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393 项 “布拉”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布拉德·帕克斯
简介:
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巨大的恐慌。隐藏的矛盾不断爆发,各种元素交织成网:绑架、监视、猜疑、绝症、婚姻冲突、毒品案、私家侦探、金融犯罪……这是一场注定惊险的殊死较量。专业的司法知识、激烈的心理攻防、精妙的连环布局、升级的信任危机、逼近的死亡威胁……每一页都牵动读者的神经。
石油、美元与霸权——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透视
作者: 江红
简介:
《石油、美元与霸权: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透视》重点叙述小布什推翻伊拉克政权、处死萨达姆以及美英石油巨头重返伊拉克的幕后实情。
【目录】
前言
*章 小布什政府的石油背景
一 总统小布什
(一)“被选错了的人”
(二)家族史
二 副总统切尼
(一)老布什的国防部部长
(二)海湾战争策划者
(三)“石油人”
(四)弃政从商
三 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一)从议员、老板到军阀
(二)与贝克特尔公司关系特殊
四 国务卿赖斯
(一)钢琴家梦想消失
(二)苏联问题专家
(三)被两位资深政客看中
(四)抢田齐兹油田
(五)“康朵莉扎·赖斯号”油轮
第二章 小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
一 “能源危机”
二 制定《国家能源政策》
(一)《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基本内容
(二)《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基本特点
(三)对海湾尤其是伊拉克石油有特殊兴趣
三 追查内幕
(一)民间团体开始行动
(二)联邦法院介入
(三)大法官保切尼
(四)石油巨头出谋划策
四 阿拉斯加石油
(一)阿拉斯加石油的前途
(二)保证海军能源储备
(三)“1002区域”的命运
五 近海石油开发
(一)近海石油开发一波三折
(二)近海石油开发禁令
(三)小布什解禁
六 “七姐妹”的变化
(一)“七姐妹”的由来
(二)石油巨头兼并高峰
(三)谢夫隆击败中海油
(四)新“七姐妹”出笼
七 小布什与石油巨头
(一)退出《京都议定书》
(二)油价暴涨
(三)袒护石油巨头获暴利
……
第三章 小布什政府为何要打阿富汗
第四章 小布什政府为何要打伊拉克
【免费在线读】
《石油、美元与霸权: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历史透视》:
塔利班是阿拉伯语“学生”的意思(也被翻译成神学士),是阿富汗一个信奉宗教激进主义、由普什图族人构成的激进组织。普什图是阿富汗*也是*重要的族群,占阿富汗全国人口的42%。
阿富汗塔利班组织正式成立于1994年,但是它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反抗苏联武装侵略的斗争中,在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崛起。它的主要领导人当年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大都留有抗苏战斗中的伤疤。
1989年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后,美国试图说服塔利班政府在修建“跨阿富汗天然气管道”上给予合作。但美国对塔利班政权的政策动向持有疑虑,基本上采取观望态度。虽然美国的盟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基斯坦在外交上正式承认了塔利班政府,但美国没有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出面与塔利班保持密切联系的,是由美国政府支持且早已在阿富汗活动的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
1996年,尽管阿富汗塔利班与北方联盟之间的内战仍在继续,甚至在距离阿富汗北部边界87英里计划铺设管道处战火仍在熊熊燃烧,优尼科也决定立即开工修建“跨阿富汗天然气管道”。当年春季,优尼科高管迫不及待地邀请阿富汗北方联盟领导人阿布杜尔·拉希德·杜斯塔姆(Abdul Rashid Dostum)飞抵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商讨天然气管道经过他所控制的阿富汗北部领土事宜。当年夏季,美国国务院官员还多次前往阿富汗,访问位于坎大哈的塔利班总部,为管道建设向塔利班施加压力。
1997年春夏之交,塔利班武装力量在对北方联盟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美国国防部和石油巨头们的办公室里,人们对阿富汗内战的新进展欢呼雀跃。当年5月23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克林顿政府的主要兴趣在于“把阿富汗变成中亚丰富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出口通道”。当年5月2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约翰·F.伯恩斯的文章说:“克林顿政府认为,这一胜利将使塔利班成为美国反击伊朗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可能有助于建几条新贸易通道,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这里提到的新贸易通道显然包括“跨阿富汗天然气管道”。
多位美国著名政治家担任优尼科的政治顾问,其中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美国驻巴基斯坦前大使罗伯特·奥克利和高加索问题专家约翰·马雷斯卡。优尼科使出了各种招数讨好塔利班政权。为了加强与阿富汗管道监管委员会高管的联系,优尼科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塔利班政权中心坎大哈之间建立了移动电话联络网,承诺为塔利班政权重建坎大哈提供支持。优尼科还向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捐款90万美元,用来在美国培训阿富汗管道建设技术和管理人员。国务院也通过其“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向塔利班政府提供了巨额教育基金。
1997年2月,塔利班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寻求克林顿政府在外交上给予承认。两个月后,优尼科在塔利班权力中心坎大哈建立了天然气工程指挥部。当年12月中旬,以塔利班外交部部长为首的政府代表团应优尼科副董事长马丁·米勒(Martin Miller)的邀请,访问了优尼科总部所在地——得克萨斯州的舒格兰(Sugarland)。美国舆论界对此保持沉默,但1997年12月14日的英国《星期日邮报》率先披露了有关消息说,身着阿富汗传统服装的塔利班“高级代表团在四天访问期间受到了贵宾般待遇。塔利班的部长们和他们的顾问们住进了五星级宾馆,乘坐的是优尼科公司私人司机驾驶的小轿车,代表团访问了休斯敦动物园和航天中心,并到折扣超市购买了袜子、牙刷、梳子和香皂。……代表团还应邀参加了副董事长马丁·米勒在他富丽堂皇的官邸为他们安排的午宴,并参观了主人家的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和六个盥洗室,大开眼界。……优尼科对塔利班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在塔利班代表团访问期间,优尼科向代表团介绍了修建“跨阿富汗天然气管道”的具体计划,并达成初步协议:塔利班代表团同意,保证在阿富汗的优尼科工人和管道的安全;但不能保证他(它)们遭到敌对势力的攻击。优尼科则同意,保证在管道建成后,每年向塔利班缴纳500万-600万美元的过境费。优尼科向代表团赠送了传真机、发电机和T恤衫。1997年12月15日,塔利班代表团回国前,还应邀访问了华盛顿,与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副国务卿卡尔·因德弗思(Karl Inderforth)举行了会谈。
……
作者: 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05月
简介: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进入20世纪如何重新塑造自己,以应对美利坚合众国引发的恐惧和幻想?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钩沉梳理以及研究与分析,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直面美国文化入侵而生发的焦虑和担忧。从爵士乐到福特汽车再到好莱坞电影,作者将新兴的美利坚娱乐帝国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而它对大不列颠自身的文化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20世纪初期,美国激起了英国的乌托邦主义者和反乌托邦主义者的兴奋之情。威尔斯、赫胥黎、吴尔夫等作家着手经由美国来想象和憧憬英国的未来。本书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创作那些跨大西洋式的虚构小说来作为对山姆大叔光临的回应。“一战”之后,爵士乐飘至英伦,从伊丽莎白鲍恩到W.H.奥登等作家将之视为英国自身现代化的隐喻。然而,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风靡甚至比人们对爵士乐的追捧更令人恐惧,这一切皆触动了英国人对于英国民间文化的怀旧之情愫以及对不列颠文学遗产渐形丢失的惋惜之意绪。
作者通过文化批评家F.R.利维斯和T.S.艾略特的作品折射出英国人围绕着美国的争论。为此,作者将高雅与低俗的争论置于一个跨大西洋的框架之中,从而证明语言、国家和艺术价值这些*为珍贵的文学研究类别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对电影、回忆录、小说、诗歌以及期刊等大量史料的分析,作者展现了英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如何在与美国文化的纷繁而复杂的权衡较量过程中进一步确立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定义。
【编辑推荐】
作者以其超常的耐心和清晰的思维,揭示了20世纪英国文化**明晰的历史。
在这部既引人入胜又思维清晰的论著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品如何阻碍一个他们通过反对而固定其形象的“美国时代”。
作者: 弗朗索瓦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8年08月
简介:
《她是塔希吗》 荣获“2005年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徽章奖”。讲述了一个名叫塔希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将一些东西搞混。这些混淆的东西看似荒诞,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用一种叠加的方式呈现,直到*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值得推敲。本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每幅画中都有亲子之间共同探讨的小包袱,十分精妙,让读者们在享受视觉盛筵的同时,打开脑洞,插上想象的翅膀。
【书摘与插画】
作者: (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简介: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 (英)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 Hislop)著;陈新宇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09
简介: 本书为英国著名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处女作,甫一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两个月内即力压《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6》,登上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其悲凉哀婉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情节迅速征服了英伦,征服了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全球千百万读者为之唏嘘落泪。 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本书故事从一个疑问开始: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似乎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去打开母亲尘封的禁地,于是,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来到这个令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Topgrading:the proven hiring and promoting method that turbocharges company performance
作者: (美)布拉德福德 D.斯马特(Bradford D. Smart)著;马晓婧,何晓虹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简介: 布拉德福德博士是世界招聘领域一流的专家。他在《顶级评级法速查手册》(Topgrading)第3版中做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本书包括了40多个著名公司的案例,这些公司采用顶级评级法之后,招聘与选拔A类员工的成功率从26%提升到85%。公司的CEO也在书中畅谈了顶级评级法如何改善公司业绩。 CEO 作为CEO,你一定被“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这个问题困扰过。顶级评级法却能使公司的招聘成功率提高3倍甚至更多,很多用过顶级评级法的CEO都认为它使公司更加卓越。 HR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想为公司做出巨大贡献,顶级评级法会提供一套绝佳的方案。HR可以使用在线的顶级评级工具马上展开这套方法,招到更棒的人才,从而得到招聘主管的嘉许! 要开始使用顶级评级法了吗?马上加入庞大的顶级评级者大家庭,完成更卓越的招聘!
LP-捷克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捷克
作者: 澳大利亚Lonely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8年06月
简介:
谈及捷克,布拉格总是首先浮现出脑海,正如尼采所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从傲立伏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城堡到人潮涌动的老城广场,这座被称为“欧洲建筑博物馆”的中欧明珠有着太多的壮丽古迹等你探索。而当你的目光跳出布拉格,则会欣喜地发现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同样风景迷人且历史积淀深厚,温泉、中世纪小镇和田园风光让人心醉不已。哦,对了,千万不要忘了这里种类繁多的精酿啤酒和被称作“饺子”但却不是真正饺子的奇特美食。
作者: (美国)艾拉.雷文 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5年7月
简介: 罗斯玛丽和丈夫凯终于搬进了梦寐以求的布拉德福德公寓,那里的装修典雅考究,却始终弥漫着某种诡谲的气息。住在隔壁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过于热情的招待使罗斯玛丽有些不适,但凯却非常喜欢这对夫妻,并和他们越走越近。凯的演艺事业渐渐有了起色,罗斯玛丽也因为即将做母亲而雀跃不已。然而,古怪的事情接连发生,罗斯玛丽不禁担心起自己肚中的婴儿。她开始怀疑,一切的噩梦与遭遇,都来自那对表面和善慈祥的邻居,甚至还有自己的丈夫!这到底是罗斯玛丽的幻觉还是……罗斯玛丽和她的婴儿能否逃过一劫。
作者: (英)朱利安·巴恩斯著;石雅芳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0
简介: 《福楼拜的鹦鹉》曾入围1984年英国布克奖决选名单,并获得杰弗里· 费伯纪念奖,一举奠定了朱利安·巴恩斯在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福楼拜的两处故居都有一只鹦鹉标本,究竟哪一只才是福楼拜当年的那 只7主人公杰弗里·布拉斯韦特,一位英国老医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 了对福楼拜的鹦鹉的寻访之旅,引出了有关鹦鹉的主人——福楼拜的作品和 生平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以小说的形式为福楼拜立传,又着意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 文本形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作者阐述了对把握历史的困难、真实与 虚构的界限等问题的看法,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作者: 乔治·E·瑞达(George E. Rejda)著;申曙光主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本书是长期畅销于美国的保险学教材,2002年已经出版第8版。本书作者长期执教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是美国著名的保险学家,也是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家。 本书涵盖了当今风险管理和保险原理的所有主要领域,包括风险与保险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风险和保险的法律原理,财产与责任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雇员福利,社会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财务运作,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管,个人风险管理和财务计划等。 本书内容全面,语言通俗易懂,理论深入浅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虽然本书是作者为美国大学本科生所著的保险学入门教材,但同样适合于我国风险管理和保险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对社会保障、个人财务规划感兴趣的人士阅读。此外,本书也是我国保险业及金融业广大从业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和保险原理、了解美国保险业全貌和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本书特色 ◎论述了恐怖主义袭击对企业财产与责任保险、员工补偿保险和人寿保险等的影响。 ◎论述了《经济增长和税收减免协调法案》对税法的影响和对员工个人的意义。 ◎论述了保险服务处推行的新保单,这些新保单对企业财产保险和商业犯罪保险进行了重要修订。 ◎更新后的专栏提示了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各章中的关键概念。 ◎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最新的网页链接。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简介: 勃艮第地区位于法国中部,其范围包括科多尔、索恩一卢瓦尔、涅夫勒和约讷四省,西北部有巴黎盆地延入,南部为中央高原,首府第戎。面积31582平方公里,占法国国土面积的5.7%;人口161万(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2.8%。 在勃艮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从第戎到罗什波,无论是城堡还是私人旅馆,彩色屋顶上都是各具特色的葡萄园。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博纳的“上帝旅馆”。而在勃艮第的葡萄酒文化中,最受人青睐的古迹之一“济贫院”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该院15世纪由法国掌玺大臣、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尼古拉·罗兰和其夫人建造,目的是为了给贫民提供一个避难所。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博物馆。这种济贫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从1059年以来,每年的收获季节,也就是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天,都举行盛大的慈善拍卖活动,许多著名演员都赶来助兴。而这个时候,所有精明的葡萄酒生产商都是不会放过这一做广告的大好机会的。所以,拍卖活动实际上成了一个葡萄酒文化节。 对于勃艮第人来说,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大使”。他们十分注意自己葡萄酒的形象。他们的酒至少要在橡树酒桶里装16个月才会拿出来让人品尝。勃艮第酒远销世界各地。人们通过香醇味浓的勃艮第葡萄酒认识了勃艮第。意大利、智利、英国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仿制勃艮第酒。当然,这也更加提高了勃艮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多彩的生活风景线 这个地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一年四季多姿多采的风景和各种生活方式。勃艮第除了葡萄酒产区美丽的琉璃瓦之外,莫尔温的灰色板岩也是相当有特色的。这种板岩贴在山区房屋的墙壁上,可以抵挡海拔910米高的上福兰山上的寒风。 勃艮第的野外活动十分丰富多采,但最迷人的还是钓鱼和攀岩活动。居尔河的激流旁总是有无数人在那里垂钓。但是钓鱼最理想的去处还是索恩河。在索恩河畔的沙隆至少有一万名钓鱼爱好者,还有一个获得过好几届法国冠军的钓鱼俱乐部。该地区甚至成了淡水河钓鱼的首府。也有许多人喜欢攀岩,种植葡萄的山坡后面的石灰岩悬崖峭壁是攀岩爱好者的理想场所。 勃艮第人喜食味道浓烈的食品,诸如葡萄奶酪和葡萄酒。这些食品还未入口就已经浓香扑鼻,直诱人垂涎欲滴。辛辣的食品也是勃艮第人的宠物。第戎尤其以生产辛辣的芥末和“红果汁”而闻名全国。在当地人酒席上,蜗牛之后便是一道菜——“红酒煮鸡蛋”,而在香料糖面包之前则是夏洛莱的上等猪肉,人们用刀切碎它,就用掺有各种香料的浓烈的芥末细细品尝,勃艮第红酒炖牛肉也是法式名菜之一。 勃艮第尽管处于法国中部,远离海洋,但这儿露天餐厅的菜单上却从来不缺鱼。在凡尔登就有一道普罗旺斯特色菜,它是用水或白葡萄酒烧煮的鱼汤再加入蒜、番红花、橄榄油等佐料,其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游人喜爱。 几个世纪以来,勃艮第一直是法国的猪肉供应基地之一,当地生产的火腿面带蒜味胶质,并用红绿色佐料点缀,极具文化风味。 与众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勃艮第拥有许多地方特产,人们可以在莫尔旺品尝蔬菜烧肉,在布雷斯品尝玉米粥和玉米饼。其中最具品位的要数布雷斯的蓝爪白毛红冠家禽和一百多年就出口、如今已远销65个国家的夏罗莱羊肉。另外,马孔的“短裤扣”(一种羊奶于酪)、第戎郊区修道士酿造的甜甜的西托酒、用勃艮第葡萄精酿的烈度埃普瓦斯酒,也总令人回味无穷。 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 勃艮第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里的古堡尤其令人神往。布拉克特古堡上的伟尔森托里克斯就是在这里被宣布为高卢人的领袖。如今,古城堡正在变成克尔特文化的胜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提出了一个庞大的重建克尔特文化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修建一个博物馆和一个汇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欧洲考古中心。该计划实现以后,欧洲可以说成了世界的古堡旅游和研究中心。 勃艮第其它一些历史名胜同样也对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枫德内修道院和韦兹内大教堂,还有曾是中世纪欧洲宗教中心的克吕尼本笃会修道院。所有的这些建筑物只不过是该地区十几个文化历史名胜的一个缩影。它们各具特色,贡扎格公爵的故乡纳韦尔以其意大利陶器而出名;奥塞尔则以它的哥德式大教堂和圣热尔曼本笃会著称于世;奥顿的骄傲是它的高卢罗马史和吉斯勒贝尔蒂建造的大教堂上的三角门楣。……勃艮第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省都魅力无穷。在约纳的土地上,圣法尔戈村的居民每年夏天都要聚集在一起演出大型历史剧,再现城堡的历史,即“大个子小姐”蒙庞西埃公爵夫人由于参与了贵族的投石党(1652年)而被逐出王宫的那段历史。 勃艮第是美丽的,因为它是一块绿色的土地;勃艮第更是诱人的,因为那醇香味浓的葡萄酒。 [
简介: 当年轻的阿兰·派瑞希发现一种神秘的棋类游戏时,并未料到它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魔力——竟然能让阿兰从他的朋友萨拉的眼前消失,掉入侏曼纪游戏的热带丛林里!26年后,他被两个纯真的孩子解救,摆脱了游戏的魔咒。在这段惊奇怪异的冒险历程中,阿兰(罗宾·威廉斯饰)、萨拉(邦尼·亨特饰),朱迪(克尔斯滕·邓斯特饰)和彼德(布拉德雷·皮尔斯饰),试图以智取胜,控制住游戏的巨大魔力。影片中既有惊心动魄的特效,也巧妙地结合了幽默、魔幻和惊悚的成分。
作者: 马帝欧·佩里柯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本书是以“窗”为题的随笔集,每篇随笔搭配有编者精美插画。编者马帝欧·佩里柯利是居住在纽约的插画家、作家、建筑师,2004年至2008年间,他先后邀请世界各地包括奥尔罕·帕慕克、西川、村上龙、纳丁·戈迪默等在内的50位作家用文字描述他们写作的窗景,并据此创作50副素描,自2010年起先后在《纽约时报》、《巴黎每日评论》刊载,本书即是“世界窗景”系列合集。本书由世界知名作家创作,笔力稳健,可读性强。50扇窗景就像散布于世界各地的50座观景台,提供了不同的视野与观看角度,提供了丰富的观点与思考方式。50副插图素描线条干净、流畅、精细,很好的把握了线条的疏密节奏,画出了窗景的量感、质感与立体感。
【目录】
序 世界窗景 马帝欧•佩里柯利 002
WINDOWS ON THE WORLD by MatteoPericoli
奥尔罕•帕慕克丨伊斯坦布尔丨土耳其 004
ORHAN PAMUK and Istanbul, Turkey
埃特加•凯雷特丨特拉维夫丨以色列 008
ETGAR KERET and Tel Aviv, Israel
珠玛娜•哈达德丨朱尼耶丨黎巴嫩 012
JOUMANA HADDAD and Jounieh, Lebanon
亚拉•阿斯万尼丨开罗丨埃及 016
ALAA AL ASWANY and Cairo, Egypt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丨拉各斯丨尼日利亚 020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and Lagos,Nigeria
罗蒂米•巴巴顿德丨伊巴丹丨尼日利亚 024
ROTIMI BABATUNDE and Ibadan, Nigeria
宾亚瓦哥•瓦纳那丨内罗毕丨肯尼亚 028
BINYAVANGA WAINAINA and Nairobi, Kenya
努鲁丁•法拉赫丨摩加迪沙丨索马里 032
NURUDDIN FARAH and Mogadishu, Somalia
罗莉•库布兹尔丨马哈拉佩丨博茨瓦纳 036
LAURI KUBUITSILE and Mahalapye, Botswana
纳丁•戈迪默丨约翰内斯堡丨南非 040
NADINE GORDIMER and Johannesburg, SouthAfrica
丽迪娅•迪莫科沃斯卡丨斯科普里丨马其顿共和国 044
LIDIJA DIMKOVSKA and Skopje, Macedonia
鲁列塔•柳沙那库丨克鲁亚丨阿尔巴尼亚 048
LULJETA LLESHANAKU and Kruja, Albania
泰耶•泽拉西丨罗马丨意大利 052
TAIYE SELASI and Rome, Italy
蒂姆•帕克斯丨米兰丨意大利 056
TIM PARKS and Milan, Italy
丹尼尔•凯曼丨柏林丨德国 060
DANIEL KEHLMANN and Berlin, Germany
克里斯蒂娜•安戈丨巴黎丨法国 064
CHRISTINE ANGOT and Paris,France
乔恩•麦格雷戈丨诺丁汉丨英国 068
JON McGREGOR and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安德烈娅•利维丨伦敦丨英国 072
ANDREA LEVY and London, United Kingdom
迈克•麦考马克丨高威丨爱尔兰 076
MIKE McCORMACK and Galway, Ireland
莉拉•阿鲍蕾拉丨阿伯丁丨英国 080
LEILA ABOULELA and Aberdeen, United Kingdom
安德里•斯奈•德纳森丨雷克雅未克丨冰岛 084
ANDRI SNÆR MAGNASON and Reykjavik, Iceland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丨格兰明哲布罗丨瑞典 088
KARL OVE KNAUSGAARD and Glemmingebro,Sweden
娜斯塔雅•丹妮索瓦丨圣彼得堡丨俄罗斯 092
NASTYA DENISOVA and St. Petersburg, Russia
门都右丨乌兰巴托丨蒙古 096
G. MEND-OOYO and Ulaanbaatar, Mongolia
哈里斯•卡里克丨伊斯兰堡丨巴基斯坦 100
HARRIS KHALIQUE and Islamabad, Pakistan
拉纳•达斯古普塔丨新德里丨印度 104
RANA DASGUPTA and New Delhi, India
西川丨北京丨中国108
XI CHUAN and Beijing, China
艾玛•拉金丨曼谷丨泰国 112
EMMA LARKIN and Bangkok, Thailand
村上龙丨东京丨日本116
RYU MURAKAMI and Tokyo, Japan
安卓亚•西拉塔丨雅加达丨印尼 120
ANDREA HIRATA and Jakarta, Indonesia
理查德•弗拉纳根丨布鲁尼岛丨澳大利亚 124
RICHARD FLANAGAN and Bruny Island,Australia
凯利德温•达薇丨悉尼丨澳大利亚 128
CERIDWEN DOVEY and Sydney, Australia
雷贝嘉•沃克丨茂宜岛丨夏威夷丨美国 132
REBECCA WALKER and Maui, Hawaii, UnitedStates of America
玛丽娜•安迪考特丨埃德蒙顿丨阿尔伯塔省丨加拿大 136
MARINA ENDICOTT and Edmonton, Alberta,Canada
希拉•海蒂丨多伦多丨安大略省丨加拿大 140
SHEILA HETI and Toronto, Ontario, Canada
埃尔莫•伦纳德丨布卢姆菲尔德镇丨密歇根丨美国 144
ELMORE LEONARD and Bloomfield Village,Michiga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丨西堤斯伯里丨马萨诸塞州丨美国 148
GERALDINE BROOKS and West Tisbury,Massachusett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贝瑞•约克鲁丨皇后区丨纽约丨美国 152
BARRY YOURGRAU and Queens, New York, UnitedStates of America
特居•科尔丨布鲁克林丨纽约丨美国 156
TEJU COLE and Brooklyn, New York, UnitedStates of America
莱丝莉•特诺里奥丨纽约市丨纽约丨美国 160
LYSLEY TENORIO and New York City, NewYork,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约翰•耶利米•沙利文丨威明顿丨北卡罗来纳州丨美国 164
JOHN JEREMIAH SULLIVAN and Wilmington,North Carolin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伊迪韦吉•丹蒂凯特丨迈阿密丨佛罗里达州丨美国 168
EDWIDGE DANTICAT and Miami, Florida,UnitedStates of America
T.C.波义耳丨蒙特西托丨加州丨美国 172
T. C. BOYLE and Montecito, Californi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米歇尔•亨涅曼丨阿尔塔迪纳丨加州丨美国 176
MICHELLE HUNEVEN and Altadena,Californi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弗朗西斯科•高德曼丨墨西哥市丨墨西哥 180
FRANCISCO GOLDMAN and Mexico City, Mexico
罗德里格•雷•罗萨丨危地马拉市丨危地马拉 184
RODRIGO REY ROSA and Guatemala City,Guatemala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丨圣地亚哥丨智利 188
ALEJANDRO ZAMBRA and Santiago, Chile
塔蒂阿娜•萨琳•列维丨里约热内卢丨巴西 192
TATIANA SALEM LEVY and Rio de Janeiro,Brazil
丹尼尔•加雷拉丨阿雷格里港丨巴西 196
DANIEL GALERA and Porto Alegre, Brazil
玛利亚•儿玉丨布宜诺斯艾利斯丨阿根廷 200
MARIA KODAMA and Buenos Aires, Argentina
谢辞 204
ACKNOWLEDGMENTS
【免费在线读】
1. 奥尔罕•帕慕克
我写作时大半时间都在构思下一个句子。我的脑袋忙着形成字句之际,我的视线会不经意地从纸页和墨水笔尖移开。过去十五年来,从我伊斯坦布尔工作室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致。左边是亚洲,中间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口向着马尔马拉海,以及五十八年来我每年夏天都会造访的岛屿。右边通往金角湾和伊斯坦布尔居民口中的旧城,奥斯曼帝国在此定都四百年,城区里有托普卡匹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有时候我会自豪地说,我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Red),故事场景就设定在我放眼望去,触目可及的地方。好奇的宾客和来访的记者老爱问:“有这么美妙的风景,你不会分心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其实我知道,我的某部分总忙于徜徉在那风景里,随着海鸥翱翔、树梢摇摆和光影游移,跟着船只出海,以确认这世界总在那里,始终迷人有趣,永远挑战着你去书写它:一种让写作者继续写下去,读者继续读下去的笃定感。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土耳其作家,著有多部小说与纪实文学
他的著作被译成六十余种语言
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12年他在家乡伊斯坦布尔打造了纯真博物馆
2. 西川
这是我书房里的三面窗之一,书房位于十五楼的一间小套房。我不知道这栋楼总共几层——大概有二十五层或更多吧——我没去过十七楼以上。
白天,如果我不必待在学校,就待在书房。书房里堆满了书,还有从跳蚤市场搜集来的古玩。不太会有人来找我。我以前有个邻居,偶尔会来找我聊聊天,他是一家专门架设中央暖气的小公司经理,我发现他年轻时也是爱诗的人,但我很确定他没听过我,所以我跟他说我是语文老师,而这也是事实。
这窗面东。我坐在书桌前面向一堵书墙写东西,此时这窗在我左边。我在九十年代末买下这间离我家大约步行十五分钟的公寓,当时窗前那栋大楼已经在那里了,那桥也是,不过桥后面那栋楼还不存在,所以可以看见一大片市景。九十年代至2010年,整个北京是一座巨型工地,城市景观经常在改变。我一旦习惯窗外那些大楼之后,就很少再往窗外看。没有一棵树可以长到十五层楼那么高,没有鸟会栖在我的窗口,我往外看,只看到车子奔驰在桥上。没别的。
北京,中国
本名刘军,中国诗人、评论家、译者
1963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出版过多本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作品
包括《个人好恶》(Personal Preferences)、《够一梦》(A Dream’s Worth)等
英文版诗集《蚊子志》(Notes on the Mosquito)由卢卡斯•克莱恩翻译
作者: 童庆炳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简介: “文化诗学”是新时期文艺学的延伸与超越。它受到过“文化研究”的启发,也与美国学者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后又称“文化诗学”)有着某种关联。但它又是从中国的文学理论实际出发,具有中国内容和形式的文艺学方法论。本书着重分析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前提、学术背景、现实依据、基本构想、精神价值、实践路径以及它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等,可谓一部文化诗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卷,1946年至1969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韩耀成,陈众议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不意味着世界太平。和平初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迅速进入冷战状态。双方首先因德国重建而发生分歧,而后是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对峙。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针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北大西洋公约》,希腊和土耳其则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于1955年、1982年先后加入。作为回应,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八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两大阵营水火不容,军备竞赛节节攀升,使世界长期处于新一轮大战的边缘。 与此同时,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航空、电讯的商业开发和电影的普及更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急剧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时期,迎来了新的繁荣。 首先,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文学的形成和亚非拉文学的迅速崛起,导致文学领域西方中心主义的瓦解。世界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苏联文学因而成为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榜样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食粮。但这一形势由于苏联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是斯大林的逝世和中苏分歧等一系列变故而急转直下。50年代伊始,苏联文艺领域中“无冲突论”的危害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粉饰现实的“节日文学”。1952年底,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开始纠正这种倾向,号召作家、艺术家“无情地抨击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恶习、缺点和不健康的现象”,“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1954年末,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于莫斯科召开,继续批判“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的倾向,号召作家“写真实”和“干预生活”。同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这次代表大会深受关注的主题。苏联作家结合20年创作实践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1934年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述;强调共性与个性、规律性与主动性的关系,提倡大胆探索和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并存。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发表《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致使苏联发生根本转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和简单化的观点和做法遭到批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问题得到广泛探讨,作家创作个性受到重视,文学审美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引起关注。50年代末,苏联文学急剧变化,一大批描写小人物、展示人性魅力、表现严酷现实、开拓艺术空间的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开始描写年轻一代的迷惘,产生了一批“非英雄化”作品。 位于中欧、东南欧地区的波、捷、匈、罗、保、阿等国,因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深受苏联影响。但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却保持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因此,整个40年代末都是各种文学艺术流派共存的时期,代表不同文学主张与倾向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层见叠出。但好景不长,随着波、捷、匈、罗、保等国的政治变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惟一的创作方法,致使一部分作家被迫转入地下或者保持缄默;另一些作家背井离乡流亡国外。惟有南斯拉夫是个例外,由于它在政治上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相对立,文学界并未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而保持了各种流派的并存。1953年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都相继调整文艺政策,尽管力度大小不一,但总的趋向是放松控制。之后,又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中欧、东南欧国家文学依旧成绩斐然。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艺术风格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在民主德国,由于贝歇尔、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布雷德尔、雷恩、博多·乌泽和阿诺尔德·茨威格等作家流亡归来,无产阶级文学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深受苏联文学模式的影响,从一开始就置于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之下,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而,民主德国文学从战后至50年代中期除描写反法西斯斗争和揭露纳粹罪行以外,基本上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业绩和新人的正面歌颂。到了6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新一代作家开始注意反映生活的矛盾与阴暗面。其中比较成功有克丽斯塔·沃尔夫、埃尔温·施特里马特、赫尔曼·康特和君特·德·布勒因等作家的作品。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对西方文学也产生了影响。60年代,这种影响随着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左倾和学生运动的爆发而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现象是亚非文学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亚洲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取得独立。同样,许多非洲国家摆脱英、法、意、葡等国的统治,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国情各异,其文学发展的轨迹和情况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些国家建立进步的民主政权,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一些国家依然保持君主制。此外,亚非地区局部战争不断,先后爆发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等。这些因素无疑给这些国家的文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就主导倾向而论,这一时期的亚非文学又分别受到苏联文学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亚非国家文学总体上的丰富与多彩。拿印度和埃及为例,这一时期的文学可谓空前繁荣。印度文学受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两大倾向的并存与互惠。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进步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就吸引大批作家。40年代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客观上促进了这类文学的繁荣和成熟。心理分析小说从四五十年代流行起来。这类作品不仅将弗洛伊德学说与甘地主义和印度宗教相结合,而且明显地带有自然主义色彩。埃及经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态势,致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客观上为文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同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学思潮无不对埃及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使埃及文学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相当丰富多彩。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便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重要作家。 与其他东方国家不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开始在美国的卵翼下发展经济。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日本文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作家重登文坛,战后派和第三代新人崭露头角,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主主义、现实主义、中间小说、存在主义、先锋派并驾齐驱,互相影响。日本文学最终孕育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一批闻名世界的重要作家。 由于民主力量占了上风,也由于邻邦美国的强盛和国际市场对石油及农作物的需求,拉丁美洲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愈来愈多的人了解了建立现代化民主社会可能带来的好处,因而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欧美国家的各种思潮连同其文学艺术一股脑儿涌入拉丁美洲国家。而拉丁美洲国家往往因为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原因,对这些思潮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就导致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特有的人文景观,文化的繁荣导致文学的“爆炸”,轰动一时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等,都生成甚至繁盛于这一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又极大地鼓舞了这一地区的进步作家并为之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后方。60年代,拉美文坛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作家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科塔萨尔、富恩特斯、贝内特蒂、萨瓦托等,在古巴周围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拉丁美洲文坛流派纷呈,佳作迭出。 其次,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文学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同时,西方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现代主义不再一枝独秀,形式主义盛极而衰,一些水火不相容的流派和方法走向了并存和融合。另一方面,传统文学与时俱进,获得了新的生机。世界文学因此出现了多重风格、多种流派并存、整合的崭新局面。 在法国,传统小说已经成为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品种。女作家萨冈的通俗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亨利·特罗亚的传记小说,埃尔韦·巴赞、于连·格林、波伏瓦、萨特等人的自传体小说和马尔罗、莫里亚克等人的回忆录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历史小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阿拉贡的《受难周》、亨利·特罗亚的《义人之光》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历史小说的活力。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和圣安东尼奥的系列作品,以及战后出版的侦探小说丛书“黑色系列”也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但已不再一统天下。存在主义小说作为其中的一个支流,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期。意识流小说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意识流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愈来愈多的小说家所采用。新小说在继承意识流小说和荒诞小说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更为彻底的革新。此外,50年代出现了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的荒诞派戏剧,从而将荒诞性推演到了极致。五六十年代也是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以圣伯夫和朗松为代表的传统批评方法受到空前的挑战。一种以文本结构、叙述语言和文学内在因素为主要对象的新批评从60年代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以吕西安·戈尔德曼为代表的社会学批评,因其在充分考虑作品生成的社会环境的条件下注重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而被统称为“发生学结构主义”。尽管如此,60年代真正引起东方和西方批评家们激烈论战的并非新批评,而是加洛蒂提出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理论。 在英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样是一派多彩的景象。小说方面,不少战前成名的作家笔耕不辍,伊夫林·沃、普里斯特里、格雷厄姆·格林、奥威尔等均有新作问世。新一代作家中,戈尔丁于1954年因小说《蝇王》而一举成名。艾米斯、韦恩等“愤怒的青年”因抒发愤怒和不满而备受关注。60年代后期,作家的聚焦点从内容转到形式,开始对小说形式进行更为大胆的实验。此外,女性作家莱辛、斯帕克、默多克等开始登上文坛,展示风采。50年代中叶,英国剧坛涌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优秀作家,形成了一场新戏剧运动。贝克特和奥斯本分别代表了这一运动的两个主要方向,即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同时,品特的“威胁喜剧”、韦斯克与奥斯本等人的“厨房洗碗池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坛也没有因为一些大家的退出而凋零。康奎斯特、金斯利·艾米斯、詹宁斯、拉金和韦恩等“运动派”诗人在继承和发展中为战后英国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文学批评方面,随着西方兴起新左派思潮,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构成了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廉斯将文学批评扩展为文化批评,并与霍加特、汤普森和霍尔等人一起为英国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政治上趋向保守,50年代风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便是证明之一。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以共产主义已经渗入国务院为由,在美国朝野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揭开了全国性政治迫害运动的序幕。从此,美国及其新盟友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敌,战争一触即发,人类和平受到严重威胁。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美国文学并非这一历史的机械反映,但或多或少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相对平静与保守。先是战争题材的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开始以消极形式反对美国社会,形成了以金斯伯格、凯鲁亚克等人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随着u-2飞机被苏联击落、吉隆滩登陆失败、古巴导弹危机和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及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社会进入多事之秋。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和年轻一代的反文化运动此起彼伏。美国文坛因之而开始呈现出少有的喧哗与骚动。“垮掉的一代”由西而东,向全国推进。嬉皮士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共同赋予美国文学以浓墨重彩。 在德国,许多作家都为建立统一、进步的文坛而进行过努力。但是,政治形势的发展很快使他们的愿望成了泡影。德国东、西两部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学也是如此。西德文学选择了与东德文学截然不同的路数,不仅各种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得以并存,就连不乏污点的作家也有一席之地。托马斯·曼、德布林、黑塞、楚克迈耶、魏森博恩和雷马克等老作家,以及贝恩、伊丽莎白·朗盖瑟、贝根格林、容格尔等留守作家,都发挥了很大影响。格拉斯、伯尔和马丁·瓦尔泽等人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年轻一代作家通过“废墟文学”和“返乡文学”反映了战后德国的真实景象。60年代中期以后,“福利社会”带来的弊端也成了年轻作家批判的对象。与此同时,海森比特、黑尔特林、阿尔诺·施密特和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等热衷于语言实验和形式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颠覆了传统的叙述形式。6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东西方矛盾的激化,文学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并最终导致了席卷西方世界的1968年学潮。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文学大致选择了西德文学的发展道路。瑞士作为中立国,保持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加上弗里施和迪伦马特等著名作家的努力,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很快赢得了国际声誉。 与一般西方国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光明。战后的盟国政府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开始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准法西斯国家”实行全面封锁。客观上加剧了佛朗哥和萨拉查的闭关锁国。硕果仅存的留守作家不得不转入地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学反抗。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1955年,联合国正式接纳西班牙。从此,西班牙逐步恢复了与西欧及美洲各国的外交关系。即便如此,西班牙社会依然处在佛朗哥的铁腕统治之下。隐晦曲折地表现现实,依然是多数作家选择的创作道路。从体裁看,小说是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塞拉、何塞·玛利亚·希隆内拉、米格尔·德利维斯、拉法埃尔·桑切斯·费尔罗西奥和女作家卡门·拉福雷特、安娜·玛利亚·马图特等,则是代表作家。60年代,随着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好转,西班牙小说从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家个性的进一步张扬,形式创新成为西班牙小说的主要标志。相形之下,西班牙战后的诗歌和戏剧并不像小说那么繁荣。首先,诗坛由于“二七年一代”的过早凋零而“青黄不接”;剧坛则受战后政治气氛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活力。为了避免各种审查和可能遭遇的麻烦,许多剧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旧戏新唱”,将战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这客观上延续了西班牙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并给窒息的生活提供了一丝文化气息。 在葡萄牙,超现实主义给50年代的诗歌创作打上了深深烙印。到了60年代,随着实验主义诗歌开始兴起,诗坛出现了勃勃生机。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晦涩主义和具体派诗歌争奇斗艳。一时间,新名词、新概念、新形式层出不穷。小说和戏剧虽然不像诗歌那么热闹,却也得到了响应和发展:一边是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一边是以女作家贝萨·路易斯为代表的无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50年代就出现融合,而无主义作家则一步步走向个性化写作。 意大利在医治战争创伤的重建时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文坛上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等重要流派。新现实主义文学以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它在意大利文坛占据统治地位达十年之久,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作家。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大量的工业题材文学。由此产生的“工业与文学”的讨论,影响了几代作家。许多著名作家如卡尔维诺等都参加了这场讨论。此外,工业题材文学派生了两大支流:一是注重形式翻新的实验文学,是一种间接反映工业文明的文学派别,文史学家称之为“新先锋派”;二是直接描写工业社会的工业文学,多以工业生产和工人劳动为表现对象。虽然二者都以反映异化现象为己任,但“新先锋派”文学侧重于形式创新,而工业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为内容的翻新。然而,“新先锋派”在60年代喧闹了一场之后,并没有留下多少成功的作品,倒是稳步遵循现实主义方法的工业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不同遭遇的北欧诸国选择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50年代,以爵士音乐和可口可乐为象征的美国文化潮水般涌入北欧,冲击着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冷战和扩军备战加剧,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悲观失望。于是,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现代主义再度兴盛。那些自以为奉行现实主义的作家也纷纷采取兼容并包的做法。60年代,北欧诸国进入“福利社会”后,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 澳大利亚摆脱了有史以来的孤立状态,迅速融入国际社会,迎来了一个社会开放、经济起飞的新时期。澳大利亚文学得到了相应发展,虽然发展并不平衡,诗人和小说家的脚步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说,现实主义文学不再一枝独秀,文坛出现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一大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作家共同缔造了蔚为壮观的澳大利亚现代文学大厦。 新西兰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其文学也进入了成熟季节。长篇小说破天荒第一次压倒了占主导地位的短篇小说和诗歌,成为文坛的主导形式。与此同时,美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明显,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多数作家攻击的目标。诗坛出现了新浪漫主义,小说则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加拿大在支援西方国家恢复家园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拿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老一辈作家笔耕不辍,年轻一代迅速崛起。他们不仅善于继承传统,而且十分注重借鉴欧美文学,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创了民族文学的发展道路。到60年代,加拿大文学已然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独立的加拿大文学课程;一大批作家作品走出国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加拿大文学从此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更不是美国文学的翻版。 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因两大阵营对峙而产生的种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文学形态外,还涌现了各色各样的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的文学,其中拉丁美洲文学和一些亚非国家文学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学的一大进步。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画廊,揭示了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有普遍价值的规律,如文学与政治、继承与借鉴、扬弃与兼容的关系等。由于亚非拉文学的兴起,以及多重风格、多种流派的并存、整合与兼容,世界文学开始呈现出空前多元发展的景象。
作者: 【韩】韩吉
简介:1天4分钟,持续燃脂12小时! 好莱坞明星、当红韩星都在偷练的TABATA间歇训练, 让你在家就能做,动得少却瘦更快。 马甲线、人鱼线、蜜桃臀,4分钟就有感!风靡欧美的“TABATA间歇训练”,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种结合“有氧”与“肌力”的全身运动,完成一组动作只需20秒,之后可休息10秒,以这样的方式进行8组动作,共4分钟即可完成。目的是希望让再忙的人,也能在短时间内运动,再加上必须使用全身肌肉,因此运动效果非常惊人。运动4分钟,持续燃脂12小时,连布拉德·皮特都赞不绝口!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高成效,是因为“就算停止运动,身体仍会以为还在持续运动,因此会不断燃烧卡路里”,最长甚至可达12小时。为了善用这种效果,只要在4分钟内做好每个动作,就能快速且有效的瘦下来。包括许多欧美名模、演员、歌手等都是忠实拥护者,让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就算已年过50,也仍保有无赘肉的精壮身材,都得拜这套运动所赐。精选30招快瘦动作,每周做2~3次,身体就是最好的健身房,没有理由再瘦不下来! 本书收录30个由简单到难的TABATA动作,一周只需做2~3次即可。此外,针对大家的身材困扰,特别量身订做15个局部瘦身的“快瘦组合操”。不论是想要王字肌、人鱼线,或是想消除蝴蝶袖、游泳圈等,都能一次解决。若你已是运动老手,更可依自己的需求,设计专属的TABATA快瘦组合操,除了瘦身,更能锻炼出“会燃脂的肌肉”,让身体成为最棒的健身房。最清楚的动作 太复杂就不易学,更容易半途而废,书中的30招TABATA动作均由韩吉教练亲自设计,有别于欧美的高难度动作,是为亚洲人打造的专属版,自然好学又好记。 最有效的运动 针对大家“最想瘦”及“最想练出肌肉”的部位需求设计,短短4分钟就能让僵硬的身体动起来,动作效果明显且持续,亲自体验过的人都更对效果啧啧称奇。最易学的内容 照书做虽然不难,但难免出现疑问,因此,随书附赠的视频是由韩吉教练及超正美女老师亲自拍摄,精选最有效的6个动作,让你一看就懂,迅速进入TABATA的瘦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