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95 项 “玄奘”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石良改写;周申[等]绘
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2011
简介:《西游记(彩图注音读物)》主要内容包括:石猴出世,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玄奘收悟空,智擒黑风怪,猪八戒退亲,活捉黄毛鼠,六战流沙河,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收伏红孩儿,斗法杀三怪,捉拿金鱼精等等。
作者: 纪江红主编;孟惠恩等编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4
简介: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也掀起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潮,在这其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物。在无法逆转的社会进步大潮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中国名人百传》这套书中,介绍了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及成吉思汗、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领袖;项羽、韩信、岳飞、戚继光等优秀的军事统帅;商鞅、诸葛亮等社稷名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圣哲名师;蔡伦、张衡、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屈原、司马迁、李白等文史大家;王羲之、顾恺之、齐白石等艺术巨匠;张骞、玄奘、文成公主等在民族关系和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先行者。“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只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本书列举的这100位作为个体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艰难玉成,但都在创造中国历史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各篇章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则独立成卷,合则融为整体。叙述中采用了各有侧重的内容结构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使读者对他们能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这些人物在政治活动中的宏韬伟略,战争环境下的勇气智谋,哲学伦理中的深邃思想,科学技术中的严谨神奇,文学艺术中的激情创造;通过阅读来体验名人们的人生境界,来学习和借鉴名人们的成功之道。 [
作者: 许悔之著
简介: 一本不一樣的有聲書,?對獨特、超乎期待的收藏品。 文壇、音樂界攜手的年度獻禮,打造跨音樂與詩領域的濃度與深情── 「在這本詩裡,我彷彿看到在阿難的悔懺聲中混合著烏鴉昂奮的絕唱。(……)在許悔之的佛陀世界,看到的是月染之火,惡瘧之心,野兔之軀,貪慾之鳥。是一個『人行邪道,如此歡喜』的情、慾與愛的和聲之歌。」──王孝廉 本書是一部讓音樂人感動跨刀的有聲詩集,文字意象豐富、想像力無遠弗屆的有聲品,完整收錄許悔之精采絕版異色詩集《我佛莫要,為我流淚》、新作「貝加爾湖」、「唐努烏梁海」與精采詩人手稿、相關詩評等,將感動一次呈現。本書有聲CD由國內知名劇場音樂人黎煥雄監製,親自導演聲音演出,並邀請國內知名音樂創作人陳建騏跨刀劇場情境音樂製作,將詩人親自深情朗誦的氛圍呈現,以劇場聲效與詩作做開創式的完美結合,引領更打造出文學領域的有聲新疆界。 「一個給人一種清純灑脫感覺的許悔之,居然也寫了這樣的一本異色詩集。我之所以覺得這本詩集異色,是因為這些詩是直接而又隱晦,色空而又執著,法喜而又愛染。在這本詩裡,我彷彿看到在阿難的悔懺聲中混合著烏鴉昂奮的絕唱。在人世間歡愉欲死的絕望呻吟聲中照見歌舞方歇人即絕滅的虛空。 在許悔之的佛陀世界,看到的是月津染之火,惡瘧之心,野兔之軀,貪慾之鳥。是一個『人行邪道,如此歡喜』的情、慾與愛的和聲之歌。是澄明之中的濁惡,也是濁惡之中的澄明。 世間唯有追求好色,縱情極欲,最是一生上妙快樂(法藏因緣傳)。 在許悔之的佛陀世界中,有縱舞狂歡地追逐『一只無比豐饒的乳房』,『一個比海更遼闊的子宮』以及一只﹄來不及腐爛的法器』。跳蚤咬嚙吸吮著佛陀的鮮血,潛入佛陀那無比豐饒的軀體,『面對著佛陀唱著淫猥而心愛的歌。』是一個沒有明日,只有眼前歡悅的色欲境界。」────王孝廉 本書特色: ◎一部結合詩色音聲之美的有聲詩集:奇想異色「在人世間歡愉欲死的絕望呻吟聲中,照見歌舞方歇人即絕滅的虛空。」 ◎繼幾米地下鐵之後,資深音樂企劃工作者黎煥雄邀請入圍多次金曲獎、金馬獎的音樂製作人陳建騏共同打造這本有聲詩集,本書一併收錄詩人多年珍藏之手跡與最新手稿,作者也親自朗誦作品,音樂人特為此詩作打造劇場情境音樂專輯,值得珍藏。 ◎原詩集《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已經絕版多年,此次更新面貌,以有聲書的方式,搭配詩人手稿、相片精緻呈現,並加上新作兩首長詩<貝加爾湖>、<唐努烏梁海>(分別描寫達賴喇嘛與玄奘法師的故事),讓讀者一次收錄。 < TOP>
作者: 简·孙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导语】 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以文学的笔法,从“草根”的视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对话。既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撷采美国文化的精华;既满足国人对异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又帮助即将赴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人们减压。若在茶余饭后,信手翻上几页,也不失为踏上了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之旅。 【内容提要】 美国梦一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它就像一幅对联,道出了人们对五彩缤纷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对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赏。作者感慨说:“我们心中的‘中国结’是古刹廊檐上的雕花,红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桥流水中的落叶,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随着时间的飞逝,她们渐渐融化在灵魂深处,变成了一种自然精神。无论追随怎样的梦想,那种对中国文化和故土的情结仍然是柔肠寸寸,千回百转,真是‘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话题。旨在以“小”见大,以“短”见长,通过一些波澜不惊的平凡小事,来阐述“文化差异”这个复杂深刻的大话题,并由此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前言】 在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中,现代中国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她不但有辉煌迷人的悠久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古迹,还有占世界人口1/4的华夏儿女和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的广袤大地,更有20世纪末以来令世人瞩一目的快速崛起和光明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无愧于“东方文明奇葩”的称誉。与中国遥相对应的另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历史虽短暂,但起点并不低,它属于欧洲文明、美洲大陆原始文化及各种异族文化兼收并蓄之后的“杂交文化”、“移植文化”,是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如果说,古老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雄卧在世界东方,那么,年轻的美利坚就犹如一头斑斓的卧虎盘踞在西半球。它们文化习俗不同,历史轨迹迥异,但其大国风范和在某些方面对世界影响之巨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可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垒。既是对垒,就有必要高擎双方的特色“旗帜”,你挥我舞,你来我往,来一番出神入化的搏击与对撞,方能显出“巨龙”与“卧虎”的雄姿与风采。而在多数居住于美国的游子心中,“中国结”和“美国梦”的融合和矛盾,可能更为贴切地表达了这种双重文化的复杂联系。是啊,还有什么“旌旗”比得上“中国结”与“美国梦”更能凝练地概括渊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情结和梦里蝴蝶般的美利坚的文明奇迹呢?美国梦——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这多像一副对联!它道出了人们对五彩缤纷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对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赏。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话题。旨在以“小”见大,以“短”见长,通过一些波澜不惊的平凡小事,来阐述“文化差异”这个复杂深刻的大话题,并由此给人以思考与启迪。毋庸置疑,大凡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是与它虚心学习异族文化并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分不开的。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和所采取的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及高新技术的明智之举。美国在20世纪的异军突起,更与它善于吸收与消化异族文化密不可分。随手撷取一小例,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花木兰》本是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但美国的迪斯尼公司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对它进行了一番“美国化”的加工改造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便为美国赢得了良好声誉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者旨在通过此书“暗示”一下,美国文化中也有许多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我们何不把它拿来,并加以改造,再“据为已有”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的,换句话说,没有一种文化全是精华,也没有一种文化净是糟粕,一种文化总是优点与缺点同在,精华与糟粕共存。我们应在“文化差异”的沙滩上,拣拾一些五彩的石子和真贝,来装点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在美国文化的海洋中,并非都是“绿水清波”,它时而泛起“污水浊流”,故擦亮两眼,激浊扬清还是很有必要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国家,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之国,从一个侧面来说,说美国文化属于“消费文化”并不为过。相当多的美国人喜欢乱花钱,铺张浪费,沉溺于“享乐主义”不能自拔,这就是典型的文化“糟粕”,对此,我们不但不能吸收,还要摒弃。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劳和节俭,无论人类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这种传统的文化都是不过时的,反而,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我们不但不能将其抛弃,还应使其发扬光大。再有,我们中国人讲究永结同心、相伴久远的“中国结”式的婚姻关系,这是古老的儒、道文明熏陶的结果。虽说当今的社会开明开放了许多,但一些维系着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情结”,也不应弃之如敝屣。此乃作者撰写本书的用意之一。实际上,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离开经济基础去奢谈文化问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也就是在远古的荒蛮时代无文化可谈的原因所在。此外,若两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那么,两国之间的文化对白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假如这场“中国结·美国梦”的对话放在几十年前进行,恐怕许多老百姓都不会买账,连饭都吃不饱,哪有谈论“结”与“梦”的雅兴,还不让这“该死”的东西见鬼去吗?而今的中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我们底气很足,国力雄厚,是堂堂正正地坐下来,探讨一些“大文化”问题的时候了。本书在传达文化信息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此外,多年以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有点不大真实,这是其被“妖魔化”、“神秘化”的结果。随着两国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大洋彼岸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如此来看,还美国文化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如本书在这方面能将“妖魔化的美国”的面纱掀开一角,让读者嘹上几眼本色的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作者便感到一丝欣慰。追求真实,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的确,人们与生俱来拥有渴望了解异族文化的兴趣,本书则提供了一扇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若茶余饭后,信手翻上几页,也不失为踏上了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之旅。尽管本书不属于“美国生活大全”的范畴,但对于即将踏上这片国土,或“求学”或“求生”的人们来说,也可作为开始新生活的一种参考资料。若在正式踏出国门之前,随着作者的笔尖来一场“文化震撼”的预演或演习,相信,在到达这异域他乡之后,就会少了许多陌生和困惑,增加几分胆量和勇气,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总之,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撷采美国文化的精华,满足国人对异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帮助即将赴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人们减压。本书的内容涉及中美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本来,任何历史都是由人民大众书写的,任何文化也都是由芸芸众生创造的,因此最具活力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值得回味的是:作者虽久居海外,多年置身于“美国梦”的既清晰又朦胧的氛围中,但中国情结却挥之不去,深藏于心,一旦遭遇文化的“激励”,它就会像“古堡精灵”一样跃出心田,翩跹舞蹈一番。比如:在结构本书时,不但书名打上了“中国结”的烙印,而且在内容的挥洒上也情不自禁地采用了“中国结”式的编织法,便是一个明证——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穿越历史,横贯时空,编结生发出诸多文化差异的“盘扣”,形成一个兼有东方文化色彩和西方文明碎片的“中国结”,可见民族文化之根本是多么神奇、富于魅力和不可抗拒!是的,我们心中的“中国结”是古刹廊檐上的雕花,红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桥流水中的落叶,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随着时间的飞逝,她们渐渐融化在灵魂深处,变成了一种自然精神。无论追随怎样的梦想,那种对中国文化和故土的情结仍然是柔肠寸寸,千回百转,真是“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那么,此时此刻,就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中国心,来展现我特意为同胞编织的“中国结·美国梦”吧。作者2005年夏天于美国 【后记】 漂洋过海,颠沛流离,历经数载,终于在这块郑和与哥伦布先后发现的新大陆上安顿下来。出于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天然兴趣,在“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进而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国的灿烂文化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将诸多观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此这般,写写停停,持续了几百个日日夜夜。起初,并未打算将其发表,仅是有感而发,独自赏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且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愈来愈甚,似有“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之苦恋与惆怅,又有“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苍凉与悲壮。此时此地,在我的眼里,祖国是故乡,同胞乃知音,潮起潮落,日落日升,一种想与“吾国吾民”交流的渴望,一日甚过一日,不时像热浪一样冲击着“心扉”。正是这种酝酿在心灵深处的陈年老酒似的醇醇热望,最终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将两百篇短文整理汇集在一起,欲以文字的形式与读者交流“畅谈”。于是,揣着一颗“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诗句)的拳拳爱国之心,怀着潇洒飘逸的庄子的“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壮志豪情,咀嚼着“当年秦王为得到才子韩非,竞不遗余力地发动了一场对韩国的战争”的传奇故事,独吟着凝练优美、扣人心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梳理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纯洁情思,循着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一路驰骋,神游至司马光的故乡——中原大地,“叩响”了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大门。是的,由根植在具有璀璨的文化、迷人的历史的河南之著名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部反映文化及文化比较的书稿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这本书能使您对美国的平民生活和平民心理及平民文化多少有些感触,并对书中“美国梦”的生活化诠释“英雄所见略同”,同时,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出一片敬仰之心与热爱之情,本人就倍感欣慰;倘若除此之外,您还能从作者对读书的痴迷中,和对中国文化的情结之深,以至于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中,生发出一丝同感和理解,我当有“故乡遇知音”的欣喜了。记得“文革”时期,年幼的我,为了躲避人们对一个“漏网右派”(1957年反右时漏网了,“文革”时给挖掘出来)子女的鄙夷的目光,开始躲在“阴暗”的角落,认认真真地“折腾”书了,那属于我读书生涯中的初级阶段。家里的藏书,都被我像篦头发似的篦了一遍,什么《青春之歌》、《红日》、《红岩》、《苦菜花》、《牛虻》,等等,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几乎所有的书,包括上述的“革命书”都被抄家抄走了。再后来,我就用零花钱陆陆续续将家附近一个小书店里的新书都买了下来。在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时代,看腻了《沙家浜》、《红灯记》,就去赏《艳阳天》,去逛《金光大道》。即使在那精神产品匮乏的特殊时期,我都可以从看似干巴巴的读书过程中寻找到心灵的宁静、生活的乐趣。书就像保护伞一样,护卫着一颗脆弱的心灵,使之走出了漫长寒冷的冬天。如今,文化的春天早已到来,图书市场空前繁荣,各种好书应运而生。我和所有的人一样,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书海,乐此不疲地“畅游”其中。是的,“读书是最好的旅行”,当您游历了大师们缔造的富丽辉煌的文化大厦之后,是否也想在闲暇之余,光顾一下一位客居海外的中国人一砖一瓦砌成的带有朴实的人文色彩的“乡间小屋”呢?鉴于本“泥瓦匠”的功力不够,“墙面”打磨得粗糙在所难免,那就请各位“到此一游”的旅行者们批评指正吧。在此,感谢杨卫民编辑和河南人民出版社领导、文史编辑处负责地帮作者搭起了一座与同胞交流的“桥梁”,使一颗游子的心终于找到了“寄托”与“归宿”。特别是在书名的选取上,杨卫民先生和编辑处的领导倾注了热情与心血,让大洋彼岸的我深受感动。从原名中的“对岸的风景”的注视到现在的“中国结·美国梦”的欣赏,一路走来,深深感到还是“风景这边独好”,于是,通过与杨先生的讨论与交流,挥别了“对岸的风景”,最终确定了书名——《中国结·美国梦:中美文化差异趣谈》。同时,在这里也感谢亲戚朋友和美国友人提供的部分照片,并祝愿河南人民出版社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浩卷中写下新的篇章。尽管目前“奢谈文化”之事暂告一段落,但文化仍在演绎交会,生活还在跌宕起伏,在探索文化的征途上,有险滩,也有胜景,无限人文风光就蕴藏在五光十色的民众生活之中。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加之对文化比较深厚的情结,故本人已踏上了一条文化探索的“不归路”。无论前面有多少“险滩逆流”,我都决心走下去,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一步是把焦点对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性格,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对其进行提炼分析,并追本溯源,进行文化揭秘。期待不远的将来,下一“拙作”能给诸君以心灵的愉悦、精神的畅快和一点文化的享受。为此,让本人先提前自我陶醉、自我祝福一下吧。作者2005年秋于美国
作者: 刘梦溪主编;陈寅恪著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本丛书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金岳霖、顾颉刚、冯友兰、陈垣、李济、熊十力、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廖平、蒙文通、汤用彤、蔡元培、杨树达、余嘉锡、赵元任、钱基博、马一浮、郭沫若、太虚、杨文会、欧最渐、吕澄、傅斯年、董作宾、洪业、杨联 、罗振玉、陈寅恪等现代学术巨子具有恒在意义的经典之作萃集一起,既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足可彪炳百代的巨大成就,更为面向未来、企盼更大腾飞的中华民族提供获致理性通明的精神营养。为方便阅读,每卷前附有作者小传,卷后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及著述要目。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归国。1910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曾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研习东方古文字。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1947牛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文革后,惨遭折磨,并于1969年含冤去世。 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 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 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泽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在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搞》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金 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还撰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由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又名《西游记传》、《西游原旨》、《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证道书》等,以历史上唐玄奘(602―664)远 赴西域取经的事件为原型,结合历代各种书籍与民间传说。由吴承恩改编 成书。它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 用幻想形式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 楼梦》并称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四人名著。 小说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 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首先即以整整七回“大闹天宫”故事开始 ,把孙悟空形象提到全书首要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 。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 述五百旱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方法: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 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 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西游取经之旅。 《西游记》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 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 书中附插图十八幅,元和吴友如绘。
作者: 吴承恩著
简介:《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作者: 廖七一编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0
简介:一谈到翻译人们不禁会想到两个怪圈:一是翻译无理论。许多翻译名家毕生从事翻译工作却否认自己的翻译活动有理论做指导,并认为翻译研究不过是“不断制造空洞的理论”,或热衷于引进新的术语,导致“术语的泛滥和思想的贫乏”,缺乏对翻译实践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和理论研究。翻译无论是作为知识、技能还是艺术似乎都无法传授,翻译名家一生的心血或经验的积累似乎只能随翻译家百年之后荡然无存,无法为后世借鉴,让后人受益,这显然违反事实,违反科学。这种观念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便是第二个怪圈:翻译理论引进的匮乏。从古到今,我们译介了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海明威、萨特、德里达、马克思、恩格斯等浩若烟海的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艺术、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著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世界不同文化的友好交流和学术交往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格兰尼斯一九九三年称,日本每年译著占全国出版数量的6%,达2500种;法国占10%,达 4000种;匈牙利占14%,达1200种;德国占15%,约8000种;意大利占25%, 约3000种(Venuti,1996:327)。在中国,译著的数量估计也不会少。然而相比之下,外国翻译理论著作的译介却少得可怜,中国目前每年尚不足一种,估计总数也不过十余种(最乐观的估计)。翻译这一最古老的文化交流工具似乎并不需要借鉴、改造和更新,天不变,道亦不变;老祖宗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似乎自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引进外国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研究成果纯属多此一举。 翻译作为人类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必然有许多共性或规律,各民族必然积累了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的经验,无视或鄙视国外译论并不符合吸收人类一切有用的文化成果的精神,这种闭关自守的观念本身反映出某些人翻译思想和翻译知识的局限。许钧先生说得好: 实际上,从我国目前的译论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对国外的译论了解和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太片面了。平心而论,那些排斥西方译论的人到底读过多少西方译论,有过多少研究?(许钧,1997b∶50)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生命力”(刘宓庆,1990∶III)。 但是,在肯定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与西方严格的方法论、理论描述的精确、细腻和定性定量相比,传统的翻译研究又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首先,中国传统译学“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缺少开放、综合和跨学科系统性;其次,传统译学缺少基本的翻译理论体系;第三,传统译学囿于传统美学的方法论,强调总体把握和模糊形象思维,缺少精确分析和严谨的科学论证。“译论界常常陷入诠释性争论”,缺乏“对策性及理论应有的实践意义”(刘宓庆,1990∶III—V)。 相对而言,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正如奈达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说的,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基于这样的思想,笔者在为研究生讲授西方翻译理论课的过程中,萌发了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念头,希望能较全面地反映西方翻译思想和研究成果。这一想法后来得到了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的同仁和部分专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生的热烈响应。十余年来,笔者收集掌握了近2000万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著作和资料,经过近五年的整理、研究和编写,数易其稿,最后得以完成。具体分工如下:廖七一负责全书最初的筹划,第一章,第三章第二、三、四、九、十节,第四章第二、五、六节,第五章的编写和最后的统稿和审定;张大勇负责第三章第五、六、七节,曾艳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四节,祝朝伟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陈喜荣第二章第三节,张凌第二章第四节,曾维秀第二章第五节,苏文秀第三章第八节,芮敏第四章第三节的编写。作为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本书的一些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在数家刊物上发表,得到积极的肯定。 本书作为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得到了四川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四川外语学院原院长蓝仁哲教授面授启蒙,扶笔者踏上翻译研究的道路,且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撰写工作,对全书的布局到行文措词提出精当的意见。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 A. 奈达先生曾多次与笔者讨论书中的主要思想,认真阅读其中若干章节的英译稿,更正个别以讹传讹的失误,并惠赠近作、欣然为本书作序。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在百忙中通读全书初稿,提出修改意见,为本书作序;最难能可贵的是许钧教授无私地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给与笔者编写“穆南”及“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两节使用,弥补原书稿法国翻译理论部分的不足。译林出版社顾爱彬先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具体中肯的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衷心致谢。
作者: 吴承恩著;李敏主编;于元改写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简介:《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取材于唐太宗时期,著名僧人唐玄奘去当时的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去取佛经的故事。该小说以此为经脉,增加了其他几个具备神奇能力的角色:聪明机灵又拥有七十二变武艺的孙悟空、一身力气但老是偷懒的猪八戒、憨厚老实默默无闻的沙僧。在他们三人的忠实保护下,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终于取得真经。 本书为少年中华古典名著必读经典之一,是“中学生古典名著阅读之旅”系列中的一本。书中附有生动形象的图画,文字通俗,易于青少年读者在油墨的清香中去游历五光十色的世界,走进阅读、学会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
作者: 黄周星点评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
简介: 1.“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名家高手前来点评。中华书局推出的“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又精选出各书最著名的点评家并加以整合,以帮助读者读出“四大名著”的三昧,更好地感受名著的魅力。 2.《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礼品装)采用纸面精装,布包脊,盒装,包装精美,是送礼的极佳礼品。 1. 脂砚斋、王希廉点评 之《红楼梦》(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脂砚斋:最著名的《红楼梦》点评者。他的身份,是红学史上的一个谜。我们只知道,他不只是《红楼梦》的评点者,还是书的整理者,更是曹雪芹创作过程中的亲密合作者、熟知作者身世和小说素材的曹雪芹亲友,甚至是进入小说角色的模特之一。脂砚斋批点的本子,称作“脂批本”。 王希廉:是清代红学评点三大家之一,他的《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在红学史上影响深远。 【内容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曾分析道:“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描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曹雪芹去世前修订的几次定本《红楼梦》全部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最初流传于世的抄本也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但长期以来,更多地保留了曹雪芹的语言个性和思想锋芒的脂评本只以抄本、影印等形式在较小的范围内流传,脂砚斋评语也多以单独的评语辑本为主。为使高居象牙塔的脂评本走入普通读者的生活,为此我们从现存十一二种脂评本中,精选最能反映曹雪芹《红楼梦》原始面貌的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评本即甲戌本、乾隆己卯(1759年)冬月脂砚斋评本即己卯本、乾隆庚辰(1760年)秋月脂砚斋评本即庚辰本进行整理,奉献给读者一部简便、可靠、囊括脂砚斋主要评语、可供普通读者阅读的脂评本。 后四十回系高鹗续作,其版本主要程甲本和程乙本。考虑到清代最为流行的王希廉评本用程甲本,因此,后四十回我们选择了程甲本作为底本,王希廉评语以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为据,但仅选择了其回末评。 全书配以清代人物仕女画家改琦《红楼梦人物画谱》中的金陵十二钗图画,人物形象古雅、传神。正文朱墨参差,提前预思回目动静的回前总评,事后追念其文深意的回末评,不时点醒读者的眉批,乃至眼光瞄准到行文最细微之处,点破文中之“眼”和“微旨”的夹批、侧批,虽然多为寥寥数语,却将曹雪芹在思想上的深刻寓意,叙述上的安排、穿插和对人物的塑造、刻画揭示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小说的诸多奥秘。相信这个借鉴吸收先贤时彦研究成果的脂评本会让普通读者体会到阅读经典的快乐。 【精彩摘要】 ◢《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耶?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氏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曰“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这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知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意亦甚矣。再笔。 ◢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黛玉之夭亡,已是意中事。然竟绝粒而死,不但文情径直无味,且转觉钟情尚未至深,死亦死得胡涂。今因听讹言而觅死,又因听密语而复生,委曲缠绵,文愈曲而情愈深,且反跌后文竟娶宝钗,更为紧凑。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2.金圣叹、李卓吾点评 之《水浒传》(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金圣叹: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最推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水浒传》也就因此被称为《第五才子书》。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的分析尤其深入独到,堪称最好的评本。 李卓吾: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以其精到独特的见解评点过的《水浒传》仍是现今流行的版本。 【内容介绍】 有人说,读《水浒传》不读金圣叹的评语,等于没读过《水浒传》,此言不虚。《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集合了无数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了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改原书第一回为“楔子”,保留原书第七十一回中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部分,自撰“梁山泊英雄惊噩梦”的情节,作为结局的第七十回。此外还对前七十回的行文做了较多修订,写了大量精彩绝伦的批语,并将这种新版本称为真正的古本。这七十回本一面世,几乎令他本尽废,一统天下近三百年,以至于一般读者只知有七十回的《水浒》了。这也是目前我们这个《四大名著名家点评》本《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后五十回采自一百二十回本《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批评者署名为“李卓吾”。因此,在这个混合的评点本里,读者朋友们既可欣赏到各异其趣的金圣叹和李卓吾评语,也可一窥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的全貌。 金圣叹的评点读批《水浒》是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李卓吾、叶昼,就连之后毛宗岗、脂砚斋的小说评点,也明显受到了金圣叹评点风格的影响。金圣叹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出诸如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獭尾法等全新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书前的《读第五才子书书法》、每一回的回前评、眉批和错落行间的夹批,值得细细品味,享受阅读最经典小说和最经典评语的愉悦。 《四大名著名家点评》本《水浒传》,采用大方的16开本,小说原文与点评文字分别以黑色、红色印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阅读疲劳。另外,中缝处还选配了明代著名版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精彩人物像十二帧,每十回一帧,依次为:宋江、吴用、武松、李逵、解珍、公孙胜、关胜、林冲、呼延灼、花荣、时迁、鲁智深。 【精彩摘要】 ◢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为无其人乎?诚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 ◢作《水浒传》者,真是识力过人。某看他一部书,要写一百单八个强盗,却为头推出一个孝子来做门面,一也;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却倒是三座地煞先做强盗,显见逆天而行,二也;盗魁是宋江了,却偏不许他便出头,另又幻一晁盖盖住在上,三也;天罡地煞,都置第二,不使出现,四也;临了收到“天下太平”四字作结,五也。 ◢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一虎,兼又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眩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叙一百八人,而终之以皇甫相马。……然而世无伯乐,贤愚同死,其尤驳者,乃遂走险,至于势溃事裂,国家实受其祸,夫而后叹吾真失之于牝牡骊黄之外也。嗟乎,不已晚哉!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3.毛纶、毛宗岗点评 之《三国演义》(全二册) 【点评者介绍】 毛纶、毛宗岗:毛氏父子,因评点《三国演义》而一举成为清代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逐章逐句进行精彩点评。他们评点的本子,称作“毛评本”,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没有读过“毛评本”,难说读过《三国演义》。 【内容介绍】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把它空前地强化了,让小说深入人心。 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一部章回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毛评本既是《三国志》的修改本,又是《三国志》的评点本,由此拥有了两个功能,成为清代最流行、最热门、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精彩摘要】 ◢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 ◢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只淡淡一语,轻轻混过,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岂真学小儿掩耳缩颈之态耶? ◢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三国》叙事之法,往往善于用逆,所以绝胜他书。 ◢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耳。 【建议上架】文学-中国文学—古典小说 4.黄周星点评 之《西游记》 【点评者介绍】 黄周星: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对《西游记》的评点自成体系,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给读者极大的启发,揭示了《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核心思想。 【内容介绍】 《西游记》被誉为中国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西游记》以唐代贞观年间玄奘赴西天取经的事件为原型进行创作。玄奘西行十七年,游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这一佛教史上的空前壮举,玄奘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奇幻遭遇,便成为民间文艺创作的源泉。宋元两代,取经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大量演出,在说书场上被反复传颂,在寺窟壁画中时有展现,也成为以后文人进行小说创作的素材来源。 著名学者黄周星和书商汪象旭合作,对百回本的《西游记》做了一番润饰修改,推出了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这是《西游记》演化成书后最为成熟,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 黄周星的点评自成体系,他所要阐发的是一种释、道同源,以致儒、释、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西游证道书》的“证道”则是对这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说和发挥。是以道教中全真教的教义为基础,又旁通于佛教的的禅宗和儒家的理学,是一种儒、释、道三教同源思想的体现。以“憺漪子”名义进行的回前评,是黄星周对仙佛同源理论的较为系统的阐述,黄周星的点评独到精彩,有时寥寥几字,却让人印象深刻,激赏其深刻的洞察力。相信这部书会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精彩摘要】 ◢ 《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而仙佛之道,又总不离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则万法归一,亦万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净,而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部《西游》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参透此旨,请勿浪读《西游》。 ◢花果者,木也;水帘者,水也;铁板桥者,金也;山石福地,则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谓五行俱备,故曰“天造地设的家当”。即此便是金丹大旨。 ◢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长能短,倏而铁柱子,倏而绣花针,倏而针复为柱,倏而柱复为针,神明变化,若似乎一一与心猿相配而成者。则知天地之间,无此棒即无此猴,有此猴即有此棒。此猴既称天生圣人,则此棒亦可称天生圣物。 ◢今人说到八戒,辄以伧佣相待,即传中亦明呼为呆子矣。夫以长嘴大耳、脑后生鬃之状貌,而又贪饕口腹,谓之呆子,其谁曰不宜? ◢方才月貌花容,顷刻骷髅白骨。世间呆男子鉴此,固益通身汗下,知骷髅白骨之不可着迷;世间美妇人鉴此,亦宜急早回头,知月貌花容之不可常保。
作者: 胡适著;欧阳哲生编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 编辑《胡适选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胡适在北京大家哲学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开拓性作用,而且有助于弘扬胡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汉学”传统。 《胡适选集》回顾这些20世纪哲学经典之成就的取得,有两点十分突出;第一,现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研究,无不以西方哲学及其发展历史为参照的背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学者自不必说,即使最具传统特色的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他们的哲学问题意识也都爱到西方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西方哲学是人类智慧中理性分析和建构的精致代表,西方哲学的形态虽属特殊,但其中不少问题的讨论是具有普遍性的。西方哲学的论述虽然不是哲学所以为哲学的根本规定,但西方哲学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学科的基础,学习西方哲学可以为研究其他哲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可以为研究其他哲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和世界其他哲学,将促进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哲学传统。第二,现代中国的哲学体系的创制必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建立积极的关连。正如陈寅恪所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果亦当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熊十力的新易学、染漱溟的新儒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金岳霖的新实在论、张岱年的新唯物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自觉地与中国古典哲学相接应,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相结合,20世纪在构建哲学体系上卓有成就的中国哲学家皆是如此。 本系列的编选尽量以突出其哲学思想为主,名著和名篇并重。编选力图与已有选集有所不同,体现出编者独到的选读眼光和安排构思,从而使得本系列在突显这些学者对20世纪中国哲学创作与研究贡献的同时,亦以提供本系列编者的独到解读为特色。 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华裔学者,继而是境外港台两地学者纷纷来内地讲学,接着,他们的论文、著作陆续被引进。这当然只是外缘。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地学者反思“五四”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伤害,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作者: (唐)玄奘述;辩机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穿越沙碛,历尽艰辛,至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巡礼佛教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随后,又遍访印度各地,于贞观十四年重回那烂陀寺。他研习大小乘学说,成为当地学问最高的佛学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经过辩论战胜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论敌,被称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回国。玄奘历时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堪称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大唐西域记》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更多>>
作者: 钱文忠[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钱说玄奘西游记》编辑推荐:《百家讲坛》人气主讲、百万畅销书学者钱文忠重读玄奘西游记; ? 品历史、知佛法、悟人生; ? 星云法师、增勤法师、崔永元、乔良、王利芬、杨澜、张越隆重推荐; ? 随书附赠弘一法师手书《心经》。
作者: (明)吴承恩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简介:《西游记》,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全书一百回。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八至十二回,写唐僧身世、魏徵斩龙,交待唐僧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证唐僧到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终成正果的经历。 在我国古典小说宝库中,《西游记》称得上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作者吴承恩以他那驰骋万里、挥洒自如的天才想象力,使我们进入了一个非现实的魔幻世界。 作为《西游记》主体的取经故事,并非作者构创,而是由真人真事衍化而来,经历了一上长期的积累演变过程。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青年僧人玄奘为了取得佛教经义,只身赴天竺(印度)学习佛经,途中备尝苦辛,终于在贞观十九年携经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玄奘西行取经的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传奇色彩,第二年,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后来,他的门徒慧立等又写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两书都记载了北奘西行途中的奇遇和见闻,从此,取经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越来越趋于神奇化,并开始脱离原来的历史更多>>
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明清神魔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以唐僧玄奘取经为蓝本,加以大胆想象,写出了师徒四人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但是,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作者: 王岳川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是作者重要研究性著作《发现东方》的修订版。作者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从中西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和东方形象,表达了作为中国学者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立场具有特别的意义。上部是整体性对中国文化和东方形象的建构,下部通过几个象征性的形象来表达东方形象,主要有孔子,老子,玄奘,王国维,宗白华,季羡林等等,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述古今、中西等主要观念。
作者: 冯唐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简介:《三十六大》计36封公开信,每一篇的标题都以大字开头,故称"三十六大":写给唯一的外甥、小师弟、90后、韩寒以及广大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也致司马迁、马拉多纳、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也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在这部作品里,冯唐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谈论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简介: 《西游记》的故事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其中最精彩的章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打白骨精、借芭蕉扇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它以其强烈的艺术魁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而使它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作者: 杨翠柏等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4
简介:作者简介 杨翠柏,博士,副研究员。学术经历:2001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访问学者,1996年博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1993年硕士(陕西师范大学),1986年学士(南充师范学院),研究领域:国际公法理论、国际组织法、南(中国)海法律问题、比较法,主要著作及论文:《南沙群岛法律问题研究》(专著)等。 媒体推荐 总序 《南亚研究基地丛书》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和锡金等南亚国家,都是我国的西南邻邦。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和南亚各国人民来往频繁。在古代,玄奘和法显等,在中国和南亚两地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以及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在两地之间开展的经济交往,曾经把中国人民和南亚国家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留下了许多反映相互友谊的动人 篇章。 遗憾的是,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和南亚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使两地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阻碍了相互的了解,破坏了相互的联系。20世纪中叶,中国获得解放,南亚国家先后获得独立,为中国与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开展经济交往创造了可能,从而揭开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崭新篇章。 为了增进中国和南亚国家之间更多>>
作者: (明)吴承恩著;霍嘉校点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
简介:《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托了对社会一实的批判。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我国古典小说不楞多得的艺术形象之一,它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尤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西游记》的语言以明代流行的南方官话为基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专家学者在翻译时昼保持原著的语方风格,并进行了再加工,使用权它更适合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取经故事,原型为唐代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对此,《旧唐书?方伎传》、《续高僧传》中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两篇、《佛祖统纪》及玄奘自撰《还至于阗国进表》等典籍均有载记。而玄奘门徒慧立、彦惊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之尤详。玄奘取经故事在唐以后,很快进入传说,在民间传播。还为各类创作取材,加以发展。晚唐五代俗讲、壁画,宋金元院本、戏文、杂剧、说话等各类体裁中,均有专门描绘或敷演取经故事的作品,如院本《唐三藏》、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西游记》《魏征斩龙》等。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更先后将取经故事推向新的阶段。据《永乐大典》存《西游记平话》佚文“梦斩泾河龙”、《朴通事谚解》存“车迟国斗圣”两段看,与吴本《西游记》相应文字近同;又《谚解》注文述及四众西行途中诸事,述及寻取经人及孙悟空出身、大闹天宫等,与吴本《西游记》情节框架亦同。完全可以说,《西游记平话》已具备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基本规模。
热门推荐
作者: 简·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