店020 吉首泊客酒店024 丹东市国门大厦酒店028 东湖亚朵酒店032 归隐酒店036 罗田凯莱山水一方大酒店040 鹭栖湖国际物流会议中心044 广西GIG万丽酒店048 老挝拉萨翁广场铂涛菲诺酒店052 青铜峡黄河外滩国际大酒店056 集约部落酒店060 河南汉文化度假酒店064 神农架兆泰度假中心068 贵州剑河仰阿莎温泉酒店温泉接待中心072 苏州H酒店室内设计076 瑞盛阳朔国际度假区铂尔曼酒店079 扬子科创一期局部和二期室内装修EPC项目082 秦岭七公里示范段太平峪节点085 绿城舟山长峙岛香樟园精品酒店089 遵义湄江通途大酒店093 福州凯宾斯基酒店097 苏州玉屏客舍会议中心酒店101 品酒店105 千水归堂109 TUVE酒店113 临夏河州鸿瑞国际大酒店117 长沙星享尊品酒店121 北京花漾年华酒店125 扬州迎宾馆三期扩建129 庐山品尚4S酒店135 安吉?江源印象酒店138 仙华檀宫名人酒店142 沃尔顿国际酒店145 寻幽晓筑度假酒店149 医疗空间150 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154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新院区157 北京西奥中心圣康达健康管理中心160 国酒茅台医院162 侯马市人民医院165 江苏省人民医院168 昆明天明视光眼科诊所171 沈阳积水潭医院174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177 无锡新区新瑞医院18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新区医院183 南京紫杨——老人佳健康护养中心186 南充友豪医院189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92 澄品牙医《商品房/样板间·别墅空间》001 商品房/样板房空间002 大东湖悦海湾3#楼精装修项目006 四路通B区三段24号楼E4’-S底跃样板间精装修设计010 融侨城013 新天地017 黄阁坑新村城市更新项目021 上海香溢花城项目室内装饰设计025 金御华府室内装饰029 静·禅033 东院·冬愿036 玲珑湾新古典样板房039 玲珑湾港式样板房042 留失的时光044 天上月万里孤圆047 鳌腾云海样板房方案设计050 珠海万科吉大盈信国际项目054 珑玺台地产项目样板间057 僭境061 空间层叙065 断舍离069 万达成都天府新区展示H2样板间项目073 大盈若冲077 界面折叠081 华城·书香美地085 东莞市东方华府豪宅089 光·律动093 林公馆097 上海九龙仓滨江壹十八项目D户型室内装饰设计101 2号·源105 Single Apartment 徊香109 武汉瑞景天成A户型113 藏舒合117 深圳半岛城邦三期样板房121 金地西溪风华洋房样板房125 鸟语花香129 别墅空间130 门里集团?别墅会所134 私宅设计138 中国春江雅院内景营造142 石狮?鼎盛骏景3#3101146 曲江公馆和园私人别墅设计150 《素品》153 金地三千府·舍尘157 复地源墅15-11别墅161 广东王宅别墅164 太湖国际高尔夫别墅项目167 镜花水月171 波托菲诺纯水岸七期别墅175 浙江金华兰溪别墅178 苏州东山庄子别墅182 云南丽江瑞吉别墅186 诚泰大院-宋宅190 锦天綉地194 随木意居197 书香门第会所201 理想的靠近 静静的生活——苍海一墅度假别墅205 水映长岛魅力中式209 保利香槟212 龙湖滟澜山别墅215 玫瑰郡别墅《文教/体育/交通·艺术陈设/展陈空间》001 文教/体育/交通空间002 武汉摩尔金逸国际电影城006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车站(公共区)装修概念设计——前门站010 成都天府音乐厅014 国家海洋馆018 石嘴山市明星时代国际影城022 遵义医学院新蒲校区图书馆026 广州天河文化中心030 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034 爱尔贝早教乐园038 莫桑比克首都国际机场041 哈尔滨大剧院室内装饰装修工程044 天津科技大学体育馆室内设计048 株洲市神农大剧院052 塔巷53号改造?海峡两岸集邮文化中心055 天桥艺术中心059 山东济南金逸影城063 杭州G20峰会会议中心068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学综合楼装修工程设计072 海城市图书馆075 济青高铁红岛站079 雁栖湖国际会都会议中心会客大厅083 邛崃市邛窑遗址文保中心087 苏州茂景教育091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095 益品书屋099 民权酒庄主楼室内设计及室外环境艺术设计102 减生活106 艺术陈设/展陈空间107 漳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111 成都市博物馆木偶皮影展区项目115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及博物馆项目规划展览馆布展119 鸿利光电LED博物馆122 海南神州半岛中信T4公寓126 泰山世界名车博览馆130 阜城群众艺术馆(规划展览馆)布展项目134 歌尔绿城生活体验馆138 英良石材档案馆142 常德三中心综合展览馆《商业、金融空间·园林景观·高校设计作品》001 商业/金融空间002 上海某银行总行006 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环球MALL010 海航日月广场014 巫山FM广场018 印度万达展示中心022 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026 桂林万达城和平展示中心030 深圳联美新天地购物中心033 蓝色天空·中防万宝城036 爱丽达皮肤健康管理中心040 上海颛桥万达广场043 江苏银行无锡分行新办公大楼047 南京丰盛雨花客厅商业中心050 南昌万达茂054 深圳观澜湖新城购物中心058 猫扑舍061 左尚明舍新中式展厅065 成都言几又来福士店·又见主题复合店069 FORTOLIO芬特丽旗舰店073 国达织造078 汇景公馆商业广场室内设计项目081 居然之家商场光谷店084 鹿定制088 东莞东城万达广场092 中街1946冰淇淋店095 厦门雅高之尚艺术生活体验馆099 武汉海天欢乐购Before网咖104 天益城购物中心106 上海中心大厦观光体验厅110 旺马酒庄113 园林景观114 南昌市人民公园动态区景观设计118 黄梅禅文化旅游区五祖寺景区综合开发一期景观及室内设计122 丹江口绿道126 陕西千渭之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核心区设计130 腾云大厦天台景观134 冠德鼎极 TEA HOUSE139 高校设计作品140 隆冬——废旧防空洞摄影机构空间设计143 引——现代园林的空间引导性146 厦门王巢食品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室149 枕山栖谷——秦岭书院群落方案152 废墟·重生155 河北省郭家庄民宿设计158 《乐创》——大学生食堂改造161 百年风云历史情境馆建筑、景观、部分室内展厅设计方案167 K·STORY 广元店170 《记忆的回眸》民国风餐饮173 咖啡厅176 节奏波·酒厂园区设计
作者: 马时雍编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马时雍编著的《杭州的水(第2版)》内容简介:近十多年来钱塘江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千岛湖水依然清澈透明,西湖、大运河、西溪湿地、湘湖等综合保护工程已相继完成,市区河道在不断整治保护中又再现了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美景,县、区的水利建设成绩斐然。杭州的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文化的发掘也卓有成效。 《杭州的水(第2版)》进行了较多的修改,重写了京杭运河、湘湖和西溪湿地等部分,增添不少新照片。市林水局和李朝秀等对县区部分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市城建档案馆提供了部分照片。
作者: 余治淮著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 ……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 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 “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作者: 王庆编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苏东坡、唐伯虎、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留下大量的诗词、匾额、碑刻、游记。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游历西溪,并题写了若干御诗。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龙舟胜会”、“集市灯会”、“西溪花朝节”等传统民俗历史悠久、雅俗共享。而今的西溪湿地景区,恢复了高庄、洪钟别业、河清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钱塘望族洪氏家族文化,西溪文化、西溪影视创作和红学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名人云集西溪。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了西溪湿地的内涵,提升了西溪湿地的品位,奠定了西溪湿地在全国湿地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 仲向平,单金发编著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2
简介: 西溪湿地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与活动,已有西溪湿地的雏形。后来大致经历了汉晋隋形成、唐宋发展、元明清全盛、民国衰落与当今新生演变过程,建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来承载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下我们还能在西溪这块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看见别墅庄园、祠庙庵堂、村舍民居、街市商宅、校园会所等如此丰富的各式历史建筑,实是一桩幸事、美事。 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西溪湿地的历史建筑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以求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遗产《杭州全书·西溪丛书:西溪的历史建筑》作者仲向平为浙江工商大学的建筑历史文化专家,对西溪的历史建筑有着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另一作者单金发足两溪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长期服务于西溪湿地的文化研究,也颇有造诣。书中所附照片,由仲向平先生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