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ciousness, Wisdom for Teaching
作者: 郑石岩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禅门弟子各个都要接受禅师恺切的嘱咐:“毕竟是你自己o”禅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弟子看清自己,如如实实地去成长,去展现生活;笃笃当当地接纳自己,去过成功的人生,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依照自己的因缘去努力,去发展,去实现他的活力,而不是把自己变造成别人,照别人的意思去生活。
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一味摹仿别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去跟别人比较。摹仿使人失去实现自己的惬意,否定自己的天赋;比较使自己的人生沦为竞争的工具。因此,教育的任务
是肯定每一个孩子,依其资质、性向、能力和志趣,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换句话说,教育是要使一个人成就他自己的本质,这就是禅门教诫中“如来”的最起码意义。
如分工合作的开放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实现而做一个有用而成功的人:人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一定要过得充实愉快;不一定要出类拔萃,但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有用有价值,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这也是“如来”的生活法义。
如果我们不忠于自己,只想活在占有、贪婪和物欲的豪夺之中,那么生活就会“物化”,精神就会变得苦闷。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物欲的观念加诸子女的教育上,把孩子看成物一样来操纵。那会破坏孩子潜能发展的契机,损害他身心成长的自然律则o许多父母把子女的分数和名次看得太重,把报考科系视为自己欲望的延伸,管得严,逼得紧,报考的志愿完全基于功利,这是今日教育违反常理的地方,也正是教育弊端之所在。
我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对生命的敬重、了解和终极关怀上。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环境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接纳自己,然后悦乐地展现自己的人生,并负起责任。认识生命的意义,接纳自己,然后悦乐地展现他的人生,并负起责任。
我深信人是自爱的,在体悟生死大事之时,才会提升到博爱的精神生活层面,展现着大乘佛法的胸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民胞物与的襟怀,在儒、释、道乃至基督的崇高教诫中是无分轩轾的。而这种人性之光辉正是生命之美与悦乐。
作为一个老师和父母、必须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有所体认,然后才能摆脱尘世中的种种无谓纷扰和引诱,并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也只有能认识生命是永恒的,才会体验到必须为自己和别人负责。如果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体验到这一点,很自然地知道该教给孩子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