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老子” 相关结果
作者: 南怀瑾著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丈,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丈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书未还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丈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作了透彻的讲述。它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自1980年问世以来,作者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现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老古1994年第6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作者: 许燕,柯琳娟,乔琦编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简介:一部智慧全书浓缩历史精华 博引经典言论荟萃领导艺术 传授管理之道铸就管人绝学 本书正是汇集了孔子、孙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等大家的管人智慧之源泉,从春秋五霸到三分天下,从唐宗宋祖到康乾盛世,这些杰出人物的智慧为我们展示一幅幅美妙画卷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借鉴。可以通过他们对识人、用人、管人的独到精辟之见解,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管人学问,并结合现代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对其加以分析和现代释用。相信此书可以作为每一位领导者和那些将要步入领导岗位之人的案头必备书,反复阅读自会悟出许多与自己的管人之法相关的一些大智慧、大计策,在熟记于心之时,也让自己与智者更加靠近! 目录 姜太公:古代历史上的“以兵法治国管人”的鼻祖 管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管人术 老子:“无为而无不国为”的管理方略 孔子: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家 晏子:“节俭力行,诙谐机智”的墨家大师 墨子:兼爱之道以示人 韩非子:最深刻的人性洞察者 鬼谷子: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孙子:天才的布阵专家 荀子:“观人以量其行”的集先秦思想之大成者 商鞅:以法治霸天下 黄石公:“设礼赏、审权变、明奸贤”的睿智者 刘邦、刘秀、刘备:最成功的柔道实施者 诸葛亮:“信然诺,平赏罚”的古今第一贤相 刘劭:系统阐述人才学的大师 李世民:“智人善用、察纳雅言”的明君圣主 魏征:“敢直言主之过失”的古今第一诤臣 刘基:知已知彼的睿智管理者 康煕帝:考核官员是吏治之本 雍正帝:“不枸一格用人才”的冷面帝王 曾国藩:一个权谋里从容自如的胜者
简介: 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论你愿不愿意,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独生子女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当很多人告别传统大家庭的四世同堂,告别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婶,改变的不仅仅是亲属关系,还有养老模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养老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们的父母长辈,更关乎我们自身。 本书带领读者切身感受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问题的严酷现状。从西班牙的村庄变迁,到日本的产业转移,再到美国佛罗里达的老年志愿者,作者费晓闻的足迹遍布世界,选取的事例具体入微。读者跟随费晓闻一起追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历史,了解人体机能从30岁开始不断衰老的整个过程,和他一起体会老龄化问题给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带来的重重挑战。很多发达国家早就严阵以待并且已经疲于应付这些挑战,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还没有感到压力重重。 费晓闻是美国资深媒体人,曾为很多世界主流媒体撰稿,在各大广播公司开设过专题节目,对研究中国问题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他还是一名演说家,在全球各地均发表过演讲。作为记者,他的专栏著作都带有新闻文字的特征,讲究标题醒目、资料可信,因此他在书中每提到一个事例均提供人名和所在地,每引述一个观点均详细标明出处,绝不信口开河、妄下结论,这就使得本书的内容极为翔实可靠;作为演说家,他掌握沟通的技巧和吸引听众的秘诀,因此这本书讨论的虽然是老龄化问题,却一点也不枯燥,他总是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偶有一些理论道理,也是分门别类、层次清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龄化问题的来源和成因,为读者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年轻时赋予我们朝气和活力的身体,老了以后不仅可能成为折磨我们自己的躯壳,还可能成为家人的沉重负担。我们如何未雨绸缪,让老了以后的岁月一样充满阳光和活力?如何在年轻时好好规划,避免壮志未酬身先老的遗憾?读一读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样,如果有一天我们老无所依,我们至少可以把活力和生命留在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们悄然离去,我们至少可以把满足和快乐留在春天里。
作者: 李零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0
简介: 这本书,是李零阅读经典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的第三本。前两本《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在2008年年初已出版(均已加印),而第四本(《周易》)还需等到张政烺整理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出版后才能写定,预计要到2010年交稿。所以,《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在2009年6月杀青后,拟在年底单独推出,延续读者对此一书系的关注。 对《孙子兵法》一书,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在历史上,对于《孙子》,一直缺少第一流学者做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发达,《孙子》仍然无人理会,只有孙星衍,自称“孙武之后”,辑刻了一部《孙子十家注》,但孙星衍这本书也并非注本,只是辑本,为后世积累了一些材料而已。 李零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都是很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全面超越了前人。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自述了研究《... (展开全部) 这本书,是李零阅读经典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的第三本。前两本《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在2008年年初已出版(均已加印),而第四本(《周易》)还需等到张政烺整理本马王堆帛书《周易》出版后才能写定,预计要到2010年交稿。所以,《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在2009年6月杀青后,拟在年底单独推出,延续读者对此一书系的关注。 对《孙子兵法》一书,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在历史上,对于《孙子》,一直缺少第一流学者做深入研究。清代考据学发达,《孙子》仍然无人理会,只有孙星衍,自称“孙武之后”,辑刻了一部《孙子十家注》,但孙星衍这本书也并非注本,只是辑本,为后世积累了一些材料而已。 李零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都是很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全面超越了前人。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自述了研究《孙子》的经历——70年代中期,他在插队时研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写了一篇文章,并凭借这篇文章进入了社科院考古所;后有专著《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近年他把自己三四十年来对《孙子》的研究汇为一册,《〈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另外又把在北大中文系的讲稿出版,即《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 李零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其中《兵以诈立》可以让水平、背景各异的读者都有不小的收获,并且十分好读,真可谓一部难得的佳作。 不过,作为李零,再写一本《孙子》也并不容易,因为前面关于《孙子》已经写了三四十年。在本书的“自序”中,他做出了如下说明: 我有两本书,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一本是《〈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一本是《兵以诈立——我读〈孙子〉》。这两本书,前一本是旧作的汇编,主要侧重于文本考证,比较枯燥;后一本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讲义,主要侧重于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全书文句的疏通,可读性高,但细节太多。 这些都是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就没有现在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想尽量避免重复,尽量突出重点,讲义理,讲思想,由博返约,回到当初关心的问题。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唯一的规则》与以前著作的区别与关联。在其他书中,李零还说过,“书,总是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少则得,多则惑”。《唯一的规则》就是这样一部由博返约的书,每一篇1万字左右,可以一气读完,全书共16万字。希望这本书出版后,能够胜出、并部分取代《兵以诈立》,《兵以诈立》27万字。 在本书中,作者还对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新的探讨。在“自序”中罗列了十三则,比如什么是“兵”,论林彪战术与“势”的关系,论地图的重要性,辨“反间”的两种不同含义等,这是新知。 最后,关于《孙子》,李零欲谈出它的哲学。《孙子》不是生意经,不是指导商战、管理员工的秘笈,它有它的哲学味儿,李零说:“《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兵法,都很有哲学味儿。这种哲学是什么哲学?其实就是生存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就是以斗争求生存的哲学。”本书的书名即源于此。
作者: 赵国华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总是一派光明,也常有暗淡的时候。和谐造就和平, 冲突引发战争;和平与战争做伴,和谐与冲突毗连;和平隐藏着战争,和谐 包含着冲突。所以,战争与和平问题,一直纠缠着人类社会,让我们感受到 和平的珍贵,也为战争的危害而困惑,即使在轻松的氛围里,仍不能撇开这 一话题。 近五千年间,世界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真正没有战争的年代,其实并 不多见。 在中国历史上,从五帝时代到清朝灭亡,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五 帝时代5次,夏商西周时期38次,春秋战国时期614次,秦汉时期411次,魏 晋南北朝时期605次,隋唐五代时期353次,宋元时期759次,明清时期1006 次。这些只是文献有记载的,而缺乏记载的,肯定还有一些。 特别是在被人们称为“战争世纪”的20世纪,战争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 伤害,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从整个世界来看,世界大战两次上演,人类经过 残酷的杀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仅就亚洲而言,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世界大战几乎席卷所有大国 ,中国和其他国家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竟长达14年之久。在后半个世纪里 ,亚洲部分地区仍是主要战场,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1948~1982年的 中东战争、1961~1975年的越南战争、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1991年的海湾战争……战火遍及亚洲各个地区,改变着亚洲的政治格局。 仅就中国而言,从20世纪之初八国联军入侵,到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 中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从1911年武昌起义,到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四分五裂,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从 1927年秋收暴动,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内战,迎来 了一个新的局面。 整个人类文明史或中华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战争史。 有人说: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 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形式。历史上的 战争,只有正义的非正义的两类。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反革命战 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还有人说:战争有正义和邪恶的区别,和平也有正义和邪恶的区别。人 类既可以利用正义战争,去消除邪恶的战争状态,也可以利用正义战争,去 打破邪恶的和平状态。战争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维 护国际社会的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览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军事变革:传统军事变革和 现代军事变革。前者与农业革命相连,后者与工业革命相伴。我们有理由相 信:与知识革命相伴随的未来军事变革是一场更加深刻的军事变革。农业社 会的战争是以冷兵器为工具的群体格斗,工业社会的战争是以火器为手段的 大规模毁灭,知识社会的战争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对抗。每一种战 争模式的发生和发展,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战争与和平。和平既为人们所向往,战争遂为人 们所关注。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批人怀着人文主义情怀,围绕战争、战争 指导和军队建设诸问题,不断地进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思想。 这些人就是中国兵家。 中国兵家作为一个学派,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崇尚和平,重视战争。 自从战争降临世间,人们围绕战争、战争指导问题,就有过各种各样的 解释。而在中国传统时代,通过权威的解释,产生了一种基本理念:崇尚和 平,重视战争。这种理念得到整个社会普遍的认同,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这 一传统具体体现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就以“止戈为武”的理念,来表达对和 平的向往;在战争观方面,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就统治阶级来说,既不能穷兵黩武,又不能忘却战备,要慎重地对待战 争。 战争是一种暴力手段,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因而在中国军事史上, 人们并不喜欢战争,总说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春秋时人范蠡说:“兵者,凶 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老子》第三十一章说:“兵者 ,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时人尉缭说:“兵者,凶 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这些说法完全一 致,表明人们对战争往往持排拒的态度。 历史上,不同阶级、民族和政权之间,总会诉诸暴力手段,来解决彼此 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然而,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历代 统治者更加注重和平,而不是鼓吹战争。崇文抑武成为一种浓郁的社会风尚 ,重文轻武成为一种倾斜的政治制度,修文偃武成为一种理想的治国模式。 特别是在唐宋以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反对战争的政治倾向表现得 越来越突出。 即使面对战争状态,中国兵家也不赞同杀戮,而以“全胜”为最高原则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认为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这说明战争的目,标,是以最小的 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甚至不付出代价,就能够达到目的。 第二个特点:高扬正义,讲究功利。 既然人们厌恶战争,为什么又要实施战争呢?中国兵家的基本主张,一 方面高扬正义的大旗,一方面讲究功利的取向,追求正义和功利的统一。实 施战争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禁暴除乱,稳定社会秩序。“兵者,所以禁暴 除害也,非争夺也。”“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很显然,战争以 其禁暴除乱的特性,被人们视为正义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繁荣昌盛的治世,还是黑暗惨烈的乱世,战争时有 发生。就战争性质而言,或者是实现天下统一,或者是制造分裂割据。中国 兵家注重战争,却是为了消除战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 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说明消除战争作为战争的本质, 既有正义的一面,也有功利的一面。 当然,在军事理论方面,正义与功利的统一,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无论 战争性质如何,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尤其是战争发动者 ,更具有功利的意识,更需要高度的理智,来考虑自身的利益。正是秉持功 利的态度,孙子对待战争指导问题,一面指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一面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说明功利作为驱动力 ,是战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战争指导的基本准则。 第三个特点:强调实力,注重谋略。 战争是实力的比拼,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必须增强国家的实力,特别是 增强军事力量。只有在敌我力量对比上,形成绝对的优势,才能够稳操胜券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中国兵家注重制度化。在战争准 备方面,主张农战结合,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提倡走精兵之路,注 重提高军人的基本素质;在后勤供给方面,强调足食足兵,保障有力。有关 军队建设的问题,始终被摆在重要位置。 不过,战争也是谋略的较量。为了降低我方的损失,减轻对敌人的伤害 ,中国兵家在战争指导方面特别强调运用谋略,迫使敌方屈服。“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为倡导谋略制胜,中国兵家经过深 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一系列谋略原则。关于“奇正”,有所谓“以正合,以 奇胜”;关于“虚实”,有所谓“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关于“攻守”,有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关于“分合”,有所谓“分不分,为縻军;聚不聚,为孤旅”。诸如此 类表明,对于军事谋略的重视,是中国兵家的重要特征。 第四个特点:突出将帅,关怀士卒。 战争是所有军人的事情,也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就战争指导来说,主要 是将帅的事情。战争的胜败、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存亡,都与将帅密切相关 。有鉴于此,兵家非常重视将帅的作用,认为将帅能指导战争,国家就会强 盛;将帅不能指导战争,国家就会衰弱。所以,将帅的素质和才智,一直备 受兵家的关注,形成各种不同的将论。这些将论的主要标准,在于“智”、 “仁”、“勇”三项,要求将帅文武兼备、刚柔相济,成为国家的坚固栋梁 。 作为一名将帅,既要善于处理君臣关系,又要善于处理军民关系,而在 军队建设方面,更要善于处理官兵关系。将帅对待士卒,必须注重素质教育 ,力求全面发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对敌作 战,都要做到令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将帅要强调官兵团结,与士卒同 心同德,要关心和爱护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处理好官 兵关系,才能增强军队的凝聚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