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6 项 “小寒”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李小寒, 尚少梅
简介:这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第四轮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教材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引用《护理学基础》(第3版)教材中基础护理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本课程经典教材最新版本的新内容,并结合我国现行护理实践,加以创造性利用,使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在编写中重点强化三个基本思想:一是注重打牢基础,强化“三基”内容,将护理专业必须掌握的“三基”内容仍列为教材的重点;二是拓宽知识面,强化学科人文精神,在阐述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入人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在各项技术操作中加以运用,力求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三是适当增加深度,使其与中专和大专的同类教材有所区别,注重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全书共由16章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习者学习和理解,本书将基础护理的常用操作技能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描述,并在每一具体操作步骤后加有要点与说明。此外,本教材还配有电子课件及辅导教材,辅导教材由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解析、习题及参考答案四部分组成,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
作者: 张震著
出版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简介:《张震惊悚故事集第1季:牙印》是一本会让你恐惧又着迷的小说你在每一篇故事的迷宫里,急切地寻找出口,而又一次次更快的述失好在还有下一篇故事,你可以重新出发,去揭晓那个或惊奇或恐怖的秘密这是一个有点不怀好意的游戏,结局之前你和作者都要玩下去。 无论是《牙印》电的情然颤抖《剪刀》中的小寒而栗,还是《报复》中翻覆的迷局,《鬼柜子》中默吟的咒语…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潜伏着一股力量,让你屏住呼吸或是汗毛倒立,当你未尝了恐怖的各种滋味,你才会知道自己原本胆小又好奇阅读它时,哪怕是一个微弱的惊吓,也会让你交出令身的恐惧而恐惧,不正是你想在这本小说里得到的吗?
作者: 高志清主编;夏小寒,孙平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简介: 《3ds max效果图灯光材质及渲染高级技法》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室内、室外空间结构,以及对日景、夜景图制作的不同要求,创造了一套灯光布局及材质设置的方法。完美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照片级的效果是《3ds max效果图灯光材质及渲染高级技法》实例的特点。《3ds max效果图灯光材质及渲染高级技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效果图制作中的教学及创作经验,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室内、室外空间结构,以及对日景、夜景效果图制作的不同要求,创造了一整套简单、有效的灯光布局及材质调协的方法。 书中运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写作方式,方便各层次读者的需求。为方便读者的自学和创作,《3ds max效果图灯光材质及渲染高级技法》的配套光盘中收录了书中所讲全部实例的造型线架以及与线架相对应的图片,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具备参考价值。 《3ds max效果图灯光材质及渲染高级技法》适合3D爱好者以及专业效果图制作人员学习阅读,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及教师学习参考。
作者: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简介:李小寒编著的《基础护理学(附光盘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第5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共分十八章,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操作,本书适合医药本科护理学作为教材,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Favourite essays from crazy English,Four leaf clover of life
光盘作者: 立及夕,非然,小寒选编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疯狂英语美文会:生命中的四叶草》内容简介:与美文会共度慵懒下午茶时光,您会发现……阅读不再烦躁,这里收录了温暖、时尚与经典同在的温馨美文;听力不再碍事,边看边听,这个沉浸在悠扬乐声和深情朗读的下午很惬意;口语不再结巴,边听边模仿美式专家跟读,练就地道的口语;写作不再纠结,原来我也可以是英语美文写手,让文字变得有魔力;翻译不再生硬,边看边练,再一次感叹语言的魅力。轻松拿下40000个高频词,冲刺四六级:详细的生词注释,精选词组搭配,重点句型句式注解。领略英语文化精华,体验人生的每一种感动:文化万花筒,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色彩,收获不同的感动。
作者: 高志清主编;夏小寒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简介:与其他同类电脑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重点讲述复式别墅效果图的一般流程和相关技法,内容比较全面。本书以典型实例为先导,着力表现现代风格和欧式风格类型的室内装修效果图;着重讲述根据CAD图纸一步步制作装修效果图的全部过程。其内容几乎涵盖了3dsmax6系统中可以用于效果图制作的全部命令及应用技巧。 为方便读者自学,本书附赠两张配套光盘。光盘中收录了书中所讲全部实例的造型线架、与线架相对应的图片,以及完备的材质库、贴图等,方便读者在实例制作过程中随时调用并参考对照。同时还收录了大量实用的现代风格和欧式风格的家具三维模型,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相信读者朋友通过本书的学习,一定能制作出较高水准的室内装修效果图。
作者: 高志清主编;夏小寒,孙春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简介: 本书是—本基础教材,全书共分四部分,每部分8课时,总共32课时,第一部分介绍三维基础与建模,将带读者进入三维空间,揭示建模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介绍材质贴图与灯光技术,介绍材质及灯光制作的秘密;第三部分介绍运动控制与动画设计,启发读者如何制作动画作品,获得灵感:第四部分介绍综合实例详解,给出了综合应用的实例,为读者提供实际操练的机会。. 全书以大量精彩、典型的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实例,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理解和综合使用3ds max 7进行创意设计。木书对所有实例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而浅显的解说,并配以大量插图,这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而且在每一课的后面都附有针对本课所学知识而设计的课后练习题,用来加深读者对学过的知点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由于内容覆盖面广,从基本建模到复杂动画制作都有讲解,同日寸强调了制作技巧,使得本书既适合初级用户,义可被中高级用户参鉴。只要耐心地按照各个步骤制作,一定会创造出精彩的作品。...
作者: 车宇,夏小寒,王恺等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3ds max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建筑效果图制作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室内 外建筑效果图设计、影视动画、影视广告以及片头制作等领域。本书以通俗 易懂的语言描述,通过对400个精彩实例进行生动、细致的讲解,对其具体 应用技巧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共分4篇12章,包括模型的创建、材质贴图的应用、相机灯光渲染 和后期处理和动画制作,内容涉及到基础建模、高级建模、场景构建、材质 应用、灯光渲染应用、效果图后期处理以及效果图浏览动画制作等多个方面 的实例,书中精选了100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其操作步骤作了详细讲解 ,同时还将300个精彩实例录制了视频文件,收录在随书光盘,方便读者学 习。 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可3ds max 零基础读者以及社会各界有志于建筑效果图制作、效果图浏览动画、影视动 画建模等人士自学,也可作为各电脑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的培训教材使用 。
作者: 高志清主编;孙平,夏小寒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简介:《3DS MAX家装效果图制作创意与表现(附光盘)》的写作紧扣居室装修的主题,从创意、表现、制作三个方面将作品的设计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突出了实践性。《3DS MAX家装效果图制作创意与表现(附光盘)》在实例制作中注意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最佳的效果。书中内容几乎涵盖了3ds max 6中可以用于效果图制作的全部命令及应用技巧。另外,在实例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知识"的讲解形式,以"知识"的形式对装潢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常识进行讲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在随书附赠的光盘中,收录了书中所讲的全部实例造型线架以及与线架相对应的图片,书中所有典型实例制作的结果都在《3DS MAX家装效果图制作创意与表现(附光盘)》光盘中存有三维线架文件,完成后的效果都制作成了彩页,使读者在制作实例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参考对照。相信读者朋友通过学习《3DS MAX家装效果图制作创意与表现(附光盘)》,一定会在效果图创意与表现方面获得启发和帮助。
作者: 高志清主编;周云,夏小寒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从制作实例出发,系统讲述了餐饮娱乐效果图的制作特点和专业技法。从整体结构的构思创意、造型的组合布局、材质的调制、灯光的设置、相机视角的调控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餐饮娱乐效果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制作高品质餐饮娱乐效果图的整体方案。 从工作实践中的范例入手,参照CAD平面图创建模型,做到了建模的准确性,将3dsmax软件中的常用命令与室内效果图的制作技巧、创意理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各层次的读者参考和学习。 为了便于读者自学和创作,本书配有素材光盘。光盘中收录了效果图制作过程中用到的CAD平面图、贴图以及调用线架等素材,读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用;同时还收录了书中所有实例造型的线架、渲染效果图和最终效果图,相信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作者: 尚厨美食研究中心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简介:冬天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也是人们品尝美食的重要一季。尚厨美食研究中心编著的《冬日味道(尽享冬日美食滋味)》以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等六个节气为篇章,简明介绍了各节气的养生要点、饮食风俗和时令菜谱。《冬日味道(尽享冬日美食滋味)》共精选了168种菜肴,包括菜品、汤羹、粥品、面食、甜点、饮品等,是您冬令饮食与养生的最佳指导书。
作者: 马守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本书以作者对自己数十年间在不同季节、时段、空间品饮各类中国茶的切身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真正的茶道精神。
笔者在书中梳理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代表人物,讲解了茶道的基本知识和素养,其间穿插了自己数十年间在不同的季节、时段、空间品饮不同茶叶的感受和心得,细腻之中足见性情。有理论知识,有历史眼光,更有个人心得,由此,本书深具中国文化之心印真谛,同时又可以当作茶文化的普及读物来阅读,知识性和品位融为一体。
【目录】
总序 幽雅阅读 吴志攀 iii
序一 滕军 viii
序二 苦茶和尚 xi
佳人如茗 1
茶道略说 3
茶俳(一) 7
烟雨·江南 9
茶有九德 15
女儿红 17
白石词风 23
茶可载道 25
说茶时 28
煎水(一) 29
茗壶说(一) 31
佳人如茗 33
再说茶时 37
茶俳(二) 38
茶与禅 40
秋水(一) 45
秋水(二) 48
饮茶的境界(一) 50
般若味重重 53
人淡如茶 54
夏夜烹茶 56
论饮 58
饮茶说《三国》 63
说茶食 65
饮茶的境界(二) 67
茶道威仪说 70
秋水(三) 73
老竹大方(一) 76
论茶香味 78
煎水(二) 80
论投 83
兰说(一) 85
茗壶说(二) 89
兰说(二) 90
人淡如茶 92
茶道礼法 93
老竹大方(二) 98
茶器略说 101
说茶香 105
禅茶诗偈 106
冷香斋诗钞 108
兰说(三) 110
陈继儒茶诗 112
茶性略说 114
老王 116
重修冷香斋记 122
茗壶说(三) 124
茶道修持说 130
茶与音乐 136
茶有九香 141
乌龙茶略说 143
茶友论茶时 147
肉末炒茶叶 149
对花饮茶 154
禅茶诗偈 160
山居纪事 160
春日涉事 161
岁末抒怀 162
老实吃茶 164
悼一如居士 164
茶汤说 171
煎茶的乐趣(一) 178
老实吃茶 187
吃好茶 193
煎茶的乐趣(二) 197
艺可载道 201
饮茶歌诮寇丹先生 206
燕京茶会 208
秋水(四) 212
兴教寺吃茶记 217
平常心是道 222
怀念苦茶和尚 222
平常心是道 231
品读静冈煎茶 234
品饮径山茶 243
云月斋饮茶记 248
冬寒瑟瑟,起炭煎茶 254
佛前持一盏,窗外正苦寒 258
小寒扫雪细烹茶 261
围炉煮茶夜读书 266
浅议茶道修习 270
茶道与香乘 277
春阴不散,焚香煎茶 284
沉水扶香燃将尽 287
后记 293
“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297
作者: 黄小寒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黄小寒主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内容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特别注意选择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著作。如早期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代表人物的著作或著作的某些篇目,甚至未翻译的一些重要著作,试图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貌。第二,文本采取导读的写作方式。它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性研究。它的主旨是考察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问题,阐释这些著作的基本观点与论理过程,明确存留的问题,篇幅精干,读者可以较容易地进入原著境界,参考导读把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解决读不懂的问题。第三,就国际国内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这类形式的工作做得较少,且难度最大而建设意义也最大。在北大图书馆查询,同类内容的中外文著作很少。同类体裁的著作在选读篇目、解读重点和解读深度要求也不相同。
作者: 北京小寒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5-1
简介: 摄影不是数学,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公式,她是一个情感的产物,有情有爱就有照片。本书并不是一本传统的摄影教程,作为蜂鸟网人像版唯一一位女版主,小寒在书中没有涉及太多的理论,而是用朋友聊天的口吻带出了她从事人像摄影这些年的心得体会,分享一些镜头下的喜怒哀乐。摄影的意义在于留住美好的印记,小寒用镜头记录下女孩儿们的青春容颜,这既是她这些年摄影成果的分享,也是属于她拍过的女孩儿们的匆匆那年。
作者: 陈坤
简介:行走,安静,归零——三步开始,梳理你的人生。连续五年,陈坤都会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开始“行走的力量”项目,通过最本能的行走方式,在过程中止语静心,得以放下杂念,认清自我,为内心注入力量。杯子满了,无法注入新的水流;人也一样,走着走着,需要适时地放下,不管是成功,还是挫折。本书从2015年“行走的力量”出发,以“归零”为概念,讲述行禅、静心和极简生活,展现“归零”的生活艺术。这次参与“行走的力量”的志愿者们,以自然和内心变化为灵感,进行了文字、视觉类的创作。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他们微妙的变化、努力接近真实自我后的触动。我们还邀请到建筑师梁井宇、媒体人张伟、郭小寒、作家彭彭、“家园计划”的梁冠华、日本和纸职人加纳武、法国默剧大师比佐、美国极简主义生活家Minilist组合等,分享他们对于“归零”的体悟,以及行之有效的“归零”生活指导。大家在面对这一主题时,似乎变得更加坦诚和放松。我们无法提供绝对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只希望你能安静地随着这本书同陈坤走完香格里拉与世隔绝的240个小时,感受行禅的安宁,体悟简单生活的美好,最终能够感受到“归零”的力量。因为无论从哪里出发,我们都需要找到内心的平静。◎行:香格里拉与世隔绝的240个小时,安静行走,找回初心。◎静: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于喧嚣处得寂静。◎零:不困于物质的极简主义生活美学。★行走的力量由著名演员陈坤所创立东申童画公司发起的心灵建设类公益项目,创建于2011年。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方式,在过程中止语静心,得以认清自我,为内心注入力量。★行走gogo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关注报道当下年轻人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gogomook 系列丛书 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网上书店及全国实体书店、机场书店均有发售。★gogonews 微信周刊常读常新,欢迎订阅。(wechat ID: gogo_news)
作者: 魏饴著
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简介:魏饴这部著作自成系统,成一家言。全书共分七章,作者从“诗歌鉴赏的本质”入手,进而论述“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艺术魅力的分析”,以三章的篇幅,重点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与途径”,最后归结到“诗歌鉴赏趣味的衡量标准及趣味培养”。他精心营造自己的理论架构,纲举目张,条分缕析,自成一家之言。你可以说它还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堂,却不能否认它是一个别有天地的小宇宙。 魏饴这部著作征引丰富,时出己见。作者潜心研读了中外古今许多诗论和诗作,纵横比较,融汇贯通,行文时旁征博引不乏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出的见解,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兼而有之。例如谈到杜甫晚年作品《小寒食舟中作》时,不仅对前贤论说多所引述,而且将其译为现代散文以作艺术上的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自己对“诗的意脉”的重要性的看法。总之,《诗歌鉴赏入门》一卷在手,且不说其他,仅就丰富你的诗歌知识而言,你也会觉得不虚此“投”(投资买这本书),更会觉得不虚此“读”了。更多>>
作者: 萧涤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流传至今有一千四百余篇,他的诗歌集中反映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社会历史,被后世誉为“诗史”,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等。《杜甫诗选注》是著名研究杜诗学者萧涤非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以编年体方式将杜诗按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选取281首作品,注解时除了“以杜解杜”、“以史证杜”、征引古人注杜成果,还包涵了作者自己的考订和议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很好的可读性。该书是当代杜诗选本的代表性著作。
【目录】
目录
诗人杜甫(代前言)
例言
*期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望岳(五古)
登兖州城楼(五律)
房兵曹胡马(五律)
画鹰(五律)
夜宴左氏庄(五律)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
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五排)
赠李白(五古)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古)
赠李白(七绝)
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
(公元七四六——七五五)
八仙歌(七古)
春日忆李白(五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七古)
高都护骢马行(七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
乐游园歌(七古)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七古)
兵车行(七古)
丽人行(七古)
前出塞九首(五古)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五古)
曲江三章章五句(七古)
夏日李公见访(五古)
秋雨叹三首(七古)
九日寄岑参(五古)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七古)
醉时歌(七古)
天育骠骑图歌(七古)
官定后戏赠(五律)
去矣行(七古)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
后出塞五首(五古)
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公元七五六——七五九)
月夜(五律)
悲陈陶(七古)
悲青坂(七古)
对雪(五律)
春望(五律)
哀江头(七古)
塞芦子(五古)
(以上陷安史叛军中作)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五律)
述怀(五古)
羌村三首(五古)
北征(五古)
彭衙行(五古)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
面别,情见于诗(七律)
春宿左省(五律)
曲江二首(七律)
(以上为左拾遗时作)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
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
悲往事(五律)
望岳(七律拗格)
瘦马行(七古)
赠卫八处士(五古)
洗兵马(七古)
新安吏(五古)
潼关吏(五古)
石壕吏(五古)
新婚别(五古)
垂老别(五古)
无家别(五古)
(以上为华州掾时作)
秦州杂诗二十首(录四五律)
留花门(五古)
月夜忆舍弟(五律)
梦李白二首(五古)
天末怀李白(五律)
捣衣(五律)
空囊(五律)
病马(五律)
送远(五律)
佳人(五古)
发秦州(五古)
寒峡(五古)
龙门镇(五古)
石龛(五古)
凤凰台(五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七古)
发同谷县(五古)
剑门(五古)
成都府(五古)
(以上弃官客秦州同谷时作)
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七六〇——七七〇)
卜居(七律)
为农(五律)
蜀相(七律)
堂成(七律)
江村(七律)
宾至(七律)
狂夫(七律)
野老(七律)
客至(七律)
遣兴(五律)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七古)
恨别(七律)
后游(五律)
春夜喜雨(五律)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
春水生二绝(录一七绝)
所思(七律)
绝句漫兴九首(录六七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录四七绝)
进艇(七律)
赠花卿(七绝)
三绝句(录二七绝)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七律)
戏为六绝句(七绝)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古)
百忧集行(七古)
病橘(五古)
枯椶(五古)
野望(七律)
不见(五律)
花鸭(五律)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五古)
大麦行(七古)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五排)
(以上漂泊成都时作)
客夜(五律)
客亭(五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
九日(七律)
有感五首(录一五律)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五排)
王命(五律)
征夫(五律)
早花(五律)
发阆中(七古)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七古)
岁暮(五律)
释闷(七排)
天边行(七古)
阆山歌(七古)
阆水歌(七古)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
严郑公五首(录一七律)
(以上漂泊梓州、阆州时作)
草堂(五古)
四松(五古)
题桃树(七律)
绝句四首(录一七绝)
绝句六首(录三五绝)
绝句二首(五绝)
登楼(七律)
宿府(七律)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五古)
丹青引(七古)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五古)
忆昔二首(七古)
除草(五古)
去蜀(五律)
旅夜书怀(五律)
三绝句(七绝)
(以上重归成都草堂及漂泊云安时作)
白帝城*楼(七律拗格)
八阵图(五绝)
负薪行(七古)
*能行(七古)
夔州歌十绝句(录三七绝)
古柏行(七古)
白帝(七律拗格)
存殁口号二首(录一七绝)
诸将五首(七律)
秋兴八首(七律)
咏怀古迹五首(录三七律)
壮游(五古)
昔游(五古)
遣怀(五古)
宿江边阁(五律)
历历(五律)
解闷十二首(录五七绝)
阁夜(七律)
缚鸡行(七古)
愁(七律拗格)
麂(五律)
昼梦(七律拗格)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录一五律)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
十二首(录三七绝)
驱竖子摘苍耳(五古)
复愁十二首(录五五绝)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五古附:元结诗)
又呈吴郎(七律)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
兼书触目(五古)
登高(七律)
九日(七律)
虎牙行(七古)
写怀二首(录一五古)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七古)
冬至(七律)
归雁(五绝)
(以上漂泊夔州时作)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七古)
江汉(五律)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七律)
暮归(七律拗格)
晓发公安(七律拗格)
蚕谷行(七古)
登岳阳楼(五律)
岁晏行(七古)
南征(五律)
遗遇(五古)
宿花石戍(五古)
客从(五古)
清明二首(录一七排)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
御(七古)
楼上(五律)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七古附:高适诗)
小寒食舟中作(七律)
江南逢李龟年(七绝)
白马(五古)
逃难(五古)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 呈聂令。 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五古)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五律)
长沙送李十一衔(七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奉呈湖南亲友(五排)
(以上漂泊湖北、湖南时作)
附录:《杜甫诗选注》批注
批注辑录说明
正文中批注
封页等处补注
附记【免费在线读】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1〕;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3〕;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4〕?
这是天宝六载(七四七)春杜甫到长安不久后所作。这时生活还好,所以尚有“樽酒论文”的想法。从来文人相轻,而杜甫称白诗无敌,可见他的谦逊态度。
〔1〕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2〕二句又以二古人赞美白诗。庾开府,庾信。信在北周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是六朝末期一位大诗人。鲍参军,鲍照,刘宋时曾为前军参军。他的七言诗《行路难》十八首*豪放。
〔3〕二句正写忆。渭北,杜甫所在地。江东,李白所在地。“春树暮云”即景寓情,不明说怀念而怀念之深自见。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七、八遂明言之。”
〔4〕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谓诗为文。杜甫*喜欢讨论诗文,集中常常提到。可惜的是,这两位大诗人竟没有再见面。韩愈《醉留东野》诗云:“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这确是一件憾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1〕,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2〕,钓竿欲拂珊瑚树〔3〕。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4〕。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5〕。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6〕。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7〕?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8〕。罢琴惆怅月照席〔9〕:“几岁寄我空中书〔10〕?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11〕!”
这也是天宝六载春在长安所作,是杜甫集中*早的一首七言古诗。孔巢父,《旧唐书》有传。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隐居山东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谢病,是托病弃官,不一定是真病。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李白这时正在浙东,诗中又怀念到他,故题用“兼呈”。
〔1〕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呆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2〕这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仅不恋富贵,连自己的诗集也留在人间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巢父的诗可以长留不朽。巢父诗今不传,这句赠诗倒成了杜甫的自评。
〔3〕珊瑚树生热带深海中,原由珊瑚虫集结而成,前人不知,见其形如小树,因误以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这里用珊瑚树。
〔4〕二句写东游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于龙蛇的远处深山大泽。下句兼点明送别是在春天。
〔5〕二句写东游时的遭遇,是幻境。蓬莱,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在东海中。织女,星名,神话中说是天帝的孙女。这里泛指仙子。虚无,即《庄子》所谓“无何有之乡”。归路,犹归宿。
〔6〕知其故,指弃官访道之故。
〔7〕这是一个转折语。代巢父点醒世人,也可看作转述巢父本人的话。草头露,是说容易消灭。这句和李白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苦死留,唐时方言,犹今言拼命留。
〔8〕二句写蔡侯饯行。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除,台阶。
〔9〕唐时宴会多用妓乐,送巢父却不合适,所以只用琴。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10〕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11〕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详后《秦州杂诗》注)。作者: 小寒
简介:小寒生活励志奇幻小说集,由十个短篇组成。《当梦》本书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提醒青少年父母的好;《透明皮肤》《魔镜魔镜》谈及现代孩子过于受保护和饮食失调问题。其他作品包括奇幻爱情小品《PS我爱你》《灵魂半侣》,励志篇《不得已的英雄》,科幻篇《房间旅行社》《永远的小孩》与超现实的《影子的悬丝人偶》。每一篇小说附作者注解和歌词,是本书的特色。
作者: 王毅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简介:《古墨》内容简介: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的拍卖会上,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异军突起,表现抢眼。这其中颇具收藏价值、前景看好的当数玄妙丹青——徽墨。 徽墨不仅是传统的书写用具,更集诗、书、画、印刻、造型艺术、制墨工艺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成为实用性、观赏性俱佳的高雅艺术品。藏墨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把玩收藏徽墨将成为今后收藏拍卖市场上下一个“风向标”。 墨,是文明的产物,它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功效。历来备受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的青睐。自宋以降,佳墨就成为文人书案的陈设、观赏品。古墨收藏颇为不易。一是墨为书画消耗品,极易损坏;二是保存难、存世量小。寒来暑往、冷热交替、霉潮侵袭对墨品都有直接致命的影响。因此,古墨流传下来十分不易,精品更属凤毛麟角。 当前,收藏拍卖市场上拍的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墨品,其中珍玩观赏墨、集锦墨(套墨)、文人自制(用)墨、御制墨成交落槌率最高。也就是说此类墨品最受藏家和市场的认可。 《古墨》为“收藏起步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墨的基本知识。
作者: 宋英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
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使她,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宋英杰
【目录】
目录
推荐序/马未都
序言
立春 四时之始
雨水 甘雨时降
惊蛰 阳和启蛰
春分 青葱时光
清明 正好时候三月春
谷雨 雨生百谷
立夏 万物并秀
小满 正阳时节
芒种 亦稼亦穑
夏至 景风南来
小暑 蒸炊时节
大暑 大暑龌龊热
立秋 凉风有信
处暑 禾乃登
白露 玉露生凉
秋分 平分秋色
寒露 秋中之秋
霜降 杪秋时分
立冬 过冬如修行
小雪 气寒将雪
大雪 似玉时节
冬至 迎福践长
小寒 冬将军
大寒 寒气之逆极
附录一二十四节气歌谣
附录二以时序为秩的行事规则:《礼记•月令》
附录三经典的物候历:《逸周书•时训解》
附录四节气岁时在日本的流变
【免费在线读】
秋分平分秋色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
再看看成都和广州。
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农事繁忙的秋分时节
我小时候背诵的节气歌谣中有这样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秋分依然是农事繁忙的时节:“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奏,忙活着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华北平原,从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差异。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扫光”,“秋分种山岭,寒露种平川”,“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顺应时令的播种,对于麦子的品质特别重要。先时者(种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后时者(种得过晚),可能“薄色而美芒”,只有麦芒长得漂亮,成为徒有“颜值”的麦子。
得时之麦:“秱长而茎黑,二七以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泽而有力。”适时播种的麦子,梗长穗色深,麦粒二七成行,壳薄、粒红、籽重,吃这样的面,口感和营养俱佳,使人红润而壮实。甚至有“四时之气不正,正五谷而已矣”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气候纵然异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时生长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时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身无苛殃”,似乎我们能否健康聪慧,与五谷是否应时有很大的关联。
2015年临近秋分,我远足郊外,梨刚刚罢园,山里满树的枣子、满地的栗子。俗话说:“旱枣涝梨。”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农说:“梨倒是水灵,栗子长得很小气。本指望枣子长得瓷实些,但架不住虫子霍霍(破坏)啊!”
秋分时节,人们还是盼望雨水的滋润:“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来年丰。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这样评述:“(稻)将秀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后得雨,则米粒圆、收数足。”正所谓:“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什么是好天气?能予我温饱的天气便是好天气,这是质朴而直白的天气价值观。人们无暇顾及什么AQI(空气质量指数)、什么舒适度,就更别说什么洗车指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1963年某乡村广播站大喇叭发布的天气预报稿,预报寒潮将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赶紧到猪圈里铺干草,可千万别把小猪和母猪冻坏了。人们面对天气,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动物,而非人物。因为正是它们,才能带给人们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气,古人认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与丰歉相关:“以秋分在社前,主年丰;秋分在社后,主岁歉。”谚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有了定论。
为了收成,人们以发散而跳跃的思维,找寻着各种可能的关联,使对于年景的占卜更像一门玄学。虽然现在也有关于作物产量的预报,但是预报模式与古法并无交集。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1933年,黄宾虹先生在游历青城山之时邂逅秋雨,据说当时路人皆夺路避雨,只有他挑得一块岩石坐雨观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对于此事,他写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他以近70岁的高龄,一任冷雨湿身,揣摩画意,于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绘雨雾水气,为“华西秋雨”提供了传神的视觉注释。正是:“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平分秋色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
再看看成都和广州。
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农事繁忙的秋分时节
我小时候背诵的节气歌谣中有这样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秋分依然是农事繁忙的时节:“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奏,忙活着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华北平原,从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差异。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扫光”,“秋分种山岭,寒露种平川”,“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顺应时令的播种,对于麦子的品质特别重要。先时者(种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后时者(种得过晚),可能“薄色而美芒”,只有麦芒长得漂亮,成为徒有“颜值”的麦子。
得时之麦:“秱长而茎黑,二七以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泽而有力。”适时播种的麦子,梗长穗色深,麦粒二七成行,壳薄、粒红、籽重,吃这样的面,口感和营养俱佳,使人红润而壮实。甚至有“四时之气不正,正五谷而已矣”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气候纵然异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时生长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时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身无苛殃”,似乎我们能否健康聪慧,与五谷是否应时有很大的关联。
2015年临近秋分,我远足郊外,梨刚刚罢园,山里满树的枣子、满地的栗子。俗话说:“旱枣涝梨。”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农说:“梨倒是水灵,栗子长得很小气。本指望枣子长得瓷实些,但架不住虫子霍霍(破坏)啊!”
秋分时节,人们还是盼望雨水的滋润:“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来年丰。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这样评述:“(稻)将秀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后得雨,则米粒圆、收数足。”正所谓:“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什么是好天气?能予我温饱的天气便是好天气,这是质朴而直白的天气价值观。人们无暇顾及什么AQI(空气质量指数)、什么舒适度,就更别说什么洗车指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1963年某乡村广播站大喇叭发布的天气预报稿,预报寒潮将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赶紧到猪圈里铺干草,可千万别把小猪和母猪冻坏了。人们面对天气,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动物,而非人物。因为正是它们,才能带给人们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气,古人认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与丰歉相关:“以秋分在社前,主年丰;秋分在社后,主岁歉。”谚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有了定论。
为了收成,人们以发散而跳跃的思维,找寻着各种可能的关联,使对于年景的占卜更像一门玄学。虽然现在也有关于作物产量的预报,但是预报模式与古法并无交集。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1933年,黄宾虹先生在游历青城山之时邂逅秋雨,据说当时路人皆夺路避雨,只有他挑得一块岩石坐雨观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对于此事,他写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他以近70岁的高龄,一任冷雨湿身,揣摩画意,于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绘雨雾水气,为“华西秋雨”提供了传神的视觉注释。正是:“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