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31 项 “巴恩斯”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余华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 余华作品系列中包括3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4部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以及3部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更多>>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 (加)Stephanie Barnes(斯蒂芬妮·巴恩斯),(英)Nick Milton(尼克·米尔顿) 著,曹丽蓉 等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本书是西方知识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完整指南;体系严密、论述精当,而且附有大量实例,总结作者二十多年的实践,非常有份量。有人说百分之八十的知识管理项目都失败了,数据未必精确,但现象确实普遍,而关键就在于整体战略失误。跟做菜一样,原料刀工火候哪样都不能少,断章取义,一叶障目往往只能不了了之。战略并不神秘,理性务实,周全思考而已。本书主要内容有:知识管理全景介绍,知识经理职责,论证知识管理价值,知识管理背后的十个原则,战略结构、战略输入,寻找业务需求和动力,知识管理愿景和范围,战略知识领域,评估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管理框架,信息和内容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变革管理,干系人,试点项目,论证业务方案、决定投入产出,游击战略,知识保留战略样例和组建实施团队。目标读者,各行各业的知识经理,知识管理从业者,以及所有热爱知识,对提升知识劳动者工作效率感兴趣的人。
作者: (德)马克思著;朱登缩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2007
简介: 《资本论(全彩插图增修本)》解读一切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大厦尽管乍看上去艰深莫测,高不可攀,甚至令许多人深感不得其门而入,但深奥的经济问题其实大多基于几个基础性的学说,诸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分工和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等等。因此,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读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经济每时每刻都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大至世界经济的风云际会,小至我们每一个人财富的获得与积累,处处都体现着它左右局势的力量。在当代,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基于这一点,“悦读经济学”丛书的问世或许代表着一种新的思路,人们可以在“悦读”过程中达成对经济学的准确认知。我们在这里特别辑选了一系列经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巨著,它们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采取了更为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针对某些“大部头”著作进行了撷取精华的精译工作,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现代读者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需要,在经济学领域里开启一个“悦读”的时代。书名:《资本论(全彩插图增修本)》公共权益——那些由我们所共同继承并且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们加以保护的自然与社会的赠予,正在受到围攻。现有的资本主义版本——企业的、全球化的2.0版本正在迅速地挥霍着人类共享的遗产。现在,彼得?巴恩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资产权的授权以及强有力的机构经理人来保护公共权益。巴恩斯揭示了资本主义是如何像计算机一样被一个操作系统所驱动的。现在的操作系统将太多的优势赋予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正是这些企业在吞噬着公共权益,并将其利润只分配给了一小撮人。此外。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应该是公共权益的保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已沦为这些企.业的工具。巴恩斯提出了一个修正的操作系统——资本主义3.0来保护公共权益,同时也能够保留公众所熟知的资本主义的许多优点。他的主要创新就是公共权益信托——一种基于市场的法律实体。它拥有对短缺资源加以限制,收取租金并以现金和服务的形式为所有人派发红利的权力。在巴恩斯的版本中,对后代、同胞以及自然的责任将被一系列的公益信托所机构化,它们将利用市场和资产权为大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资本主义3.0为现在漏洞百出的经济体系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选择,它指出了一条道路,在医治资本主义的邪恶弊病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其价值。
作者: (美)希尔 著,曹爱菊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5-5-1
简介: 你是否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你对某些人、某些想法甚至某些产品会“一见钟情”,而对某些人、某些想法甚至某些产品一看见就很反感? 你是否无法解释自己的一些行为,并且很想知道目前的生活是否真的适合你? 你是否想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你的人生使命?你是否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源自你内在的原型。 “原型”这一概念基于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原型理论。原型是我们对世界进行反映的先天倾向,也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结构,力求通过对人类心理的研究来探讨人类本书从爱迪生及其事业伙伴巴恩斯、亨利·福特、马歇尔·菲尔德等人的成功经历中,提炼出13步致富秘诀,并逐一详细论述行动之法。历经1/4个世纪,500位成功人士亲身检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倾囊相授。 欲望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源头,信心为成功奠定基础,每一次自我暗示都在传递力量,但成功所需远不止于此。专业知识、想象力、精心策划、决心、毅力,等等,缺一不可。此外,通往成功之路布满荆棘,贫穷、批评、病痛、失恋、衰老、死亡,任何一种恐惧都可能成为你成功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该如何面对?本书为你详细解答。 书中所言“致富”并不局限在金钱上的富有,而涵盖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成功。本书所述致富秘诀也绝不仅为积累财富的单一途径,而是帮助人们实现事业卓越、家庭幸福的法宝。
作者: 张悦然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鲤•变老》是“鲤”mook书系的第十三本。本期的主题是一个略微敏感的话题——“变老”。而“鲤”创办以来的几年光阴,似乎也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变老”的话题。 “沙龙” 板块中,出版了新书《小小姑娘》的虹影与张悦然的对话是本栏目的开篇,探讨了岁月增长给她带来的有关信念、性情、对美的态度以及写作方面的改变。 舒国治和张怡微的对谈《据说,从未有人见过如此精致的游手好闲》则尽显这位文化名流的随性和坦荡,岁月似乎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 青年导演与著名作家孙甘露的对谈《身体里那无生命的一部分》无疑是从男性角度出发来探讨变老的。他们从身体到个人的精力、从年龄的焦虑再到孤独、父母以及死亡。孙甘露和程亮两代人,产生了非常有趣的碰撞。 “镜子”栏目选取了尤伦斯当代艺术展展出的伊莎贝尔•于佩尔的照片。这位荧幕上不可多得的伟大演员,无论在哪种镜头,在哪个年龄段,都是那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人。 “态度”板块中,张悦然和周嘉宁的散文,都是对于变老的私己体验。张悦然的《爱荷华日记》撷取了在美国爱荷华参与写作计划期间的轶事;而周嘉宁的《漫长》则是传达着对于生命是怎样殊途同归的理解。 小说单元中,新一期的鲤集结了两位同属于70年代写作中坚力量的路内和曹寇。路内的小说《驮一个女孩去莫镇》充满戏谑,而曹寇的《正坐在未来椅子上的朱白》则透露衰老男性萎顿的荷尔蒙气息。女作家方面,张惠雯的《相伴》简练真切;默音依然秉持着她奇绝的想象和嵌套迷宫式的结构。异域文学方面,本期鲤截取了布克奖获得者朱利安•巴恩斯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以及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小说《此后的一切》。 本次“声纳”板块邀来严肃文学论坛“黑蓝”的几位作者,将为大家呈现新的文学视野。
作者: (美)罗伯特·J. 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美)凯琳·斯腾伯格(Karin Sternberg)编著;李朝旭等译
简介:《爱情心理学(最新版)》内容简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爱情心理学(最新版)》的第一主编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Steinberg)鉴于爱情研究领域的充分进展,认为有必要编写一部爱情心理学的著作。1988年,《爱情心理学》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发行。该书是由罗伯特·斯腾伯格和迈克尔·巴恩斯编写的。它共有16章内容,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爱情理论。这些年来,这部著作非常畅销;对于那些渴望将探讨爱情本质的理论一览无遗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有用的参考书。《爱情心理学(最新版)》不仅介绍了理论,还提供了用来支持这些理论的数据资料。 在21世纪来临之际,《爱情心理学》这《爱情心理学(最新版)》显得有些过时。学者已经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便是那些在1988年就存在的旧理论,其中一些理论也得到了修正。一些旧理论的魅力已经远不如当年。另一些仍然引人注意的理论也得到了1988年之后新数据的支持。曾经参加编写《爱情心理学》的第二作者迈克尔·巴恩斯当年还是研究生,如今他已经离开了心理学界,于是斯腾伯格与现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的研究生凯琳·斯腾伯格通力合作,着手开始了《爱情心理学》(最新版)的编写工作。
作者: (英)石黑一雄著;冒国安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4
简介:村上春树、朱利安?巴恩斯、大卫?劳奇、李海鹏倾力推荐 ★石黑一雄——与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齐名的“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欧洲小说奖得主,入选《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 ★《长日留痕》——1989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石黑一雄最著名的代表作,被《卫报》评为“你一生离不开的100本书”。 ★改编电影(又名《长日将尽》)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埃玛?汤普森联合主演,获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提名。
作者: (英)巴里·巴恩斯(Barry Barnes)著;鲁旭东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1
简介:科学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本书作者试图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探讨了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方式,尤其是科学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作者特别重视科学的专业化所导致的后果,认为专业化不仅对生活秩序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里·巴恩斯教授继《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科学社会学著作。
作者: (美)约翰·杜威(John Dewey)著;高建平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0
简介:《艺术即经验》内容简介:1931年冬春之际,我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十次系列讲座。讲演的科目是艺术哲学,那些讲演是这本书的缘起。这个讲座是为纪念威廉·詹姆士而设立的,我为这本书哪怕是间接地与这个杰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感到莫大的荣幸。在进行这些讲演时,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同事们始终如一的友善和好客也给我留下了愉快的回忆。 有关这个科目,我在对我所受的影响做出说明时,感到有点为难。这种影响也许部分可从书中所提到或所引用的作者中显示出来。我阅读这一科目的书籍已经很多年了,英文书籍阅读面较为广泛,法文的少一点,德文的则更少一点。我从那些我现在已经无法回忆起来的源泉之中汲取了很多的东西。此外,某些作者对我的影响,要远比书中所提到的大得多。 说明那些直接向我提供帮助的人则比较容易。约瑟夫·拉特纳(Joseph Ratner)博士向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出处。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博士阅读了第12章与第13章,并提出建议供我自由地采用。欧文·埃德曼(Irwin Edman)阅读了《艺术即经验》的大部分手稿,他的建议和批评使我获益匪浅。悉尼·胡克(Sidney Hook)阅读了许多章,这些章现在的形式大都是与他讨论的结果;特别是论批评的那一章以及最后一章,就更是如此。我最需要感谢的是A.C.巴恩斯(A.C.Barnes)。这本书曾逐章与他讨论过,但他对这些章的评论和批评仅只是他对我的帮助的很小的一部分。在好几年的时间中,我从与他的谈话中得到了许多教益,许多淡活都是在他那无与伦比的藏画前进行的。这些谈话与他的书都是我关于哲学美学的思考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优点的话,那都归功于巴恩斯基金会良好的教育工作。这一工作比起当代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各门学科的优秀教育工作来,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我为这本书能够成为这个基金会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的一部分而感到高兴。 感谢巴恩斯基金会允许我复制一些插图,感谢巴巴拉和威拉德·摩根为《艺术即经验》提供照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 《国外化学经典教材系列:界面科学导论(原著第2版)》的视角独具匠心,详细阐述了物质的界面物理和化掌特性--它们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这样表现?怎样以新颖和振奋人心的方式将之加以利用? 从重要的毛细和吸收原理展开,在开始讨论当前最为热门的生物学界面科学之前,逐一探究了液一气,固一气和液一液界面科学 《国外化学经典教材系列:界面科学导论(原著第2版)》辅以数学推理和物理概念,帮助读者探索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掌握相关材料在现实中的应用专栏、习题和实例引发深入思考 相对于第1版,优化了内容结构.逻辑关系更易掌握,内容更加深化,覆盖面更广。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10gy 0f scientific knowldge,简称ssk)。又称社会建构主义,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诞生后、就对科学哲学界、科学文化的研究,甚至整个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它逐渐地取代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方法论的垄断地位,占据了科学的文化研究主战场、成为如今西方学术界中如火如荼的“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在西方文化界,它构成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兴思潮的理论依据。同时,它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总之、它是当代西方学界关注的焦点思潮之一。 而对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文献,该学派的创始人巴恩斯、布鲁尔与亨利编著了这本简明扼要的读本、希望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ssk的基本思想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
作者: 曹禺著;王佑良,巴恩斯译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1
简介:《雷雨》由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作者: 海明威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05月
简介:
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结婚后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在西班牙游玩时,夫人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相处一段日子后,由于年龄上的差异,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编辑推荐】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一群经受过战火之苦的年轻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美国记者杰克·巴恩斯与英国女人布蕾特深深相爱,但杰克在战争中失去了性能力,两人无法结合。他们和朋友们一道去西班牙参加斗牛节,布蕾特迷上了英俊的斗牛上罗梅罗,但这段恋情也黯然收场,在异乡的旅馆,布蕾特和杰克又见面了……
本书是海明威的**部长篇小说,为他树立了杰出文体家和重要作家的声名。小说言语精简,意绪沉沉,准确捕捉并界定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书中“迷惘一代”一词旋即被用来指称挣扎在一战后精神废墟里的年轻一代。
作者: 阮炜等著
简介:本书的主导性动机当然还是传达基本停息,尤其是传达20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的基本停息,因而它可能更像一部工具书。迄今为止,我国外国文学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不能说已非常令人满意了。事实上,外国文学研究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学的认识远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19世纪英国文学的认识来得深透,例如汤姆·斯托普德、哈罗德·品特、西默斯·希尼、马丁·艾米斯等作家评介得就不够,对朱利安·巴恩斯、伊恩·麦克尤恩、彼得·艾克罗伊德、安妮塔·布鲁克娜的介绍就更少了,或几乎没有介绍。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cements
作者: (英)J. 本斯迪德(J. Bensted),(英)P. 巴恩斯(P. Barnes)编;廖欣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各类水泥构成了世界上第二大产成品(按重量)。如今,水泥的各种用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邀集起一支多国作者队伍,《水泥的结构和性能》(第二版)着重介绍了全球水泥技术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三大方面:基本材料和方法、水泥充填材料、检测技术。在这三方面,都已虑及环境问题,例如,作为替代燃料的废弃物在水泥烧成中的运用,有毒及辐射废弃物封固技术的新近发展,监测各类水泥的结构面貌与性能的仪器装置上的新的改进方法。 《水泥的结构和性能》还涉及水泥的生产、矿物学与水化,以及水泥的力学性能、胶凝系统的腐蚀与耐久性。连同铝酸钙、混合水泥一起,《水泥的结构和性能》还包括了特种水泥,同时又谈到了水泥中石膏的作用。 《水泥的结构和性能》(第二版)所携带的大量国际上的专题信息,以及撰稿人的经验财富,使其成为对学者、研究者以及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很宝贵也很重要的一本参考书。
Bioinformatics for geneticists a bioinformatics primer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tic data
作者: (英)迈克尔 R. 巴恩斯著;丁卫,李慎涛,廖晓萍主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遗传学工作者的生物信息学(原书第2版)》由五部分共19章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遗传学工作者所面临的生物信息学挑战以及遗传数据的操作和管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人类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数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用于遗传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策略和手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基因分析与疾病的关联及其代表案例;第五部分介绍了利用数据库界面进行全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的流程,其中覆盖了微阵列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就药物遗传学等前沿领域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述。 《遗传学工作者的生物信息学(原书第2版)》适合统计学和群体遗传学专业,以及具有分子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背景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对从事人类及模式生物研究的广大实验室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室负责人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作者: 郭沫若著;( )勒斯特(Jong Lester),( )巴恩斯(A.C.Barnes)译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1
简介: 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作者: (美)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著;许汝祉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8
简介: 本书通过一位虔信的教友派教徒的一生遭;遇,反映了美国内战以后的经济起飞年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青年男女对人性的追求以及传统家庭、传统道德、传统宗教观的没落。本书于作者死后出版,在美国引起很大的争议和轰动。 《堡垒》从产生创作动机到定稿,前后达三十一年以上,德莱塞这样严肃、厚重的创作风格,对后人启迪颇深。这和今日世界各国文坛相当普遍的浮躁之风,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美国有评论家指出,对作品的主人公之一、银行司库苏伦·巴恩斯,这位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德莱塞在笔下倾注了无限的同情,而并未采用嘲讽的态度,这可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笔者认为,指出这一点是颇有意义的。只是如果能体会到作者所写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个“家”的败落,一个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的陷落,实乃写的是另一种式样的美国的悲剧,而且这种式样的悲剧很有可能出现在世界各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城市与乡村,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不可能对之抱着嘲笑的态度了。更何况,悲剧主人公苏伦·巴恩斯夫妇及其一家的命运,其中还有作家德莱塞亲爱的父母和他兄弟姊妹这一家子的身影呢!
作者: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马元德译
简介:《西方哲学史(上卷)》 如果要使本书免于受到多于其所应得的严厉的批评(毫无疑问,严厉的批评是它所应得的)的话,作一些辩解和说明就是必要的。 向研究不同学派和个别哲学家们的专家们,应当说几句辩解的话。对于我所论述的每一个哲学家,莱布尼兹可能例外,都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然而,如果要写一部涉及广泛范围的著作,这种情况就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我们并不是不死的神仙,则凡写这样书的人,其对于书中任何一部分所花费的时间,势必比一个集中精力于一个作者或一个短时代的人所能花费的时间要少。有些对学术要求严格而毫不宽贷的人们会断言:涉及广泛范围的书根本就不应当写,或者,如果写的话,也应当由许多作者的专题论文所组成。但是许多作者的合作是有其缺点的。如果在历史的运动中有任何统一性,如果在前后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有任何密切联系;那末,为了把它表述出来,对前后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就应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加以综合。一个研究卢梭的学者在正确叙述其和柏拉图与普鲁塔克书中的斯巴达的关系方面可能有困难,一个研究斯巴达的历史家未必就能先知般地意识到霍布斯、费希特和列宁。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显示这样的关系,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进行广泛范围的考察才能完成。 哲学史已经很多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其目的与我为自己所定的完全相同。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在大多数哲学史中,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仿佛出现于真空中一样;除了顶多和早先的哲学家思想有些联系外,他们的见解总是被描述得好象和其他方面没有关系似的。与此相反,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这就需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如果没有关于希腊化时代的一些知识,就没有人能够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如果不具备一些从第五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就不可能理解经院哲学。因此,我简单扼要地叙述了在我看来对哲学思想最有影响的主要历史梗概;对于某些读者可能不很熟习的历史,我还作了极为详尽的叙述——例如,在初期中世史方面。但在这些历史性的篇章里,我已严格地摒除了任何看来对当时和后代哲学没有、或很少有关系的情节。 在象本书这样一部著作里,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没有细节,则作品就会空洞而乏味;如果有细节,又有过分冗长令人难以忍受的危险。我寻求了一个折衷办法,这就是只叙述那些在我看来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哲学家;关于他们所提到的则是这样一些细节,即使其本身不具有基本重要性,却有着阐明或使描绘显得生动的性质,因而是有价值的。 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就是试图这样来考虑它的。如果本书有任何贡献的话,它就是从这样一种观点得来的。 本书的问世,应归功于巴恩斯博士;它原是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巴恩斯基金讲座撰写的,并曾部分地在该处讲授过。 正如在最近13年以来我的大多数著作一样,在研究工作和其他许多方面,我曾受到我的妻子巴特雷西亚·罗素的大力协助。 《西方哲学史(下卷)》 要了解一点哲学,最简易的入门方法莫过于先读一部好的哲学史,概念、脉络、优劣历历在目。而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最佳选择之一。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因此这本书没有标准哲学史的晦涩,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今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现在刊行五十种,今后打算逐年陆续汇印,经过若干年后当能显出系统性来。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1日,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