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94 项 “李欧梵” 相关结果
什么都没有发生
作者: 陈冠中著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与张爱玲、李碧华、亦舒、黄碧云等有相通之处,这是又一个香港的浮世情缘:一个浪子的漂泊,一位女性的守候。在风格上,小说和王家卫的影像、林夕的精致、村上春树的理念一脉相承,资本时代里,年轻人无可避免的孤独、生死、爱与性。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土、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项级职业经理人。“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但当他发现了多年前分手的恋人与孩子后,命轮产生了偶然的微妙变化 小说以高度商业化的冷酷逻辑看待现世人生.为华语文学中绝无仅有的“幻爱”作品。 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香港符号”《号外》总编;《三联生活周刊》刨刊构思人:张爱玲《倾城之恋》话剧改编者;与徐克、尔冬升等导演合作的资深编剧。 吴思,《血酬足律》、《潜规则》作者,这本小说可与加缪的《局外人》媲美。梁文道,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他(陈冠中先生)始终是个作家。一个锐利的作家。龙应台,台湾文化大家陈(先生)作品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读,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读。吴虹飞《南方人物周刊》这是一部“香港1984”的“幻爱”电影。 《什么都没有发生》与《烟花三月》(李碧华)、《无爱纪》(黄碧云)回归后的被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誉为香港经典。 陈先生与陈可辛、关锦鹏、许鞍华、蔡澜、亦舒、甘国亮、罗大佑、赖声川、陈丹青、洪晃等为多年好友。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希伯莱等各国文字,受到董桥、龙应台、梁文道、王德威、李欧梵、艾未未等名家及吴虹飞、张悦然、蒋方舟等作者的推崇。 南方周末、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城市画报、万象、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近百家传媒联袂采访推荐:香港文化大家陈冠中先生。
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作者: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此书前半部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本书也预示了新世纪的文化评论风格。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批评专著,本雅明就在书的背后。
未完成的现代性
作者: 李欧梵讲演;季进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作者李欧梵为现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界著名的学者。作者以轻松自如的方式变化了这几年的学术前沿问题,如现代性、文化研究、人文精神、都市文化等等。从晚清以来文学中的现代性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性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上海和都市文化的探讨,作者在这几篇文章中呈现了自己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大多以讲座的方式来呈现,生动迷人,不像别的大文章那样,把一个固定的观念交给读者,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方式、包括他的困惑。应该说,这些文章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这些文章中的命题和思路,在作者其他的专著中得到周密的论证和延展。 [
寻回香港文化
作者: 李欧梵著
出版社:
简介: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现代性的追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界对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史的研究蔚为风潮,李欧 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在关于现代文学的一片写实声中,他提醒我 们另有一群作家曾以其激越的声音、独特的行止,为中国的现代经验另作 诠释,其中的很多题目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抢手话题。相对于传统海外学 人作家的游子逐客姿态,李欧梵力倡游离的边缘批判立场,与许多当代文 化理论不谋而合;而他那种时时处处用功、无所计较的治学态度,又令人 发思古之幽情。 李欧梵教授的重要著作,多半以英文发表,有缘一读的读者毕竟太少 ,本书精选他多年来所写的论文,重新翻译编排。其中,谈论清末以迄现 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潮起潮落的篇章,最能见出他个人性情的发挥:应《剑 桥中国史》大系之邀而作“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的长论,则在在可见他 精辟允当的批评功夫。
音乐六讲
作者: 李欧梵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2-1
简介: 李欧梵教授将自己70年来的聆听古典音乐的经验分为六讲与读者分享。在书中与作者一同细品马勒、舒伯特、瓦格纳、贝多芬、李斯特的不朽巨篇;聆赏阿巴多、索尔蒂、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英姿。共乘音乐的飞毯,享世界殿堂级音乐盛宴;同驱文化之车感悟音乐的跨界魅力。诚如书中所言:“在这个动乱不堪的21世纪,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精神的滋养,音乐于我的意义即在此。至于古典音乐的市场能坚持多久,我当然在所不顾。只要有古典音乐听,我就有足够的勇气活下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李欧梵季进对谈录
作者: 李欧梵,季进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简介:《现代性的中国面孔:李欧梵、季进对谈录》是著名思想家、学者李欧梵与季进先生的对话录。《现代性的中国面孔:李欧梵、季进对谈录》就“都市文化的现代性”“互为镜像的双城记”“现代性:从晚清到现代”“文化的转向”“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写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与探讨,堪称当今文坛的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 李欧梵著;尹慧珉译
出版社:岳麓书社,1999
简介: 《铁屋中的呐喊》是海外研究鲁迅的一部名著。它吸收和发展了西方汉学界鲁迅研究中的 前人成果,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全面研究,从心理 上对鲁迅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书中所描写的鲁迅不仅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 活生生的人,他有着丰富复杂感情内涵,有爱也有恨,有希望也有绝望,对中国传统有继承 也有“抗”,并在这些悖论与矛盾中抗争前进。?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李欧梵著;季进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9
简介: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Lyrical and the epic: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捷克)亚罗斯拉夫·普实克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0
简介: 本书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李欧梵教授编选,汇集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方面的九篇经典之作。普实克描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显著传统, 既洞见了中国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自发性、艺术创造性和生生不息 的活力,又充分注意到了士大夫文化的遗产,看到了其语言的准确、精巧 以及表达的微妙,通过勾勒史诗的/客观的与抒情的/主观的这两支传统的 相互交融,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重要联系。此外,本书还探 讨了欧洲文学中与之对应的现实主义与抒情思潮,在此脉络下,普实克相 当深入地讨论了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及其 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最后一篇是普实克与著名学者夏志清之间著名的学术 交锋,反映了两者研究方法和文学评价标准的不同。
著者还有:夏志清、刘绍铭、陈建华
作者: 李欧梵[等]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简介: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本书是迄今为 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 )、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有近年活跃的“张学”新锐,还 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 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 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晚期风格 ”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 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 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或有新观点的提出,或有新史料的爬 梳;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十八春》、《色,戒》等作品的创 作过程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考证。总之,这部论文集力图展示近年“张 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更衣记
作者: 庄秋水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这是一位曾与李欧梵、梁文道、王受之同版开栏的女专栏作家。 她渲染在古今女子服饰的世界,写旗袍,写红裙,写斗篷,写裙带、写睡鞋,写帽子,写油纸伞,写谢公屐,写玉簪花黄胭脂金钏项链牙梳背,写麻衣如雪湿润如玉画眉深浅暗香盈袖……每每惊艳。 她驾一辆载满花花绿绿各式衣饰的时间“过山车”,在新朝旧代之间翻滚腾挪,在诗词小说之间左吟右哦……悠闲自顾。
Reflections on moderning
作者: 许纪霖主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从多元角度讨论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并着重讨论了史华慈、韦伯和本雅明等人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及其与自由的关系意义,全书分为“主题笔谈:自由主义的自我反思”、“西学前沿: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西方思想研究:韦伯与实证主义问题”、“文化研究:本雅明与他的世界”四个专题,世界各地学者张灏、李欧梵、江宜桦、钱永祥、许纪霖、刘擎、王利以及彼得·考德威尔、小林康夫、理查德·希伯斯等都发表了重头文章。
123成人式
作者: 新井一二三著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沈昌文 资深出版人、《读书》杂志前主编 查建英 作家,《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 陈冠中 作家,《号外》杂志创办人 李欧梵 学者,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联袂推荐!!! 新井一二三,一位迷恋汉语的日本人,一位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中文书写下的日本社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异域文笔向读者展现那曾被我们忽视的“汉语美”。 作者已成为华文世界中知名的专栏作家和畅销书作家。曾为香港《明报》、《星岛日报》、《信报》、《苹果日报》,台湾《中国时报》、《国语日报》等著名报纸专栏作家,目前已在台湾出版繁体作品14部(《樱花寓言》、《我和阅读谈恋爱》、《心井?新井》等等),每部都成为受市场热捧的畅销书; 《万象》杂志鼎力推荐; 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内容介绍] 《12更多>>
Romantic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作者: 李欧梵著;王宏志等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
简介: 新文化运动还没有火热展开的时候,林纾、苏曼殊已经为中国现代文 学播撒下浪漫的种子。做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还是做维特似的多愁善感 的才子,这样的情感始终纠结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无论是郁达 夫、徐志摩,还是郭沫若、蒋光慈、萧军都没有摆脱这种心结。李欧梵先 生出文入史,复原了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地图,树立了几个显著的 地标,作家本人私生活之零珠碎玉也串缀其间,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风声中 泠泠作响。
The Flaneur in the City:Reflections on Urban Culture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
Deformed Press
作者: 李希光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序言摘录:《新闻不等于传媒》(李欧梵)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卡莱在短文《新闻教育错在何处》中提出三个原则:(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视为一体;(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媒体和传播混淆;(三)“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字”--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新闻不是传媒是什么?卡莱的论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味的社会学科,而不是科技,因为新闻主要的对象是人和其社会环境。...... 新闻变成传媒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存在理由;它已经不再是探讨人的社会实践,而变成了另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市场为出发点,所以报纸的销量和电视的收视率成为媒体关注的目标,而不是社会和人生。...... 我想在卡莱的心目中,新闻的真正“媒体”还是文字和书写......但是他没有提到新闻媒体本身的转变--从文字、印刷逐渐向视觉和网络,这一个转变,不只为新闻也为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闻也难以想象的影响。这一个影响所造成的就是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危机。...... 目录: 新闻不等于传媒(代序) 李欧梵おおお 上编 专 文おお 第一章 激变的媒体与畸变的媒体——市场经济中新闻的运作与功能 一、 回避重大新闻 二、 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三、 窥视新闻学与新闻退化 四、 公司新闻学取代公正新闻学 五、 好新闻与新闻的未来 第二章 新闻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一、 新闻不是宣传 1. 僵硬的宣传模板 2. 令人麻木和窒息的宣传语言 二、 新闻不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故事 1. 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没有直接引语 2. 重大新闻不提供背景,百害而无一利 3. 客观报道的大忌:时刻不忘记者“我” 4. 解剖一篇宣传式新闻作品 三、 新闻不是谣言 第三章 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 一、 宁要没有电视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电视 二、 罗素的风格:讲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三、 斯诺的风格:讲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故事 四、 超越倒金字塔 五、 高情感场景与案例 第四章 谁是现代媒体的核心人才? 一、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 对待丑闻的不同态度 三、 对新闻策划的不同态度 四、 新闻记者面向公众,传媒人才面向受众 五、 现代媒体解决方案之一:平衡与公正原则 六、 现代媒体解决方案之二:突出新闻人才的作用 第五章 下一代记者的课堂 一、 把新闻课堂搬到雪山草地上 二、 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三、 在普通人身上找故事 四、 谁有资格记录真实的故事? 第六章 不做新媒体的奴隶 一、 坚持网络新闻学是传统新闻学的一个分支 二、 坚持人文精神第一、媒体技术第二 三、 如何进行网络新闻学教育? 第七章 一个敢说皇帝没穿衣裳的记者 一、 CBS资深记者泄露了美国新闻媒体的秘密 二、 媒体的偏见来自哪里? 1. 报道不平衡,不能充分反映冲突双方的意见 2. “政治上正确性原则” 3. 游说和利益集团的压力 4. 媒体的偏见来自大公司的控制 5. 传媒大腕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三、 你是否存在误导受众的偏见? 第八章 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的表达 一、 如何巧妙地运用客观手法 二、 获得新闻“客观性”的方法 1. 引用双方信源 2. 巧妙地加入记者的意见、立场 3. 通过专家学者的口说出记者想说的话 4. 尽量使用中性、平衡的动词 第九章 借用数学家的头脑观察新闻 一、 长而短的电视、短而深的报纸 二、 锚地、光环与概率论 三、 学会用数字观察新闻 四、 线性、混沌、蝴蝶效应 五、 复杂性理论、说谎者悖论 六、 “瓶子里的妖精” 七、 呈指数增长的新闻价值、倒金字塔 第十章 什么样的报道是“好科学新闻”?——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报道断想 一、 谁来监督科学家? 二、 新闻界是否在与科学界联手制造“媒体明星”? 三、 科学家与新闻记者有分歧吗? 四、 记者与科学家有共同点吗? 第十一章 “9·11”后的全球传播 一、 画面、直播与倍增的传播效果 案例一:“9·11”画面和CNN的影片ぁ都亲9月11日》 二、 恐怖牢笼与失去思考的媒体 案例二:中国媒体对“9·11”的报道 三、 感情宣泄与一边倒的舆论 案例三:美国媒体的复仇言论 四、 从一种声音到新闻自由的被侵蚀 案例四:CNN——“9·11”后的爱国主义 案例五:好莱坞——爱国主义题材电影 案例六:美联社——中美撞机后美国的爱国主义 案例七:阿富汗战争报道 案例八:巴以冲突 案例九?汉瞬橐晾克与准备伊拉克战? 案例十:CNN主持人:总统的话就是证据! 五、 全球新闻传播的结构与议程设置 六、 全球传播的战略与技巧:形象、情绪、政策 案例十一: CNN报道中国驻南使馆被炸 案例十二: CNN报道南海中美撞机事件 案例十三: 美国报纸有关北京申奥成功的报道 第十二章 全球传播意味着什么?——推介Kamalipour教授的观点和其新著 お 第十三章 谁在设置中国媒体重大国际报道的议程? 一、 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 中国媒体是如何确定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 三、 美国媒体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报道 四、 美国媒体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 五、 美国媒体努力重塑国家正面形象 第十四章 恐惧来自病毒,还是媒体?——有关非典报道的透视观察 一、 观察点一:符号学 二、 观察点二:风险传播 三、 观察点三:数字方法 第十五章 新新闻:中国新闻变革趋势 一、 “换一下思维方式” 二、 “美女就是坏女人” 三、 正面宣传 四、 一面新镜子 五、 关注底线 六、 增加透明度 七、 调查性新闻 第十六章 网络解放了中国媒体 第十七章 后网络时代的传媒产业 一、 中国媒体市场的总体评价 二、 未来全球媒体的发展方向 おおお 下编访谈录おお 第十八章 中国媒体未来的改革之路——与半岛电视台对话实录 一、 关于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 二、 半岛电视台成功的原因 三、 西方主流媒体与西方以外的媒体的冲突核心在哪里? 四、 国际舆论中中国媒体的地位 第十九章 媒介新环境与中国的新闻改革——作客新浪实录 一、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 二、 商业报纸兴起对中国传媒业的冲击如何? 三、 谁是中国媒体新环境中的意见领袖? 四、 中国还有没有代表弱势群体的媒体? 五、 如何看待妖魔化与解妖魔化这两种力量? 六、 美国在“9·11”后采取的媒体策略是什么? 七、 什么样的记者是你理想中最合格的记者? 八、 如果您要办一张报纸,会设定什么样的版面? 九、 你怎么看待WTO后的中国媒体市场开放? 十、 你是如何严格要求你的学生的? 十一、 你怎么评价京派、海派和南派不同的特点? 十二、 你怎么看待十六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 十三、 普利策新闻奖对中国有什么启示意义? 第二十章 媒体娱乐化、商业化与知情权——访李希光教授 第二十一章 讲真话、报真情与中国的稳定 第二十二章 李希光谈新闻改革——2002年春天接受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节目采访 第二十三章 24小时新闻频道:新闻媒体的进步?さ雇? 一、 是“新闻频道”,还是“宣传频道”? 二、 “新闻频道正在成为真相埋葬者” 三、 “新闻频道”与制造公众情绪 四、 是“新闻频道”,还是“娱乐频道”? 第二十四章 公正、平衡是好记者的第一标准——中央电视台评论员杨君访李希光 一、 最简单的东西是最美的 二、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 三、 最重大的新闻是那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故事 四、 新闻的力量来自报道的视觉化 五、 国际化视角来自哪里? 六、 如何解释中国海外媒体面临的困境? 七、 再谈“妖魔化” 八、 为什么媒体人不等于记者? 九、 做记者型教授,不做学者型记者 十、 媒体危险的敌人:不懂新闻学基本原理 第二十五章 在战争中学习新闻与传播学ぁ—谈伊拉克战争中的传播艺术 一、 伊拉克战争中双方的新闻传播和宣传战 二、 策划新闻用语和设置议程 三、 真实的报道来自:描写!描写!再描写! 四、 中国新闻记者何去何从? 第二十六章 如何认识全球传播时代的美国媒体?ぁ—与清华大学“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课题组”谈话录お 附录:煤矿顽童李希光
人文六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书籍 文学书籍 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功利与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笼罩社会,享乐和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李欧梵教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毅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让读者穿过纷繁的文化“产品”,重拾真正的智慧,重接性灵的生活。 作者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社会意义的时事议论。 作者每于清华、北大演讲,必定场场座无虚席,简体版增添“延伸阅读”,特别收录其多篇精彩演讲及其他文章,让内地读者先睹为快;更为读者开列相关领域的书籍、影片或音乐(专为内地读者精心挑选),令人如坐哈佛、北大课堂,聆听大师教诲。
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简介:本书以访谈录的方式,记录了李欧梵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心得和看法,分为七个大论题,其内容为狐狸和机运、从台湾到美国、从芝加哥到哈佛等。 本书坦陈了李欧梵先生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怀抱“世界主义”的理想者,中西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始终流露出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孜孜追索自己身份的认同,质询自己在当下流程的定位这样的形象,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Liu Zongyuan-the travelling poet
作者: 张瑜珊故事;陈尚仁绘图
海豚出版社,2012
Yuefu poetry-tales that sing
作者: 比方故事;菌先生绘图
Nineteen ancient: poems-poetry in wartime
作者: 张瑜珊故事;吴孟芸绘图
Qu Yuan-the noble liegeman
作者: 张瑜珊故事;灰色兽绘图
Tao Yuanming-the pastoral poet
作者: 邓芳乔故事;黄雅玲绘图
Book of odes-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songs
作者: 比方故事;AU绘图
北鸢 当当独家签名版
作者: 葛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色·戒的世界
作者: 郑培凯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我的哈佛岁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看电影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作者: 马国亮著
三联书店,2002
经典少年游-武则天 中国第一女皇帝
作者: 吕淑敏
海豚出版社 2013年08月
Literary musing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 李欧梵著;毛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